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书读了可以去搞事(工作),老书读了晓得做人”,老农说出的这个朴素的道理,办教育的官员却很少去思考!五四以来,我们的新学堂,从“基因”里面就是教人怎样挣钱的,新学堂里的课程,原本就是为着“船坚炮利”而设计的。
时代更迭,市场经济大兴,公共服务缺失,孩子们不仅“做人”成了问题,连谋生也发生了极大的困难。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名义上由公家出资,实际上呢?乡镇财政赤字累累,教育经费层层克扣,代课教师屡遭“清理”,农民孩子的教育真是每况愈下,难以为继。那位老农说得正确:“农村用得着的人才还得靠教老书来培养。”而那位官员的评论——“对私塾,我们不提倡,但也不明确反对,我们采取的方针是任其自由发展,自由消亡。”——说明他还没有时间反省中国的现代教育。
来看看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从20世纪末叶再次实行教育改革以来,所谓“家庭学校”(home schooling)的运动,方兴未艾。不仅家长纷纷效法,而且官方逐渐接受。撇开特别是早期这一运动肇始的宗教原因,究其理由,一方面西方社会普遍存在“校园犯罪”问题——我们中国学校里未必没有,只是报道较少而已,另一方面,“公学”的教育质量似有相当严重的偏差,“私学”情况稍好,但其学费之高昂,却令一般家庭却步。以上两方面,算是西方教育从群体教育转向家庭教育的“外因”。而所谓“内因”,也是不可或缺的理由,是那些“家庭学校”的家长们,通常具有较高的学历,有能力对自己的孩子实行“个性化”教育。
粱漱溟先生曾经作过一番田园诗般的赞美:传统的中国家庭,历来就是耕读之家——边耕作,边读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西方人的“技术人生”相比,这是何等艺术的生活情调!
我承认,以上赞美,颇有些浪漫主义色彩,若拿到今天来说,大大地淡化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诚如许多评论文章已经指出的,私塾再度流行,从反面说明了我国基础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不得不在现存教育体制之外再起炉灶。
可是,办教育不能只重效率。道理很简单: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选择人生的初始条件——命运按照均等的先验概率,把我们投生在这个大千世界里。而教育,不论作为人力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还是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塑型过程,对我们毕生的发展实在太重要,实在不能只靠市场的偶然的顾盼。生存着的人,如萨特宣称的那样,必须以自由意志的主动选择来昭显其生命的价值,甚至必须以结束肉体生命来表达那意志的神圣自由。那么,对于教育,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农民的孩子,难道没有权利选择他自己的教育吗?
为了每一个公民的尊严,为了走进“把每一个人都当做目的”的道德王国,我们委托国家推动基础教育,我们纳税支持基础教育,我们有权利监督国家的基础教育。以同样的逻辑,基于服从这同一逻辑的宪法规定性,假如我们的委托信任竟然长期被辜负,那么我们有权利取消我们所委托出去的权力,把它交还给公民自己。
凡改革者无不承认:教育和卫生,是当前中国改革面对的两大忧患。究其理由,也很简单。我们中国人的改革,历来是“摸着石头过河”,边看边改。请问,我们历来所“看”的,是何方向?当然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方向,是看着西方发达市场社会的经验,才得以比较成功地“过河”。
但市场却只问效率,不问生命。重效率的市场只为劳动年龄人口创立就业(和失业)的机制,重效率的市场不会同情处于劳动年龄之外的孩子和老人。我们环顾西方各国,举凡教育与卫生的服务,有什么令人鼓舞的成功经验吗?否。
于是,当今世界,改革最频繁的领域,乃是教育与卫生——我们沿袭日本人称为“卫生”的,西方人叫做“医疗与医药服务”。
说到改善我们的基础教育,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询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部不能放弃对高等教育的垄断权力,把宝贵的财力和人力专注于基础教育呢?难道关于教育部门的这一基本的和惟一具备道德合法性的职能,我们的法律写得不够清楚吗?那就应当修改法律,赋予教育部门这一不得亵渎和不得逾越的职能。
抱歉,原本打算只为私塾唱赞歌,没想到发出如此一番议论。
时代更迭,市场经济大兴,公共服务缺失,孩子们不仅“做人”成了问题,连谋生也发生了极大的困难。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名义上由公家出资,实际上呢?乡镇财政赤字累累,教育经费层层克扣,代课教师屡遭“清理”,农民孩子的教育真是每况愈下,难以为继。那位老农说得正确:“农村用得着的人才还得靠教老书来培养。”而那位官员的评论——“对私塾,我们不提倡,但也不明确反对,我们采取的方针是任其自由发展,自由消亡。”——说明他还没有时间反省中国的现代教育。
来看看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从20世纪末叶再次实行教育改革以来,所谓“家庭学校”(home schooling)的运动,方兴未艾。不仅家长纷纷效法,而且官方逐渐接受。撇开特别是早期这一运动肇始的宗教原因,究其理由,一方面西方社会普遍存在“校园犯罪”问题——我们中国学校里未必没有,只是报道较少而已,另一方面,“公学”的教育质量似有相当严重的偏差,“私学”情况稍好,但其学费之高昂,却令一般家庭却步。以上两方面,算是西方教育从群体教育转向家庭教育的“外因”。而所谓“内因”,也是不可或缺的理由,是那些“家庭学校”的家长们,通常具有较高的学历,有能力对自己的孩子实行“个性化”教育。
粱漱溟先生曾经作过一番田园诗般的赞美:传统的中国家庭,历来就是耕读之家——边耕作,边读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西方人的“技术人生”相比,这是何等艺术的生活情调!
我承认,以上赞美,颇有些浪漫主义色彩,若拿到今天来说,大大地淡化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诚如许多评论文章已经指出的,私塾再度流行,从反面说明了我国基础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不得不在现存教育体制之外再起炉灶。
可是,办教育不能只重效率。道理很简单: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选择人生的初始条件——命运按照均等的先验概率,把我们投生在这个大千世界里。而教育,不论作为人力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还是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塑型过程,对我们毕生的发展实在太重要,实在不能只靠市场的偶然的顾盼。生存着的人,如萨特宣称的那样,必须以自由意志的主动选择来昭显其生命的价值,甚至必须以结束肉体生命来表达那意志的神圣自由。那么,对于教育,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农民的孩子,难道没有权利选择他自己的教育吗?
为了每一个公民的尊严,为了走进“把每一个人都当做目的”的道德王国,我们委托国家推动基础教育,我们纳税支持基础教育,我们有权利监督国家的基础教育。以同样的逻辑,基于服从这同一逻辑的宪法规定性,假如我们的委托信任竟然长期被辜负,那么我们有权利取消我们所委托出去的权力,把它交还给公民自己。
凡改革者无不承认:教育和卫生,是当前中国改革面对的两大忧患。究其理由,也很简单。我们中国人的改革,历来是“摸着石头过河”,边看边改。请问,我们历来所“看”的,是何方向?当然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方向,是看着西方发达市场社会的经验,才得以比较成功地“过河”。
但市场却只问效率,不问生命。重效率的市场只为劳动年龄人口创立就业(和失业)的机制,重效率的市场不会同情处于劳动年龄之外的孩子和老人。我们环顾西方各国,举凡教育与卫生的服务,有什么令人鼓舞的成功经验吗?否。
于是,当今世界,改革最频繁的领域,乃是教育与卫生——我们沿袭日本人称为“卫生”的,西方人叫做“医疗与医药服务”。
说到改善我们的基础教育,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询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部不能放弃对高等教育的垄断权力,把宝贵的财力和人力专注于基础教育呢?难道关于教育部门的这一基本的和惟一具备道德合法性的职能,我们的法律写得不够清楚吗?那就应当修改法律,赋予教育部门这一不得亵渎和不得逾越的职能。
抱歉,原本打算只为私塾唱赞歌,没想到发出如此一番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