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与实施素质教育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wenjun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安慰莫过于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而教师的品行、学识、教学能力、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等等,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在全国第3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向全党,全国人民,特别是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发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员令,实施素质教育必然带来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变。这种更新与改变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要求,结合本人的教学体会,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教师素质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一、 教师的教学应突破书本局限,由课堂向社会延伸,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拓,能力得以培养
  
  课堂,是传授学科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对于学科知识体系完整性的重视,使得他们往往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启迪。虽然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完备的学科知识,是一般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但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枯燥被动的听课中,压抑了他们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对学科知识点的把握,也在被动的接受中变得模糊不清。
  教师在教学中应跳出书本的限制,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拓与能力的训练,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思考题、讨论题的设计和实践活动的设置,既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又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可以鼓励学生不受教师惯性思维的拘泥,根据自己的观察去思索、去探寻,师生共同思考,相互补充,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同时保持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相连,不仅可以拓宽拓深学生的思维,而且教师将其正确认识社会、看待人生的观念方法贯穿在教学中,渗透在知识的传授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熏陶。
  
  二、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自身素质尤其是形象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谓形象,包括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内在形象指教师的思想境界、学识修养、人格人品、气度胸襟、性格志趣等等;外在形象指教师的举止言谈、气质风度、服饰装扮等等。简言之,教师的形象,实际上就是教师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工作作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在求学道路上,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因此,教师的形象塑造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直接或潜在的深层影响。
  教师形象的树立,首先表现在治学和教学管理上。“严师出高徒”,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严格的教学管理,在素质教育中,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只不过,素质教育中对学生的“严”,是以“爱”为基础,以科学、公正为前提的,它绝对不允许以压抑,扼杀学生的天性为代价;其次,教师形象的树立,表现为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垂范师德,这8个字格外有份量。因此,教师的人生观、工作态度、生活原则、看待社会的眼光、自身价值的评定等等,对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有一种靠说教所不能达到的内在力量。基于此,教师自身修养的完善应当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话题;其三,教师形象的树立,还表现在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统一。现代文明,对个人的形象意识有了新的定位,这就是内外一致。
  
  三、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重新认识学生,认识自身,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师道尊严”,传统教育观念赋教师以权威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封闭、保守的状态,教师看学生的目光是俯视而不是平视,使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双向沟通交流。而现代素质教育,首先,它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自我、认识学生、重新确定自身的价值。教师俯视学生,心理上产生的距离感,使得教师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因此,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入学生之中,与学生缩短距离,建立起相互信任、平等交流的新型关系,为学生营造出宽松和和谐的学习环境,真正体现“教学相长”的思想。其次,教师应当把学校作为学生展示自我,检验能力的实验园地,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要给学生实验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推翻现有的结论进行新的设想。而且教师要允许学生失败。学生在学校多积累一分经验,走上社会就多一次成功的机会。因此,教会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引导学生纠正不良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的职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学生心理健康息息相关,没有相互间的信任,就不会有心灵的敞开和思想的沟通。
  与充满朝气的学生相处,教师的开放心态会使不同个性的学生展示出不同的自我。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尤其要注意那些与传统教学思想格格不入的学生。学生接受新生事物之快远远超过教师,而教师的事物惯性使他们一时很难接受那些标榜新潮的学生。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标榜新潮、渴望独立、期望自我实现恰恰是学生青春活力的一种表现,教师的正确引导比之于简单的排斥的效果要好得多。人的价值在于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潜能的发挥,而个性是创造的基础.追求与他人的不同,有时也是学生尝试创新的一种的形式。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标新立异要区别看待,理解学生不同的天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宽容接纳各种各样的学生,因势利导。不要因个人的好恶或偏狭而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在现代化教育中的作用,是教育改革以及教师自身都应充分予以重视的问题。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最为突出的一个重要标志,即凸显“学生是学习主人”的主体地位。我所创建的“三点三助”教学法,其主旨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的苦与乐转化,时时凸显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一、针对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讨论,有助于知识的内化和开放思维    精心设计能像雨后彩虹引起学生有兴趣思索的问题,创设激发知识内化和有助于思维开放的情趣,让新知识生长点自然而然成为首选的讨论题。比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在
期刊
新课程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即“评价体系不仅要学生的成绩,而且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样的评价体系要包括多元的评价指标,多元的评价方式,多元的评价主体几个方面。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往往过分关注学生成绩而忽视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这就要求改革现行过分关注选拔功能的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评语评价就是发展性评价的一个环节。  评语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为适应新课改形势的要求,必须深化课堂改革,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为此,我从2003年加入了学校课题组,承担了邹城市研究课题,在历史课上进行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实验研究,经过3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和体会。    一、研究依据    理论依据:以“三个面向”重要
期刊
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有三个特点:活动性、主动性、互动性。何谓活动性?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也就是说变传授式教学为活动式教学,让学生自学自悟,淡化教师的讲解分析,强化学生活动。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就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自我参与学习活动,自我掌握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自我反馈、组织调控学习,自我激励、总结,评价学习。教学时要把教师指令性学习活动转变为学生主动
期刊
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课,学生感受到了时间的来去匆匆、时间的短暂,萌发了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将来能像作者一样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和愿望。  课尾,我为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心中产生了很多的感受,下面我们来个仿写名言,看看能不能像作者一样写出对时间感悟的名言,大家有信心吗?”在我的鼓励下,同学们都埋头写起来。  生1:青蛙冬眠了,有再睡醒的时候;潮水退了,有再涨
期刊
时常在办公室中听到有人抱怨,某些题目讲过很多次,但仍然有很多学生不理解。通过谈话发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其中有学生的原因,但教师没有营造好上课的气氛,没有调动起学生情绪是主要的原因。没有良好的课堂气氛就没有良好的课堂收益。作为一名教师,若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营造好良好的课堂气氛。从教育学的角度讲,良好的课堂气氛具有良好的感召力,容易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行动中,在感情上得到满足、愉悦、陶
期刊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05年,对外贸易额达到142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同比增长34.3%。国际贸易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越来越复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纠纷日益严重,对国贸人才又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而目前外贸人才无论在数量上和素质上离现实要求均有
期刊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教师从教育观念、课程资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可喜变化。如多媒体教学的开展,远程教育课堂的开发,网络课件的应用等等一系列变革使得当前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从实施过程中也显露出了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继而引发了课堂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
期刊
一、不良行为及其成因    学生经常产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之为不良行为。通常表现为损坏公物、不诚实、小偷小摸、聚众赌博、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考试作弊、无礼貌、爱骂人等。  正是由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及时的纠正,任其发展,则容易产生道德品质败坏,甚至使少数人走上犯罪道路。    1、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如下:  (1)庭环境中的不良影响  ①许多学生的不良行为的表现,并不是智商差,
期刊
新课程实施后,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式纳入了学校课程计划,成为新一轮课改的一个亮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方式呈现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但是,从目前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看,仍然以开放式问题研究为主。因此,及时总结与反思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经验与问题,对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深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程序    由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