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眼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枯燥、乏味、难学的课程,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甚至厌学的局面。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另外,许多著名的学者对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也曾有不同的论述。如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 爱因斯坦则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可见,培养兴趣是学习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学生只有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塑造良好教师形象,做学生喜爱的教师
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我还保持着一份学生般的“孩子气”,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校园中行走,遇到我所教的学生,我发现他们都是微笑着面对我,一改以往看到老师时拘谨的神态和动作,而我也总是回以真诚的微笑。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比较信任我,也对思想品德课多了一份期待与热爱。有了这个基础,在课堂上,学生们不再是低着头睡觉或是写其他作业,不再是死气沉沉的上课氛围,更不是教师一个人演独角戏的舞台。学生们各个都抬头望着你,认真地倾听你讲的每一句话,积极配合你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需要认真听讲、认真记录的时候,我会亲切地提醒他们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黑板上或投影上;可以放松心情的时候,我会和他们一起欢笑甚至谈话家常,当然也要把握好尺度。这样,整个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享、活跃而和谐的大舞台。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师生共同进步。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平时能注重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努力做学生所喜爱的教师,何愁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呢?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觉得它讲的都是大道理,与我们的現实生活相比遥不可及,实用性不强。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达成生活体验。例如:我在上《丰富多样的情绪》一课时,先设计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如:“考试获得全级第一名”、“父母刚买给我的价值5千元的新款手机被偷了”等,让学生谈谈感受,说一说这些不同的情绪对自己的影响,体验情绪,体会情绪对人的作用。这一情境的设计,使情绪不再是不可捉摸的、抽象的概念,情绪对人的影响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也水到渠成了。又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我播放很多种动物的声音给学生听,接着展示荒芜的沙漠的图片,问他们假如让他们生活在那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希望什么来陪伴?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境设置,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我们要珍爱生命。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懂得了其实思想品德课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慢慢也就培养起对这一学科的兴趣。
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施情感教育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所关心、注重的是学生认知成果的获得情况,提高他们的智商成为首要问题,但却忽视了具有动力作用的情感。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的确,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如果把教育目标的实现只停留在认知阶段,而没有上升到情感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其结果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没有达到共鸣,最终这种单纯的认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要真正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就必须依靠情感这一转化中介和桥梁。情感的调动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升华,又可以将其转化为行动。例如:在讲授《同学·朋友》这课时,我用同学们自己录制的春游片段渲染一种情感气氛,同学们一看到片段里面充满欢声笑语的情景,马上就感受到朋友之情的重要,更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伴随着周华健所演唱的《朋友》,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实践证明: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去探究并带有情绪体验的倾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使他们能在饶有兴趣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育,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其中游戏是一项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生动、活泼、趣味的活动。教师利用这种形式把抽象枯燥的道德认识寓于趣味的活动之中,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注意。如:《竞争?合作?》一课,我组织学生以四人为一组,看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地算出“数独”的结果,那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还从游戏中再次强化了道理: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又如:《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我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我们中学生年龄还小,能力有限,创造美好社会是成年人的事,是将来的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大家唇枪舌战,争先恐后发言,积极投入到辩论当中,场面异常激烈。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教得起劲,学生也学得用心。 五、运用幽默艺术,引发学生心灵共鸣
现在的中学生见多识广,对精神生活要求较高,他们讨厌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渴望倾听联系实际、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授课时不仅要亲切自然,有时还要带有一定程度的风趣和幽默使学生学得有情趣。某次在正式上课前,我来了个课前热身,考同学们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世界上最美的花是什么花?”“学生对我这个问题很好奇,纷纷争先恐后回答。有的说玫瑰花、有的说金银花、有的说菊花……答案五花八门。最后他们都把目光转向我,焦急地等待我公布答案。此时,我慢悠悠地说:“是有钱花、随便花、使劲花。”顿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大家在欢快的笑声中开始了有关“花钱”——消费知识的学习。思想品德课内容比较枯燥,教师如果能运用富有感染力的幽默语言,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调节学生情绪,引发学生心灵共鸣,使每个学生都在和谐、愉悦地氛围中上好思想品德课,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总之,教学是一门学问,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由于知识相对抽象、理论性较强,对于广大师生而言更是高深的学问。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就一定能找到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塑造良好教师形象,做学生喜爱的教师
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我还保持着一份学生般的“孩子气”,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校园中行走,遇到我所教的学生,我发现他们都是微笑着面对我,一改以往看到老师时拘谨的神态和动作,而我也总是回以真诚的微笑。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比较信任我,也对思想品德课多了一份期待与热爱。有了这个基础,在课堂上,学生们不再是低着头睡觉或是写其他作业,不再是死气沉沉的上课氛围,更不是教师一个人演独角戏的舞台。学生们各个都抬头望着你,认真地倾听你讲的每一句话,积极配合你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需要认真听讲、认真记录的时候,我会亲切地提醒他们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黑板上或投影上;可以放松心情的时候,我会和他们一起欢笑甚至谈话家常,当然也要把握好尺度。这样,整个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享、活跃而和谐的大舞台。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师生共同进步。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平时能注重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努力做学生所喜爱的教师,何愁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呢?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觉得它讲的都是大道理,与我们的現实生活相比遥不可及,实用性不强。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达成生活体验。例如:我在上《丰富多样的情绪》一课时,先设计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如:“考试获得全级第一名”、“父母刚买给我的价值5千元的新款手机被偷了”等,让学生谈谈感受,说一说这些不同的情绪对自己的影响,体验情绪,体会情绪对人的作用。这一情境的设计,使情绪不再是不可捉摸的、抽象的概念,情绪对人的影响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也水到渠成了。又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我播放很多种动物的声音给学生听,接着展示荒芜的沙漠的图片,问他们假如让他们生活在那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希望什么来陪伴?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境设置,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我们要珍爱生命。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懂得了其实思想品德课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慢慢也就培养起对这一学科的兴趣。
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施情感教育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所关心、注重的是学生认知成果的获得情况,提高他们的智商成为首要问题,但却忽视了具有动力作用的情感。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的确,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如果把教育目标的实现只停留在认知阶段,而没有上升到情感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其结果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没有达到共鸣,最终这种单纯的认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要真正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就必须依靠情感这一转化中介和桥梁。情感的调动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升华,又可以将其转化为行动。例如:在讲授《同学·朋友》这课时,我用同学们自己录制的春游片段渲染一种情感气氛,同学们一看到片段里面充满欢声笑语的情景,马上就感受到朋友之情的重要,更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伴随着周华健所演唱的《朋友》,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实践证明: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去探究并带有情绪体验的倾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使他们能在饶有兴趣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育,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其中游戏是一项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生动、活泼、趣味的活动。教师利用这种形式把抽象枯燥的道德认识寓于趣味的活动之中,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注意。如:《竞争?合作?》一课,我组织学生以四人为一组,看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地算出“数独”的结果,那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还从游戏中再次强化了道理: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又如:《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我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我们中学生年龄还小,能力有限,创造美好社会是成年人的事,是将来的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大家唇枪舌战,争先恐后发言,积极投入到辩论当中,场面异常激烈。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教得起劲,学生也学得用心。 五、运用幽默艺术,引发学生心灵共鸣
现在的中学生见多识广,对精神生活要求较高,他们讨厌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渴望倾听联系实际、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授课时不仅要亲切自然,有时还要带有一定程度的风趣和幽默使学生学得有情趣。某次在正式上课前,我来了个课前热身,考同学们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世界上最美的花是什么花?”“学生对我这个问题很好奇,纷纷争先恐后回答。有的说玫瑰花、有的说金银花、有的说菊花……答案五花八门。最后他们都把目光转向我,焦急地等待我公布答案。此时,我慢悠悠地说:“是有钱花、随便花、使劲花。”顿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大家在欢快的笑声中开始了有关“花钱”——消费知识的学习。思想品德课内容比较枯燥,教师如果能运用富有感染力的幽默语言,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调节学生情绪,引发学生心灵共鸣,使每个学生都在和谐、愉悦地氛围中上好思想品德课,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总之,教学是一门学问,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由于知识相对抽象、理论性较强,对于广大师生而言更是高深的学问。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就一定能找到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