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8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评价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应用导管溶栓联合滤器置入和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肢体肿胀消退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60例导管溶栓患者肢体肿胀均消退,无出血并发症,其中51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未发生肺栓塞。9例拒绝放置滤器的患者直接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1例在溶栓期间发生肺栓塞;35例行外周静脉溶栓的患者,26例经外周溶栓后肢体肿胀消退,3例发生肺动脉栓塞,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2例尿道出血。结论: 导管溶栓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等优点,早期及时的滤器置入是防止肺栓塞的关键和有效措施。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静脉滤器;导管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臨床常见疾病,有引发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可能,可遗留严重的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抗凝溶栓治疗作为现行的主要治疗方法,又可采用经外周浅静脉全身系统溶栓及导管接触溶栓。随着腔内血管技术的发展,目前介入导管溶栓治疗因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好等优点,在临床上已获得广泛应用,但随着临床应用病例的增多,临床上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和问题。2014年3月~2015年6月,我科采用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和经患肢浅静脉系统溶栓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95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组患者共95例,男51例、女44例;年龄23~78岁,平均56.8岁;其中左下肢DVT66例,右下肢DVT29例;血栓形成时间4h~10d,平均3.2d;临床症状主要为下肢肿胀,皮肤发热、疼痛,不能行走或行走困难;肢体膝关节以上15cm周径差2.5~9.8cm,平均(5.65~2.33)cm,膝关节以下10cm周径差1.8~6.3cm,平均(4.03~1.27cm)。23例有外伤或手术史,长期卧床患者11例。全部病例均经下肢静脉彩超证实为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方法
  1.2.1导管溶栓组 所有患者均于DSA室行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其中51例患者行经健侧股静脉下腔静脉临时滤器置人术:Seldinger’s法穿刺股静脉成功,置入6F血管鞘,造影证实下腔静脉通畅,置入深圳先健公司Aigesy腔静脉临时滤器并定位于低位肾静脉开口下方释放。患者改俯卧位,直接穿刺或经皮切开穿刺小隐静脉远端,导丝配合透视下置入Unifuse溶栓导管至股髂静脉血栓近心端,术中经溶栓导管灌注尿激酶30-60万U,肝素帽封闭导管待术后导管溶栓。9例患者拒绝行滤器置入,则直接行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术,操作同前。经小隐静脉置入溶栓导管后,将30万U尿激酶溶于生理盐水50mL中1h内持续溶栓导管内微泵泵入.每8小时1次,间隔期间予肝素钠500U/h微泵维持;用药期间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及导管周围有无渗血。5~7d后,经溶栓导管行深静脉造影,判定血管再通满意后拔除导管。
  1.2.2经外周静脉溶栓组所有患者均于患肢浅静脉留置静脉针,每日予静脉滴注尿激酶30万U,q8h;间隔期持续肝素泵入抗凝。5~7d后停尿激酶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后转为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半年。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和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表格数值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导管溶栓组
  60例患者治疗2周后,患者下肢肿胀、皮肤发热、疼痛,不能行走或行走困难等症状均明显缓解。其中肢体膝关节以上15cm周径差,平均(0.83±0.31)cm,与术前比较平均(5.65±2.3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以下10cm周径差0.3~0.7cm,平均(0.51±0.16)cm,与术前比较(4.03±1.2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溶栓治疗期间无出血并发症。51例放置腔静脉滤器患者无一例发生肺动脉栓塞,9例未放置滤器患者溶栓期间1例发生胸部闷胀不适,急诊查肺动脉CTA提示右下肺动脉栓塞,紧急行腔静脉滤器置入。经抗凝溶栓治疗7d后症状缓解。术后2周52例放置滤器患者行下腔静脉造影,下腔静脉通畅,滤器经圈套器取出。其中11例取出的滤器上发现小块血栓附着。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其中7例患者下地活动后有下肢轻度肿胀不适; 52例患者半年后复查静脉彩超,达到完全再通47例(90.38%)、部分再通5例。
  2.2经外周静脉溶栓组
  35例患者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2周后,30例临床症状缓解,5例仍有不同程度肢体肿胀不适,其中肢体膝关节以上15 cm周径差0.7~1.8 cm,平均(0.93±0.31)cm,与导管溶栓组溶栓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比较(±s,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膝关节以下10 cm周径差0.5~1.0cm,与导管溶栓组溶栓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共发生肺动脉栓塞3例,均经肺动脉CTA证实肺动脉栓塞,而放置下腔静脉滤器。1例患者在溶栓治疗第3天发生消化道出血 ,2例患者出现肉眼血尿,停尿激酶2d后恢复正常,后改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术后随访6~24个月。25例患者下地活动后有下肢肿胀不适;30例患者半年后复查深静脉彩超,达到完全再通18例、部分再通12例。
  2.3并发症及疗效比较
  腔滤器置入配合导管溶栓组在治疗期间无一例发生出血及肺栓塞,而经外周静脉溶栓组治疗期间发生出血3例,其中消化道出血1例,尿道出血2例,发生肺动脉栓塞3例。9例单纯行导管溶栓而未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肺动脉栓塞1例。经治疗后,60例导管溶栓组患者肢体肿胀均消退(临床症状缓解100%),半年后复查下肢深静脉造影显示完全再通47例,而35例经外周静脉溶栓组,30例肢体肿胀消退,半年后复查下肢深静脉造影显示完全再通18例,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占周围静脉闭塞性疾病的95%左右,发病时肢体肿胀、疼痛,活动障碍[1]。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及生活。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而危及生命。DVT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开取栓、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介入溶栓术、全身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等[2]。介入导管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等优点,在临床上已获得广泛应用[3]。出血和肺动脉栓塞是溶栓的主要并发症,置管溶栓术将溶栓药物直接泵入血栓部位,可明显提高血栓部位局部的药物浓度而提高溶栓效果,并减少全身用药量过大而引起的出血等并发症。在血栓形成的1~2周内,栓子极易脱落,脱落的栓子可导致致命性肺栓塞,而早期及时的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已被证实是预防肺栓塞的有效措施[4]。本研究采用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方法治疗急性期DVT,获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与目前常用的其他溶栓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小隐静脉外踝起始段位置固定表浅,可直接穿刺或切开直视下穿刺,方便操作;小隐静脉与小腿段深静脉有交通支,于腘窝附近汇入腘静脉,从肢体远侧入路,进入深静脉路径选择余地大,置管全程可随时造影观察[5];入路平面越低,能够溶解的DVT范围就越大;手术创伤小,手术切口位于外踝后方,局部活动度小,导管鞘和导管稳定性好,适当活动不受限制,提高了治疗期患者的生存质量;顺行性插管可以减少插管时导丝导管的机械性损伤,有利于保护深静脉瓣膜功能,导管从血栓内上行,产生了人工通道,增加了与血栓的接触面积;溶栓导管前端为多侧孔设计,长度达20cm,可以作用于较长目标血栓;导管溶栓段两端有标志,定位准确;患肢包扎有利于加快下肢深静脉血流;对中央型和混合型血栓均适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的意义在于预防DVT治療中,尤其是手术中血栓脱落后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5],本组11例溶栓治疗结束后造影显示滤器内有血栓,充分说明治疗过程中会有血栓脱落,溶栓前从健侧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有其必要性。经小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下肢DVT,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安全性高,适应证广,便于护理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因此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是治疗急性下肢DVT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办法。
  参考文献:
  [1]孙建民,张柏根,张培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远期观察[J].上海医学,1983,6:501-504.
  [2]韩冰,张磊,张宏光.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1):6-8.
  [3] 张庆桥,祖茂衡,徐浩.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4(5):487-489.
  [4] Rhodes JM,Cho JS,Gloviczki P,eta1.Thrombolysis for experiment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maintmns valvular competence and vasoreaetivity[J].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2000,31:1193-1205.
  [5]柳志红,陈白屏.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现状[J].中国循环杂志, 2002,17(2):156-158.
  [6]黄晓钟,张纪蔚,梁卫,等.介人腔内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10):592-595
其他文献
叶玲珠 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街道  摘要:目的:对老年习惯性便秘实行社区干预,旨在为提高有效的社区预防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建档管理、分级干预、随访及群体健康教育等措施对113例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实施干预,并比较干预前后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的管理率、治疗率、控制率,同时,并应用自制的量表对该区内60岁以上的113名居民的便秘知识的知晓率、不良生活行为改变率进行干预前后的比较及效果评价.结果: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sease,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的变化及C反应蛋白与WBC、肺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COPD患者80例,比较其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及患者WBC总数和相应肺功能FEV1%。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CRP为(47
期刊
恶性心包积液是晚期肿瘤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在晚期肺癌中更为常见,且往往进展迅速,轻则可引起胸闷气促等症状,重则可短期内引起急性心包压塞而危及病人生命。单纯的心包穿刺抽液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操作,明显增加病人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自2008年~2013年我科采用B超引导下心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并腔内注入博来霉素治疗恶性心包积液19例,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期刊
摘要:目的:对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对2012年12月到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2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泮托拉唑治疗,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分析两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6.67%),组间差异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旋覆消癖汤结合外治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血脂、TNF-α等指标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9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50例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易善复)胶囊,456mmg/次,tid;治疗组给予中药旋覆消癖汤联合游走罐、刺络放血疗法、穴位埋线,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治疗后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在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6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53例,其中对照组进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血液透析治疗的同时联合左卡尼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症改善情况、胫腓神经、正中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两组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研究我院16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观察组87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照组77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单纯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记录数据对治疗效果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病症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好转,观察组患者病症治愈人数例,诊治方法总有效率为93.10%,高于
期刊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妇科腹腔镜手术过程中采用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全凭麻醉的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66例患者分成瑞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各33例,瑞芬太尼组采用瑞芬太尼进行全凭麻醉,舒芬太尼组采用舒芬太尼进行全凭麻醉,分析两组麻醉的效果。结果:瑞芬太尼组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低于舒芬太尼组,而舒芬太尼组的疼痛指数要低于瑞芬太尼组,结果具有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舒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架辅助复位结合微创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复杂性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1月本院接收的复杂性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患者65例,在行微创钢板置入内固定的同时,使用外固定架辅助复位。结果:经术后半年至1年的随访,临床愈合时间为 5~15周,平均10周;骨性愈合时间为2~8个月,平均4个月;本组病例中优36例,良21例。结论:外固定架辅助复位结合微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笔者单位2013年4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82例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并按其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常规组:41例,行电针刺激疗法;早康组:41例,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结合科学、系统的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并就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早康组康复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具可比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