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大多数年轻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大幅的倾向于智力投资,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意识品质、规则养成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教育;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就表现出缺乏自制力、行为散漫、不受拘束、不能很好的合作,上课坐不住、爱插嘴、游戏时任性捣乱、抢东西等,有的甚至无法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易争执、发生攻击性行为等。如孩子们正按老师的要求站成体操队形,可张凯瑞却蹲在地上挡在别人面前;小朋友正在听老师讲故事,王馨怡突然站起来插话;小朋友正在排队滑滑梯,田增阳跑过来把前面的孩子推倒……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障碍,给别人带来诸多困扰,而幼儿期是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就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
一、合理运用评价,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抑制不良行为
对于孩子的良好意识给予强化或奖励,可以帮助孩子对具体的规则要求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将行为要求上升为更概括的规则规范。比如,当孩子主动去排队接水时,应该立即对他们说:“你们真是遵守规则的好宝宝”当孩子按老师的要求依次去取玩具时,也要给予表扬;这样孩子会逐渐理解“规则”这一抽象的社会规范的意义。
对于那些好动而违反规则的孩子只要发现他们的一点点进步,就要给予精神甚至物质的奖励,以此来刺激他们的规则意识,强化他们的自控能力。我班的张凯瑞每次午睡都不会安静的躺着,不是用手去拽别人的被子,就是自言自语,每次午睡前,老师都叮嘱:今天张凯瑞一定要好好睡,别再说话了,好吗?每次他都使劲的点头,可是老师一转身,他又控制不住自己了,有一次我发现张凯瑞有十几分钟安静的躺在那里。我赶紧坐到他的床前,俯下身亲了亲他的额头,并小声说:“张凯瑞真棒!知道遵守午睡规则了”起床后分水果时,我大声地说:“今天张凯瑞没有违反午睡规则,睡得可香了,所以我把这个大苹果奖给他”这次后张凯瑞变得守规矩多了,偶尔控制不住时,只要我看他一眼或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他都立即变得守规则。通过老师的表扬、鼓励,使他亲身体验出遵守规则后的愉快感、自豪感。
二、恰当的利用游戏,让孩子体验遵守规则的乐趣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通过一些角色游戏、结构游戏,使孩子在认识周围世界、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接受许多相应的规则,例如,在和孩子玩“医院里”的游戏时,培养的是孩子遵守公共秩序的规则,让孩子知道在医院里不能大声说话、吵闹。为了增强孩子遵守规则的自控力,组织孩子玩“我是木头人”游戏,规则是幼儿扮演的木头人不能说话,只能用动作示范来传递信息;通过规则游戏让幼儿体验遵守各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与同伴、老师的交往促进社会规则的理解,逐步克服自我中心,加深与同伴的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学会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在游戏中体验遵守规则的乐趣。
三、适时依靠文学作品 提高幼儿规则意识水平
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时,依据他们的特点,选择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有感染力的、生动有趣的材料,通过讲故事、说儿歌、观察图片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耐心的反复的给孩子讲解他们需要掌握的规则,如小班排队走时,学习儿歌:走走走,走走走,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推不挤也不闹,我们都是好朋友。通过说学儿歌懂得走路时的规则:不推、不挤、不打闹。
四、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规则培养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幼儿期的孩子控制力差,要求孩子遵守的规则要从易到难,逐步改进,让孩子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遵守规则的乐趣。同时要持之以恒,决不能半途而废。
第二,规则制定要简单明了。在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不要太繁琐,尽量把规则定在二至三条,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简短、直接的讲解,因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还比较低,讲得太多,孩子急忙理解不了规则的重点。
第三,讲解规则必须寓理于情,调动幼儿内部的积极性,主动接受规则,不能以恐吓或压服的方法进行强制性灌输。
一个孩子只有明白了他的做事界线,才知道该如何自律,也才能对他的情绪、行为及态度负责。通过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规则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规则意识明显提高,特别是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表现的尤为突出。不管做游戏或有序排队时,他们不再搞恶作剧,都能根据老师制定的规则来行事。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教师不仅要规范幼儿的正确行为,还要让幼儿懂得生活在集体中“规则、制度”建立的重要性;使其养成健康的个性,获得快乐的生活感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障碍,给别人带来诸多困扰,而幼儿期是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就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
一、合理运用评价,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抑制不良行为
对于孩子的良好意识给予强化或奖励,可以帮助孩子对具体的规则要求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将行为要求上升为更概括的规则规范。比如,当孩子主动去排队接水时,应该立即对他们说:“你们真是遵守规则的好宝宝”当孩子按老师的要求依次去取玩具时,也要给予表扬;这样孩子会逐渐理解“规则”这一抽象的社会规范的意义。
对于那些好动而违反规则的孩子只要发现他们的一点点进步,就要给予精神甚至物质的奖励,以此来刺激他们的规则意识,强化他们的自控能力。我班的张凯瑞每次午睡都不会安静的躺着,不是用手去拽别人的被子,就是自言自语,每次午睡前,老师都叮嘱:今天张凯瑞一定要好好睡,别再说话了,好吗?每次他都使劲的点头,可是老师一转身,他又控制不住自己了,有一次我发现张凯瑞有十几分钟安静的躺在那里。我赶紧坐到他的床前,俯下身亲了亲他的额头,并小声说:“张凯瑞真棒!知道遵守午睡规则了”起床后分水果时,我大声地说:“今天张凯瑞没有违反午睡规则,睡得可香了,所以我把这个大苹果奖给他”这次后张凯瑞变得守规矩多了,偶尔控制不住时,只要我看他一眼或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他都立即变得守规则。通过老师的表扬、鼓励,使他亲身体验出遵守规则后的愉快感、自豪感。
二、恰当的利用游戏,让孩子体验遵守规则的乐趣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通过一些角色游戏、结构游戏,使孩子在认识周围世界、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接受许多相应的规则,例如,在和孩子玩“医院里”的游戏时,培养的是孩子遵守公共秩序的规则,让孩子知道在医院里不能大声说话、吵闹。为了增强孩子遵守规则的自控力,组织孩子玩“我是木头人”游戏,规则是幼儿扮演的木头人不能说话,只能用动作示范来传递信息;通过规则游戏让幼儿体验遵守各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与同伴、老师的交往促进社会规则的理解,逐步克服自我中心,加深与同伴的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学会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在游戏中体验遵守规则的乐趣。
三、适时依靠文学作品 提高幼儿规则意识水平
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时,依据他们的特点,选择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有感染力的、生动有趣的材料,通过讲故事、说儿歌、观察图片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耐心的反复的给孩子讲解他们需要掌握的规则,如小班排队走时,学习儿歌:走走走,走走走,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推不挤也不闹,我们都是好朋友。通过说学儿歌懂得走路时的规则:不推、不挤、不打闹。
四、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规则培养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幼儿期的孩子控制力差,要求孩子遵守的规则要从易到难,逐步改进,让孩子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遵守规则的乐趣。同时要持之以恒,决不能半途而废。
第二,规则制定要简单明了。在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不要太繁琐,尽量把规则定在二至三条,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简短、直接的讲解,因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还比较低,讲得太多,孩子急忙理解不了规则的重点。
第三,讲解规则必须寓理于情,调动幼儿内部的积极性,主动接受规则,不能以恐吓或压服的方法进行强制性灌输。
一个孩子只有明白了他的做事界线,才知道该如何自律,也才能对他的情绪、行为及态度负责。通过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规则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规则意识明显提高,特别是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表现的尤为突出。不管做游戏或有序排队时,他们不再搞恶作剧,都能根据老师制定的规则来行事。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教师不仅要规范幼儿的正确行为,还要让幼儿懂得生活在集体中“规则、制度”建立的重要性;使其养成健康的个性,获得快乐的生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