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异体字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ar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确定一对字或一组字是否为异体字,最主要的应看它们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例如“喻”和“谕”在先秦兩汉时音义完全相同,可以互相代用。在表示“晓喻”义的时候,既可以说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又可以说成“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史记·高祖本纪》);在表示“比喻”义的时候,既可以说成“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又可以说成“谊追伤之,因以自谕”(《汉书·贾谊传》)。因此,这两个字是异体字。但是到了后世,“诏谕”“晓谕”的“谕”只能写作“谕”而不能写作“喻”,“比喻”的“喻”只能写作“喻”而不能写作“谕”,于是原来的异体字就变成不是异体字了。所以,凡是只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互相替代的字,都不能算作异体字。再如“豫”和“预”在表示“原先”这一意义时可以通用,《礼记·中庸》里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表示“预先”。但是,“豫”字又可以表示“安乐”,如《诗·小雅·白驹》“逸豫无期”;还可以表示“出游”,如《孟子·梁惠王下》引夏谚“吾王不豫,吾何以助”;这些都不能代以“预”字。因此,“预”和“豫”不是异体字。又如“亡”和“无”在表示“没有”或“不”的意义时可以相通,《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亡”通“无”,表示“没有”。《汉书·胡建传》:“正(军正,武官名)亡属将军。”“亡”通“无”,表示“不”。但是,“亡”字又可以表示“逃亡”,如《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又可以表示“死亡”,如《汉书·苏武传》“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还可以表示“灭亡”,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这些都不能代以“无”字。而且,“亡”字替代“无”字发展到后来只限于“亡何”“亡虑”等少数固定形式,因此“亡”和“无”也不是异体字。
  汉字是出了名的既繁且难的文字,按理说一个汉字只要有一个形体就已经够复杂的了,因此作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异体字的出现与存在,实在没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只能引起书面上的混乱,是语言中的累赘。古人也有注意到这一情况的,例如秦始皇就曾用“书同文”的政策来统一文字,其中当然也包括整理异体字。尽管这种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并未能完全解决问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1955年12月22日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在810组异体字中精简掉1055个字,这为文化的普及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但为了照顾人们的感情与习惯,又特别允许在人名、商店牌号等场合保留异体字,如韩复榘的“榘”、王蒂澂的“澂”,仍然写作“榘”与“澂”,而不必以选用的正体“矩”与“澄”来代替。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用字情况的变化,《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发布后,又有多个文件与字表对异体字表进行调整,将29个异体字调整为规范字。这些文件与字表先后有《修正〈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内“阪”“挫”二字的通知》(1956年)、《简化字总表》(1986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关于“镕”字使用问题的批复》(1993年)。这些工作很有意义,但属于零碎的局部调整。相对来说,对异体字做出较大改动的是2013年6月由国务院正式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该表除去继续将“讌、紬、鰌”三字视为“宴、綢(绸)、鰍(鳅)”的异体字外,又有五点变化:一是确认26个原调整的异体字为规范字;二是新调整45个异体字为规范字;三是将10个异体字组的正字与异体字地位互换;四是将2个异体字组合并成1个;五是删除6个无法和原正字构成异体关系的罕用字。读者们若想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可以参看《通用规范汉字表》(语文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商务印书馆,2013年7月第1版)。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文章细致描摹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雕刻者王叔远精湛技艺的赞美。作者在具体介绍“核舟”的时候,运用了一些方位名词,如“左”“右”,以表示人或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总计下来,《核舟记》全文共出现12个“左”字与13个“右”字。  按照汉语表达习惯,我们一般说“左右”而不说“右左”,如文中“左右各四,共八扇
期刊
统编教材阅读课文每单元大约四篇,分“教读”和“自读”两类。“自读”课文每单元一般是一篇,少数是两篇。这里笔者将每单元有两篇自读课文的给个称谓,分别叫“第一篇自读课文”和“第二篇自读课文”。第二篇自读课文和第一篇自读课文在编排上是有区别的,细微的差别显示出编者对阅读的不同要求。细数下来,初中六册教材共有十三个单元安排了两篇自读课文,笔者以《梦回繁华》为例,试着探索这类自读课文的教学范式,以充分发挥第
期刊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酝酿两年才完成的一封回信。学界多有考证,大致认定为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初,任安给时任中书令的司马迁写信,期待司马迁借助“为中书令,尊宠任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的机遇,“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之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发生巫蛊案,任安受牵连,论罪腰斩,又托人传语司马迁,提到之前“推贤进士”之寄托,冀望司马迁搭救自己。司马迁到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下半年,也就是任
期刊
每年高考过后,第一时间受到关注的就是作文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感觉作文很神秘。2020年高考之后,无论是报纸,还是网络,大家议论的还是作文。我们不妨掀起其“盖头”,看一看其有哪些特点,对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有哪些启示。  在主题内容方面,202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一是反映时代特征,引导广大考生关注社会热点,与祖国同呼吸,与人类同命运。例如,全国卷Ⅱ、全国新高考卷Ⅰ都运用了抗击
期刊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有许多“综合性学习”模块,这些模块设置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语文应用能力。利用好这些综合性学习模块,能有效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实现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具体而言,可采取如下策略来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模块的教学。  一、课前准备策略  首先,钻研教材。新课标强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启迪学生智慧”。因此教师首先要
期刊
《儒林外史》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的书目之一,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儒生群体,出场人物近百位。作者吴敬梓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的仕途沉浮、人生境遇和精神风貌等。与《水浒传》等其他章回体小说不同的是,《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全书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这就使学生对整本书的逻辑架构、人物塑造、艺术手法、文化内蕴等方面很难深入理解。好在学生之前学习了
期刊
一、纪实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  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一定是有计划、有策略、有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书册的文本特质及学情是设置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语文核心素养是设置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据此,笔者将《红星照耀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积累:积累纪实文学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将领和普通红军战士的优秀品质及其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了解并学习红军战士的优秀革
期刊
从小学起,很多学生学习中接受现成观念过多,作文能力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被“灌”多了,观察和思考的意识淡薄,笔下很难有新意。我注意到,即使学生作文中有一些个人的观察,也往往停留在照相式的记述上,缺乏深入思考,多一步也不肯走或是不敢走。  有一次看到学生作文某处一笔带过,我感到可惜,顺手在旁边批了一句“这里可以展开”。学生说:“我从来就不知道怎样‘展开’。”我想了一下,这个真是可以教、也该教一教的。和
期刊
去年五月,笔者借班上课,给八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课。笔者提前布置了适当的预习作业:收集关于“和”的词语、成语、名言警句、故事,前三者要了解意思;理解文中关于“和”的名句(共八处);将学生分组,选出主持人、教练、记录员和发言人。布置这些课前作业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前对“和”的相关概念、话题有一定的了解,便于课上根据分组展开有效的讨论活动,形成小组的研究成果。  笔者计划实
期刊
一、导入热身:回顾旧知,启迪新学  传记我们并不陌生,七年级下学期我们通过传记认识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何妨一下楼主人”闻一多、鲁迅的学生萧红女士。传记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先回顾《邓稼先》片段。  学习单补充材料: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