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建构“文化”课堂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j12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照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阅读提出的要求,笔者觉得小学高年级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应定位在“正字音、明节奏、懂大意、悟情感、重积累”这几方面。现以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为例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正字音,渗透文化


  文言文的学习,初读要做到正确流利。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只需在困难处予以点拨指导。
  师:“少”在古文中一般有两个读音,一个是“shǎo”,一个是“shào”。第三声常理解为“数量少”,如《题李凝幽居》中的“闲居少邻并”;第四声一般是“年纪轻”的意思,如《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这里的“少”读哪一个读音呢?对照注释相信你能很快读准。
  学生对照注释(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很快得出“少”读第三声。
  文言文的文字与现代文相比有一定的阻隔,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读”占鳌头一定是解决阻隔的根本方法。让学生根据释义选择正确的读音,不仅学会了读音,更重要的是在勾连旧知、复习古诗文的基础上判断出读音,使课堂的开始就润物无声般地浸润在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里。

二、明节奏,浸润文化


  把握停顿,读出节奏是在初读的基础上,对学生诵读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读出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师:文言文要读出韵味并不难,只要找准停顿的地方。在哪里停顿呢?请大家根据文末的注释,再联系上下文读一读。
  (个别读。学生基本能读出停顿)
  师:“哉”和“乎”都是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相当于现在的“啊”,一般在语气词的后面停顿要略长些。
  (个别读。学生基本能读出一咏三叹的文言文的韵味)
  在这一环节的朗读过程中,学生根据文末注释内容揣摩出停顿的地方,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语气助词的朗读方法,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诵读提供了“拐杖”。

三、懂大意,体悟文化


  正字音,明节奏,只是诵读文言文的初步朗读阶段,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自读自悟更应该成为学习简单文言文的一种本领。
  师: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钟子期是一个打柴的樵夫。他們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所了解,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和同桌说说这个故事。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
  (个别学生说故事,教师相机点出注释中没有出现、学生较难理解的关键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
  师:“巍巍乎若太山”,从字面看应该是“高峻啊像大山一样”,可是课文注释中为什么是“像大山一样高峻”?
  (学生讨论,朗读体会。得出:巍巍放在句首更能强调山的高大险峻)
  这一环节立足于学生的自读自悟和同桌互助,说故事的过程就是对课文的理解和深化,充分体现“以学代教”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倒装句,对今后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四、悟情感,读写文化


  文言文中蕴含的情感不像散文诗歌等明显地表露出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引领学生去体会。
  师:伯牙已是大名鼎鼎的琴师,但他唯独把樵夫钟子期看作最懂他的朋友,这是为什么呢?默读课文,读出理由。
  在诵读中,鼓励学生想象画面“巍巍高山”“汤汤流水”,再将画面读出来,体会文字、画面相结合所表现出的艺术之美。
  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需要培养的一个关键能力,领着学生品读文本,一个懂琴懂志的钟子期跃然眼前,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更加深一层。
  师:孤独寂寞的伯牙遇上了懂他的钟子期,此时的伯牙心情怎样?可是当伯牙满怀期待来相聚时,看到的却是冰冷的墓碑。此时,伯牙心中的千言万语通过琴声倾泻而出。他真想对子期说:……(学生小练笔)
  个别读练笔,带着情感再读:“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在课堂中适当地拓展教学资源,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减少语言的阻隔。情到浓处,教师恰到好处的练笔设计,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表。

五、重积累,传承文化


  熟读成诵是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能在丰富语言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最终提升其表达能力。
  师:人们根据故事编写了一首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现在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伴着音乐,让我们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背下来。(出示填空练习背诵)
  简单的文言文可以当堂完成背诵,在背诵时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架,可以借助填空、插图、板书等完成。教师在背诵时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使整堂课都浸润在浓浓的文化里。
  小学高段的文言文教学走好“正字音、明节奏、懂大意、悟情感、重积累”这几步,带着学生品味语言,训练思维,体验审美,传承文化,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是有文化味的。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作为课程目标之一的“鉴赏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关于怎样有效展开《想北平》的课堂教学,我有以下三点思考。一、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品味文章个性化的语言  老舍有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虽然哲人的智慧远超于一般人,但孩子
期刊
文本解读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能力和修养。文本解读的要义:咬文嚼字是基础,寻章摘句觅真相。  作为一篇初中教材里面的经典之作,《老王》以其温婉、细腻、深沉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和我们一家发生的点滴故事,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而又心地善良、懂得理解和感恩的“老王”的形象。一般认为:本文蕴含着浓浓的“人道主义”思想,折射出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杨绛、钱钟书一家子对一个“卑微者”的“俯视”状
期刊
【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在广西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英国与腐败的清政府尽管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但尚处于相互不信任状态,面对中国的农民起义,采取观望态度;当太平天国迅速发展占领南方六省之后,英国宣布“中立”。1856年-1860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腐败的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等,满足了侵略者的要求,中外反动势力正
期刊
一、案例背景  与其他基础教育有所不同,中职教育以职业培训为主,公共基础教育为辅,使得中职语文教学的地位相对比较低下。然而,随着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中职生走进社会时,便会发现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达不到社会的要求。基于这样的形势,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中职语文教学需要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
期刊
一、设计意图和思路  主题群文阅读“聊聊‘智童’”,主要由《孔融妙对》《谢道韫咏雪》《王戎识李》《王羲之假睡》四篇文章组成。组文源于我寒假阅读了《世说新语》这本书,开学初将一些非常有个性的人物故事与学生分享过两次,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世说新语》中有十来则是关于孩子尤其是早慧儿童的故事,它们主题一致(聪慧),表现角度又不尽相同(对话、文思、观察、应急)。无论从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的哪一方
期刊
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提出了“预测”这个阅读策略。预测即猜想、推测,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提前猜想,并在阅读过程中验证猜想,从而了解内容之间的衔接、作者的写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展语言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笔者也有尝试,小有收获,短文记之。一、在疑惑处预测,激发探究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
期刊
一、课前预习,培养阅读感受力  微课主题:走进四季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学习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微课设计:小朋友们,我是大自然的使者——美丽的蝴蝶精灵(出示动态蝴蝶),我有一根神奇的魔法棒,我轻轻一点……(音乐渲染播放春夏秋冬四季风景图)  有一位作家被四季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一首儿童诗《四季》(出示课文图片和文字)。小朋友,你们喜欢这首
期刊
在一般人的笔下,母爱如水般温柔,父爱如山般厚重,而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小舟之中,频频进入他的梦境。这个梦是他魂牵梦绕的往事,往事中的主人公是他的父亲还有那条破旧的船。在为数不多的以父爱为题材的文章中,这篇回忆性散文可算是精品之一,平白如话的语言里流淌着舐犊之情,伟大的父爱感人至深。  每个人对父爱的理解各不相同。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对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时父爱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期刊
六大解放,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原则。他的核心内容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充分自由地生活,从而解放创造力,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纵观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习作教学,问题频现:不会观察生活,没有生活积累,提笔不知道该写什么;语言表达能力弱,平时聊天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常把父母老师怼得无言以对,可写的作文
期刊
现今农村入学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古诗词的接触较少,积累的古诗词的量也就寥寥可数。教师可以将“诗”和“画”结合起来,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农村低段小学生在乐趣中进行古诗启蒙。一、以画引诗——得趣  学习一事,以趣为先,以画入诗,给孩子开辟一方思维、创造、想象的空间,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古诗学习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