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潘灵小说的悲剧精神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xi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潘灵,当代布依族作家。他的作品以冷静洞察社会人情,温情地悲悯底层人物,深入剖析人性状态,情感真挚深沉,语言亦雅亦俗,充盈着悲剧性的美感。本文从复杂多维的悲剧存在、悲剧生命的生死抗争、意蕴深藏的悲剧价值三个方面,探究潘灵小说中蕴涵的悲剧精神,展现他对卑微灵魂的审美观照、对人性真美和人格力量的书写赞颂以及对现实悲剧的思考。
  【关键词】 潘灵;小说;悲剧精神
  【中圖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31-02
  一、复杂多维的悲剧存在
  潘灵始终坚持写底层,本着现实主义的写作精神,在现代社会主流之下,寻找底层中那些远离主流的异质存在。潘灵细致地观察个体在不同境遇里的多个形象,以慈悲的善意将他们拾起,温柔地放进小说里,塑造具有悲剧性的艺术形象。
  (一)知识分子的悲剧
  知识分子渴望诗和远方,但现实似乎与诗和远方不能共存相容,无论选择哪一方,都将陷入痛苦和挣扎。小说中知识分子割舍诗和远方,成了物质的奴隶。《情逝》里,缪云楼以生存的借口劝诱自己放弃精神升华,在欲望中毁灭自己的良知,成了金钱的奴隶,并为自己损人利己的生存方式辩解,在精神上非人化。“一个人执着地追求理想往往暗示着他可能的悲剧性”。当知识分子选择诗和远方,就将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负重蹒跚。《爱到未来》里,尚大能执着于诗意的纯正,在媚俗艺术市场里得不到认可。知识分子在这个文化消费的时代里,不论是坚持自我还是追随潮流都是艰难的。巴金说过,一个作家为吃饭而写作是很不幸的。潘灵以自身的经历透视知识分子的现状和危机,体现他对知识分子游离主体身份的同情和批判,同时表露他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强烈认同。
  (二)农民的悲剧
  在城镇化之下,城市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农民的生存环境和思维方式。《市信访局长》里,云湖化工厂排放化学废料污染云湖水,农民生存的自然环境被破坏,致使村民得怪病、投湖自尽的悲剧;云湖集团征占龙潭公园,改变了农民的社会生存环境,造成农民乡愁的痛和精神文明的缺失。“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多年来精神上是自卑的”。无论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边缘人、“城里人”,还是守着土地的农村人,他们骨子里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自卑情结。在《偷声音的老人们》里,潘灵以农民对土地集体无意识的情感,叙写失语农民在乡愁记忆里的艰难生存。民间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寄托,土地是它特定的生存空间,“吹吹”文化脱离土地空间,不被新的文明接纳,致使麻脸大精神与肉体分离。潘灵叙事不同乡土空间里农民的悲剧生存,揭示他们在新农村发展中的被动和哑声,表达他对乡民醇厚而真挚的情感。
  (三)女性的悲剧
  潘灵以其独特视角审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双重空间里的生存状态。女性附属于男性,丧失人格的独立,成了悲剧的性别。《幽灵诉》里,郝家父子让“若男”“向男”没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姓名,他们重男轻女的意识是对女性的不公。“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一形象创造自己”,大翠无条件服从丈夫,在潜意识里主动将自己客体化,在家庭场景里角色暗淡甚至于缺席;为守住小黑被捡来的秘密她杀害拾荒妇人,甚至牺牲自己去维护男权文化,完全地抛弃女性个体的独立性。在男性本位文化里,女性被客体化,处于社会失语状态。《一个人和村庄》里,阿莲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而进城挣钱,在城市里出卖自己的身体,没了纯真,丧失了自己最美的心灵和肉体,又致使父亲蒙羞上吊。潘灵以深刻的女性悲剧意识,将女性放在不同的环境下,叙写她们的生存状态,在拷问两性关系的同时反思男权文化,为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正名。
  二、悲剧生命的生死抗争
  潘灵写悲是有力量的,不平铺直叙,而在冷峻深邃中跌宕起伏。他通过悲剧人物在生存欲望里生与死的抗争,书写超越生死的个体和生命尊重。以悲壮塑造悲剧形象的美感,于悲情中表现悲剧生命的人格力量,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抗中凸显人的尊严和价值。
  (一)毁灭痛苦中生的执著
  悲剧生命一般都处在两难困境中,处在无从选择或无法割舍的矛盾冲突中,无论选择或放弃都会陷入无尽的痛苦。《情逝》里,在诗歌与生活两难境遇里,缪云楼、丁文昆选择了生活物资、自我保护;米惠选择了诗和远方,追求自我发展和精神永恒。他们主动接受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以不成功也决不妥协的精神书写抗争的壮美。潘灵在生与死的书写中探讨生存价值,他肯定物质的基础地位,尊重生命的个体性,但是在抗争中不断进取,追求超越物质的精神永恒才是最终极的,精神灵魂超越了生死的界限。
  (二)坚守捍卫的孤独死亡
  作为人群中的异质,是孤独而寂寞的,不仅要面对所坚守的精神物质的失落,更要接受绝大部分群体的不理解和恶意攻击。潘灵的悲剧生命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在坚守和捍卫中孤独和死亡。《一个人和村庄》里,包伍明孤独地坚守着残破的乡村和土地,以一个人的春节联欢晚会书写坚贞。《半路上的青春》里,麻启智以“疯子”的身份用“爱屋”守护远遁的传统美德,他孤独却壮美。潘灵以善与恶的对抗叙写人格的力量,捍卫是对善的宣扬,死亡则预示着美的陨落,传递出强烈的道德感和崇高感。他塑造现代文明里倔强的坚守者,让他们在乡土民间和传统文化的记忆里孤寂和死亡,突显他们在矛盾冲突里的独立意志和抗争意识,彰显着力的美感。
  (三)单纯复杂的女性命运
  李纳曾说过,女性一旦觉醒,她的抛弃义无反顾、执着舍生忘死,表现得比男性更勇敢,思想比男性更单纯。同时,女性又是复杂的,情感里充满牵绊。《泥太阳》中,以家庭为中心的春芳在意识觉醒之后果断地撕毁家庭主妇的形象,带领村民联名罢免新农村建设中保守怕事的丈夫,表现着女性的执着和大义凛然;因为亲情和父权的束缚,大义灭亲后她变得沉默茫然,双重思想的斗争里春芳成了矛盾体。秋叶以村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道德准则,全身心投入新农村建设,与顽固势力做斗争,既单纯又果敢;面对婚姻,她细腻而敏感,变得犹豫不自信。“母性,是女性天生的特质”,母性情感流淌出柔美和坚硬的双重性格。潘灵从女性细微之处的情感流露入手,解读她们细腻的密码,观照她们单纯又复杂的情感,彰显女性在坎坷命运里仍持着美好的品格。   三、意蕴深藏的悲剧价值
  潘灵以悲悯关怀人的生存状况及精神状态,作品中有沉重的孤独感,也有浓厚的归属感。其小说以人的命运为起点,深入社会历史和人性精神的内部,探究人在既定社会历史下悲剧的存在,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反思人性的缺失,寻找悲剧的出路,实现了悲剧精神的最终目的及意义。
  (一)悲剧形成的反思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认为,悲剧的根源不在于人的本身,而是特定的社会历史现实环境所造成的。金钱物质为上的观念导致现代知識分子的集体哑声;城市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造成农民的悲剧;“封建余孽”摧残着农民和女性。社会历史环境与人的必然性的矛盾冲突,让人的价值观脱离正轨,形成异化的人。《半路上的青春》里,现代社会盛行的拜金、享乐主义让何飞等人精神文明错位,精神上迷茫空虚,心灵逐渐趋附于物质和权势,不再相信人的美善。人的异化带来环境的异化。“所谓‘环境的异化’,就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体现……人向冷酷、残暴一面的异化是导致环境异化的直接因素。”异化的环境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社会进一步造成人的异化。
  (二)乐观向上的精神
  潘灵正视悲剧存在,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希冀。潘灵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生命哲学是否定的。在《半路上的青春》里,潘灵让“不想活徒步探险队”在行走中找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潘灵肯定人生命本质的悲剧性,并对悲剧生命和现实的未来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他设置理想化的人物,赋予他们拯救悲剧人物的重任。在《市信访局长》《泥太阳》《偷声音的老人们》里,潘灵安置了李民生、路江民、韩家川,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农民鞠躬尽瘁。潘灵在乡愁的基础上建立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进行生存的自救和人性的救赎。《一个人和村庄》里,陈老汉在农村里可与人唱歌对弈、喝酒谈天,不感孤寂虚空;《小河淌水》里,阿英回到布依水寨,找回丢失的人性得到救赎。理想化人物和家园的设置,给小说的悲剧增添了温暖,也体现潘灵对现实悲剧的乐观精神。
  (三)悲剧出路的探寻
  悲剧艺术的终极责任是探索现实悲剧的救赎,即找回和规正人的精神和灵魂。潘灵在暴露中进行新旧对比,质疑所谓的“先进”与“落后”,在反现代性的存在里找到悲剧的弥合。在《奔跑的木头》里,潘灵以传奇深入本民族,书写原始状态下的木头,揭示现代人需要找回他们强健的肉体和坚忍的意志。潘灵又以《天麻》里学生赵小山救梅莉的情节,突显真情和善良的人性美。潘灵聚焦异质个体身上尚未被异化丢失的人性美,讴歌人性的真善美,寓显悲剧的出路。
  综上所述,论文通过审视潘灵小说中知识分子、农民和女性的悲剧存在,表现他对底层人民的悲悯;然后从悲剧存在这一表象和基础出发,深入探讨小说悲剧精神的核心,以悲剧生命生死抗争彰显人的独立意志和人格的力量,传达人的生存意义;最后探究小说悲剧精神的最终目的及意义,揭开悲剧面纱之下涌动的暗流,以乐观的精神寻找现实悲剧的出路,凸显人性的真善美。潘灵以文人使命叙写人的文学,观照现实社会人的生存状态,深入人的精神灵魂,揭示人性危机,呼吁人们回归本真,体现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责任。(指导老师:赵淑琴)
  参考文献:
  [1]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2.
  [2]巴金.随想录[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67.
  [3]万忆,张亮华.对话潘灵(上):用故事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云南[J].文化与传播,2014,(3):3.
其他文献
【摘要】 近些年来突发的公共事件给人们的语言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尤其是当下的抗疫救援中,语言应急服务机制的建立与发展表现出了紧迫性和重要性。突发公共事件中,语言必须负载真实信息,并经过精准传递才能发挥及时有效的“救援”功能。同时,社会舆情的正向发展离不开理性、温暖的语言表达,而针对特殊人群的语言服务更是社会治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 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语言服务  【中图分类号】 H00
期刊
【摘要】 行旅过程中所出现的气候物象的改变推动了方拱乾笔下家乡意象的瓦解与重构,使得“思乡”这一文学主题获得了家国情怀。此外,不同地域间自然气候与人文气候的巨大落差也促进了方氏将历史与自我相互融摄,并借助思乡主题的写作来从更深层次的维度上审视自身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 气候;物候;流人;方拱乾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
【摘要】 戴蒙德改编的《最蓝的眼睛》重设了部分故事场景和情节,采用了白脸戏剧策略,创造性地设置了白色玩偶场景。这种设置运用视觉化艺术效果,有效处理了黑白概念,揭示了白人性的对黑人群体的伤害,质疑和批判了白人性及其社会结构的荒谬性。  【关键词】 白色玩偶;白人性;社会结构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16-02  
期刊
【摘要】 “异化”主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安部公房的《砂女》中都有鲜明的体現,作家在作品中表现了人在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被异化的现实,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但作品中的主人公在被“异化”后却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作家个人的人生理念。因此,本文将以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两部作品中“异化”的比较,感知两位作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和不同的人生观。  【关键词】 变形记;砂女;异化  【
期刊
【摘要】 诗歌与声律的关系从出现开始就非常紧密,但直到南朝沈约“四声八病”声律论的提出才将其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化。本文从沈约理论的提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中所表达的文学观等方面,通过他们的不同态度,论述了他们与声律论的关系。  【关键词】 沈约;刘勰;钟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29-02  沈
期刊
【摘要】 儒勒·凡尔纳是西方公认的“科幻小说之父”,刘慈欣在国内被誉为“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的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中的领军人物。二者作为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科幻作家,前者从某些方面更是充当了后者的启蒙老师。本文通过对儒勒·凡尔纳与刘慈欣科幻作品进行横向对比,论述二者作品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并以二者间时代背景、阶级地位等方面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 凡尔纳;刘慈欣;科幻;理念  【中图
期刊
【摘要】 苏童,当代作家。本文从爱情的悲剧矛盾、人性的悲剧色彩、意象的悲剧意蕴三个标题来探究苏童《妻妾成群》的悲剧意识。通过对苏童《妻妾成群》悲剧意识的分析,蕴含着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人性泯灭的哀叹。  【关键词】 苏童;《妻妾成群》;悲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25-02  苏童,原名童忠贵,中国当代文
期刊
【摘要】 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传统言情小说家,张恨水先生在写作时多将目光集中于青年男女的婚恋问题,其小说常以悲剧结局收场。张恨水的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文章内容和文体雅俗共赏,人物形象时常表现出新旧时代交替时的复杂性。作品内容通常反映人物的婚姻观,折射出社会历史的深层原因。张恨水的代表作《啼笑因缘》和《金粉世家》讲述了两种爱情悲剧,评论者普遍认为前者是“钱色交易”式的悲剧,后者是“遇人不淑
期刊
【摘要】 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美国三大犹太文学大师之一的马拉默德则被认为是“犹太味”最浓厚的作家。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作家所塑造的“父辈”形象之中。他们对苦难的忍受、对信念的坚守和对未来的希望透视出了犹太宗教文化的核心内涵。作为犹太精神的坚守者和传播者,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犹太民族性和超越民族和宗教的普世性特征表达了作家对犹太精神回归的呼吁,以及对现代化社会中犹太民族如何确认自
期刊
【摘要】 作为日本私小说的典范之作,同时也是自然主义在日本的反射,山田花袋的《棉被》一直被置于举足轻重的位置。重读这部小说,在当今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主宰下,人们更容易看到作品中的性差意识和男性中心主义的话语权、主导性和欲望诉求。所谓的“新女性”的时代并没有到来,以男性为主导的观念支配下的社会对于女性的独立与自主,仍是微乎其微的,男性中心论在《棉被》里无形渗透。  【关键词】 《棉被》;男性中心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