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贵州声乐作品《蓝色乌江》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yy1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蓝色乌江》是贵州声乐作品中的一首经典歌曲,极富地域特色。本文主要从艺术特色、演奏技术、声音与情感、调性、伴奏等方面对《蓝色乌江》进行了分析,意在通过这些声乐作品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贵州的本土文化和艺术特色。
  【關键词】 蓝色;赞美;演唱;处理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6-0090-02
  在贵州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声乐作品,这些声乐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宝库,而且也将贵州的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人们通过这些声乐作品,不仅了解了贵州的自然风光和地域特色,而且也了解了贵州的本土文化和人文精神。
  一、《蓝色乌江》的创作分析
  (一)乌江的地理位置
  乌江又称黔江,位于贵州省境内,在贵州省所有的河流体系中,乌江处于首位,是贵州省的第一大河。它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香炉山花鱼洞,途径贵州省的北部,干流全长1037千米,流域面积8.792平方千米。乌江水系呈羽状分布,流域地势东北低,西南高。
  (二)《蓝色乌江》的诞生
  2004年年底,赵朝龙一个人安静地静坐于乌江岸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码头上,头顶是月明星稀夜空,在皎洁的月光下,赵朝龙听了一夜的涛声,面对蔚蓝色的乌江,赵朝龙思绪万千,这条河孕育着贵州的文明,养育了千千万万的贵州人,贵州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贵州的文明,乌江的波涛一次次冲击着岸边,犹如一代一代的贵州人奋勇向前。在此情此景之下,《蓝色乌江》便在赵朝龙的脑海中诞生了。
  (三)《蓝色乌江》的艺术特色
  《蓝色乌江》以宏大的气势和动听的旋律为依托,深刻地描绘了贵州高原上乌江的高大形象,《蓝色乌江》将人的情感寓于景物、事物之中,把贵州人那种奋力拼搏、敢闯敢干、永不退缩的精神面貌完美地表达出来。《蓝色乌江》属于立体式创作,作品从各个层面论述了作曲家对乌江的眷恋之情,那富有饱满热情的歌词仿佛把人们带到乌江河畔,面对浩瀚的波涛,人们的内心既有柔情缠绵,也有温馨浪漫,充分将抒情性、艺术性和地方特色融为一体。
  (四)《蓝色乌江》演奏技术的运用
  1.前奏、间奏的运用
  《蓝色乌江》的前奏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由远及近的景物描写,第二层是高潮出现后引入的歌颂和赞美部分。间奏的第一部分是对第一乐段乐思的延续和发展,此时的情景是宁静的,富有浪漫色彩,是对歌词未表达之意的延续,仿佛后续部分有无尽的情感流露,对乌江有许多话要说;间奏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乌江由衷地歌颂和赞美,细致深情地描绘了乌江那瑶池一般的风光,让人留恋,让人赞叹。作曲家刘聪依据歌词表达的情感,采用并列式三部曲式的结构,将歌词表达的情感与全曲的曲式结构完美地融为一体,促使音乐的容量更加丰富,将音乐表现、情感抒发寓于相应载体中,人们则可以通过相应的载体来体味其中的音乐表现手法以及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调性的运用
  灵活多变的调性使用手法是《蓝色乌江》的特色之一,作曲家刘聪以“蓝色”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将音乐赋予“蓝色”基因,而频繁的调性变化紧紧围绕乌江这一艺术形象而展开,随着波涛的起伏变化,调性和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波涛平静,调性和情感就显得平静;波涛汹涌,调性和情感就显得激烈。全曲调性的使用完全从音乐表现的角度出发,为全曲音乐情感表达而服务。
  3.伴奏写作
  《蓝色乌江》不仅可以采用钢琴伴奏,而且还可以用管弦乐进行伴奏,尤其是用钢琴伴奏效果最佳。采用钢琴进行伴奏时,《蓝色乌江》不仅具有钢琴化的技术规范,同时又兼有乐队化和交响化的风范。依据作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不论是采用钢琴伴奏还是采用管弦乐进行伴奏,都可以做到收放自如,随心所欲,这充分体现出作曲家刘聪的写作功底,同时也体现出作曲家对管弦乐器的一体化、立体化的构思技巧以及对创作的独特理解和深切的感悟,也为更好地理解、表现和演唱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蓝色乌江》的演唱与处理
  (一)对《蓝色乌江》的理解
  在色谱中,蓝色属于冷色调,它可以与青色、品色相融合,表达出的情感是冷静中多了几分感性色彩。通览全篇,《蓝色乌江》是一首赞美家乡的音乐作品,描写了家乡的月亮、江滩、峭壁等自然风光,赵朝龙通过这些景物,将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融于这些景物之中,再通过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想到贵州人身上的精神,他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对生活充满热爱,乌江的波涛一次次冲向岸边,不就是象征着贵州人奋勇向前的脚步吗?因此,在演唱这首歌曲时,一定要在多读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情感,这样演唱的效果才会最佳,才能感动听众;如果对作品的诠释不到位,那么就无法将情感融于演唱之中,而这样的演唱是枯燥乏味的,是无法打动听众的。所以,对作品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透过表面现象挖掘最深沉的含义。
  (二)作品的演唱
  演唱《蓝色乌江》其目的是真实地再现乌江迷人的景色,通过歌曲内容、演唱时的情感流露,将歌词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通过演唱者传递给听众,让他们在欣赏美妙歌声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独特风情。
  1.歌词语言以及内容表现
  歌词语言不仅是歌唱的基础,同时也是歌唱的灵魂所在。演唱者要将一首音乐作品演唱给听众,首先要对歌词进行深入了解,其次对曲谱进行深层剖析,最后还要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将这三方面深入地了解,才有可能唱出令人满意的演唱效果。在演唱时要求演唱者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同时将乌江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语言特色、自然风光等元素融于演唱之中,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完美地表达出来。从地域风格上来看,《蓝色乌江》是乌江流域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挖掘歌词的深层含义,可以了解到乌江流域的民族风俗、地域特点、地方风俗、性格特征以及人性向往等内容。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感人,其地域表达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这样说过:“有地方特色的就容易成为世界的,即别国所注意的”,由此可见,地域性是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所必须具备的。《蓝色乌江》就是抓住乌江这一地域特色而进行描写的,除了贵州省的乌江之外,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找不到第二个乌江,而《蓝色乌江》的创作,为美声唱法与民族风格地方特色相结合提供了范例。   2.声音与情感表现
  在熟读了《蓝色乌江》的歌词和理解了作品的内涵之后,就需要对声音进行安排和设计,依据作品的情感,充分地将声音的抑扬顿挫运用于其中。声音是有感而发的,是依据人的情感变化而进行变化的,面对乌江的自然风光,声音的运用则是平缓的;而在赞美和歌颂乌江时,声音的运用则是激昂的。在演唱过程中,如果将声音与情感相融合,那么演唱的效果将会发挥到极致。
  3.气息的运用
  实践证明,科学的发音必须有正确的气息支持,而气息又是歌唱的源泉和动力。在《蓝色乌江》中,歌曲的开始部分,即“圆圆的月亮撒下银色的光”或者是“甜甜的月亮捧出银色的光”。起声的位置处于混声区音高d2处,如果将此位置放于美声唱法中,则正好处于真假声混的音域范围之内。从这个角度来看,起声的音色具有浑厚、洪亮之感,处于共鸣和垂直感的音质上。《蓝色乌江》在气息的运用方面借鉴美声唱法的成分较多,在咬字上注重声音的集中效果,最终使得声音具有自然、甜美、圆润、灵活之情感,大大地丰富了歌曲的意境。
  (三)作品的处理
  1.情与声的处理
  演唱《蓝色乌江》时,要想达到预想的演唱效果,就必须将“声”与“情”统一起来。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而声音本身又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声音与音乐作品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声音则具有了审美意义;当它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融为一体的时候,则可以实现对音乐内容的表现。如果想要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则必须对《蓝色乌江》中的情感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自己能够体验到这种情感,最后再将这种情感与声音结合起来传递给听众,而听众通过声音来体悟《蓝色乌江》要表达的情感内容。
  2.感性与理性的处理
  完美的音乐表达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在《蓝色乌江》这首音乐作品中,感性认识是表面现象,而理性认识则是深层现象,演唱就是要透过表面认识到本质,如果演唱者对《蓝色乌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那么传递出的声音就缺乏情感;如果演唱者对《蓝色乌江》的认识达到理性的程度,那么就能将作品中的情感与声音相结合,从而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结语
  《蓝色乌江》是一首具有民族神韵和地方特色的艺术歌曲,聆听这首乐曲,人们仿佛徜徉在美丽的贵州,面前就是蓝色的乌江,古老的码头诉说着乌江悠久的历史,奔腾不息的波涛象征着贵州人奋勇向前的精神面貌。全曲的旋律优美,调性极富变化之美,带给人一种听觉上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刘洪英.梦开始的地方——贵州歌曲《蓝色乌江》的分析演唱与教学[J].音乐创作,2014(08):136-138.
  [2]漆春生.乌江风情[J].山花,1979(09):32.
  [3]丁时光,黄承志.多情的乌江[J].音乐创作,2013
  (09):31-33.
  [4]赵朝龙,刘聪.蓝色乌江[J].歌曲,2007(07):24-25.
  [5]陈守刚,杜兴成.乌江,我为你歌唱[J].歌曲,2016
  (05):29-30.
  [6]趙朝龙,刘聪.蓝色乌江[J].音乐创作,2012(06):
  28-32.
  [7]赵朝龙.蓝色的乌江[J].民族文学,1998(07):56-66.
  作者简介:
  段小丽,女,汉族,硕士研究生,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传统手工艺扮演重要角色,包含着古代民众的生活智慧和民族精神。本文通过分析黎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困境,探讨通过传统手工艺与不同类别的设计进行融合的方法,实现黎族传统手工艺的再生。  【关键词】 黎族传统手工艺;设计再生;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6-0076-02  基金项目:本
期刊
【摘要】 刘聪是最优秀的新生代作曲家之一。刘聪的作曲创作涉及了多个音乐领域,从声乐领域到器乐领域,刘聪都取得了很深的造诣。刘聪的音乐把传统艺术歌曲和现代艺术歌曲相结合,传递出了深深的美学意境。刘聪的音乐作品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断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文化基因,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风的创作风格。刘聪的作品一般将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相结合,蕴含文化意境美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本文从刘聪独唱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
期刊
【摘要】 金代乡村命名具有自然性、简洁性、历史性、文化性特征。从命名原则来看,以自然、人物命名是聚落组织出现就随之产生的。随着先民理论知识、生活经验不断增加,命名原则由简到繁,不断发展。以美好寓意进行的命名,则体现出基层民众纷繁复杂的思想世界。地方社会行政组织文本书写所体现的不同命名原则,一定程度反映金代基层的日常生活,对金代社会发展认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金代;乡里村社;地名;命名原则 
期刊
【摘要】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因票房与文化影响的双重成功逐渐受学术界重视,这个年轻片种,其类型变化、资金投入、视觉奇观、人文内涵引人称道。儒家文化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派别,大大地影响了我国家庭伦理片的创作。当年轻的电影遇到厚重的文化,两极碰撞,新主流电影应运而生,它是为了寻求一条平衡的途径,为了达到民族性与国际性的传播而产生。本文针对新主流电影与儒家精神的内在联系,结合理论解释与作品实践,针对新主流电
期刊
【摘要】 老子认为,德由道生,道是核心,德是道的表现和运用。道为体,德为用。由道而德,面对自然讲求物我平等,道法自然,不妄求无度、不肆意毁坏,而与自然相融共生;面对他人讲求和光同尘,随缘任运,不唯我独尊、不飞扬跋扈,而与他人和睦共处;面对自己讲求反参内省,自我建设,不骄奢淫逸、不庸庸碌碌,而与自己自悟自醒。  【关键词】 道德;自然;他人;自己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在《史记》的史学批评史上,“实录”是一种影响深远的评价。通过整理各家对“实录”的观点,结合与“春秋笔法”和“直书”两种概念的比较,分析了三种概念背后的矛盾关系的错位和转移,并且对“实录”在不同话语环境下的含义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 实录;春秋笔法;褒贬;直笔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6-0065-03  
期刊
【摘要】 作为中国美术史上杰出的理论家,陈师曾不断探索中国画的发展道路,对近代中国美术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从陈师曾对中国画的改良的角度来看,学界对陈师曾的研究仍显不足。近代美术研究突出了陈师曾的文人画理论,却忽视了他对中国画的思考。面对中国画的弊端,陈师曾曾提出了中国画改良理论,通过自己的探索积极地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  【关键词】 陈师曾;文人画;进步论  【中图分类号】J212 【文
期刊
【摘要】 《但愿人长久》歌曲淡雅抒情,作为一首经典的流行歌曲,深受大家的喜爱。虽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但仍以邓丽君、王菲两人演唱的版本最为经典和最具代表性。邓丽君演唱版本追求的是宁静、纯净之意境,在编曲配器上比较简单,主要突出主旋律线条,邓丽君将平淡自然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有字正腔圆雍容态之称;王菲演唱的版本在編曲配器上要求稍高,伴奏和声织体,音色及乐器使用方面都较邓丽君版要灵活多变、丰富和有层次性,
期刊
【摘要】 郢城泥陶是湖北省制陶技艺的代表性项目之一,也是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悠久的发展和演进历史。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与推广,以郢城泥陶为代表的大批非遗项目也顺应潮流,将发展重心转移至乡村,为乡村振兴助力。基于田野调查等一系列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郢城泥陶项目目前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传承群体青黄不接、宣传力度不足和发展地缘位置偏僻等问题,亟须解决。综上问题的认识和反思,提出郢城泥
期刊
【摘要】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符号学的概念,并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导入文创设计的概念,然后用符号学观点说明了文创产品设计流程的符号学意义,旨在通过这种方式,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启发对于文创产品设计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  【关键词】 符号学;文创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6-007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