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ans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大多数年轻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大幅的倾向于智力投资,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意识品质、规则养成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教育;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就表现出缺乏自制力、行为散漫、不受拘束、不能很好的合作,上课坐不住、爱插嘴、游戏时任性捣乱、抢东西等,有的甚至无法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易争执、发生攻击性行为等。如孩子们正按老师的要求站成体操队形,可张凯瑞却蹲在地上挡在别人面前;小朋友正在听老师讲故事,王馨怡突然站起来插话;小朋友正在排队滑滑梯,田增阳跑过来把前面的孩子推倒……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障碍,给别人带来诸多困扰,而幼儿期是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就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
  一、合理运用评价,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抑制不良行为
  对于孩子的良好意识给予强化或奖励,可以帮助孩子对具体的规则要求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将行为要求上升为更概括的规则规范。比如,当孩子主动去排队接水时,应该立即对他们说:“你们真是遵守规则的好宝宝”当孩子按老师的要求依次去取玩具时,也要给予表扬;这样孩子会逐渐理解“规则”这一抽象的社会规范的意义。
  对于那些好动而违反规则的孩子只要发现他们的一点点进步,就要给予精神甚至物质的奖励,以此来刺激他们的规则意识,强化他们的自控能力。我班的张凯瑞每次午睡都不会安静的躺着,不是用手去拽别人的被子,就是自言自语,每次午睡前,老师都叮嘱:今天张凯瑞一定要好好睡,别再说话了,好吗?每次他都使劲的点头,可是老师一转身,他又控制不住自己了,有一次我发现张凯瑞有十几分钟安静的躺在那里。我赶紧坐到他的床前,俯下身亲了亲他的额头,并小声说:“张凯瑞真棒!知道遵守午睡规则了”起床后分水果时,我大声地说:“今天张凯瑞没有违反午睡规则,睡得可香了,所以我把这个大苹果奖给他”这次后张凯瑞变得守规矩多了,偶尔控制不住时,只要我看他一眼或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他都立即变得守规则。通过老师的表扬、鼓励,使他亲身体验出遵守规则后的愉快感、自豪感。
  二、恰当的利用游戏,让孩子体验遵守规则的乐趣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通过一些角色游戏、结构游戏,使孩子在认识周围世界、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接受许多相应的规则,例如,在和孩子玩“医院里”的游戏时,培养的是孩子遵守公共秩序的规则,让孩子知道在医院里不能大声说话、吵闹。为了增强孩子遵守规则的自控力,组织孩子玩“我是木头人”游戏,规则是幼儿扮演的木头人不能说话,只能用动作示范来传递信息;通过规则游戏让幼儿体验遵守各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与同伴、老师的交往促进社会规则的理解,逐步克服自我中心,加深与同伴的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学会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在游戏中体验遵守规则的乐趣。
  三、适时依靠文学作品 提高幼儿规则意识水平
  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时,依据他们的特点,选择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有感染力的、生动有趣的材料,通过讲故事、说儿歌、观察图片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耐心的反复的给孩子讲解他们需要掌握的规则,如小班排队走时,学习儿歌:走走走,走走走,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推不挤也不闹,我们都是好朋友。通过说学儿歌懂得走路时的规则:不推、不挤、不打闹。
  四、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规则培养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幼儿期的孩子控制力差,要求孩子遵守的规则要从易到难,逐步改进,让孩子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遵守规则的乐趣。同时要持之以恒,决不能半途而废。
  第二,规则制定要简单明了。在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不要太繁琐,尽量把规则定在二至三条,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简短、直接的讲解,因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还比较低,讲得太多,孩子急忙理解不了规则的重点。
  第三,讲解规则必须寓理于情,调动幼儿内部的积极性,主动接受规则,不能以恐吓或压服的方法进行强制性灌输。
  一个孩子只有明白了他的做事界线,才知道该如何自律,也才能对他的情绪、行为及态度负责。通过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规则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规则意识明显提高,特别是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表现的尤为突出。不管做游戏或有序排队时,他们不再搞恶作剧,都能根据老师制定的规则来行事。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教师不仅要规范幼儿的正确行为,还要让幼儿懂得生活在集体中“规则、制度”建立的重要性;使其养成健康的个性,获得快乐的生活感受。
其他文献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目前,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还不够理
期刊
当今我国提出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努力打造创新型的国家。教育也不例外,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要求学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的人才。着重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师不能再沿袭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满堂讲,满堂问的教学模式。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
期刊
如果说,别人的事业可以喻为花的事业、果的事业,那么我所从事的智障儿童的教育事业则是那“根的事业”。其它学校教师辛勤的耕耘换来的是桃李满天下的丰硕成果,而我一辈子也许只能教几十个学生,即使倾注一生的心血也不可能培养出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可是我同情这些孩子,因为他们是社会的不幸儿,同样具有生存的权利、美好的心灵和真挚的情感,他们也要长大,也将自立,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受到他人的岐视,造
期刊
摘要:当代中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式。行之有效的做法是以为学生服务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多方面、多角度做好关爱教育。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关爱教育  中学时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将在这一时期树立起来,而中学教师作为学生教育与管理的一个重要角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
期刊
一、小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转载请注明出处。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是当前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不仅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特别需要一种引用知识去观察问题、解决问
期刊
小学数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数学学科在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数学教材具有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非常有利的内在的思想性,表现出科学和思想性的统一。所以寓德育于数学教育之中是完全可能的。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从教材中注意挖掘德育的因素  小学数学教学中努
期刊
很多老师及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样去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兴趣。结合我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要培养孩子正确的读书习惯和爱好,家长和老师,必须要携手做到以下几点:  一.选适合孩子的书  要把最优秀的作品给孩子。在孩子认知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选择原著,改编或节选版本也许会影响营养吸取。  儿童读物并没固定形式,可涉及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各方面。但必须满足一个要求,
期刊
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改进初中物理教学,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建立为“创造性而教”的理念,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重要任务。  一、更新观念、正确评价学生关于创造性的研究。  大多数人都有创造潜能,中、小学生和科学家都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性的观点
期刊
梦想,是人类进步的源头和基础;梦想,是一对美丽的翅膀,它能让我们飞向蓝天,遨游四海;梦想,是人们生活的动力;梦想,是甘露,是上天的恩泽;梦想,似乎远在天边,梦想,又似乎触手可及;但我相信,只要有梦,只要努力  去拼搏,就一定有圆梦的时候。  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我的梦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智慧爱心型的优秀老师及优秀班主任。通过这十二年的教育教学,使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过程是自我学习,自我
期刊
人常说:一个人没有知识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可见,作为一个人,这三样哪样也不能够缺,但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道德行为了。因为纵使一个人有很渊博的知识,很强壮的体魄,但如果德行败坏,那他只会给国家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从国家政策,乃至各级教育部门对德育教育都是无比的重视,但是为何还有那么多的问题。可见我们的德育还有这样或是那样的不足,至少我们的德育教育不是那么的十分的尽善尽美。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