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名家经典,让人物描写更生动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ner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叙事离不开写人。初中生写作的主要任务是写好一个人,叙好一件事。人物描写的核心,是为体现出人物个性特征、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生动的外貌描写、精准的动作描写、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真实的心理描写,都会让人物描写更加鲜活生动、形象逼真。但由于不少学生缺少多角度观察和适当的描写方法,写人物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形象干瘪、个性模糊、语言空洞无物,表达毫无创意可言。例如一位學生的习作片段:
  “她黑头发、大眼睛。刚刚在月台等车,但等了很长时间,还是等不到车,急死了。”
  这个人是谁?在这段文字中,“她”没有身份特征,没有个性特点,作者也没有提到年龄。芸芸众生中,“她”可以是“这一个”,也可以是“那一个”。“她”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老师、银行职员,抑或是楼盘促销员、公司主管……总之,一切黑头发、大眼睛、着急等车的女性,似乎都可以对号入座。如此作文,又怎能夺人眼球进而赢得读者的青睐呢?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抓住特征、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呢?笔者认为,学习名家经典,是升格人物描写水平的重要途径。
  名家经典,是经过岁月洗礼的文学精品,无论是语言技巧、表达水平,还是主旨立意、精神境界等,都要比一般作品的层次高出许多。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名家经典,揣摩文章写法,思考作家为什么这么写,好在哪里,等等,往往会有很多收获。
  一、有序分层
  怎样解决人物形象干瘪的问题呢?我们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出场的这段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这里,作者对王熙凤外貌描写进行了巧妙拆分:头上戴的、项上戴的、裙边系的、上身穿的、外面罩的、下裙着的……由远观到近看,由整体到局部,由上而下,由外而内,层次清晰,有条不紊。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这里,分层刻画了王熙凤的眼睛、眉毛、身材、气质,一个长相漂亮、善用心计、争强好胜、年轻泼辣的女子形象便跃然纸上。
  外貌描写,可以按照人物的头发、额头、眼睛、眉毛、耳朵、嘴巴、脸颊、手、脚等部位有序地分层描写;还可以从上衣、裤子、鞋子等衣着打扮分层描写,从而更全面、立体地展现人物的个性。
  二、恰当修饰
  怎样解决人物描写语词贫乏的问题呢?我们回看《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可以发现:在对人物外貌进行分层描写的基础上,使用一些必要的修饰语,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如:“金丝八宝攒珠”髻、“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翡翠撒花洋绉”裙,尽显一个富贵人家女子的高贵与奢华。读者对王熙凤张扬外露的性格特点,便能略知一二了。
  再如,《雷雨》中对繁漪的肖像描写:
  “繁漪……高而白的鼻梁,薄而红的嘴唇死死地刻在脸上,如刻在一个严峻的假面上,整个脸庞是无表情的。只有她的眼睛烧着心内疯狂的火……”
  这段人物描写巧用修饰词“高而白的”“薄而红的”“死死地”“严峻的”“疯狂的”,刻画出繁漪这样一位敢爱敢恨、争取独立自由,却又在重压下精神被扭曲的女子形象。
  可见,修饰语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等。换言之,必要的、恰当的修饰语有利于展示人物的个性特点。
  三、多种角度
  怎样解决人物描写个性模糊的问题呢?我们仍然来看《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的描写:
  (1)语言描写: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可见性格泼辣、豪爽。“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在贾府独当一面,其位高权重,可见一斑。
  (2)神态描写:“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小说描写了王熙凤的神态和笑声,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将一个善于逢场作戏、左右逢源、不言自威、精明强干的形象刻画得鲜活而生动。
  (3)动作描写:“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忙转悲为喜……”王熙凤那些赞美黛玉的话为贾母而发,悲喜之情全为贾母而起,可见她权谋机变,见风使舵,世故圆滑。
  不难看出,对人物的刻画,我们可以调动多种感官,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角度进行描写,从而更立体、更全面、更生动形象地凸显人物个性。
  四、巧用修辞
  怎样解决人物描写语言平淡的问题呢?我们来看《故乡》一文中对杨二嫂的描写: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外,还运用了生动传神的比喻。“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杨二嫂已不再是二十年前终日安分地坐在那里的“豆腐西施”了,她变得尖酸、刻薄、泼辣,是辛亥革命破产后城镇小市民的典型代表。
  再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仿佛是木刻似的”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祥林嫂“哀莫大于心死”,麻木、绝望的内心世界。
  因此,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人物描写更加生动传神,也丰富了文章的语言。
  五、关注细节   怎样解决人物描写内容空洞的问题呢?我们不妨来学习一下《孔乙己》中是如何描写细节的: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小说在对孔乙己“身材”“脸色”“皱纹”“胡子”“长衫”进行分层描写的基础上,抓住“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这一细节,刻画出一个贫穷、懒惰、死要面子、经常被人毒打的可怜可叹、可悲可恨的读书人形象。
  再如,《一面》中对鲁迅先生的描写: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这里,细节描写“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可见其为了革命,经常熬夜写作,抽烟较多。
  由此可知,人物描写离不开细节,生动的细节描写,会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六、正侧结合
  怎样解决人物描写扁平化的问题呢?我们不妨来学习这样一段描写: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見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文中为了表现罗敷的青春美丽,运用了正侧结合的描写手法。先是正面描写罗敷头上、耳中、下裙、上襦的装扮,一位青春爱美的少女形象立即展现在读者眼前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但坐观罗敷。”行人见到罗敷,就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田,以至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正侧描写相结合,可见罗敷该有多美啊!
  再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这是侧面描写。面对贾母,所有人都屏气凝神,大气不敢出,王熙凤却敢如此大胆、放肆。结合上文对王熙凤的外貌、神态、语言等正面描写,正侧结合,可见其在贾府中地位特殊,非同一般。
  可见,正侧描写相结合,能够让人物形象更生动传神,更具立体感、厚重感。
  学习名家经典,借助有序分层、多种角度、巧用修辞、恰当修饰、关注细节、正侧结合等方法,可以使人物描写更生动。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自媒体在作文升格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D/2018/02/3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
其他文献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有许多“综合性学习”模块,这些模块设置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语文应用能力。利用好这些综合性学习模块,能有效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实现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具体而言,可采取如下策略来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模块的教学。  一、课前准备策略  首先,钻研教材。新课标强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启迪学生智慧”。因此教师首先要
期刊
《儒林外史》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的书目之一,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儒生群体,出场人物近百位。作者吴敬梓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的仕途沉浮、人生境遇和精神风貌等。与《水浒传》等其他章回体小说不同的是,《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全书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这就使学生对整本书的逻辑架构、人物塑造、艺术手法、文化内蕴等方面很难深入理解。好在学生之前学习了
期刊
一、纪实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  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一定是有计划、有策略、有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书册的文本特质及学情是设置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语文核心素养是设置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据此,笔者将《红星照耀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积累:积累纪实文学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将领和普通红军战士的优秀品质及其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了解并学习红军战士的优秀革
期刊
从小学起,很多学生学习中接受现成观念过多,作文能力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被“灌”多了,观察和思考的意识淡薄,笔下很难有新意。我注意到,即使学生作文中有一些个人的观察,也往往停留在照相式的记述上,缺乏深入思考,多一步也不肯走或是不敢走。  有一次看到学生作文某处一笔带过,我感到可惜,顺手在旁边批了一句“这里可以展开”。学生说:“我从来就不知道怎样‘展开’。”我想了一下,这个真是可以教、也该教一教的。和
期刊
去年五月,笔者借班上课,给八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课。笔者提前布置了适当的预习作业:收集关于“和”的词语、成语、名言警句、故事,前三者要了解意思;理解文中关于“和”的名句(共八处);将学生分组,选出主持人、教练、记录员和发言人。布置这些课前作业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前对“和”的相关概念、话题有一定的了解,便于课上根据分组展开有效的讨论活动,形成小组的研究成果。  笔者计划实
期刊
一、导入热身:回顾旧知,启迪新学  传记我们并不陌生,七年级下学期我们通过传记认识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何妨一下楼主人”闻一多、鲁迅的学生萧红女士。传记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先回顾《邓稼先》片段。  学习单补充材料: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
期刊
确定一对字或一组字是否为异体字,最主要的应看它们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例如“喻”和“谕”在先秦兩汉时音义完全相同,可以互相代用。在表示“晓喻”义的时候,既可以说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又可以说成“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史记·高祖本纪》);在表示“比喻”义的时候,既可以说成“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又可以说成“谊追伤之,因以自谕”(《汉
期刊
李洱是当代一名优秀的作家。他在文学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关东文学》1987年12期上的《福音》。截至2020年,李洱已经是一位文坛出道三十三年的作家了。他创作了《导师死了》《遗忘》《午后的诗学》等优秀中短篇作品,也贡献了《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等优秀长篇小说作品。其中的《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更是帮助李洱确立了他在文坛上的位置。然而,2006年以后,李洱的创作进入了一段时间的空白期,除了短
期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炼字”,甚至达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西方文艺理论家贺拉斯也曾说:“在安排字句時,要考究,要小心,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尽善尽美。”[1]锤炼语言、遣词造句是中外文学家的一致追求。阿城就是一位十分讲究炼字艺术的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以及小说散文集《遍地风流》等作品,在
期刊
教育部考试中心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时,阐释了高考对语用能力的要求:掌握基本的语法规范、标点符号用法和语篇衔接的常用手段,以及常用的语用规则、修辞手段;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情境,正确地遣词造句,准确地表情达意,有效完成交际任务。  笔者以近几年全国卷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命题形式为参照,梳理了高考命题的考查路径:  经过分析,笔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命题通过“语义分析”“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