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转型更新是城市化进程新阶段面临的重要趋势和实践难题。建设创意城市已成为国内外许多城市保持和激发城市活力,实现城市转型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杭州市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形成集创意战略、创意产业、创意空间、创意展会、创意管理、创意政策于一体的创意决策族,以实践方式来解析城市发展中“人与物”、“文化与产业”、“工业化与城市化”、“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等多重矛盾关系,成为城市转型更新的成功案例。探析其路径与机理,对起步中的中国创意城市建设及城市转型更新,可提供诸多启示与对策借鉴作用。
关键词:创意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城市转型更新;杭州市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093-05
在城市化迅速推进,城市发展“千城一面”,现代城市病不断衍生的背景下,城市转型更新是当今众多城市共同面临的课题。国内外实践表明,建设创意城市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城市破解城市病,促进城市转型更新,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人类的才华、技能与创意,也正取代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大同小异的劳动力大军与市场通路,成为主要的城市资源。”[1] 人的创造力、文化、知识等无形软资源正取代有形硬资源成为城市经济增长与财富创造的重要源泉,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在城市加速集聚,催生了创意经济和创意社会的发展。“创意城市不仅从目标定位、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改变了城市发展模式,而且从社会网络、文化体验和公共政策三方面重构了城市的发展路径。”[2] “中国已经孕育创意和革新的理念……而且,上海、北京以及其他一些城市正迅速掀起对创意部门的激励和地方商人的支持。”[3] 近年来,杭州市围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目标,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抓手,探索形成了以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实现城市更新的实践路径,折射了创意城市建设驱动城市转型更新的实践逻辑与内在机理,对现代城市积极应对城市化挑战,推动城市发展创新,具有有益启示。
一、以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的缘起
(一)创意城市兴起与实践的外生激发
当前,“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其重要标志是文化的作用凸显,文化不仅在社会、政治领域作用突出,而且在经济领域,对产业的渗透与融合日益增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4] 在此背景下,创意城市理念和实践应运而生,成为城市转型更新的创新路径。像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以及圣达菲、巴塞罗那、蒙特利尔、神户、新加坡等众多城市在创意城市建设方面表现不凡,比较成功地实现对传统工业化城市的扬弃,促进了城市转型更新。国内许多城市也争装“创意引擎”,深圳、上海、北京相继获得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称号,实现了城市转型更新的阶段性跨越。面对创意产业、创意城市发展世界性浪潮和城市转型更新的大势,杭州市积极应对,抢抓发展至高点,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推进城市转型更新。
(二)资源禀赋约束下城市转型更新及发展道路探索的内生需求
创意城市是近年来世界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种实践模式,城市转型更新的命题提出则更早,特别是伴随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纵深推进中负效应凸现而产生的实践课题。文化创意产业兴起和创意城市发展可谓适时而生,为现代城市转型更新提供一条比较理想的实践路径,成为众多城市解决资源环境约束,进行未来道路选择的重要方向,杭州也赋予了积极的探索。在资源禀赋上,杭州是一个资源小市,缺地矿资源、港口资源,而且杭州的城市环境容量及其性质定位,决定其不适宜大规模发展重化工业。在发展道路上,得益于地处沿海的地缘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地方实践中,杭州从一个资源小市发展成为经济大市,呈现比内地及国家整体发展阶段快半拍的特点。2011年,杭州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人均GDP分别达到12 460美元和15 695美元[5](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双双突破1万美元,继率先进入小康社会后,率先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相应地,在发展的问题制约和可持续性道路探索上,也比其他地区来得早。由于资源禀赋的特点和限制,杭州市出现了增长的瓶颈,增长极限效应显现。资源约束和道路探索倒逼杭州城市发展寻找新资源、新增点和新空间,进入新一轮城市发展道路的先行先试阶段,最终把目标指向了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
(三)城市比较优势的挖潜开发
创意城市植根于城市的特色土壤,得益于城市潜在优势的开发。创意城市实践的外生激发与城市转型更新的内生倒逼,为创意城市建设提供了理念和愿景,而城市个性资源挖掘和比较优势打造才为愿景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杭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比较丰富优质的环境和文化资源,虽没有大规模发展制造业、重化工业的条件,但具有人才、环境、文化、创新活力等比较优势,适宜发展以“人脑+电脑+文化”为特征的文化创意类产业。从人才条件看,杭州集聚了具相当规模的高、中端文化创意类人才,拥有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一批与文创产业相关的高校院所,以及年1万人以上文化创意类大学毕业生输出。从环境条件看,杭州是比较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特别是优美的自然景观,不仅为创意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也为创意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从文化条件看,杭州市拥有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集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现代文化于一城的完整文化序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从创新活力看,杭州市场经济发育早,民营经济活跃,互联网经济、信息产业发达,被誉为“天堂硅谷”,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之一,城市充满活力和创新力,创业创新文化氛围浓厚。诸多条件为杭州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创意城市奠定了潜在的现实基础。
二、以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的实践域
(一)以创意城市战略推进城市功能的转型更新 在城市定位上,确立创意城市发展战略。杭州推进城市转型更新,不仅从某项具体措施、战术层面来考量,更从长远目标、战略层面来谋划,并将全国作为参照系,对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行充实和更新。鉴于杭州具有优质风景旅游资源、良好生态环境以及历史人文条件,是全国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及软件设计、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2007年,杭州市适时提出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目标[6]。2010年,国务院制定出台《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杭州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目标,将创意城市建设上升到城市功能定位的高度,并由地方战略升级为国家级战略[7]。
(二)以创意产业推进城市产业的转型更新
在城市产业上,构筑特色的创意产业体系。杭州打破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模式,将文化创意产业从传统三次产业中独立出来,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8]。其中“3”代表一、二、三次产业,“1”代表文化创意产业,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杭州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要支撑极和最有活力部分。就文化创意产业本身而言,也自成体系。杭州立足自身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信息服务、动漫游戏、设计服务、现代传媒、文化会展业等八大类文创产业[6],构建杭州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植入和带动,推进城市产业转型更新。
(三)以创意产业园区为载体推进城市空间的转型更新
在城市空间上,立足“保老城、建新城”、“两疏散、三集中”的总体思路,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进城市空间的转型更新。充分利用转移出来的工业旧厂房、旧仓库、旧场地资源,通过这些历史资源的再配置,一方面进行合理利用,积极保护,另一方面,通过重新使用,获得新的使用价值和市场附加值,化包袱为资源和价值,像LOFT49、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等都是典型代表。同时,结合产业更新和布局,集约利用城市空间,整合文创产业和城市空间资源,打造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等十大创意产业园,以及中山北路创意文化商业特色街区等新兴产业园区,形成“10+X”产业空间格局[8],推进了城市空间与文化、知识、创意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城市空间的转型更新。
(四)以创意展会推进城市营销的转型更新
在城市营销上,注重创意杭州品牌的打造。近年来,杭州市致力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连续举办了中国国际动漫节、西湖博览会、世界休闲博览会、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文创类展会活动,促进文创产业与市场的对接,全面展示和推介杭州创意城市建设成果和创意城市形象。中国国际动漫节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的动漫盛会,中国动漫之都、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等文创行业品牌进一步打响[9]。2012年,杭州成功加入全球创意城市行列,成为中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创意之都城市形象进一步凸现。
(五)以创意管理推进创意产业及创意城市建设
在城市管理上,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服务功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在较短时间内,能由小到大、由散到聚,形成规模效应,除了市场驱动力以外,与政府主导力的发挥紧密相关。如果说LOFT49的发展标志文化创意产业在杭州的兴起,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自发发展,那么杭州市委、市政府做出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决策,则标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自觉,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推进文创产业的培育发展,杭州在全国率先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并且适应形势的发展,适时将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升格为正局级事业单位,加强对整个文创产业行业的服务与管理;各区、县(市)也参照市里的模式成立了文创办,全力合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8,9]。
(六)以创意政策保障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建设
在城市环境上,释放政策效应,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善具地方特色的政策体系。围绕文创产业发展战略,制订了杭州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规划(2009—2015年)、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若干意见等规划意见;围绕园区平台建设,出台了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利用工业厂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实施意见以及十大创意产业园区行动计划;围绕人才建设,制订了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文创产业大学生创业的八项举措、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等政策举措;围绕融资难问题,制订了统筹财税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鼓励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实施办法、加快推进文创企业创业板上市工作等政策意见[7,8,9,10]。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发挥政策黄金效应,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强的政策保障。
三、以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的路径机理
(一)实践路径
城市转型更新是项实践命题,它意味着传统的城市发展之路遇到了瓶颈。城市作为有机体受到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历史遗存消失等现代城市病的困扰,在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下,城市再走传统的工业化之路,进行平面的空间拓展已存在诸多困境,需要在实践中反思。在此背景下,创意城市建设担负起一种特别使命,成为破解现代城市病,推进城市转型更新的可行路径。近年来,杭州市在顺应大势,利用地势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成为以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的成功案例。从其实践看,主要呈现为以下路径:以城市转型更新为方向,以创意城市建设为载体,分别从城市功能定位、城市产业、城市空间、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等彼此相关的不同层面,推进城市的变革创新,形成系统合力,实现城市转型更新。具体地,从城市功能定位层面,确立创意城市战略,新增创意城市的功能定位,并在全国视域内确立发展目标;从城市产业层面,将创意产业作为城市产业新增点,并从传统三次产业体系中独立出来,构建新的产业体系;从城市空间层面,结合城市产业“退二进三”,利用传统工业遗存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实行空间资源的变废为宝和更新利用;从城市营销层面,利用当地特色展会平台,与创意产业嫁接,发挥展会品牌效应,推进创意城市的形象展示;从城市管理层面,设立具地方特色的创意产业办公室,加强对创意产业的引导、管理和服务;从城市环境层面,制定形成相对完备的文创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发挥政策的引导、调节与服务保障功能(见图1)。 (二)内在机理
创意城市是城市化特定阶段的产物,杭州的创意城市实践,并不是偶然的。其是在应对快速城市化、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现代城市病的挑战,顺应新经济互联网时代生产、消费新趋势,对城市发展之路的积极探索,有效缓解了城市发展中“人与物”、“文化与产业”、“工业化与城市化”、“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的多重矛盾关系,重新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其核心是城市发展方式的嬗变,即弱化物质资源的依赖,突出文化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实现城市发展从见物不见人到见物又见人的方向转变。其内在经验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型为创意城市建设奠定了路径基础。从杭州市的实践看,创意城市建设某种程度上是对城市“物”与“人”矛盾关系的调解,促进城市发展从物本式发展向人本式发展转变。在城市发展方式与资源利用上,随着城市地理区位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等的效应释放和使用边界的约束,着力寻找和挖掘新的发展资源,注重开发利用城市文化资源、智力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工业遗产资源等,实现城市人文资源对物质资源的补充和替代,在一定范围内较好地解决了城市资源利用与有限性、工业化推进与环境污染、产业转型与要素瓶颈制约的矛盾,直接促进了以“人脑+电脑+文化”为特征的创意经济兴起和发展,推动了城市“以人为本”理念的再深化,为创意城市建设与城市转型更新创造了路径条件(见图2)。
2.产业与文化结合是创意城市导向下城市产业转型的有效途径。从杭州市的实践看,产业与文化不再是彼此关联度小的领域,可以实行有效结合。“文化资源是城市的原料,也是它的价值基础,其中的资产取代了煤、钢铁或黄金。而创意则是利用这些资源,并助使它们增长的方式”[1]。一方面,产业与文化互动融合直接引致新兴文创产业,增加产业类型,改变传统三次产业体系,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与三次产业并行的“3+1”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凭借文化、创意、知识等人文资源要素,与三次产业要素结合、渗透,形成创意农业、创意工业以及创意服务业,拓展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直接带动三次产业变革与转型。随着产业与文化互动的实践演绎,产业与文化彼此渗透越紧密、越充分,产业类型越丰富,产业链拓展越长,对产业转型带动力越大(见图3)。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实践反思倒逼城市转型更新。从杭州实践看,同国内外众多城市一样,工业化与城市化皆面临挑战。工业化、城市化的正效应带来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向纵深推进,其负效应日益凸现,集中表现为工业化带来的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传统产业衰落,以及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空间急剧扩张、人口过度集聚、交通难等城市病,并且二者负效应互动叠加,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子(见图4)。因此,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力作用中,承载过度开发利用负荷的城市,亟须新陈代谢,实现城市生命体的有机更新,其突出体现在资源保护利用、产业退二进三及新兴产业培育、空间集约化和破解城市病等方面。传统物质资源集约化、工业遗产资源再利用、文化创意资源经济化、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和趋向。
4.由创意产业到创意城市实现城市转型更新的跨越。从杭州实践看,创意城市不是理论创新和临时构想,来自城市的实践,并且常从产业起步,创意产业成为创意城市的先导。创意产业的发展,内在地包含创意企业、创意人才、创意活动、创意环境等诸要素的集聚,以及创意产品的形成。随着产业兴起和规模效应,各种要素集聚及其在城市空间的分布,城市不仅成为创意产品生产地,而且成为创意人才集散地、创意思想活跃地、创意生活体验地、创意文化凝聚地,为创意城市建设埋下了伏笔(见图5)。而创意城市建设,来自产业又高于产业,从创意战略、环境、空间、人才、制度等诸多方面,对城市发展之路进行修正和优化,并为创意产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空间。通过创意城市建设,架起物质与精神、产业与文化、治理与创新的桥梁,推进城市复兴,激发城市活力,实现城市发展的跃迁和跨越。
四、启示及对策
1.创意城市建设是推进城市转型更新的良策。创意城市扎根于实践,不仅是一种学术概念,更是一种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的模式[11],应成为城市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目标。城市转型更新途径不止一种,选择创意城市更新之路,其优势或生命力在于,在资源环境约束日渐增强的形势下,它使地方城市从主要依赖自然客体资源的发展模式中摆脱出来,转向着重开发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注重知识、创意、文化与经济的嫁接,释放文化生产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创意城市从目标定位、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等诸多方面改变了城市发展内涵和路径。
2.创意城市建设为城市转型更新开辟可持续的道路。传统工业化、城市化已难以解决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城市的发展正经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转型。城市转型的核心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扬弃,更加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创业与生活的融合、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城市精神的提升、创新活力的激发。创意城市建设,既促进城市转型中“形”的塑造,更注重城市转型中“魂”的建构。通过产业政策和空间支持,为创意产业兴起及其对三次产业的融合提升创造条件;通过创意资源整合,创意氛围营造和创新精神培育,为挖掘城市新兴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动力。
3.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须具备一定条件。创意城市不是所有城市的共同选择和城市更新的唯一模式,以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也不是短暂的实践,需要一定的经济和人文条件。其主要体现在: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城市产业层次比较高;具有比较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或产业潜能;具有适宜创意人才生存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生态;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包容性环境,创意活动比较活跃,创意创业群众基础比较好。
4.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需政府有为。实践表明,创意产业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由分散到集群,需要政府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尤其在产业起步阶段。当前,在国家确立文化产业战略导向的宏观背景下,在中观层面,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进入区域或城市发展规划视野,上升为区域性或城市性战略;应立足地方实际,制订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产业规划和行动路线图,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发展。注重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促进各种创意资源、要素集聚,构建创意城市的微观基础。 5.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可文化助力。创意城市建设因城而异,但有一个共同经验或可行策略,就是做好城市本土文化文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活力的创意城市是把本土文化与新时代经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的产物。”[12]因文化资源要素的差异性、多样性,不同城市都有做成特色的潜能和空间。关键是在原来静态文化的基础上,激活各类文化资源,包括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并且尽可能与经济、科技、市场以及市民群众生活相融合,释放文化创意生产力。
6.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需做好人才文章。“现在是创意阶层成长的时代” [13],创意人群规模和结构一定程度决定城市创意的活力、类型和水平。实践表明,为破解城市创意人才的瓶颈制约,可养、引、聚、选、用多管齐下。一是养才:立足城市实际,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高校+企业+培训机构”等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构筑包括职业人才和大学生在内的创意人才富矿。二是引才:结合地方需求,积极吸引外地创意设计机构、研发团队,高端人才以及名家大师等创业创意。三是聚才:通过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中心、大学生或留学生创业园、创意展会等多种载体,促进高中低端人才和创意消费人群集聚,形成多样化创意人才群落。四是选才:积极实施人才发现和选拔专项计划,如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文创企业家孵化工程等,打造专门人才和领军人才库。五是用才: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服务,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创意生态环境,促进人才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兰德利.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杨幼兰,译.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慧敏.创意城市的创新理念、模式与路径[J].社会科学,2010,(11):4-12.
[3] John Howkins.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 [M].London: Penguin Books,2001.
[4] 左银宝.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62-67.
[5] 杭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杭州市社会经济调查局编. 2012杭州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6] 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编.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 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7] 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编.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0)[M]. 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8] 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编.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M]. 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
[9] 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编.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M]. 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10] 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编.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M]. 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
[11] 厉无畏.迈向创意城市[J].理论前沿,2009,(4):5-7.
[12] 汤爽爽,王红扬.通过文化政策营造创意城市——巴塞罗那文化政策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6,(12):77-82.
[13] Richard Florid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责任编辑 仲 琪]
关键词:创意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城市转型更新;杭州市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093-05
在城市化迅速推进,城市发展“千城一面”,现代城市病不断衍生的背景下,城市转型更新是当今众多城市共同面临的课题。国内外实践表明,建设创意城市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城市破解城市病,促进城市转型更新,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人类的才华、技能与创意,也正取代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大同小异的劳动力大军与市场通路,成为主要的城市资源。”[1] 人的创造力、文化、知识等无形软资源正取代有形硬资源成为城市经济增长与财富创造的重要源泉,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在城市加速集聚,催生了创意经济和创意社会的发展。“创意城市不仅从目标定位、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改变了城市发展模式,而且从社会网络、文化体验和公共政策三方面重构了城市的发展路径。”[2] “中国已经孕育创意和革新的理念……而且,上海、北京以及其他一些城市正迅速掀起对创意部门的激励和地方商人的支持。”[3] 近年来,杭州市围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目标,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抓手,探索形成了以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实现城市更新的实践路径,折射了创意城市建设驱动城市转型更新的实践逻辑与内在机理,对现代城市积极应对城市化挑战,推动城市发展创新,具有有益启示。
一、以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的缘起
(一)创意城市兴起与实践的外生激发
当前,“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其重要标志是文化的作用凸显,文化不仅在社会、政治领域作用突出,而且在经济领域,对产业的渗透与融合日益增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4] 在此背景下,创意城市理念和实践应运而生,成为城市转型更新的创新路径。像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以及圣达菲、巴塞罗那、蒙特利尔、神户、新加坡等众多城市在创意城市建设方面表现不凡,比较成功地实现对传统工业化城市的扬弃,促进了城市转型更新。国内许多城市也争装“创意引擎”,深圳、上海、北京相继获得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称号,实现了城市转型更新的阶段性跨越。面对创意产业、创意城市发展世界性浪潮和城市转型更新的大势,杭州市积极应对,抢抓发展至高点,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推进城市转型更新。
(二)资源禀赋约束下城市转型更新及发展道路探索的内生需求
创意城市是近年来世界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种实践模式,城市转型更新的命题提出则更早,特别是伴随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纵深推进中负效应凸现而产生的实践课题。文化创意产业兴起和创意城市发展可谓适时而生,为现代城市转型更新提供一条比较理想的实践路径,成为众多城市解决资源环境约束,进行未来道路选择的重要方向,杭州也赋予了积极的探索。在资源禀赋上,杭州是一个资源小市,缺地矿资源、港口资源,而且杭州的城市环境容量及其性质定位,决定其不适宜大规模发展重化工业。在发展道路上,得益于地处沿海的地缘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地方实践中,杭州从一个资源小市发展成为经济大市,呈现比内地及国家整体发展阶段快半拍的特点。2011年,杭州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人均GDP分别达到12 460美元和15 695美元[5](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双双突破1万美元,继率先进入小康社会后,率先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相应地,在发展的问题制约和可持续性道路探索上,也比其他地区来得早。由于资源禀赋的特点和限制,杭州市出现了增长的瓶颈,增长极限效应显现。资源约束和道路探索倒逼杭州城市发展寻找新资源、新增点和新空间,进入新一轮城市发展道路的先行先试阶段,最终把目标指向了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
(三)城市比较优势的挖潜开发
创意城市植根于城市的特色土壤,得益于城市潜在优势的开发。创意城市实践的外生激发与城市转型更新的内生倒逼,为创意城市建设提供了理念和愿景,而城市个性资源挖掘和比较优势打造才为愿景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杭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比较丰富优质的环境和文化资源,虽没有大规模发展制造业、重化工业的条件,但具有人才、环境、文化、创新活力等比较优势,适宜发展以“人脑+电脑+文化”为特征的文化创意类产业。从人才条件看,杭州集聚了具相当规模的高、中端文化创意类人才,拥有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一批与文创产业相关的高校院所,以及年1万人以上文化创意类大学毕业生输出。从环境条件看,杭州是比较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特别是优美的自然景观,不仅为创意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也为创意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从文化条件看,杭州市拥有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集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现代文化于一城的完整文化序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从创新活力看,杭州市场经济发育早,民营经济活跃,互联网经济、信息产业发达,被誉为“天堂硅谷”,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之一,城市充满活力和创新力,创业创新文化氛围浓厚。诸多条件为杭州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创意城市奠定了潜在的现实基础。
二、以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的实践域
(一)以创意城市战略推进城市功能的转型更新 在城市定位上,确立创意城市发展战略。杭州推进城市转型更新,不仅从某项具体措施、战术层面来考量,更从长远目标、战略层面来谋划,并将全国作为参照系,对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行充实和更新。鉴于杭州具有优质风景旅游资源、良好生态环境以及历史人文条件,是全国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及软件设计、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2007年,杭州市适时提出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目标[6]。2010年,国务院制定出台《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杭州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目标,将创意城市建设上升到城市功能定位的高度,并由地方战略升级为国家级战略[7]。
(二)以创意产业推进城市产业的转型更新
在城市产业上,构筑特色的创意产业体系。杭州打破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模式,将文化创意产业从传统三次产业中独立出来,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8]。其中“3”代表一、二、三次产业,“1”代表文化创意产业,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杭州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要支撑极和最有活力部分。就文化创意产业本身而言,也自成体系。杭州立足自身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信息服务、动漫游戏、设计服务、现代传媒、文化会展业等八大类文创产业[6],构建杭州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植入和带动,推进城市产业转型更新。
(三)以创意产业园区为载体推进城市空间的转型更新
在城市空间上,立足“保老城、建新城”、“两疏散、三集中”的总体思路,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进城市空间的转型更新。充分利用转移出来的工业旧厂房、旧仓库、旧场地资源,通过这些历史资源的再配置,一方面进行合理利用,积极保护,另一方面,通过重新使用,获得新的使用价值和市场附加值,化包袱为资源和价值,像LOFT49、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等都是典型代表。同时,结合产业更新和布局,集约利用城市空间,整合文创产业和城市空间资源,打造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等十大创意产业园,以及中山北路创意文化商业特色街区等新兴产业园区,形成“10+X”产业空间格局[8],推进了城市空间与文化、知识、创意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城市空间的转型更新。
(四)以创意展会推进城市营销的转型更新
在城市营销上,注重创意杭州品牌的打造。近年来,杭州市致力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连续举办了中国国际动漫节、西湖博览会、世界休闲博览会、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文创类展会活动,促进文创产业与市场的对接,全面展示和推介杭州创意城市建设成果和创意城市形象。中国国际动漫节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的动漫盛会,中国动漫之都、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等文创行业品牌进一步打响[9]。2012年,杭州成功加入全球创意城市行列,成为中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创意之都城市形象进一步凸现。
(五)以创意管理推进创意产业及创意城市建设
在城市管理上,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服务功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在较短时间内,能由小到大、由散到聚,形成规模效应,除了市场驱动力以外,与政府主导力的发挥紧密相关。如果说LOFT49的发展标志文化创意产业在杭州的兴起,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自发发展,那么杭州市委、市政府做出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决策,则标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自觉,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推进文创产业的培育发展,杭州在全国率先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并且适应形势的发展,适时将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升格为正局级事业单位,加强对整个文创产业行业的服务与管理;各区、县(市)也参照市里的模式成立了文创办,全力合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8,9]。
(六)以创意政策保障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建设
在城市环境上,释放政策效应,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善具地方特色的政策体系。围绕文创产业发展战略,制订了杭州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规划(2009—2015年)、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若干意见等规划意见;围绕园区平台建设,出台了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利用工业厂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实施意见以及十大创意产业园区行动计划;围绕人才建设,制订了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文创产业大学生创业的八项举措、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等政策举措;围绕融资难问题,制订了统筹财税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鼓励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实施办法、加快推进文创企业创业板上市工作等政策意见[7,8,9,10]。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发挥政策黄金效应,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强的政策保障。
三、以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的路径机理
(一)实践路径
城市转型更新是项实践命题,它意味着传统的城市发展之路遇到了瓶颈。城市作为有机体受到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历史遗存消失等现代城市病的困扰,在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下,城市再走传统的工业化之路,进行平面的空间拓展已存在诸多困境,需要在实践中反思。在此背景下,创意城市建设担负起一种特别使命,成为破解现代城市病,推进城市转型更新的可行路径。近年来,杭州市在顺应大势,利用地势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成为以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的成功案例。从其实践看,主要呈现为以下路径:以城市转型更新为方向,以创意城市建设为载体,分别从城市功能定位、城市产业、城市空间、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等彼此相关的不同层面,推进城市的变革创新,形成系统合力,实现城市转型更新。具体地,从城市功能定位层面,确立创意城市战略,新增创意城市的功能定位,并在全国视域内确立发展目标;从城市产业层面,将创意产业作为城市产业新增点,并从传统三次产业体系中独立出来,构建新的产业体系;从城市空间层面,结合城市产业“退二进三”,利用传统工业遗存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实行空间资源的变废为宝和更新利用;从城市营销层面,利用当地特色展会平台,与创意产业嫁接,发挥展会品牌效应,推进创意城市的形象展示;从城市管理层面,设立具地方特色的创意产业办公室,加强对创意产业的引导、管理和服务;从城市环境层面,制定形成相对完备的文创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发挥政策的引导、调节与服务保障功能(见图1)。 (二)内在机理
创意城市是城市化特定阶段的产物,杭州的创意城市实践,并不是偶然的。其是在应对快速城市化、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现代城市病的挑战,顺应新经济互联网时代生产、消费新趋势,对城市发展之路的积极探索,有效缓解了城市发展中“人与物”、“文化与产业”、“工业化与城市化”、“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的多重矛盾关系,重新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其核心是城市发展方式的嬗变,即弱化物质资源的依赖,突出文化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实现城市发展从见物不见人到见物又见人的方向转变。其内在经验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型为创意城市建设奠定了路径基础。从杭州市的实践看,创意城市建设某种程度上是对城市“物”与“人”矛盾关系的调解,促进城市发展从物本式发展向人本式发展转变。在城市发展方式与资源利用上,随着城市地理区位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等的效应释放和使用边界的约束,着力寻找和挖掘新的发展资源,注重开发利用城市文化资源、智力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工业遗产资源等,实现城市人文资源对物质资源的补充和替代,在一定范围内较好地解决了城市资源利用与有限性、工业化推进与环境污染、产业转型与要素瓶颈制约的矛盾,直接促进了以“人脑+电脑+文化”为特征的创意经济兴起和发展,推动了城市“以人为本”理念的再深化,为创意城市建设与城市转型更新创造了路径条件(见图2)。
2.产业与文化结合是创意城市导向下城市产业转型的有效途径。从杭州市的实践看,产业与文化不再是彼此关联度小的领域,可以实行有效结合。“文化资源是城市的原料,也是它的价值基础,其中的资产取代了煤、钢铁或黄金。而创意则是利用这些资源,并助使它们增长的方式”[1]。一方面,产业与文化互动融合直接引致新兴文创产业,增加产业类型,改变传统三次产业体系,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与三次产业并行的“3+1”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凭借文化、创意、知识等人文资源要素,与三次产业要素结合、渗透,形成创意农业、创意工业以及创意服务业,拓展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直接带动三次产业变革与转型。随着产业与文化互动的实践演绎,产业与文化彼此渗透越紧密、越充分,产业类型越丰富,产业链拓展越长,对产业转型带动力越大(见图3)。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实践反思倒逼城市转型更新。从杭州实践看,同国内外众多城市一样,工业化与城市化皆面临挑战。工业化、城市化的正效应带来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向纵深推进,其负效应日益凸现,集中表现为工业化带来的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传统产业衰落,以及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空间急剧扩张、人口过度集聚、交通难等城市病,并且二者负效应互动叠加,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子(见图4)。因此,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力作用中,承载过度开发利用负荷的城市,亟须新陈代谢,实现城市生命体的有机更新,其突出体现在资源保护利用、产业退二进三及新兴产业培育、空间集约化和破解城市病等方面。传统物质资源集约化、工业遗产资源再利用、文化创意资源经济化、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和趋向。
4.由创意产业到创意城市实现城市转型更新的跨越。从杭州实践看,创意城市不是理论创新和临时构想,来自城市的实践,并且常从产业起步,创意产业成为创意城市的先导。创意产业的发展,内在地包含创意企业、创意人才、创意活动、创意环境等诸要素的集聚,以及创意产品的形成。随着产业兴起和规模效应,各种要素集聚及其在城市空间的分布,城市不仅成为创意产品生产地,而且成为创意人才集散地、创意思想活跃地、创意生活体验地、创意文化凝聚地,为创意城市建设埋下了伏笔(见图5)。而创意城市建设,来自产业又高于产业,从创意战略、环境、空间、人才、制度等诸多方面,对城市发展之路进行修正和优化,并为创意产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空间。通过创意城市建设,架起物质与精神、产业与文化、治理与创新的桥梁,推进城市复兴,激发城市活力,实现城市发展的跃迁和跨越。
四、启示及对策
1.创意城市建设是推进城市转型更新的良策。创意城市扎根于实践,不仅是一种学术概念,更是一种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的模式[11],应成为城市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目标。城市转型更新途径不止一种,选择创意城市更新之路,其优势或生命力在于,在资源环境约束日渐增强的形势下,它使地方城市从主要依赖自然客体资源的发展模式中摆脱出来,转向着重开发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注重知识、创意、文化与经济的嫁接,释放文化生产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创意城市从目标定位、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等诸多方面改变了城市发展内涵和路径。
2.创意城市建设为城市转型更新开辟可持续的道路。传统工业化、城市化已难以解决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城市的发展正经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转型。城市转型的核心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扬弃,更加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创业与生活的融合、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城市精神的提升、创新活力的激发。创意城市建设,既促进城市转型中“形”的塑造,更注重城市转型中“魂”的建构。通过产业政策和空间支持,为创意产业兴起及其对三次产业的融合提升创造条件;通过创意资源整合,创意氛围营造和创新精神培育,为挖掘城市新兴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动力。
3.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须具备一定条件。创意城市不是所有城市的共同选择和城市更新的唯一模式,以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也不是短暂的实践,需要一定的经济和人文条件。其主要体现在: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城市产业层次比较高;具有比较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或产业潜能;具有适宜创意人才生存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生态;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包容性环境,创意活动比较活跃,创意创业群众基础比较好。
4.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需政府有为。实践表明,创意产业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由分散到集群,需要政府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尤其在产业起步阶段。当前,在国家确立文化产业战略导向的宏观背景下,在中观层面,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进入区域或城市发展规划视野,上升为区域性或城市性战略;应立足地方实际,制订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产业规划和行动路线图,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发展。注重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促进各种创意资源、要素集聚,构建创意城市的微观基础。 5.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可文化助力。创意城市建设因城而异,但有一个共同经验或可行策略,就是做好城市本土文化文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活力的创意城市是把本土文化与新时代经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的产物。”[12]因文化资源要素的差异性、多样性,不同城市都有做成特色的潜能和空间。关键是在原来静态文化的基础上,激活各类文化资源,包括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并且尽可能与经济、科技、市场以及市民群众生活相融合,释放文化创意生产力。
6.创意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更新需做好人才文章。“现在是创意阶层成长的时代” [13],创意人群规模和结构一定程度决定城市创意的活力、类型和水平。实践表明,为破解城市创意人才的瓶颈制约,可养、引、聚、选、用多管齐下。一是养才:立足城市实际,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高校+企业+培训机构”等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构筑包括职业人才和大学生在内的创意人才富矿。二是引才:结合地方需求,积极吸引外地创意设计机构、研发团队,高端人才以及名家大师等创业创意。三是聚才:通过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中心、大学生或留学生创业园、创意展会等多种载体,促进高中低端人才和创意消费人群集聚,形成多样化创意人才群落。四是选才:积极实施人才发现和选拔专项计划,如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文创企业家孵化工程等,打造专门人才和领军人才库。五是用才: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服务,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创意生态环境,促进人才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兰德利.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杨幼兰,译.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慧敏.创意城市的创新理念、模式与路径[J].社会科学,2010,(11):4-12.
[3] John Howkins.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 [M].London: Penguin Books,2001.
[4] 左银宝.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62-67.
[5] 杭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杭州市社会经济调查局编. 2012杭州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6] 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编.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 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7] 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编.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0)[M]. 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8] 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编.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M]. 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
[9] 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编.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M]. 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10] 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编.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M]. 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
[11] 厉无畏.迈向创意城市[J].理论前沿,2009,(4):5-7.
[12] 汤爽爽,王红扬.通过文化政策营造创意城市——巴塞罗那文化政策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6,(12):77-82.
[13] Richard Florid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责任编辑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