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世间最美好的事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y6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知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自古以来,在中国就有“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唯有来自心灵最深处的歌唱才最为动听。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商品化社会的到来,文学渐渐失却了轰动效应,文人下海的现象俨然是数见不鲜。而青年诗人任怀强,这位山东大汉却像一条与时代精神相逆反的鱼,始终秉承着对生活、对文学、对诗歌的热爱,徐徐前行,伴我们度过这个贫瘠的黑铁时代。
  爱,是世间最美好的事。天黑请闭眼,用心感受《好像从来没有离开》中爱的温度与力度,与鲜衣怒马的行吟诗人一起体悟爱的哲学,迎接爱的降落。“从来没有离开的白天连着白天,而黑夜驱赶着黑夜的孤单、彷徨、忧郁、狂躁、愤怒和无止尽的思念”,思念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只有爱才能治愈它。所幸的是“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时代早已过去,“电话、邮编、Email、QQ、微信、短信”都是联络你我的工具,我们曾经相隔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相距如此之近。
  面对这个浮华、喧嚣、芜杂的世界,相互扶持是“勇往向前的动力”,是缝合彼此间罅隙的修补术。爱,让不完美的世界变得澄明、通透,照亮迷途者的诗意还乡之路。
  “从来没有离开的成长伴随我们学习、认识、交往和不离不弃的同行”,请记得,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如果爱上一个人就随他去流浪、伴着他成长,在时光里雕刻打磨他。人世间最浪漫的事,莫过于和相爱的人厮守一生,慢慢变老。没有谁能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即使你红颜不再,我心依旧,“有我,一个宽厚的肩膀捶打、撕咬、依偎:那还有什么可怕呢”,我的肩膀永远是你豁达的天堂。其实,幸福真的很简单,它藏匿在我们习焉不察的细碎琐事中,只要你俯下身躯侧耳倾听,必能有所发现,苍白的生命底色也终会开出绚烂之花。在这个由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城市中,是爱让坚硬如水的心变得柔软,架起一座消除冷漠、温暖人心的桥梁。
  最伟大的诗人是时代的良心,任怀强先生在诗里对纯爱的歌颂,是对当下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中产崇拜和人的异化的无言反抗。常言道诗如其人,只有热情拥抱生活的人才能写下如斯美丽的诗篇——“从来没有离开的气味,不是舌尖上的万千味道,不是鼻腔里肆意冲撞的淡淡余香;是舍不得的温存、交融和阳光一样暖暖的声音。”诗人将通感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在大胆、新奇、不拘一格的联想与想象中,把嗅觉置换为味觉与听觉,极大限度地突破了语言的局限,言简义丰,令人如品香茗般回味无穷。
  中国新诗的探路者闻一多曾提出关于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在《好像从来没有离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纵观此诗,虽无固定的韵脚,但细细读来却朗朗上口,节奏感强,仿佛让人置身一场动听委婉的音乐盛宴。众所周知,任怀强先生是一位非常有情趣的人,他不但能写出如歌的诗作,而且在绘画和摄影方面也颇有造诣,生活中所有不经意间的美好瞬间都能被他记录下来。苏轼称赞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恰好也适用于诗画合一的《好像从来没有离开》。“天空”、“大地”、“海洋”、“河流”、“山峦”、“草木”、“花朵”、“虫物”、“阳光”等自然物象在他的笔下跃然纸上,像一幅清新淡雅的泼墨山水画呈现在读者眼前,抚慰那些在浮世俗生中躁动不安的灵魂。诗人以排比的手法结构全诗,诗眼“从来没有离开”贯穿整个诗篇,句式整齐却不呆板,错落有致而不失活泼。
  当一个人厌倦于寻找时,他已学会一觅既中。徜徉在斑驳的意象中,诗人打马走过,他知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传达内心最真实的律动,唱自己的歌。“从来没有离开的现在,像活着一样活着,像柔韧、坚强和顽毅一同紧紧十指相扣”。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非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活着的,诗人的使命不是一味地揭露或控诉,而是教人们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无所畏惧。爱如五味瓶盛满了酸甜苦辣涩,它让人欢喜让人忧,让人软弱,却也让人变得异常勇敢。苦难是永恒的,倘若用爱的目光看待世界,就可以等到下一个天亮。
  尽管普世间没有完美的存在,但乐观理想的元素仍在诗人的血液中静静流淌。“我是你,而你早已成了我”,这种水乳交融的温润之境不正是你我所追求的吗?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追梦逐爱的旅途中,请向着心的方向用力奔跑。既然从未离开,那么我们便不谈归来。只要用毕生的时间去守候,即可等待雪莲花开。
其他文献
一、新诗写作的现代性  现代性已不是一个新的提法,但却是一个贯穿于每个人写作历程的参照系,随着时代境况的变更,现代性也随之演变。现代性包括科学技术的现代性、社会的现代性(“地球村”的全球经验互动化)、公民意识的现代性,我国目前在前两者上都有长足的发展,但公民意识上的现代性却处于滞后状态。[1]意识上的现代性在写作上又分为观念(公民独立意识、价值取向等)、语境、知识及认知上的现代性。  文学,尤其是
期刊
无论如何,我都要为牧雨的散文诗集《一条河的注释》写一段感想文字,因为他的执着,因为他对于散文诗朝圣般的热爱。  1  说到执着,是他的请求与等待让我无法拒绝。自从诗稿的文档发给我到现在,时间已经过了一年多,我实在无法抽出时间好好阅读他的全部诗稿而写一些我的感想。然而,他却选择等待,一直要等到我的这些不成熟的文字写出来。现在,据说书都快要出版了,我再也没有时间再继续拖延下去,只能挤出这周末的一天时间
期刊
本文论证翟永明诗歌中水晶对照形象化描述。水晶对照在其诗作里反复出现,构成一种独特的意象类型。在光和黑暗对照的环境里水晶对照提供了诸多的反映选择,不同光线由不同方向反映出各种形象、幻想。关于翟永明水晶对照形象化描述,翟永明诗作里的水晶对照可分成玻璃对照、水晶对照与无色和水晶对照。玻璃对照与真正的水晶对照相比,限于平的玻璃形象化,比如说窗户等。水晶对照则包含了玻璃片、水晶类似物的对照。此外,除了上述水
期刊
南 鸥:本刊栏目主持人。  叶延滨:当代诗人、散文杂文家、批评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曾先后任《星星》诗刊主编,北京广播学院文学艺术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诗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迄今已出版个人文学专著47部,其中诗集有《不悔》(1983年)、《二重奏》(1985年)、《乳泉》(1986年)、《心的沉吟》(1986年)、《囚徒与白鸽》(1988年)、《叶
期刊
“诗”是什么?有无数个答案,我们直接跳过“(审美)意识形态”、“实践活动”、“话语”这些外围描述,回到它的本质上来:“诗”一种文字艺术。无论它“行善”还是“作恶”、“再现”还是“表现”,“沉思”还是“抒情”,它都是意愿、想象力、经验与技巧的综合。在英语语境里,Art有时被称为Fine Arts,即“精致艺术”,这更加说明,艺术不是粗鄙之物,虽然它们可以描写粗鄙之物,但“技术”的介入总能把它们从日常
期刊
如果需要典范,我们就要经常回到希腊人那里去找,他们的作品所描绘的总是美好的人。  ——歌德  希腊诗人埃利蒂斯(Odysseus Elytis,1911-1996)可以说终其一生都在打破那种将欧洲与希腊等而视之的看法,他曾多次公开声明希腊是被欧洲误解、征用的希腊,“我与我的同时代人千方百计地寻找希腊的真实面目。这样做十分必要,因为迄今为止,它一直被欧洲人眼里的那个希腊所冒充。为了去伪存真,就必须废
期刊
作为“第三代诗歌”的重要诗人柏桦,人们惯常用“抒情诗人”、“颓废”、“逸乐”、“速度”、“挽歌”等关键词予以标识,并且学界不断地以这些词为坐标进行阐释,固然廓清并深化了对于柏桦诗歌的认识与理解,然而寥寥标注的背后也遮蔽了柏桦诗歌丰富的意义。在我看来,柏桦诗歌中隐寄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其背后彰显出柏桦深厚的文化焦虑意识,这种历史感的存在对于今天的诗歌创作无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历史感的多态呈
期刊
南 鸥:本刊栏目主持人。  吉狄马加:彝族,著名诗人、作家、书法家。1961年生于四川大凉山。1982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长、中国诗歌协会顾问。是当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诗人,已在中国出版诗文集近二十种,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或地区出版发行。多次荣获中国国家文学奖和国际文学组织机
期刊
雅斯贝尔斯对人生极限情景的定义是“我们从未选择过它们,而它们却使我们面对‘在此世存在’之彻底开放性和疏远性。……这些情景中最重要的有偶然、过失以及死亡。它们是人生不可逃避的,但又无法改善的状况。它们向我们的生活注入一种使人不舒适的对危险和不安全的感觉,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和无家可归”。[1]从人生经历来看,诗人樊忠慰遭遇了雅斯贝尔斯说的他自己无法选择的不可逃避又难以改善的“极限情景”,而他遭遇的
期刊
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一生都在诗歌的丛林里穿梭,从未言放弃,但即便如此,他总共也就发表了200来首诗,这样的产量,对于一个堪称“大师”的人来说,的确不算多。然而,他的声誉并不由作品多少决定,而是在于他对诗歌探索的执著与坚持,在于他给我们带来了何种独特的诗歌美学与价值观。2011年,特朗斯特罗姆80岁,也就是在这一年10月,诗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通过凝练、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