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散“型”不散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_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是一场文字的散步,但是要在散文阅读中追踪这若隐若现的散步踪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向导,那就是“形散神不散”,也就是“散在表达,神在主题”。所以要读懂作者,就要读出主题来,但是散文的散却让许多人感悟出了诸多话题,却常常不能准确地把握主题,他们常常如此聊以自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他们混淆了两种阅读散文的方式和目的。
  阅读散文,分主题阅读和话题阅读两种,前者是为了读懂作者,这是入乎其内的读,是为了读而读,高考时的散文阅读题常常要求运用这种读法,而标题和点题的句子常常是主题的代言;后者是为了写出自己,这是出乎其外的读,是为了写而读,散文因为表达方式多样,一篇之内,一段之内,甚至一句之内,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犬牙交错,参差有致,这些多样化的表达自然是为了最恰当地表达出多样的内容,这也就让散文成了一块“五花肉”,远看是一段一段的块状物,近看是一句一句的条状物,每一句拿出文章可能都会引发出感悟的话题,这些谈资常常见诸学生的读后感和作文。于是,最可怕的就是用话题阅读的方式去进行主题阅读,还自以为是个性阅读,甚至鄙视高考的散文阅读考题。
  而我们如何把握这个“神”呢?我们不妨通过散文阅读的高考题型来解读这一点,因为“型”是神的外在表现,江苏省高考时散文阅读的四道问题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对主题的理解而已。而这四道题的题型也是各有特点,却也有规律可循,是为“形散‘型’不散”。
  2012年的《考试说明》上选取的是雷抒雁的《麦天》和张笑天的《上善若水》,考查的问题依次如下:
  1.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3.“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4.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麦天》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上善若水》
  比较了这些问题,我的第一感觉是“形散‘型’不散”,都用四种题型考核散文阅读知识和能力,即:①写作赏析题,赏析对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在运用中的特色和效果;②作用联系题,通过联系上下文对内容和构思进行理解;③内容梳理题,对情况和情理进行分层、筛选、概括、提炼等;④主题探究题:考查对标题中的题眼或点题的主旨句的理解。其中,前面三种题型都是为主题探究题做厚积薄发的准备,由于散文本身比较“散”,所以后面的问题就更需要环环相扣才能蓄住上游的“活水”。
  《麦天》的第1题和《上善若水》的第2题是内容梳理题,前者主要考对情况的筛选和概括,后者主要考对道理的筛选、分层、概括、提炼。《麦天》的第1题参考答案如下:
  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了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这个答案最大的参考意义在于“交通工具”一词,因为概括不仅需要压缩语段、筛选或提炼出关键词语,而且需要提取角度。如出行改用各种车就是从交通工具的角度说的,文中还有“公路”和“公共汽车”,提取角度,便是“公共基础施设”在改善。但是这个“参考答案”并不标准,因为“麦客少了”和“收麦子改用收割机”应该提取出角度,如:生产工具和劳动效率都发生了改变。另外,剧团到农忙的集市凑热闹,说明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也在改变,农民有了更多的生活空间去享受精神文化。这道题在概括前还要筛选出变的部分,筛除不变的地方,如:第1段麦子的时节和长势没有变,第2段后半部分女人回娘家后的言行也没有变,一如做女儿时。这道题之于主题的理解也很有意义,“麦天”的天有不变和变,不变的是物候节气、风俗人情,即自然的天没有变;变的是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即人间变了天,一片新气象。
  《上善若水》的第2题参考答案如下:
  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如何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效: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这个答案就更加注重角度和方面的提取,如:理念正确、方法科学、功效长久、哲学思想。内容因表达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需要梳理的要求也不同,“评价理由”说明表达方式是议论,自画线句所在的第3段以下,分别有第4段、第5段、第9段,而第6段是记叙描写、第7段和第8段是偏重于抒情。然后从3、4、5、9段筛选、分层、整合、提炼,“穿越”段落进行同一方面的内容整合,对议论特别丰富的局部段落进行分层很重要,因为这是“散”的文。特别注意的还有不要光找作者自己的观点,在没有集中鲜明的作者评价时,作者侧面引用别人评价的部分也不要忽略,也不要只按照段落来分层。于是内容和角度的概括也可以做如下整合:
  ①科学意义:第3段的“低作堰,深淘滩”可见因地制宜,第9段“分四六,平涝旱”可见精确合理,这些都是科学的治水方法。
  ②政治意义:第3段“百姓飨其利”可见造福百姓,第4段“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可见生态环保,这些都是正确的治民理念。
  ③历史意义:第5段“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可见综合考虑,“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可见功效长远。
  ④哲学意义:第5段“上善若水”和“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可见其哲学意义。
  
  这道题对主题的解读也是意义重大,这些集科学、政治、历史、哲学于一体的善事,可谓上善之事。
  《麦天》的第2题和《上善若水》的第3题都是写作赏析题。这种题更重视对读写知识的运用,“表达”是写得得不得体的问题,“表现”是写得给不给力的问题。从表达到表现,便是一段基本的写作过程。而这道题也设计到了散文的“散”,即表达方式散而不乱,有主有次,《麦天》是以记叙描写为主的,《上善若水》则是以议论抒情为主的。
  《麦天》的第2题的参考答案如下:
  选取了麦天代表性的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这段答案是围绕表达方式描写的特色展开的,其中若隐若现地阐释了和描写特色有关的三个基本方面,下面将这个薄发在答案之前的厚积思维演绎如下:
  ①先定位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类型及其特效,类型组合如:细节与环境、人物与景物、正面与侧面、白描与渲染。这就有了这样的分析:从收割机这个细节来描写整个收割的环境,可见它是麦天的典型事物,是新时代关中农村生产方式的代表。(这句分析承接了《麦天》第1题关于如今关中发生哪些变化的思考。)写收割机、麦茬等景物是为了从侧面渲染上下文中男人们辛苦和喜悦交织的心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丰收图。
  ②其次要考虑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感觉,本文主要是视觉(鲜红、黄亮亮、金灿灿)、听觉(突突突)、嗅觉(麦秸香)。收割机的热情和麦茬的安详给读者弹奏了一曲节奏起伏、韵律丰富的交响曲。
  ③最后要考虑手法: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这里主要是修辞比拟,如“吼个不停”。
  可是主要表达方式变了,赏析也就不能安于刻舟求剑了,如《上善若水》的第3题的一句“但不以描写见长”就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这篇散文不能按照描写的角度去回答,它的参考答案是: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污染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不能不承认,如果考表达方式的特色和效果,可答的东西较多,其他的表达方式则没那么丰富,这样的话就必须加入对表现特色和效果的考察才能充实答案,而这些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常见的表现特色有:
  对比与反衬、衬托与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抑扬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明暗结合、对面落笔、春秋笔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睹物思人、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喻今、情理交融、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落实到这篇散文和这道问题,那么和议论有关的便是“托物言志”和“虚实结合”,和抒情有关的就是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喻今,只是由于作者的力度比较含蓄和谐,所以我们采用了借古喻今。
  这两道题对主题探究也很有帮助,《麦天》的最后一题考麦天“鲜亮”和“滋味”的内涵,是主题探究题,而《麦天》第2题中的热火朝天的景象是为“鲜亮”,辛苦和幸福交织是为滋味。而《上善如水》第3题中可以归结出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生态环保的时代责任、让后人幸福的人生意义,这些都是“上善”的意义。
  《麦天》的第3题和《上善若水》的第1题都是作用联系题,前者侧重考“结构”作用,后者侧重考“内容的表达”,即在思想内容、写作思路上的作用。《麦天》第3题的参考答案是:
  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层层递进、深化主题、开篇点题、开门见山、丰富内容、引起兴趣、增加文采等是最基本的结构和内容作用。根据本题的要求,从结构作用展开回答,兼顾内容,因为选段在文中,所以应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类题重在考查联系上下文的阅读能力,但必须有其他能力配合,如:分层、筛选、概括、提炼等。根据选段的三个句号,段落分成了三层,每一层筛选或概括内容与上下文相关部分联系即可。题中的“叙写”二字最好字字落实,即“记叙和描写”,暗示了对选段的阅读处理,记叙侧重先概括再联系,描写侧重先筛选再联系,然后与上下文对应。下面是对参考答案的批判思考过程:
  ①前两句是分,第三句“麦天的日子,累人日子”是总,照应题目,并和上文“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相呼应,为下文女人心疼丈夫作铺垫。
  ②第一句里的“火球”说明天热依旧让人累,是对上文的收割机让人收割轻松很多形成补充说明,也为下文男人“吃不进,有些汤水便好”以及女人做“落汗下火”的浆水面呼应。
  ③第二句中的一个“跌”与下文的“躺”呼应,形象地说出了男人的干完累活回家后的放松满足的一刻。
  这道题对主题探究也是意义重大,和第2题用收割机表现男人干活的热火朝天相联系,再联系标题“麦天”,可以推出,麦天的“天”是“日子”,而农家的日子也就是男人和女人在一起生产生活的日子,家里家外,女人男人,各顶半边“天”,各自活出了鲜亮和精彩,收获了幸福满足的滋味。
  《上善若水》的第1题的参考答案是: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思考。
  这道题答案的背后应该再强调一下审题,“开头”让人联想到结构作用。“表达的内容”重在对内容的作用,“内容的表达”重在对写作的意义。这就让人想到了写作手法和思路,而“三个”更说明了全文构思的层次,问句则要求回答“设问”的基本作用。详解如下:
  ①结构作用: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层次鲜明。
  ②内容作用:水、都江堰、人、文化精神,初步交代了下文的主要内容,主题鲜明。
  ③写作意义:从“水、都江堰、人”到“文化精神”,由实到虚,表现主题,思路清晰。议论的表达方式,排比和设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力度,引发读者的理性思考。
  这道题已经点出了本文是如何展开上善的脉络,理清了对“上善”这个主题的品读层次,如“上善若水”而不是“上善是水”,说明本文重点不在写水,而在都江堰这个上善之物,和建设维护都江堰有关的上善之人,人文关怀这类上善之事。
  当各回答了三道题之后,两篇文章“不约而同”地进入了主题探究的阶段,于是也就厚积薄发,水到渠成了。且看《麦天》第4题的参考答案:
  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这句话是对标题“麦天”的集中阐释,“麦天”便是“农家的日子”,其中“天”在全文中有不同的象征义,联系对文章和上面的问题的理解,可以想到节气氛围、社会风俗、家庭关系等。结合全文解读这句篇末点题的话,与其入乎其内感悟“鲜亮”和“滋味”两个标签难产,不如出乎其外围绕标题关照全文各层。如果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那么就可以从“人、事、物、时、地”中选取本文最富特色的要素作为分层回答的依据。如以“人”来分层可以这么回答:
  ①男人:劳动时热火朝天气氛是为鲜亮,劳动后是幸福悠闲的滋味。
  ②女人:端午节看望父母光鲜亮丽的气质,农忙后照顾丈夫手艺花样多,活出精彩,是为鲜亮,其中透出浓浓的亲情滋味。
  ③人际:男人忙家外,女人忙家里,各顶半边“天”,都活出了各自的精彩,加起来便是一片天,即农村社会,这里虽有日渐现代的生活,却依旧保有那份淳朴和谐的民风。
  
  从“时”来分层可以这么回答:
  劳动前,“鲜亮”体现在农村社会的种种新气象,“滋味”是一种女看娘和赶集市的从容。
  劳动中,“鲜亮”是热火朝天的劳动氛围,“滋味”中辛苦和幸福交织。
  劳动后,“鲜亮”的是女人照顾丈夫做汤面的手艺花样多,滋味中透出的是一种纯朴的民风和淳厚的亲情。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是分层不同,内容基本相同。
  在上面的问题和第一遍主题阅读的帮助下,《上善如水》的第4题的参考答案就更简单了,如下:
  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主题探究除了注意联系文章各层,更要注意联系前面各题,根据前三道题再分层、再提炼来答这道题是为更进一步的探究。
  第1题三个问句已经将文章思路定格为“水、都江堰、人、文化精神”,而本题题干以“都江堰”作为限制,将“水”的哲学内涵排除在答题范围之外。看了第2题的题干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便可以知道都江堰是上善之物,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继者是上善之人。而第3题的答案中涉及的呼吁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则是我们应尽的上善之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形”散“型”不散,是研究“形散神不散”的一条实实在在的路径,正所谓文有神,题有型,能聚“精”会“神”的都是好问题。
  (作者:蒋涛,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利用导数求函数f(x)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可按以下的程序去处理:  ①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②求出函数f(x)的导数f′(x);  ③求出f(x)在定义域内的驻点(f′(x)=0的根称为驻点);  ④研究在驻点左右附近的单调性得函数f(x)的极值点;   ⑤将极值点处的函数值与定义域闭区间端点处的函数值比较大小,得出函数的最值.(其中第4、5两个步骤可通过列表解决)  用导数求含参数函数的最
期刊
文言句式的翻译,是高考语文试题的必考点,因涉及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修辞等方面,综合性强,难度较大,是高考语文备考的重点、难点。同学们要过文言文翻译关,除精读一定量的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外,还需要落实直译技巧,破解得困局。  文言文翻译要求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助”的原则,字字落实,准确翻译。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落实直译技巧  1.替换法  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词语,这
期刊
议论文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常常指的是好的素材。书到用时方恨少,素材在写作时捉襟见肘是许多同学的常态,可是有时并不是真的难找,这就和中国的水资源短缺一样,不是数量性缺水,是质量性缺水。我们要么抱怨手边的素材一概括,太单薄,“填”不了几个格子,议论不下去;要么抱怨手边的素材一扩写,太繁杂,“填”完了格子,猛然发现记叙过了头,让议论文体变了质。于是,我们开始抱怨手边的素材太平庸,不怪自己“语不惊人
期刊
2011年高考17套试卷共设计了42个错例。  一、归类解析  (一)语序不当  1.定语位置不当  (1)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广东卷第3题D项)  多层定语的一般次序是:①表示所属的名词、代词或短语(谁的),②指示代词或量词短语(多少),③主谓短语和动词、动词性短语(怎样的),④形容词性短语(什么
期刊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1.设集合P={3,1og2a},Q={a,b},若P∩Q={0},则P∪Q= .  2.复数i31+i(i为虚数单位)的虚部是 .  3.已知:p:012,则正整数k的最小值为 .      12.如图,在△ABC中,∠BAC=90°,AB=6,D在斜边BC上,且CD=2DB,则ABCD的值
期刊
一、2011年江苏高考英语试题原文  When Should a Leader Apologize and When Not?  Why Difficult?  When we wrong someone we know, even not intentionally, we are generally expected to apologize so as to improve the
期刊
从2004年到2011年,呼唤了8年,终于盼来了漫画类作文!漫画类作文是考纲中一直出现,也是江苏高考首次露面的形式。  2011年书面表达是一篇看图作文。图片内容属于感恩类,是一幅照片,展现了女儿为回家的妈妈拿包的情景,要求考生根据对照片的理解用英语写一篇短文。画面亲切、感人,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都很清楚,考生容易理解,容易审题。该题材是关于亲情的,所有考生都能产生共鸣、有亲切感,也会有感而发,因
期刊
怎样才能跳出题海?不做那么多的题又能提高学习成绩呢?这要从做题的目的说起.下面结合江苏2011年高考数学试题中的第18题来分析解题中如何做到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原题:(2011年江苏18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M、N分别是椭圆x24+y22=1的顶点,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P、A两点,其中P在第一象限,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连接AC,并延长交椭圆于点B,设直线PA
期刊
[原文]  雉诱  文/陈毓  谷雨前后,便是打野鸡的好季节。  在寂静的山坳里、坡梁上,野鸡的叫声此起彼伏,把山里的春天叫得格外美丽。  这时的母野鸡却格外少见。老猎人说,母野鸡在产卵、在孵蛋。而这孵蛋,必须在秘密状态下进行。因为公野鸡一旦发现母野鸡,就会驱赶母野鸡,并一一啄破被孵得温热的蛋。  整个春天,老猎人走向山里的脚步总会时时撞破深草丛中那些一心一意孵卵的母雉。  它们一旦受到惊吓,便会
期刊
笑是人间最美的东西,最美的表情!笑是人的一种本能,笑含有天真活泼的童子气,笑是真实的,笑是美好的。笑如盛开的花儿,怡情怡境怡人心,哪里有笑容,哪里的环境就优美;哪里有笑声,哪里的气氛就活跃:有笑的地方就有活力,有笑的地方就有生机。笑是阳光,它能驱散一个人心头的乌云,它能温暖一颗冰冷的心……  美文一  从一个微笑开始  文/刘心武  又是一年春柳绿。  春光烂漫,心里却丝丝犹豫纠缠,问依依垂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