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te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面向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强调操作与体验,强调综合运用学生的所有知识。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本身视为直接的目的,它强调学生需要的优先性,强调对学生独特经验的尊重,强调学生从自己的立场与世界交互作用出发,建构自己的意义。研究性学习课程有一种深层的教育民主的追求,它绝不以所谓的“优等生”为尺度,也不谋求建立作为评价标准的常模,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框,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在要求。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全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如春风化雨,研究性学习的崭新理念给语文教学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它所集成的开放的视野、探究的机制和实践的功能让语文课告别单一、枯燥、萎缩的尴尬,使走向多元、生动、繁荣成为可能。在研究性学习理念向课堂教学渗透的大背景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的定位和确认成为新课改的一个焦点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下采取全新的教学策略。
  
  一、变“主导”为“引导”,淡化教师的主体意识
  
  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创设具有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情景之上。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当前语文教学当中广为运用,特别是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运用,为课堂情景的创设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教师完全可以把自己隐于教学情景之后,通过设计的课堂情景,让学生直接突出在教学的第一层面上,让学生自主地对学习的材料或课题提出质疑、分析与讨论作结。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之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评价它不同凡响,教师可用课件展示如下内容:试与下面描写“水”的诗句比较,说说不同凡响在哪里?(1)曹操《观沧海》;(2)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3)李白《将进酒》。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课堂讨论、分析,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作出评判。教师在点评中不要讲得过于直白,指导中也不可以过于程式化、导得过死,以免抑制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淡化自己在课堂上的分量,尽可能使自己成为整个课堂中的普通一员,甚至成为观众,并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参与课堂的讨论分析,而不应以权威的姿态下结论,更不能做滔滔不绝的训导者。
  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点拨,尽可能地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变通性、求异性、精致性。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讨论、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观摩,在具体问题上求同存异。比如学习《蒋干中计》一课,就“蒋干为什么会中计”、“曹操为什么会中计”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自主探讨并作较全面完整的归纳。研习《失街亭》,可就“街亭之失谁之过”让学生展开自由辩论,并组织学生展开专题作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展示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树立了学生探究的信心。
  
  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研究性学习课程把研究性学习本身视为直接的目的,它强调对学生独特经验的尊重,建构自己的意义,在学习当中,惟有学生自己当家作主,做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组织上彻底打破原来的“老师教、学生听,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老格局。在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体意识的同时,应重点突显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可以用一个比方来说明:学生好比是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教师好比是观音菩萨和如来佛,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都得自己去经受磨难、战胜困难,观音和如来不参与取经却关注取经,不主动帮助却接受咨询,有求必应,唐僧们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还是要帮助解决。在宏观上,教师依然是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他可以就如何进行学习作出计划和安排,要就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拿出措施和办法;而在微观上,教师要坚持学生自主性原则,可以作一个理智的“旁观者”,做到不参与、不操纵、不越俎代疱,一切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自己去决策、策划、组织、协调、实施、评价、总结。如上《荷花淀》一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研读课文,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小说中的“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三场戏,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完全放手,做一个热情的旁观者,对学生的表演、品评活动表示热情的支持,不断地激发学生、鼓励学生去发现、探索教材的内蕴。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学生既成为“戏”中的主角,又成为学习探究的主角,更成为评定、总结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高潮迭起。
  
  三、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性实践活动”,突出教学的社会实践功能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在学生当中倡导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更应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开放性的社会实践中去获得知识、锻炼能力。以往的教学往往把眼光拘泥于教材、拘泥于封闭的课堂,总是就阅读谈阅读、就作文写作文,失落了现实生活世界,隐入孤芳自赏、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结果使教学隱于一潭死水之中,本来活生生的语文教学变得师生都无趣问津。为了打破这样的僵局,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当努力分析材料的时代意义,把学生的生活实际招进课堂,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受课文内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其次让语文生活化,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语文的视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天地,注意开发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加强课内外的沟通,采用多种形式,增加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在内容上不断地获得“源头活水”。如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可以组织学生对本地土特产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其生产、养殖等方面的技术情况,并写出专题报告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习质量,充实教学内涵,变单一、封闭的课堂为多元、开放、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实践活动,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其他文献
在我们面前,由于社会、家庭及学生个体等因素,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过错,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既棘手又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就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体会,淡淡如何教育转变问题生。    一、激发问题生对理想的追求    我们要给予学生关爱、呵护,在情感上培養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于或多或少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而言,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亲情的关爱,缺乏理想信念,缺乏一种自我约束
期刊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
期刊
新课程倡导以发展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为宗旨的教学。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獲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数学教育目的就是让每个人能掌握有用的数学,从数学教育中尽可能多地得到益处。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应尽快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在观念和
期刊
谈话是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感情、对学生施行教育的重要手段。俗话说“会说说人笑,不会说说人跳”,假如你是班主任,一定期望自己与学生的谈话充满魅力。但有时往往事与愿违,有的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像不着边际的风,学生听了入耳不入心,有的更像一把锤子向门上砸,只能在门上留下累累伤痕,却不得入耳。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与学生的谈话变得有魅力,取得理想的效果呢?我认为应遵守“三有”原则,即有趣、有据、有度。    一、
期刊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提法越来越响亮,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社会的关注、教育的改革,更要靠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开展创新学习,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作为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语文的教师,而是一名教学生学好语文的教师。他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现代
期刊
“揽着巍巍山岭的,是大地。”  “牵着滚滚江河的,是海洋。”  自古以来,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才培育者,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要发挥这种作用,就要求教师具备多种良好的素质。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该如何做好“跨世纪的合格教师”,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期刊
班级工作的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良好班集体的重要手段。抓好班级工作,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能力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经过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抓好以下几方面是关键:    一、培养正确的育人观    小学生处于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启蒙时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造就人生的基石,抓好思想品德教育
期刊
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像春风化雨一样滋润着广大师生的心田,陶冶着广大师生的心灵,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优良的校风    一所学校一旦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广大师生。它还会使新进入这个环境的师生很快受到同化,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熏陶或感染,并能较快地适应新环境的要求,自然地克制和改变自己一些不
期刊
任何班级都有后进生,后进生具有特殊的心理状态。这就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容易接受不良影响;上进心迟滞、自尊心畸形发展;对周围的人和环境有隔离感和敌意;不同程度地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不易改造,教育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往往恨铁不成钢,缺乏应有的耐心。笔者认为,转化后进生最有效的办法是师爱。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教师应把对困难学生的
期刊
“语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语文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呢?许多语文学科的前辈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也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一年来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活动激趣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