论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koo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民调解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化、迅速、低廉的民间纠纷解决方式。但是,在边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几乎未建立专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而村民对法律的了解有限,建立并完善落后农村的人民调解制度已迫在眉睫。从农村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入手,通过必要性分析,提出完善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民调解制度
  一、我国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1.现状展示。从整体上看,在二十世纪80年代人民调解与诉讼的比例约为10∶1,1990年人民调解与法院民事一审的比例已降低为4∶1,1996年此比例约为1.8∶1,到本世纪初两者在数量上已基本持平。很明显,在整个民事纠纷解决体系中,诉讼占据着越来越重的地位,甚至于从当前趋势上看,在不久的将来诉讼将是民事纠纷解决的主要方式①。考察人民调解近20年的历程,人民调解原有的社会功能正随着解决纠纷数量上的下降而在逐步弱化。
  2.原因分析。一是传统思维已被弱化。因为农村人的“一村就是一家人”的传统思维,人民调解就成了农村人一直以来的首选。如今农村人走出农村这一小圈子,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观念也发生转变。回到农村,再遇纠纷时,因对其权威性和公正性产生质疑,他们不再会信服地找第三方人(或组织)进行民间调解,。
  二是人民调解的解纷作用显得力不从心。调解人员应具备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法律知识,人民调解具有一定的法律权威成为新的需求。缺乏立法与程序制度设置的保障,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与物质保障,人民调解就显得力不从心。
  三是有的农村地区宗族势力影响较大,许多纠纷带有宗族色彩。宗族势力影响较大的农村地方,当事人发生纠纷后,也往往不去找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或通过诉讼解决,或向基层法律服务组织、律师机构咨询,而是通过宗族中的头人,以强凌弱、以大欺小②。
  二、完善农村地区人民调解制度的必要性
  1.农村矛盾纠纷的复杂化客观上要求完善农村人民调解机制。农村民间纠纷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民间纠纷的主体多元化和内容复杂化。
  2.农民对纠纷解决机制的偏好主观上需要完善农村人民调解机制。村民对基层行政力量、家庭、家族、邻里、村里有威望的人等资源是比较熟悉的,依赖感也比较强。
  3.人民调解机制适合解决农村纠纷。一方面,多数农民居住比较分散,农业生产季节性又比较强,他们需要相对灵活的解决纠纷机制,农村人民调解机制可以采取当场、现场调解等多种灵活方式,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许多可能激化的矛盾和纠纷;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纠纷中大部分都是标的额较小的纠纷,如果选择仲裁、复议、诉讼等方式来解决,利益最大化无法真正实现。
  4.人民调解机制符合“后诉讼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世界各国日益重视非讼解决纠纷机制,强化解决纠纷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即开始进入“后诉讼时代”。这是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诉讼机制在解决纠纷方面的非完美性。它解决纠纷的成本高,周期长,刚性化③。即诉讼不应成为“第一选择”,而应该是“最后的救济手段”。
  三、完善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可行性建议
  1.加大对人民调解的宣传、强化调解工作的开展。推广适用人民调解,既可以便捷地解决纠纷,也可以缓解法院的工作压力,逐步扩大人民调解组织的覆盖面。人民调解委员会着重加强对农村纠纷的预防,及时进行事先的排查,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2.调解过程的程序化。在程序化原则的要求下,人民调解委员会要严格按登记、调查、取证、调解、达成协议等程序进行纠纷的调解。只有严格的程序保障,才能防止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纠纷中的恣意,同时,也能让实力弱小的一方当事人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与对方进行交涉,实现纠纷的合意解决。
  3.明确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解决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程序的设置,使其如何更好地与诉讼相衔接。并在承认人民调解正当性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程序装置更好地保护当事人利益。
  4.推动社会诚信文化构建,建立当事人诚信档案。中国社会引发诚信危机的案件比比皆是,“以奖代补”制度促成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台账化管理,通过案件记录及协议履行情况的回访工作,可以逐步建立当事人诚信档案,为调解工作搭建平台,促进调解工作的开展。
  棚濑孝雄教授说,“在社会生活的一切场合中,在人们之间无时不在进行的无数个自主处理、解决过程中,调解的功能应该只是对那些一时陷入困难的自主解决给予援助,并在当事人恢复对等对话的可能性之后使其重新回到社会中去。④”
  注释:
  ①刘行玉.转型期人民调解制度解读——基于农村基层治理的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0(3).
  ②张立平.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的历史与转型[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
  ③张卫平.我国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重构[J].法律适用,2005(2).
  ④(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王 涛(1988.8-),山西太原人,四川大学法学院诉讼法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
其他文献
摘要:与传统市民小说相比,新市民小说有许多不同之处。以张欣小说为例,分析新市民小说的创作特色,文本内容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及地域色彩;作品有一定的反思意义,大团圆结局的打破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警醒意味,广泛借鉴多种艺术手法,既能满足市民受众的口味,又有较高的艺术内涵。不过,在新市民小说创作中也存在着品味低下、技术粗糙等弊病。  关键词:新市民小说;张欣;通俗性;艺术性;人性  市民文学是与商品经济的繁荣
期刊
摘要:倘若有人问起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几位散文家,学界观点必然是见仁见智。这便涉及到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即何为“经典”?下面笔者将以张晓风散文为例谈一下自己对经典尺度的浅薄理解。  关键词:张晓风; 散文; 经典性;价值尺度  我们称一部作品为“经典”,那么它决不能单单是某个时代里的经典,亦不能只是属于某个阅读群体的经典。经典是必须作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而存在的。我们现在一些人对经典的定义便存在一些偏
期刊
摘要:米兰·昆德拉在其著作《生活在别处》中,用哲学思辨的方式阐述了其对于现代诗意义的理解,即在依赖诗歌和怀疑诗歌之间犹豫、徘徊。这种矛盾心理引导下的诗歌创作集中地体现在小说主人公雅罗米尔身上。文章试图以此为切入口,剖析雅罗米尔的内心世界,甄判主人公内心矛盾的价值体系,从而解读、分析现代诗歌的现状及其存在意义。  关键词:现代诗;米兰·昆德拉;雅罗米尔  在人类共同的文化渊源中,诗是抒情的重要手段。
期刊
摘要:爱情是艺术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情是什么?爱情拥有着怎样巨大的魔力?是爱情驱使着人,还是人借爱情之名而行动着?莎士比亚通过一部《奥赛罗》传递给了我们他自己的理解,在这部剧作里,藏着两性间无声的矛盾,这种双方的交锋,也许因为男性与女性的态度、境遇对比太过悬殊,导致这个矛盾与交战湮没在了文本之下,然而在这爱情的帷幕下,在奥赛罗、苔丝德蒙娜等一众主角的身上,我们能够找到通往莎士比亚乃至十七世纪前后
期刊
摘要:2001年康红雷导演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一部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代人用情和爱谱写的一曲生命乐章!是由孙海英、吕丽萍、黄海波等主演,根据石钟山先生小说《激情燃烧的岁月》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文章主要分析剧中由黄海波扮演的石林这一角色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激情燃烧的岁月;石林;共产党员  《激情燃烧的岁月》是2011年非常受欢迎的一部电视剧,在当时掀起
期刊
摘要: 《婺源正北乡音字汇》是清末民初的徽语抄本韵书。文章简要介绍了该抄本韵书的抄录者、使用者、内容、体例,同时对该韵书的价值做了简要说明。  关键词: 徽语韵书;婺源;清末民初  丁治民先生曾在《清末民初徽语韵书六种叙录》(2006)一文中公布了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所藏的清末民初徽语韵书六种。不久之后,方光禄先生的《清末民初徽语韵书五种简介》(2011)又向学术界简单地介绍了五种徽语抄本韵书。目
期刊
摘要:自作品《红豆》问世以来,小说的男主人公齐虹就被当做反革命派、小资作派,当做反面教材来看待。必须承认的是,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文本接受的冲突在所难免。因此,笔者力图摆脱泛政治化的语境及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排开作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转而关注作品本身,通过解读文本来客观分析《红豆》的男主人公齐虹,还原一个真实的小说人物形象。  关键词:齐虹; 人性; 情感  在读者的印象中,江玫对齐虹的拒
期刊
摘要:鲁迅和夏目漱石都认为文艺家不应该是闲人。从责任感出发,鲁迅反对把文学仅仅作为谋生取利的手段,批判京派、海派没有“理想”的创作,认为“作家的人格”在创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夏目漱石也早已发现思想品格对作家创作的引领作用,认为文艺家本人的思想境界对于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文艺家不但要有进步的思想,还要具有独立不羁的精神,必须与黑暗现实不懈战斗,鲁迅与夏目漱石体现出相通而又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鲁迅
期刊
摘要:音乐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民间乐器是音乐传承的载体之一。文章通过对四川大凉山彝族民间乐器,月琴、口弦、笛子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彝族人民的民俗技艺。  关键词:四川大凉山;彝族;月琴;口弦;笛子  一、四川大凉山美姑彝族几种民间乐器简介  及嘿,竖吹竹笛,也有彝萧之称。长约20厘米,直径1厘米多,及嘿的主体为一根细竹管,直通无塞无哨,管身有5-7孔。演奏方法独特,顶端抵于上齿,上下咬紧管
期刊
摘要:在我国未普遍形成法律信仰的状况下,法治建设遇到了阻碍,因而必须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基于这种认识,先从“法律信仰”的概念入手,结合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与原因,尝试性提出法律意识的增强、法律工具主义的清除、建构法律形式价值理念、加强普法教育等重塑我国法律信仰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信仰;法律信仰;法治;现状;对策  一、法律信仰的概述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