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镁溶于氯化铵溶液的实质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ght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的十年中,我一直在学习化学及其相关知识,以期用最准确的语言给学生讲解最准确的知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有一些探讨题或知识点根本就没有准确的解释。遇到这类情况时,都要多方面的查阅资料,寻找最合理、最贴近答案的解释。最近我就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知识点: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教材《无机化学》上册(第三版)P115,难溶的氢氧化物都能溶于酸溶液。
  例如,Mg(OH)2(s) Mg2+(aq)+ 2OH-(aq)
  +
  2HCl = 2Cl- + 2H+
  ‖
  2H2O
  其实质是:因为Mg(OH)2固体电离出来的OH-与酸提供的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水,降低了溶液中的OH-浓度,使Qc﹤Ksp,于是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只要加入足量的酸,Mg(OH)2固体将全部溶解。
  某些难溶氢氧化物还能溶于铵盐:
  Mg(OH)2+ 2NH4+=Mg2++2NH3·H2O
  书中给出了方程式,没有详细叙述原因。但其本质是什么呢?是不是与难溶氢氧化物溶于酸溶液的实质一样,溶液中酸电离出的氢离子中和碱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促进难溶氢氧化物的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从而使难溶氢氧化物溶解呢?当我正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恰好遇到了一道习题,解决了我的困扰。下面我就以习题为例探究一下难溶氢氧化物溶于铵盐溶液的实质。
  例:已知氨水与醋酸的电离程度在同温度同浓度下相等,溶有一定量氨的氯化铵溶液呈碱性。现向少量的Mg(OH)2悬浊液中加入适量的饱和氯化铵溶液,固体完全溶解。
  甲同学的解释是:
  Mg(OH)2(s)Mg2+(aq) + 2OH-(aq)
  ①
  NH4++H2ONH3·H2O+H+ ②
  H++ OH-H2O ③
  由于NH4+水解显酸性,H+和OH-反应生成水,导致反应①平衡右移,沉淀溶解;
  乙同学的解释是:
  Mg(OH)2(s) Mg2+(aq) + 2OH-(aq)
  ①
  NH4++ OH- NH3·H2O ②
  由于NH4Cl电离出的NH4+与Mg(OH)2电离出的OH-结合,生成了弱电解质NH3·H2O,导致反应①的平衡右移,Mg(OH)2沉淀溶解。
  ⑴丙同学不能肯定那位同学的解释合理,于是选用下列的一种试剂,来证明甲、乙两位同学解释只有一种正确,他选用的试剂是_(填写编号)。
  A. NH4NO3 B. CH3COONH4
  C. Na2CO3 D. NH3·H2O
  ⑵请你说明丙同学作出该选择的理由是 _。
  ⑶丙同学将所选试剂滴入Mg(OH)2悬浊液中,Mg(OH)2溶解;由此可推知,甲和乙哪位同学的解释更合理_(填甲或乙);写出NH4Cl饱和溶液使Mg(OH)2悬浊液溶解的离子方程式 _ 。
  答案:⑴ B
  ⑵CH3COONH4溶液呈中性,滴入Mg(OH)2悬浊液中,若Mg(OH)2悬浊液溶解,则说明乙同学解释正确,若Mg(OH)2悬浊液不溶解,则甲同学解释正确。
  ⑶乙;Mg(OH)2+ 2NH4+=Mg2++2NH3·H2O
  信息:仔细阅读题干,领会题意,会得到下列信息:其一,由“氨水与醋酸的电离程度在同温度同浓度下相等”可知,同体积、同浓度的氨水和醋酸溶液反应后呈中性,因为CH3COO-和NH4+水解程度相同,所以CH3COONH4溶液呈中性;其二,由“溶有一定量氨的氯化铵溶液呈碱性”可知,氨水电离使其溶液显碱性,氯化铵水解使其溶液显酸性,二者混合后溶液呈现出碱性,说明在混合溶液中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体现了矛盾的主次之分。其三,氢氧化镁固体能溶于氯化铵溶液中。
  解析:因为NH4Cl溶液呈酸性,而Mg(OH)2虽然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碱,但却能溶于酸中,故有甲、乙两位同学的解释。所以加入含有H+而不含NH4+的物质时,只能说明H+能使Mg(OH)2溶解,却不能排除NH4+也能使Mg(OH)2溶解的可能,因而还不足以证明甲同学的解释正确。看来只有加入不含H+而含有NH4+的物质了。选项给出的物质中NH4NO3也是强酸弱碱盐,与NH4Cl性质相似,所以无法作证;而Na2CO3和NH3·H2O由于能间接或直接地提供OH- ,因而均不能使Mg(OH)2溶解,与题中信息不符,所以也不能作证。现在可以选择中性的CH3COONH4溶液,滴入Mg(OH)2悬浊液中,若Mg(OH)2溶解,则说明乙同学的解释正确,若Mg(OH)2不溶解,则说明甲同学的解释正确。根据题意,乙解释正确,原理类似“强碱制弱碱”。事实告诉我们,H+和NH4+都能使Mg(OH)2溶解,在该题的情况下,之所以是NH4+促使Mg(OH)2溶解,原因在于NH4Cl饱和溶液中NH4+比H+的浓度大得多。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矛盾的主次之分。
  做完这道题后,我设想如果往Mg(OH)2悬浊液中加入足量的NH4Cl固体,Mg(OH)2也会溶解,其实质是什么呢?究其原理实际上就是NH4+先与Mg(OH)2电离出的OH- 结合还是先与H2O电离出的OH-结合的问题。为此我又用溶度积常数进行了计算,Mg(OH)2的溶度积常数为1.8×10-11 。在Mg(OH)2的悬浊液中Mg(OH)2电离出的c(OH-)=3.28×10-4 mol/L; 而Mg(OH)2悬浊液中H2O电离出的c(OH-)=3.05×10-11 mol/L 。 Mg(OH)2电离出来的c(OH-)大于水电离出来的c(OH-),由此可见,NH4+先与Mg(OH)2电离出的OH- 结合,使c(OH-)减小,溶解平衡:Mg(OH)2(s) Mg2+(aq) + 2OH-(aq)向溶解的方向移动,所以,只要有足量的NH4Cl固体,Mg(OH)2也将全部溶解。
  通过对这道习题的深入解析,我得出结论:难溶的氢氧化物溶于铵盐溶液的实质是:如果难溶氢氧化物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浓度时,铵根离子先与难溶氢氧化物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一水合氨,使难溶氢氧化物的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从而使难溶氢氧化物溶解;如果难溶氢氧化物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浓度小于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浓度时,铵根离子先与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一水合氨,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促进水的电离,使溶液呈酸性,即发生了水解,然后水解产生的氢离子与难溶氢氧化物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使难溶氢氧化物的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从而使难溶氢氧化物溶解。但是,这个结论有其局限性,那就是不适用于所有的难溶的氢氧化物,有一些溶解度很小的氢氧化物无法溶解于铵盐溶液中,只能溶解于酸溶液中,因为即使水解会使溶液呈现酸性,也就是c(H+)>c(OH-),但是氢离子浓度还是很小,虽然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的能力很强,但氢离子浓度小,会影响它的结合能力;而在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要大于相同条件下的盐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因此,当在一个体系中存在多个过程的时候,一定要分清矛盾的主次。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题意,找到最合理的解释。
其他文献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段话高度地概括诗教的意义,阐述了诗词在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诗词大步走进校园,必将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和科学精神。对提升青少年整体素质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优化校本课程,发挥古诗词的育人功能  青铜峡市铝业学校坚持以中
期刊
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现当代的优秀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奇葩,这些诗词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着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踏进经典诗歌的殿堂,忘情于它的唯美,折服于它的光辉,关键还在于课堂中教师的引领。在古诗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古诗的特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领学生学活古诗。  一、注重人文情感教育,让学生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我觉得简单概括就是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注意几个“联系”,一是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联系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
期刊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呼唤大批物理学专业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如果能成功地创设问题的情景,引起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提出疑问,进而想解决疑问,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
期刊
长期以来,一些学校以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为由,经常把优质师资固定在毕业班的重要岗位上。近些年,一些多年在七年级、八年级进行教学的教师终于有机会任教毕业班了,笔者把这些教师称之为“毕业班新教师”。这些“新教师”怎样才能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毕业班教学里勇挑担子而不负众望呢?陈玉琨教授提出 “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投身教学研
期刊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明确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交际工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教育教学任务。  城市里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比农村学生要有利得多,农村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加上接触的人太少,锻炼机会不多,在面对面的接触、交流时,就无法做到自然大方。而常常表现为待人处事不够礼貌,言谈举止腼腆,应变能力差,不能准确表情传意等。但是,外界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思考如何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需要。对于学习基础各异,个性差异不同的孩子来说,激发学习兴趣,唤醒需要,不仅仅是教学设计需要研思与巧妙,还要多元化的评价及教师智问的教学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和激励”。作为有生命个体的孩子,他们渴望得到被肯定、被激励、被赞扬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无疑是促使学生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欲求,进而外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教师
期刊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交流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除了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就教学活动展开的交流之外,情感的交流沟通占了我们交流的一大部分,尤其是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是否开展的好关键就在于是否和学生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而且把握好这一部分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老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我们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我们都需要别人来分享我们的情绪情感,合理宣泄我们的情感。如果某些情
期刊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互相影响的交往、互动的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具有主导性。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如果脱离了学生的能动性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当然主体,谁也不能替代学生自己去能动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如果学生因为缺乏自主认识和自我实践能力,那只有在教师的
期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而教育活动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教学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协同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一不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所教的内容并不能简单地灌输或移植给学生,而必须经过学生的主体内化过程,即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主体行为,是别人代替不了的,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主体只有经过自己的活动(不仅仅是通过知觉)来认识现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