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作文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MYU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作文是否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文章表达的思想是否健康,取决于学生思想认识是否正确。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极具生命力和号召力的教育主张,对学校教育脱离现实生活、难以适应生活需要的弊端进行了抨击。他指出:“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这些话都充分表明: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重新树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语文教学观。
  作文作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内容是血肉饱满、生动有趣的,情感是色彩斑斓的。写作应该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快意之事,而不是搜肠翻肚、绞尽脑汁的苦差之事。目前,小学生厌作文、怕作文的根源主要是学生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很多学生的生活圈子非常狭窄,同龄间交流少,参加集体活动少,再加上本身基础知识不牢、阅历浅薄、认识水平有限,这就导致他们生活积累、思想情感的贫乏,他们写作时常常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再加上教师对作文的种种要求——“立意要高远,结构要模式,腔调要老成”,“听话”的小孩子们就一一照办了。教师以考试作为目标来进行作文教学,只会让学生的作文假话连篇,“封闭式”作文教学方式只会断绝学生的写作之源。因此,为了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作文生活,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然舒畅的作文环境,使他们的创作思绪能在开阔的意境中自由驰骋,我们就要改变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封闭式”命题作文教学法,代之以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生活化作文教学。
  所谓作文教学生活化,旨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独立地去观察分析生活,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灵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作文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途径是多样化的,那我们应该如何搭建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桥梁呢?
  一、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生活
  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从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生活开始,教师指导从作文内容着手是解决作文难、无话可说的关键。当前,学生作文效率低、内容枯燥,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作文缺乏生活素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生活中引水,寻找生活化的习作内容。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句比喻形象地点出了作文内容与生活的关系,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得益于生活的供应。
  要让学生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升华感情。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神奇美妙的,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是日新月异的,几乎每天,所有的东西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大自然的花开花落,社会的人情冷暖,个人的兴趣爱好,一盘棋局,一场游戏……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素材。要想积累这些生活素材,学生就得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同时,学生也可以参加多种体验活动,亲身体验其中的快乐。如:种花草、养小动物、游戏、体育比赛、野炊等等,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体验生活乐趣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爱心、集体精神,提高合作交往能力。
  二、教学过程应该贴近生活
  有了汩汩流淌的“活水”,还需要把“水”巧妙顺利地引进“田”中,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的通力合作。生活化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区别之一也就在于写作前的准备。传统作文根本就没有准备阶段,全靠平时积累,生活化作文则重视写作前的素材积累,在写作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写作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去实践,体验,感悟。带着任务,学生就会有目的地观察所要寻找的事物,摒弃了平时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的心态,带着好奇,带着憧憬,他们会为自己无意的发现而惊喜,这往往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不断去探索。这样,在写作的时候,他们就能对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有感而发。如:写关于动物的文章,在写作前一段时间,教师就应告诉学生习作的要求、范围,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对动物进行观察。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把一些小动物带进教室,让没养动物的同学也亲自养养,观察它们的外形、吃相、习惯、爱好等,体验这种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准备前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作文的源泉。有了第一手真实的生活素材,加上丰富的感情沉淀,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写作愿望,有一吐为快的需要了。小学生正处于非常崇拜、依赖大人的年龄阶段,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对事物懒于思考,当出现问题时,就把希望寄托在大人身上。如: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或思路阻塞或材料短缺而觉得无话可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把目光转移到可以帮自己解决问题的物体上,不是抄袭范文就是向家长和教师求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分析困难的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自行克服困难。
  三、教学手段应该贴近生活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作文教学只通过语言文字来说教,那就等于在课堂弹催眠曲,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导致课堂上教师说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大家都苦不堪言。要想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最好能使用一些工具,给学生一个惊喜;或者再现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回忆,创造想象。
  现代教学媒体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形象性、虚拟性、再现性等特点能把学生熟悉或不熟悉的、感兴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媒体能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弥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我们可以把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有意义的图片制成课件,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欣赏,唤起学生的记忆。在兴高采烈的观看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根据体验,他们习作时就会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四、作文评价应该贴近生活
  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我认真观察了许多语文教师作文的评改情况,发现每个教师在评改作文时都会写下几句评语,好的几乎都是那几句话——“作文思路清晰,内容详实,观察仔细,写字工整漂亮”;不好的则是这几句话——“都不知你写了什么,离题,重做”。这些话语总是那么生硬、呆板、俗套。学生看多了也就麻木了,丝毫引不起注意,抱着要骂就骂、要批就批、没关系的心态。当今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评价要体现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这三种评语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作文讲评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重要一环。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是教师独自面对一大叠作文逐字逐句的批改,耗时费力,又不能及时反馈,真是吃力不讨好。学生关注的永远是他们的分数,当他们拿到作文本时,只会扫两眼分数,立即把作文本盖上,这种情况根本就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作文评价究竟应该怎样呢?
  曾经看过生本教育的作文教学课。“生本教育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本人特别欣赏其中的点评手段,它主要通过自评、互评、联评、教师评和社会评来进行。自评是教师肯定学生权利的一种表现。同时,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经过思考,肯定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经过自评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利于别人参考,进而提出意见、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是对学生勇气和接受能力的一种挑战,值得发扬,因为这是对生活化作文教学的评价。在写作文时,学生对所写的生活已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自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以往生活的回忆、质疑和反思,渗透了他们对以往生活的理解。互评主要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的方式来进行。俗话说:“旁观者清。”自己的东西自己不一定最了解,有些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他人的眼光,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或许你会顿时豁然开朗。同时,大家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渗透了对以往生活的理解,并且使学生在比较中不断成长。联评就是选几篇较好的作文印给学生,做比较分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评析作文标准的方法,还可以在评析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优美语句,激励自己以他人为榜样,同时提高自己批改作文的水平。教师评是教师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在学生点评完后给予适当的补充,这种补充能弥补学生的认知差距。社会评主要看客观条件。比如说:你上一堂作文公开课,那么你就可以借助当场教师给你的资源进行评价,也可以联系其它学校同年级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在上作文课的时候,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听互评,别人的不同经验和体会肯定会使你学生另有所悟,或者可以进行家校合作。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也是一个好办法。
  作文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刺激性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它是一种与学校、社会、家庭紧密相连的教学,从头至尾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描写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它的整个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呼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做生活的主人,它是解放学生思想、解放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要做到持之以恒。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要走正了路子,注重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积极投身生活,把作文和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初中作文教学一直令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笔者依据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初中学生学习写作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严、期望值过高,学生实际水平有限,难以写出受到阅卷老师赞誉和青睐的文章,以致丧失写作的兴趣,因而害怕作文;二是学生年纪小、生活阅历浅、见识有限、缺乏生活素材,因而胸无成竹、眼高手低、无从下笔;三是由于缺乏生活的情感体验、缺乏写作的激情和乐趣,因而写出来的文章语言枯燥、干
期刊
教与学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因此,教师教法如何、怎样来引导学生学习,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对于一节课来说,具有关键作用。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应该既重视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发展性教学、指导性教学,将“教”变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行为。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上将教师
期刊
一、立足积累,敢于探究,丰富文言知识  积累是领悟规律、培养能力的基础。“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基。”植树必须固本荣枝,使根、干壮实,茎、叶繁茂,才能开鲜艳之花,结丰硕之果。学习文言文更要丰富积累,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储丰富的阅读体验,才能全面提高文言素养。所以,要让学生都准备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还有特
期刊
一个班级的好坏,与班主任的管理有着极大的关系,好的班级的塑造需要班主任的人格魅力。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塑造离不开幽默。有人说得好:“幽默是一杯清茶,滋润你的心田;幽默是一块奶糖,让你倍感甜蜜;幽默是一阵清风,让你展开笑颜;幽默是一抹阳光,为生活增色添彩;幽默是一场演出,彰显你的魅力;幽默是一种力量,让你绝处逢生。”的确,生活不能没有幽默,就像饭菜不能没有食盐,偶尔一顿没有不要紧,一直匮乏将难以忍受。苏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程环境下口语交际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敢说、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积极实践与探索,谈点看法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
期刊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谈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局限性: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展;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喧宾夺主之嫌。  【关键词】淡化 妨碍 限制 喧宾夺主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功能不可低估,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从而更具有说服力;它可以让课堂生动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教学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这几年,我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是这样做的。  一、培养学生专心阅读的习惯  阅读教学对小学生而言,除兴趣外,完全
期刊
初中生对古典诗词意蕴的把握、理解主要来自于教师的精讲与点拨,但光靠教师的讲解,显然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奏效的。一般来说,古典诗词的学习仍应以诵读为主。一方面,对待初中生在古诗词理解上存在的一知半解的现象,教师应持宽容的态度,不能求全责备;另一方面,我们主张理解记忆,反对死记硬背。但初中生在古诗词的背诵中不可能全部理解,有些古诗词就得死记硬背,即使不懂,随着日后知识水平的提高社会阅历的丰富,总能慢慢消化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先回顾一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然后读一读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切实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