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中演绎精彩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foo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很喜欢“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崔永元和“鲁豫有约”的主持人陈鲁豫,他俩平和、真诚、幽默,能倾听、接纳嘉宾和观众的声音,注意营造主客不分、和谐融洽的氛围,对话中常常出现话语、思维、智慧的共鸣和撞击。在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上,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老师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电视节目与语文课堂,两个截然不同的场合,却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相似的氛围——和谐、温馨、智慧、灵动,让我们感受到对话艺术的魅力!
  
  一、 对话资源广泛开掘
  
  正如主持人每主持一期节目,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节目的嘉宾、观众、讨论的话题等各种细节作翔实、细致的了解,才能充分挖掘别人没有发现的资源,在节目中为己所用。同样,我们面对每一个文本、每一堂不同的语文课,甚至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上课场合,也要广泛地开掘对话的资源。
  1. 开掘文本资源
  文本是由一个个静态的语言符号组成的,语言符号如同一个个沉睡的生命体,等着读者去激发它、唤醒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文本就好像是一个热情的提问者,引导学生跟它交流、讨论,即跟它对话。但受年龄、知识阅历、生活经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对话的能力是有限的。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深入地读懂读透文本,然后才能引领、帮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语言文字对话,与人物对话,与自我内心对话。
  开掘文本资源,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找准文本切入的点。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有一双锐眼,善于寻找并把握文本的切入点,这也许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也许是一个题目、一幅插图;也许是一处标点、一个练习题……当你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它们,当你以精巧的设计利用了它们,那么,就能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2) 营造厚实文本的场。随着年级的升高,尤其是到了五、六年级,我们的语文教材篇幅越来越长,容量越来越多,内涵也越来越深。作为语文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解读、感悟文本的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努力让文本厚实起来,丰满丰富起来,扫除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的障碍,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搭好平台。(3) 精选语言训练的点。语文课堂,要在多元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所以如何在长长的文本中捕捉、精选语言训练点,也是教师在开掘文本资源时必然要考虑的问题。咬文嚼字、品词析句、重点难点句的把握,都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
  2. 开掘学生资源
  开掘学生资源,首先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情趣,能够吸引学生。在沉闷的课堂上,不妨让孩子们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动一动,画一画,唱一唱,乐一乐,让语文课“从此不再孤独”。其次,用“问题”来激活学生。我们应努力做到: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全程提问,允许学生提出你不要的问题,允许课堂上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努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在问题情景中对话,带着问题出课堂。”让“问题”成为激励学生的兴奋剂!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课堂,也才能真正让学生走进对话的氛围,成为对话的主角。
  3. 开掘生成资源
  课堂是个动态资源的生成场,课堂上即兴生成的信息、生生之间的差异,乃至课堂中的错误,都可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成为非常有价值的话题。抓住这些即时的信息,有效利用,便可促进适时对话,使师生在动态生成的氛围中诗意地栖居。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时,上课之前,送给学生一份见面礼——一首好听的歌《送别》,引导学生欣赏歌词和画面,说说感受,未成曲调先有情,奠定了课堂的基调,又自然地引出了新课。快要下课了,再给学生一次心灵对话的机会。借班上课的老师要走了,我们成为朋友了,你们想怎样送送我?于是,情动而辞发,这不正是充分开掘教学资源结出的硕果吗?
  
  二、 对话方式灵活多样
  
  1. 读。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最主要的方式,通过读,教师、作者、学生间的情感可以得到沟通,以读代讲、代问,以读传知、悟情,以读启思、悟理,以读赏美、悟神。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读:(1) 启发式朗读。课文的语言文字都是作者心灵的述说,如何把握作者情感的脉搏,解开作者情感的密码,就需要师生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如《秦兵马俑》一课,第4自然段的教学,就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古代的雕塑家们,把这些兵马俑雕刻得栩栩如生,高明的作者又把它们写活了,咱们能不能通过读把它们读活?学生边读边悟,那一个个没有生命但却活灵活现的兵马俑似乎在他们心中活起来,由衷升腾起“秦始皇兵马俑真不愧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赞叹。(2) 点拨式评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言语激励和评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自觉地修正自己的朗读与体验。如《军神》中几个学生初次朗读“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时,教师轻巧地点拨一句:“声音虽细,但老师听出了你由衷的赞叹。”“你很激动,为你的进步高兴。”“你一定读懂了这三个感叹号,才会如此慷慨激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情感、带着体验去读,一个比一个读得有滋味。(3) 加温式回读。如学习《军神》中刘伯承手术后报出刀数“72刀”,在初步感受到这个数字的触目惊心后,教师配乐这样描述道:“这是怎样的一次手术呀,让我们一起去经历!第一刀下去,鲜血涌了出来,刘伯承皱了皱眉,可他始终——”学生齐读“一声不吭!”;“第二刀,刘伯承咬紧了牙关,咬破了嘴唇,可他始终——”学生齐读“一声不吭!”;“第三刀,刘伯承握紧了拳头,抓破了崭新的床单,可他始终——”学生齐读“一声不吭!”;“第10刀,第20刀,30刀……每一刀下去,都是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可他始终——”学生齐读“一声不吭!”;在对“一声不吭”一次次的回读中,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到那巨大的痛苦和无与伦比的坚强,读得一遍比一遍投入。接着再回读重点句:“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真情流露,水到而渠成。
  2. 品。文本中的许多语言文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品”的过程中,学生头脑活起来了,而且带动了整个画面,鲜活地在学生心中呈现,汉语的魅力也在“品”的过程中呈现出愈加浓烈的色彩。如《姥姥的剪纸》中“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一个“拴”字,什么意思?一般用什么去“拴”?文中是用什么“拴”住了什么?“拴”住作者的是什么?“拴”住你的又是什么呢?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我”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呢?中国的语言是很有人情味的,仔细品味就会发现简简单单一个字、一个词,内涵何等丰富!
  3. 辩。语文教学是文化共享,心灵共振的过程。学生学习中不仅在学知识,同时也在学做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议论的空间,把学生推到前台,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鼓励他们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在动情处可以载笑载言,或泣或歌;在激昂处亦可拍案而起,大声争辩,让学生尽情地交流与对话。如教学《船长》时,关于“哈尔威船长会不会真的让大副开枪打死走在女人前面的男人?”“船长在船沉之前能否自救,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话题,激起了学生辩论的热情,他们在解读文本、寻找理由、相互辩论的过程中,享受着丰富的精神。
  
  三、 对话氛围情感流淌
  
  各种电视节目因为内容、对象、主题、甚至主持人的不同,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但以情动人始终是主旋律。
  1. 读来读往中酿情。在钻研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能找到串起一段、甚至串起全文教学的语句,我们就该好好地利用,在一遍遍的回读上做文章。如教学《姥姥的剪纸》,我找到了结尾的句子:“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这一个“有声有色”就成为我串起全文教学的点,在引导学生读词语、想画面的时候,我们回读这句话;在学习了“我”捂着姥姥的眼睛剪“喜鹊登枝”后,我们也回读这句话;在学习了姥姥给“我”剪牛驮小兔时,我们还回读这句话;在文末总结时,我们依然读到这句话。读着读着,学生一次比一次投入,读着读着,学生不仅明白了这个词在文中的作用,更深深地读懂了“我”和姥姥之间那浓浓的亲情。
  2. 音乐渲染中煽情。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学会运用音乐来煽情。比如,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刘欢的一曲《从头再来》分明唱出了谈迁的不屈与坚定;学习《姥姥的剪纸》,一曲《相处岁月》把我们带回“我”与姥姥朝夕相处的温馨岁月;学习《艾滋病小斗士》,一曲《再见了,警察》能让我们为小恩克西的不幸黯然落泪……音乐不在于用得多,而在于内容合适,时机恰当,才是画龙点睛之笔。
  3. 情境对话中激情。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入作者之境,入文章之境,入心灵之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提高对话的质量,培养学生飞扬的个性。比如,教学姥姥剪“喜鹊登枝”的本领是怎样练就的时,老师就说:“让我们也跟着姥姥来学一学剪纸。现在你们在干什么?准备好了吗?孩子,要想做到熟能生巧,你就得——”男女生合作轮流读“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剪纸有趣吗?你们达到熟能生巧了吗?来,继续剪,这次要剪得快一点呀!”入情入境地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熟能生巧”的道理,也为下文练说其中的画面做了准备。再如,学习诺贝尔“毫不气馁”时,问一句:“面对这重重的困难与挫折,同学们,假如你是诺贝尔的亲人、朋友,你会怎样劝告他?”在师生的对话中走近人物内心世界。
  总之,电视节目也好,语文教学也罢,都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去钻研;做主持人也好,当语文教师也罢,都是一门学问,都需要用情去演绎。
  (作者单位: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一、 找词连句说内容    1. 上节课,我们已经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老师这里有4个词语来考考大家。出示:拜师学艺 没有动摇 勤学苦练 世界闻名  2. 这4个词语分别藏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本,赶快用眼睛去找,用笔勾画出来。  指名学生读。  3. 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句子。那么,你们能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变成一段完整的话吗?  4. 刚才我们把梅兰芳学
期刊
一、 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我们进行“精彩识字3分钟”。同学们课余又认识了不少汉字,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认识这些汉字的?  生:猜谜语。  生:讲故事。  生:编顺口溜。  生:熟字加偏旁,还有和爸爸妈妈共同做识字卡片。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组汉字,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好吗?仔细观察这三组汉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大屏幕显示)千 干;日 曰;开 并  师:这几个汉字还有个幽默小故事呢,
期刊
光阴荏苒,转瞬已过五十个春秋,岁逾古稀的我,在祖国六十华诞之际,取出这帧珍藏半个世纪的照片,思绪又回到那难忘的时刻。  1959年,我在南京市鼓楼区一中心小学担任少先队大队总辅导员。这所美丽的校园,曾是南京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三所名小学之一,少先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荣膺过诸多荣誉,因此被省、市外办选为定点接待外宾学校。  9月初的一天,团市委学少部的同志来到一中心小学,找到校领导和我,交给我们
期刊
这学期,我专门从事学校“小学汉语国际推广”的工作,我以语文教师的专业身份,体验着诸多的学科教学,范围涉及到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甚至是我们学校汉语国际推广实验部特有的“世界”课程。  我是一个喜欢琢磨的人,越是手忙脚乱,越是要找到规律化解难题。整整一学期的多学科代课经历,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且都对语文的教和学有所启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 跨学科的“大语文之旅”    1. 音乐课,我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及语文教育的特点时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指出
期刊
李伟忠,1990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在读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副校长。他作为南通市首批名师培养对象,曾荣获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新长征突击手、启东市“十佳园丁”等称号和南通市第四届“园丁奖”。执教的《题西林壁》《恐龙》曾获得全国“创新杯”课堂教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执教的《鼎湖山听泉》获全国第六届小学青年教
期刊
真正接触李伟忠与他的课堂是在2004年的11月,那是在南通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观摩展示活动上,因为那一次我的任务是在他们上完课后进行即时点评,而李伟忠便是那一次参与展示的四位教师之一。记得那一次他上的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恐龙》。在那次课堂上,他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了遥远的侏罗纪时代。教师上得潇洒自如,学生学得兴致勃勃,课上气氛活跃,高潮迭起,学生上得很“疯”。说实话,因
期刊
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如何去查阅工具书,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发掘、确立与课文相关的学习主题等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    一、 预习是学习本身的需要    课前预习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在预习中,有针对性地对课文难点、重点进行提示和分解预设,再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学习的目标就
期刊
一年级,我们该怎样指导孩子读?笔者在实际指导中,总结了一些方法。    一、 揣摩读,让朗读因交际而有意义    片段一:(《东方明珠》第1自然段第1句)  师:上海广播电视塔在什么地方呢?能通过读这句话告诉老师吗?  (生自由练读后,一生读)  师:老师还是听不清楚广播电视塔在什么地方。  (几生读,注意突出“黄浦江边”)  师:老师听明白了,广播电视塔在黄浦江边。  学生在读中揣摩怎样读怎样答
期刊
一、 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 老师这里有条谜语,小朋友想猜吗?(出示谜语:从不离开水,摇头又摆尾,无脚也能走,有翅却难飞。)生回答是小鱼。(师出示小鱼图片,板书:小鱼)  2. 下面猜个更难的了:“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他热,冬天有他冷。”冬天来了,刮起了呼呼的北风,(板书:北风)北风给你什么感觉?  3. 老师用一个字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和。  4. 指导识写生字:“和”是左右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