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层对话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y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把“阅读教学”界定为一种对话,这无疑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师独语状态,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但我们发现,当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对这种重视师生之间双向的、互动的对话与交流的教学理念达成共识的同时,在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却随处可见与之相悖的情形:对话的肤浅、讨论的随意、对话的无序等等。鉴于此,笔者作为语文教师中的一员深感忧心,本文浅谈自己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深层对话的策略。
  一、营造氛围。呈现平等式对话
  课堂上实现真实的师生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无论是问题的思索,还是思维火花的碰撞,都必须建立在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基础之上。
  1 铺垫情感——平等交流的“基石”。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从情的角色而言,学生与教师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明敏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亲密无间,如形与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教学对话才能在心灵的层面上真正地进行。
  2 创设情境——倾心畅谈的“源泉”。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师如果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愉悦,并在人景动情的环境中主动学习。笔者在教学《幼时记趣》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师:在下梁某,徐州人士,来苏几月,观赏园林胜景,聆听吴歌佳音,欣闻沈复先生恰在苏州星海实验中学初一(4)班学习,不能错失良机,我何不向他请教请教……下面各位同学就是沈复先生,我正式向各位讨教了。
  [问1]沈先生,听说您小时候就眼力非凡,请问您是如何观察的?
  [问2]我到苏州几日,每晚都和蚊子打交道,饱受其苦,丝毫没有感到有乐趣。而您为何感到趣味无限,请问您趣从何来?
  [问3]当您看到蛤蟆吞下二虫时,为何会去鞭打它呢?
  在预设的情境下,学生兴趣盎然进入文本,俨然一个个“沈复先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同学们了解了沈复先生幼年爱好观察,想象丰富,乐于探究,同时也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问题串引,实现深入式对话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曾说:“(有些语文教师)硬撑着进入文本内部,无效重复者有之,顾左右而言他者有之,滑行于表层者有之,捉襟见肘者有之,张口结舌者有之,洋相百出者有之……”笔者以为,主问题的有效设计是实现深入阅读的法门。
  1 一线串珠——引领对话的“航标”。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薛韬老师在执教《热爱生命》时,把整个课堂设定为小说中人物“他”——美国西部淘金者绝境逃生后作为“哥哥”劝说“弟弟杰克”不要去冒险的对话情境,构成“直面困难”——“硬汉精神”——“生命锦囊”的由浅入深的阅读层次。构建小说式的课堂情节,一线串珠浑然一体,让人惊叹执教者的匠心。
  2 板块层进——深入对话的“阶梯”。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执教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时,以三个阅读活动贯穿课堂。活动一:走进录音棚。要求学生“读出童声来”,“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通过学生人情入境的自由朗读,实现了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人物精神呼之欲出。活动二:畅游智慧泉。余老师从课文语言、结构、内容诸方面人手,精心设计富有价值的几个问题:“不写小狗和路人不行吗?”“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在上述教学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本篇童话故事的用笔技巧:写风写雨,笔无虚设;曲折有致,尺水兴波;美好穿插,诗意烘托;结而不尽,余味犹存。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概括出本篇童话精妙的用笔,蕴含着无尽的美感。活动三:来到创作室。引导学生“想一想,轻轻描述一个好梦”,“试一试,快乐地描述一个场景”,“说一说,小姑娘是怎样一个人”。匠心独运的设计为课堂建构起可供深入阅读、把握情感、探讨主题的基础,为课堂的成功作了有价值的奠基。
  3 旁征博引——丰富对话的“内涵”。笔者参加大市评优课执教朱自清先生《春》一文时,注意做好学生阅读铺陈,给每个学生提供个性阅读的广阔空间。学生在品味画面时,发现了可以从修辞、炼字、结构、情感等角度赏析散文优美的特点之后,在研读中还发现了本文与古诗的联系:“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斜风细雨不须归”;“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两山排闼送青来”。我顺势引导学生给每一幅图画配上小诗,课堂呈现热烈的气氛。学生的阅读发现与探究把现代散文和古诗有机地契合起来,收到了极佳的阅读效果,文章的解读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巧引妙拨。激发生成式对话
  在教师的巧妙点拨与点化下,师生情感处于激昂的状态,心灵就可能会撞出智慧的火花。对话会产生有价值的生成,引发出人意料的惊喜,使课堂亮点纷呈。
  1.妙词揣研——提领主旨的“眼目”。江苏省优质展示课上,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沈坚校长在执教《蔚蓝的王国》时,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在沉浸文本,深入解读文章时,对文章“并不是风在推动它前进,驾驶它的是我们自己无忧无虑的心灵——我们心中稍一动念,想到哪里去,小船就飘到哪里去,它像是有生命的东西,完全听从我们使唤”一句中“飘”为何不用“漂”提出疑问。一语激起千层浪,引发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和踊跃探究。在问题的探究中,学生在深入文本的有价值探讨中理解到在理想的王国里自由自在的心灵驰骋。
  2.多元解读——还原文本的“真实”。星海实验中学康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她引导学生对《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提示主题“本文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丑陋形象”产生质疑:菲利普夫妇真的虚荣、贪婪、冷酷,甚至唯利是图、人见人恨吗?在具体的文字中师生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生活,体验人物真实情感。通过讨论解读,大家渐成共识:菲利普夫妇是小职员,“刚刚够生活罢了”。面对这种生活状况,教者认为该夫妇生活中有诸多无奈,故“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不敢答应人家的宴请,日用品是减价的甚至拍卖的底货,长裙自己做,买布还讨价还价。可见其无奈之下的节俭甚至吝啬,之后的幻想与势利,固然有可憎可恶的一面,同时也有身处巨大生活压力之下的底层人无奈的抉择,其间包含着多少小市民阶层的无奈、痛楚与辛酸啊。
  3.亲子阅读——拓展阅读的“思路”。笔者在教学《离别的礼物》时,邀请学生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这篇小说。一位家长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他们最重亲情。‘百善孝为先’,这一传统美德须传承下去。孝敬老人、长辈,应从父母做起,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只有自己行得正,做得对,才能教育好下一代,否则会自食其果。”笔者以为,不管观点如何,这种形式的阅读拉近了孩子与家长的距离,同时也从成人的角度有效延展了文本理解的空间。
  4.诗歌创作——课堂对话的“成果”。主题的挖掘是学生在阅读了文本的文字之后,对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探究。如鲁迅先生所说:“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他的作品不只是简单的招人一笑,一读自然往往会笑,不过笑后总会剩下些什么……”笔者在教学《给我的孩子们》时,和同学们共同创作了两首小诗:
  稚子性天真,笑颦皆可人。不染俗尘垢,真情永留存。(《口占一绝》)
  童子顽愚本性情,庭院处处欢乐萦。但使你我真意在,人间定然大不同。(《再占一绝》)
  文学作品美好善良的人性之花更多隐含于作品的深层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将那点点滴滴的“善”如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田。
  于漪老师说:语文就是我的精神家园。通过交往、对话、倾听、诉说,从中享受自然,体验人生,经历艰难曲折,步入思想高地,领略无限风光。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教材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对话,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走进语文这个风光无限的精神家园,去丰富自己的语言,提升自己的人格。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初中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育硕士。
其他文献
一、聚焦课堂,亟待智慧引领  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不无隐忧地发现,不少教师的一些做法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  1.循循善诱成为“课堂杀手”。虽然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其实它也完全可能成为“课堂杀手”。课堂上,有些教师用一个
期刊
发展学生的思维,首先就是发展他通过视觉观察和感知周围世界的能力,丰富他们的思想。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主动认识某种对象的感知过程。因此,观察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处处留心,事事练达。青少年对周围新奇的事物,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那些看似平常的、司空见惯的人、事、物则漠然视之。所以要养成平时
期刊
【人物名片】  孟晓东,1964年2月生,江苏无锡人,现任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江苏省第六批语文特级教师,教育硕士。曾获江苏省首届“仪征化纤杯”中青年教师语文赛课一等奖。工作近30年来,领衔多项国家、省级课题研究,主持参与的课题先后获江苏省首届、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100多篇论文见诸省级及以上刊物,编著的20多本教育书籍正式出版,在全国各地举行过200多场学
期刊
最近听了两位教师的公开课,一课为高三复习课(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一课为新授课(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可能是公开课的缘故,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学生配合得有模有样。复习课中教师简单地将宾语前置的要点投影出来,演示了一番后,紧跟着就大量地投影题目让学生来练习。我发现在学生解题过程中,若没有教师的“提点”,很多题目学生是做不出来的。另一堂新授课中,同学们一直在讨论,发表看法,
期刊
“问津”,《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探询渡口,比喻探问价格或情况等。”最早见于《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结果子路被抢白了一顿,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可以说,“问津”一词最初便带有问而无果的特点。此后,诗歌中反复出现的“问津”意象,延续了凄迷感伤的传统。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结尾记载:“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
期刊
文学作品与人性密切相关,但传统小说在人性的书写上更多关注集体的“积极性”“健康性”“崇高性”,以致大量作品的主旨仅仅停留在庸俗社会学层面上, 停留在人的现实性状态上, 比如《李自成》之类所谓的“史诗性”作品;另一方面即使有些作品看似触及到了人物内在的精神困顿, 但这种困顿只是源于人物与社会之间的抵牾, 是一种外在于生命的痛苦, 是生活性的, 不是存在性的, 并不具备生命内在的原创性,像《沉重的翅膀
期刊
作文难写,在于学生不知道如何来写;作文难教,在于教师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不会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让他们心潮涌动的写作内容;教师不会教,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对作文教学缺少研究,没有思路,导致作文教学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因此,要想改变作文难的现状,解决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为学生打开思路、提供习作内容这两方面的问题,是作文教学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两个坎儿。宋运来老师多年来研究并倡导的“童漫作文”,利
期刊
孔子提倡的“安贫乐道”,是中国古代士人无比推崇的生活态度,甚至上升到人生境界。朱熹将“道”解释为“事物当然之理”,也可借指成就某种事业的理想或信念,“乐道”,即以求道、悟道、得道为乐。“乐道”是一种精神的追求、精神的愉悦、精神的享受,是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我始终认为:乐道,体现了主体于其所事客体之心态,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理想境界。就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乐道,应该是成就名师的精神特
期刊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走近特级教师宋运来,你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他率直、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他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就像他的人那样闪烁着这种光辉。  世界在孩子的眼中是新奇的,是可爱的,是充满奥秘的,他们总是怀揣着梦想,渴望探索人生的奥秘。可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孩子视角,我们更多的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讨论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
期刊
中国的汉字和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基,是东方文化艺术的瑰宝。写字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全面育人的基础。然而目前小学生的写字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写字的坐姿和执笔姿势不正确、书写习惯没有得到很好地养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写字教学,规范学生书写,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营造写字氛围,激发学生内在需要  1 环境布置。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橱窗、教室:走廊等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