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国家明确提出了教育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而作为教育精神的领会者———教师,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只有教师内在的素质过硬,教师队伍过硬,才能将我国的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这是社会和教育事业对教师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教师素质素质教育
一、教师素质的构成
1.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政治素质主要是指人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观点和立场等意识品质;思想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思想认识,既对自然和社会的反映,指人认识和变革世界的方法论原则;品德是指人以社会道德为规范行动时所形成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它是知情意行的结果。作为一名教师,在自己内心深处不应有思想政治上盲点。教师的自身素质决不能满足于当前社会群体素质的平均值,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靠的是言传身教,应具备高洁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做人风范,严谨的治学态度,应该是学生的典范,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2.文化科学素质。一个适应时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并能了解该学科的最新成就,最新水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次,必须具备全面准确的教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再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不仅要通晓本学科“课标”、教材和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宽阔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各门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吃透、钻深,把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个性心理素质。教师的个性往往能决定和影响学生的个性素质,特别是教师开朗的性格,坚定的意志、顽强的作风、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利于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又为学生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利于师生间的交流。
4.科研与创造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应被动地等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东西应用到教学中去。应该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不断对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新颖思路及设计方案,并充实到教学中去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力。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我们从事的是一种特殊工作,要具备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工作适应能力,要有潜在发展及多元化发展能力。因此,不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就意味着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会落伍、淘汰,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唯一信息源,其权威地位被逐渐打破,如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全新的帮助,掌握信息技术是便捷途径。
6.竞争与协作能力。新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众多的创新和竞争机会。教师要想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站稳脚跟,就必须在工作中努力进取、勇于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新的一轮课程体系倡导的是合作,其中包括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校和家长、社会的合作等。因此教师要注意人际交往的能力,要“见贤思齐”而非“见贤思嫉”。
二、当前教师素质存在的主要差距
1.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很多教师在理论上对“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持认可态度,但在实践中,仍然难以改变以往形成的固定教学模式和习惯,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当,过分演绎的教学使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知识,人才培养基本上是一个规格、一个模式。这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发现知识和创新学习的机会。
2.知识结构单一。目前大部分教师专业基础知识良好,但对相关学科知识了解不够,对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跟踪不够,知识面窄,结构单一,老化严重,融合不强,难以适应现代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3.合理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足。在部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一般的文字处理和简单信息的获取上,运用计算机加工、处理信息与创造信息能力弱,研究手段落后,教学和科研难以突破已有的理论,在促进科技创新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尤其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仅用计算机进行演示,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只能是教师的辅助工具。
三、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1.树立新型的人才观。通过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出具有实践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创新式人才。通过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以交流、讨论、质疑等互动形式,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从侧重于关心教学环节转到侧重于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上来。
2.树立新型的评价观。通过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标准体系,自觉地把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教师教学启发性和不断改进教学的实效性,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成效的标准。
3.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在使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尽可能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现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外有利于教学的内容,开发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资源,是课堂资源来源更广、合力更强、实效更大。
(二)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业务素质
理论既是经验的总结,又是新的实践的先导。教师要积极通过理论研讨会、学习会、培训班、进修班等平台,了解当今的教育理论,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夯实理论基础。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以开拓进取的精神,进行教育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争取成为一名教育学者。
(三)完善知识结构,加快知识更新
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教师运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促进教育观念转变和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不断地进行继续教育和学习,要使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自觉地及时地补充专业课程,积极追踪现代前沿知识,关注知识更丰富、眼界更宽阔、思维更活跃、同时充分利用课程新资源、在教学中多方面、广视角融入相关学科或其他学科知识,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能力。
(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运用
教师通过参加计算机培训班、网络知识讲座、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等,增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特点,根据教学要求,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将各种教学法信息按照事先设计的方式有机结合,通过教师和学生操作使教师、学生、媒体三要素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合理结构,使之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形成多媒体组成教学的各种模式。
(五)完善教师的教学评估体系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主要倡导教师的自主评价方式,在教师的教学反思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对于教师的自评,可根据教师教学和教师素质的评价内容和标准,设计相关的评价工具来搜集教师全面发展的证据,如结构性的调查问卷、自查量表、教学日记、周期性的工作总结和自我分析表等,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迎接新世纪队教师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理论提纲.上海教育科研,2001;2
[2]陈田初.以提高质量为着力点,强化教学建设和管理.中国高等教育.2002;(13、14):26-27
[3]王晓春.《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
【关键词】教师素质素质教育
一、教师素质的构成
1.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政治素质主要是指人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观点和立场等意识品质;思想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思想认识,既对自然和社会的反映,指人认识和变革世界的方法论原则;品德是指人以社会道德为规范行动时所形成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它是知情意行的结果。作为一名教师,在自己内心深处不应有思想政治上盲点。教师的自身素质决不能满足于当前社会群体素质的平均值,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靠的是言传身教,应具备高洁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做人风范,严谨的治学态度,应该是学生的典范,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2.文化科学素质。一个适应时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并能了解该学科的最新成就,最新水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次,必须具备全面准确的教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再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不仅要通晓本学科“课标”、教材和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宽阔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各门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吃透、钻深,把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个性心理素质。教师的个性往往能决定和影响学生的个性素质,特别是教师开朗的性格,坚定的意志、顽强的作风、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利于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又为学生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利于师生间的交流。
4.科研与创造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应被动地等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东西应用到教学中去。应该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不断对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新颖思路及设计方案,并充实到教学中去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力。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我们从事的是一种特殊工作,要具备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工作适应能力,要有潜在发展及多元化发展能力。因此,不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就意味着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会落伍、淘汰,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唯一信息源,其权威地位被逐渐打破,如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全新的帮助,掌握信息技术是便捷途径。
6.竞争与协作能力。新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众多的创新和竞争机会。教师要想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站稳脚跟,就必须在工作中努力进取、勇于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新的一轮课程体系倡导的是合作,其中包括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校和家长、社会的合作等。因此教师要注意人际交往的能力,要“见贤思齐”而非“见贤思嫉”。
二、当前教师素质存在的主要差距
1.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很多教师在理论上对“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持认可态度,但在实践中,仍然难以改变以往形成的固定教学模式和习惯,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当,过分演绎的教学使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知识,人才培养基本上是一个规格、一个模式。这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发现知识和创新学习的机会。
2.知识结构单一。目前大部分教师专业基础知识良好,但对相关学科知识了解不够,对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跟踪不够,知识面窄,结构单一,老化严重,融合不强,难以适应现代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3.合理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足。在部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一般的文字处理和简单信息的获取上,运用计算机加工、处理信息与创造信息能力弱,研究手段落后,教学和科研难以突破已有的理论,在促进科技创新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尤其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仅用计算机进行演示,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只能是教师的辅助工具。
三、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1.树立新型的人才观。通过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出具有实践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创新式人才。通过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以交流、讨论、质疑等互动形式,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从侧重于关心教学环节转到侧重于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上来。
2.树立新型的评价观。通过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标准体系,自觉地把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教师教学启发性和不断改进教学的实效性,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成效的标准。
3.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在使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尽可能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现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外有利于教学的内容,开发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资源,是课堂资源来源更广、合力更强、实效更大。
(二)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业务素质
理论既是经验的总结,又是新的实践的先导。教师要积极通过理论研讨会、学习会、培训班、进修班等平台,了解当今的教育理论,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夯实理论基础。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以开拓进取的精神,进行教育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争取成为一名教育学者。
(三)完善知识结构,加快知识更新
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教师运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促进教育观念转变和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不断地进行继续教育和学习,要使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自觉地及时地补充专业课程,积极追踪现代前沿知识,关注知识更丰富、眼界更宽阔、思维更活跃、同时充分利用课程新资源、在教学中多方面、广视角融入相关学科或其他学科知识,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能力。
(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运用
教师通过参加计算机培训班、网络知识讲座、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等,增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特点,根据教学要求,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将各种教学法信息按照事先设计的方式有机结合,通过教师和学生操作使教师、学生、媒体三要素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合理结构,使之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形成多媒体组成教学的各种模式。
(五)完善教师的教学评估体系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主要倡导教师的自主评价方式,在教师的教学反思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对于教师的自评,可根据教师教学和教师素质的评价内容和标准,设计相关的评价工具来搜集教师全面发展的证据,如结构性的调查问卷、自查量表、教学日记、周期性的工作总结和自我分析表等,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迎接新世纪队教师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理论提纲.上海教育科研,2001;2
[2]陈田初.以提高质量为着力点,强化教学建设和管理.中国高等教育.2002;(13、14):26-27
[3]王晓春.《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