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学科本质 培育核心素养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on8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这个总目标表明了该学科的人文性和方向性并强调了德育的功能,也就是把该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位为人文素养。笔者认为,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必须回归学科本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人文素养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是该学科的课程总目标,这个总目标表明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人文性和方向性并强调了德育的功能,也就是把该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位成人文素养。
  如何回归《品德与社会》学科本质,培育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呢?
  一、创设真实情境,提升生活经验
  回归学科本质,首先要回归儿童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我们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學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前,要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存在的需求,设计真实的、具有童心和童趣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直接去参与和体验,去获得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感受和研究社会,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来说,多种学习方式的引入,学生参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还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更重要的是,它们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空间和人际环境,多种社会认识的沟通和信息的交融对于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作出选择和决定,都有是至关重要的。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这个单元里向同学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前中国萧条落后、人们生活困难的景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单靠书本上几张图片是解决不了的,我请了当地一个较有威望并热心教育的前辈来班里讲课,并借助网络视频、照片等为教学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建设走过了怎样的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怎样的实惠、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怎样的成果;接着,以小品的形式,让学生自编自演,改革开放前的生活和改革开放后的生活情景,同学们如临其境,感受深刻。
  二、拓展教学空间,整合教育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与学生现实生活以及社会经验密切联系的课程。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课程本身便没有意义。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生活化,但毕竟课堂教学的空间的有限的,而品德的养成、社会性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因此,我们老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机整合各种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充实课堂教学过程,将课内学习延伸其他学科或校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的眼界就是课程的视野。
  1.与班队课整合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源于生活的生动、鲜活、真实的生活素材,它们是在生活中自然生成的,但这些素材又往往是学生们熟视无睹的。10月31日是世界节俭日,学校每年都会根据这个特别的日子开展主题班会课,笔者会把这个主题班会课与品德与社会《算算家庭帐》《说说零用钱》进行整合,让学生传承中华优良传统,勤俭节约。
  2.与校外资源整合
  课堂教学空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品德养成、社会性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作为教师,要具有广泛的资源意识,把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机地与校外活动相结合,会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如,垃圾分类是当前热点话题,垃圾如何分类、分类的意义同学们都对答如流,但真正实施的就不多,可以说是纸上谈兵。“广州市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就在学校附近,笔者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带领学生前往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去参观,了解垃圾焚烧发电的过程,了解垃圾分类给人们带来的实惠,以及不分类所带来的危害。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受益匪浅,影响深远。
  3.与信息技术整合
  小学品德与社会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体系,而是博大生动的生活画面,不是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具有强烈时代和现实性的动态。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对教材里所呈现的资源非常陌生,单靠简单的介绍很难让他们理解,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与信息技术整合。如,课前通过网络查找一些有助于学习教材内容的信息,然后通过交流、展示等环节来加深理解,这样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更接地气,更具时代气息。
  4.与身边事、时事整合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教育人的大课堂,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许许多多传递正能量和负能量的事情,我们如果能正确地选择这些身边事情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资源,更能体现“生活即教育”,他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被感染。如,“2015年3月28日,两位小学生在放学途中扶起一名摔倒在地的老人,后来老人指称被两人撞倒,并将2名小学生告到了法庭”。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教育学生不能因为个别极端的案例击退“扬善和传递正能量”的社会风气,见义勇为和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还是要靠我们代代相传的。
  三、设计多样作业,提升探究能力
  作业是课堂的巩固和延伸。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作业。品德与社会也不例外,出于贯性思维,我们老师往往把设计品德与社会作业方法等同于其它学科的作业设计的方法,以致于无法实施。品德与社会作业设计不能只是口头和书面作业,而是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体验,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中有所感悟,在生活中认知,在生活中明理,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感悟,最终达到提升生活经验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更贴近生活,让品德与社会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1.调查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调查、发现、印证,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作业往往比教师的直接说教更加有效。比如说:六年级上册《“节俭日”里话节俭》,对于生活在经济发达的年代里的学生来说,很少有同学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笔者设计了一项作业,就是让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收支情况,并谈谈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感受。通过这样的调查式的作业,同学们真实了解到自己家庭的收支情况,珍惜生活,节俭生活的道理就不言而喻了。   2.体验式
  体验式的作业是学生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两种,通过体验获得真实感受,形成认识,从而提升生活经验。六年级上册《怎样才是美》,外貌美、衣着美、行为美、心灵美等,同学们对美的认识各不相同,但最终还是一致认为美是心灵美、行为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我设计了一个体验式的作业:给长辈让坐、帮父母做家务、扶起跌到的病人、为下班回家的父母捶背等。实践证明,这样生活化的作业,学生、家长们都很欢迎,通过这些体验式的作业之后,同学们感悟颇深。
  3.设计式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个体,学生也不例外。在学生们的眼里有他们独特的世界,所以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用文字、图画等各种形式来展示他们的生活,设计名片、绘制手抄报、设计标语、设计广告语等。如,为“旅游到处涂鸦的现象”设计一个提示语,提醒人们外出不要随意涂鸦;为学校设计校徽;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我的一家子”的幸福生活等。这些设计式的作业,相对于传统的抄抄写写、读读背背的作业有趣多了,而且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四、多样评价,激发正能量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積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所以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认知和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
  1.多元评价
  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表现和经验,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举办一些生活场景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采用自评、互评、组评、师生、家长评、社会评等形式进行评价,让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发展情况,从而不断进行调整,不断进步。
  2.多样评价语言
  有人说:“教师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爱;教师什么都可以不会,但不可以不会鼓励。”教师的鼓励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肯定,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充满信心,使学生可以坚持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向上、阳光的学习评价氛围,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多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信地度过自己的校园生活。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对学生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刚才的回答把我想说的说出来了,你就像一个小老师啦!”“你说得真清楚!”“你这样大声音的回答问题,让我看到了你的自信!”“你的解答真详细,看来你做事很细心!”这些评价的语言听起来就像一个妈妈对一个孩子的鼓励,对学生的影响将会更深远,温馨的评价语言让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更
  总之,我们要回归《品德与社会》本质,培育学生的核心人文素养。要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充满童心童趣,克服脱离生活实际的说教,让学生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生活,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佐滕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语文中也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语文教学中,不论是教材内容还是语文教学活动都存在着美的因素。语文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美的鉴赏力、美的表达力,使学生获得审美必需的文化知识、文学修养,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志趣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正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作品的形象性和情感性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情感诱发,推动
【摘要】每个人的学习生涯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解决问题能力,这种能力不但可以应用于学习当中,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当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小学生通过数学学科的学习不但可以学到数学知识,更能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多样化思维,养成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与能力。这是当前教育观念和理念下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进行研究和实
【摘要】阅读是进行写作的源泉。习作是阅读的高级形式,其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主动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將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鼓励他们大胆写出感受,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语文阅读;写作;有效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否精准
【问题的提出】  前几年,我接手的四(2)班有个学生小李,是学校出了名的捣蛋大王。他非常聪明,但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管教,无心向学,上课经常捣乱,扰得老师上不了课,班风受到极大的影响。他干了坏事,又不许同学告诉老师或家长,如果他知道谁向老师打“小报告”,肯定会变本加厉地收拾那个同学。全班同学都怕他几分,对他敢怒不敢言,默默地忍受着他的欺负。如果老师批评他,他不但不接受,还会与老师对着干。因此,每
【摘要】2015年广州中考英语出现了新题型——英语听说考试。听说考试40分,占英语科总分(满分150分)约27%。 计算机辅助“英语听说”考试共三题,5小节。听说考试在笔试前5月份进行考试,等6月份笔试考完后,笔试成绩 听说考试成绩就是你的高考成绩了。2016年广州市首次计算机辅助中考听说考试(机考机改),平均分27.16,难道为0.68,区分度为0.77,标准差为0.58,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辅助
【摘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目前素质教育的具体需求。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初中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最主要的阶段。而目前信息技术发展也比较迅速,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所以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心理发展现状等各方面内容,抓住这个关键的教育时期,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爱国主义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也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在这个橙黄橘绿的明媚初冬,汉源国学各合作园所圆满完成了“生活小能手”主题活动,准备将国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与知识能力上,以“经典小话筒”的盛大启幕迎接十一月的到来,希望孩子们在朗朗书声的熏陶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叩问经典、梦回汉唐的过程中汲取国学经典的精髓,早日成为知书达理的好宝宝。  短短的一个月中,各合作园纷纷开展精心筹备的启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而参与式教学就是高中生物进行有效教学的方法之一。参与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师生全体能够建立起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热烈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利用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参与式教学;实践体会  在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作者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保证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提供学生宽裕的自主学习空间等方法对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兴趣;学习时间;学习空间  许多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都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小学生对思考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重视,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用它来教学,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正好可以集声、形、色于一身。图像的翻滚、闪烁、重合、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动画效果的使用,能强有力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注意。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能引起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