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张恨水笔下的爱情悲剧成因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传统言情小说家,张恨水先生在写作时多将目光集中于青年男女的婚恋问题,其小说常以悲剧结局收场。张恨水的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文章内容和文体雅俗共赏,人物形象时常表现出新旧时代交替时的复杂性。作品内容通常反映人物的婚姻观,折射出社会历史的深层原因。张恨水的代表作《啼笑因缘》和《金粉世家》讲述了两种爱情悲剧,评论者普遍认为前者是“钱色交易”式的悲剧,后者是“遇人不淑”式的悲剧。本文试选取樊家树、沈凤喜与金燕西、冷清秋两对男女主人公,分析比较造成他们爱情悲剧原因的相似与不同。
  【关键词】 张恨水;爱情悲剧;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23-02
  作为“五四”同时代作家,张恨水似乎长期游离于“进步”“革命”的新文学之外,他的作品着重表现旧传统旧家庭中的悲欢离合,且往往以悲剧收场。悲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不可抗拒的时代因素、门第观念,如冷清秋所谓“齐大非偶”,又受男女主人公的金钱观、爱情观影响,其中女性形象的自我觉醒和解放意识尤其影响爱情结局走向。加之作者身处新旧时代交替的碰撞之中,其思想体现出对传统“才子佳人”的向往与新的时代催生的女性意识的矛盾,又因这种女性意识的薄弱和不完整,决定了她们的悲剧结局。
  一、沉沦与自省——金钱物质对女主人公爱情的
  影响
  尽管在表面上,樊家树对沈凤喜一往情深,金燕西始乱终弃,但读者多少可以肯定他们前后对女主人公的确有过爱情。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爱情”或许在一开始就不纯洁,偏离了五四时代追求精神契合的自由恋爱,而格外强调了金钱对感情进程的推动,这种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爱情关系为这两对男女的爱情埋下了悲剧的伏笔。《啼笑因缘》中,南方学生樊家树看上了唱大鼓书的沈凤喜,从初识给了沈凤喜一块大洋让她受宠若惊,到出钱资助她上学,再给她买钢笔、眼镜甚至戒指,这看似甜蜜的爱情中总是出现刺眼的“一块大洋”“两块大洋”与价值不菲的财物,文中暗含的两人之间的不平等的财物施受关系,隐隐透露出这段感情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和轻薄。《金粉世家》的金燕西较之樊家树也不逊色,在注意到美丽的女学生冷清秋之后,就想办法买下了她家隔壁的房子,隔三差五地送礼物过去,加上清秋舅舅的推波助澜,逐渐俘获了冷清秋的芳心。区别仅仅在于,樊家树的动机更多出于好心,而金燕西是狩猎本能。但在一段感情中只要金钱过多出面,男女双方授受地位不平等,在感情上的话语权也就不均等了。
  在面对接二连三的金钱和物质时,同是妙龄而且家贫的少女沈凤喜和冷清秋都没有抵挡住诱惑,这是她们的相似之处。略微不同的是,女学生冷清秋把它看作是金燕西欣赏自己、表达爱意的方式,而戏子出身的沈凤喜则在潜意识里接受了这种和金钱密不可分的爱情,在接受樊家树给的钱——而非金钱换成的礼物时依然觉得理所应当,这也就为其日后在军阀刘德柱软硬兼施的诱惑与胁迫之下逐渐沉沦、难以自控埋下了隐患。
  如果沈凤喜深信爱情,她是断然不会左右摇摆,最后选择了妥协与背叛,因为樊家树同样可以使她过上比从前富足的生活。正是因为小市民阶层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从小物质匮乏以及所处社会阶层耳濡目染的影响,才使她在选择感情时以金钱作为了衡量的标准——谁给的钱更多,谁就更爱她。当最后她醒悟的时候,一切都为时已晚了。在这一点上,冷清秋明白的要早很多,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的她在看透金燕西本质之后没有继续做金丝笼中雀,而是选择了与之决裂。年轻的沈凤喜和冷清秋都曾经幼稚而虚荣,但冷清秋能够自立,在走到寄生者的边缘时及时回头。或许这是冷清秋和沈凤喜最大的区别,也是她的命运没有沦落至沈凤喜那样彻底悲剧的原因。
  二、“才子佳人”思想模式对男主人公的干预
  抛开“好人”和“浪子”的身份标签,樊家树和金燕西在本质上都是传统的中国男人,贴近于中国传统小说中“书生”和“公子”的形象。他们的内心里,甚至连赋予他们生命的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形象都是“才子佳人”。“佳人”是小鸟依人型的,不需要有太高的文化,关键词是美丽与服从。他们追求女性的理解与抚慰,但不是精神上平等自由的交流。樊家树追求的是一朵可以“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解语花,金燕西希望的是这个“金屋娇人”能够不干预他在外界的寻欢作乐,颇有种《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对待孟烟鹂的态度。
  “若说交女朋友,自然是交际场中新式的女子好。但是要结为百年的伴侣,主持家事,又是朴实些的好。若是我把那个女孩子娶了回来,我想她的爱情,一定是纯一的,人也是很温和的,决不像交际场中的女子,不但不能干涉她的行动,她还要干涉你的行动啦。就以姿色论,那种的自然美,比交际场中脂粉堆里跳出来的人,还要好些呢。”这段心理描写十分关键,反映了在本质上金燕西对冷清秋的感情不是爱情,冷清秋只是符合他的择偶标准,是一个符号化的人,她只是看起来“温和”,最重要的是不会“干涉男人的行动”。从小生活在万花丛中的金燕西看腻了侍女们的唯唯诺诺、未婚妻白秀珠的娇蛮跋扈,所以气质清冷、温文尔雅的冷清秋使他眼前一亮。不幸的是,这段内心独白中的“那个女孩子”可以是冷清秋,更可以是其他人,因为只要有这种与众不同的长相和性格、出现在合适的地点就可以引起金燕西的注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金燕西婚后旧习不改,捧戏子,交女友,花钱如流水,始乱终弃。没有达到三观上的契合,没有精神目标的纯一,换来的只能是新鲜感散去后的厌恶之情。
  樊家树曾经期待过沈凤喜能够理解他,因为琴瑟和鸣是“书生”理想爱情条件之一,但他越来越觉得沈凤喜不是这般人物。尤其是两人变故发生前的最后一次见面,樊家树因为母亲病重无心玩乐,沈凤喜却担心一别三月樊家樹把自己忘记,要与他合奏取乐,弹《四季相思》。沈凤喜这种“不识大体”、不庄重的态度使樊家树暗暗把沈凤喜定位在为他“服务”的态度上,而不是能够分担忧思的未婚妻。再者,樊家树的形象并非完美无缺,他对沈凤喜的感情深厚不言而喻,态度仁至义尽,但也仅仅止步于此。因为他本来也是一个“博爱”的男人,在与沈凤喜交往时同样和关秀姑、何丽娜保持暧昧,因此在沈凤喜死后,他也能继续和何丽娜结婚。   三、未觉醒与半觉醒的女性自我意识
  再谈五四时期萌芽和流行的女性意识方面,沈凤喜和冷清秋的区别在于冷清秋接触并拥有了一定的女性意识,而沈凤喜在这一层次上仍属于未开化状态。
  沈凤喜是一个可怜的悲剧形象,在于社会和家庭自始至终都没有给她提供一条自我觉醒、追求女性意识的道路,于她自己而言也不存在这样的条件和诱因。因为唱大鼓书的身份和虚荣贪利、意志薄弱的性格,她心甘情愿地做男人的附属品。她不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女子, 而是渴望通过婚姻这一捷径寻找人生的依靠。不论是与樊家树还是与刘德柱的交往中,沈凤喜始终是被动、顺从的,即便在被刘德柱无故毒打之后, 她心里想的还是自己的不对:“我现在不是决计跟着你过吗……我想我是姓刘的人啦。”未觉醒的女性意识,使沈凤喜意识不到自己的不幸。她在感情受挫时,选择的是佯装乖巧以博取同情,或者是毫无尊严的求饶,而没有想过反抗和逃离。
  冷清秋是一个半新半旧的女性,“旧”在旧式着装、喜爱旧式文学和旧式做派,“新”在她接受了新式教育。这种新旧夹杂的性格导致了她的女性意识也是不充分、不彻底的。正是有了新式教育的思想, 她才敢抛弃门第观念与世俗的眼光,选择与金燕西结合。冷清秋虽不及其他五四时期作品中的新女性,但相比沈凤喜,她是一位清醒执着的“娜拉”,在离开婆家后自力更生,是她为人称道的地方。但是她的自我意识仍然没有完全觉醒,在最初受到金燕西的冷落时,她懊悔的是“齐大非偶”,选择的是“躲进小楼成一统”,是忍让,而不是与金燕西进行正面交锋与对抗,不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抗争。直至最后采取了趁大火遁世的做法,都流露出中国传统文人的特质,而非新女性个性解放后的特点。因此,冷清秋是新旧时代交替中勇敢、果断但觉醒不彻底的女性。在剖析社会转型期人物复杂的挣扎历程中,这一形象仍有进一步探索的意义。
  四、结语
  张恨水先生在《啼笑因缘》和《金粉世家》中表现了两种不同的爱情悲剧,从表面上看,悲剧成因源于“钱色交易”和“遇人不淑”,但细究却会发现这两种悲剧又融合和渗透了多种因素,而不能简单概括。其中贫富悬殊、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是大背景,渗透了较多金钱意识的畸形爱情观深刻影响了女主人公,“才子佳人”、男尊女卑的思想渗透到男主人公的言行举止中。女性意识是促使女主人公进行爱情道路二次选择的诱因和动力,其深层原因展現的是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和社会历史对于个人的作用。张恨水的小说虽然没有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道路,但在那个时代,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参考文献:
  [1]佘小杰.论金钱在《啼笑姻缘》中的叙事意义[J]. 中国文学研究,2001,(04):47-53.
  [2]潘荣妹.张恨水言情名作中女性命运探析——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 《啼笑因缘》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4):32-33.
  [3]张蔚天.妥协与叛逆——《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女性形象对比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05):130-132.
  作者简介:
  宋昕玥,女,汉族,山东枣庄人,青岛大学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 李碧华,香港作家、记者、编剧、教师。她的小说常常采用严峻冷静的语言以及绮丽鬼魅的笔调,描绘着爱情故事中的悲欢离合,表现着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从以爱情书写传统、以爱情书写人性、以爱情书写“爱情”三个大标题,分析李碧华写作中的“非纯情写作”特色,探究《青蛇》中李碧华的古典美学审美视角,剖析出其对人性的审视和对爱情本质的思考。  【关键词】 李碧华;《青蛇》;非纯情写作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 法国优秀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与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两位文学巨匠创作的小说都广为流传,可谓各有千秋。本文对两者的小说从创作背景、现实意义、思想成就等方面进行比较,以资借鉴。  【关键词】 莫泊桑;鲁迅;小说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08-02  居伊·德·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
期刊
【摘要】《孙子兵法》在兵学之外彰显的善德力量,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学校应拓宽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发挥该经典著作的文化功能,通过在内心中尚德、在互学中养德、在实践中悟德等途径进行艺德培养。  【关键词】《孙子兵法》;善道;艺德;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85-02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期刊
【摘要】 近些年来突发的公共事件给人们的语言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尤其是当下的抗疫救援中,语言应急服务机制的建立与发展表现出了紧迫性和重要性。突发公共事件中,语言必须负载真实信息,并经过精准传递才能发挥及时有效的“救援”功能。同时,社会舆情的正向发展离不开理性、温暖的语言表达,而针对特殊人群的语言服务更是社会治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 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语言服务  【中图分类号】 H00
期刊
【摘要】 行旅过程中所出现的气候物象的改变推动了方拱乾笔下家乡意象的瓦解与重构,使得“思乡”这一文学主题获得了家国情怀。此外,不同地域间自然气候与人文气候的巨大落差也促进了方氏将历史与自我相互融摄,并借助思乡主题的写作来从更深层次的维度上审视自身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 气候;物候;流人;方拱乾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
【摘要】 戴蒙德改编的《最蓝的眼睛》重设了部分故事场景和情节,采用了白脸戏剧策略,创造性地设置了白色玩偶场景。这种设置运用视觉化艺术效果,有效处理了黑白概念,揭示了白人性的对黑人群体的伤害,质疑和批判了白人性及其社会结构的荒谬性。  【关键词】 白色玩偶;白人性;社会结构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16-02  
期刊
【摘要】 “异化”主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安部公房的《砂女》中都有鲜明的体現,作家在作品中表现了人在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被异化的现实,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但作品中的主人公在被“异化”后却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作家个人的人生理念。因此,本文将以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两部作品中“异化”的比较,感知两位作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和不同的人生观。  【关键词】 变形记;砂女;异化  【
期刊
【摘要】 诗歌与声律的关系从出现开始就非常紧密,但直到南朝沈约“四声八病”声律论的提出才将其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化。本文从沈约理论的提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中所表达的文学观等方面,通过他们的不同态度,论述了他们与声律论的关系。  【关键词】 沈约;刘勰;钟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29-02  沈
期刊
【摘要】 儒勒·凡尔纳是西方公认的“科幻小说之父”,刘慈欣在国内被誉为“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的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中的领军人物。二者作为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科幻作家,前者从某些方面更是充当了后者的启蒙老师。本文通过对儒勒·凡尔纳与刘慈欣科幻作品进行横向对比,论述二者作品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并以二者间时代背景、阶级地位等方面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 凡尔纳;刘慈欣;科幻;理念  【中图
期刊
【摘要】 苏童,当代作家。本文从爱情的悲剧矛盾、人性的悲剧色彩、意象的悲剧意蕴三个标题来探究苏童《妻妾成群》的悲剧意识。通过对苏童《妻妾成群》悲剧意识的分析,蕴含着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人性泯灭的哀叹。  【关键词】 苏童;《妻妾成群》;悲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25-02  苏童,原名童忠贵,中国当代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