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家庭教育的窘境及其出路的探寻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春节上映的电影《囧妈》作为徐峥导演“囧”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讲述了缠身于家庭危机和商业纠纷中的企业老板徐伊万,阴差阳错地与母亲一同坐上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并开启了一段囧事频发的俄罗斯之旅的故事。影片呈现出的儿子徐伊万与母亲卢小花、妻子张璐三人之间频繁而激烈的冲突实际上是母亲卢小花专权独断式教育理念与情感控制型教育模式的一个缩影,其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教育的重要阵地——家庭教育。为了最终能够顺利到达莫斯科,母子二人选择共克难关,调整以往的相处模式,探寻家庭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出路。
  事实上,影片所描述的“因爱致囧”的亲子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但爱始终是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能量来源。如何将其更为恰当、合理、有效地释放和表达出来,使家庭关系更加舒展、盈动,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因爱致囧”:当代家庭教育的窘境之一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中发生的、以亲子互动为中心的教育活动,是成年人按照期望的目标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持续不断地教育和影响儿童的过程,也是家庭成员相互学习和影响的过程”。[1]依照这一定义,现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模式首先应表现为家庭教育的两个主体——父辈与子辈——处于平等的地位,并且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实现彼此的成长与进步。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家长总是习惯性地将自身的意志即“他者”之意强行附加于孩子这一独立个体上。孩子的主体性得不到彰显甚至一定程度上被扼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其精神的独立性和生活的自主性的缺失。倘若我们的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是没有灵魂的孩子,那么这样的教育显然是与其初衷相背离的。其次,现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具有持续性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源于孩子与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接触。“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起作用的,是家庭的环境氛围和长者的言谈举止。而这些因素往往没有掩饰,不包含虚假的成分,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时时处处存在着,对孩子耳濡目染,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浸润”。[2]
  从影片《囧妈》呈现出来的这对母子的部分生活场景以及其间穿插的徐伊万对儿时生活的回忆中,我们很难看到母子间心灵的互动与平等的交流。儿子徐伊万在母亲对待父亲态度的问题上并不理解,却又不敢向母亲吐露自己的内心想法,而是采取了沉默的方式,把真实情感压抑在内心深处。与此同时,徐伊万的家庭教育环境并不理想,他有着常年酗酒的父亲与试图完全控制父亲的母亲。每次父亲喝醉酒便会破坏家里的家具甚至是殴打母亲,母亲卢小花为了尽可能减少丈夫酗酒的次数便选择了对丈夫的交际进行严格管控,夫妻二人发自内心的交流几乎為零。而出于保护年幼的徐伊万,卢小花刻意隐瞒丈夫酗酒后破坏家中物品并殴打自己的事实,甚至编造出“家里刚进了小偷”这样的谎言来搪塞徐伊万。但正因如此,徐伊万始终对母亲试图控制父亲行为的举动不解,甚至逐渐发展成了母子间的一个心结。在日常生活中,徐伊万看到的是母亲对父亲的控制、对自己的控制。尽管母亲没有给予他和父亲自由的空间,但在徐伊万心中,母亲永远不能替代他去思考、去选择、去决定。于是,母子之间的矛盾也就愈发尖锐、突出。
  在潜移默化中,徐伊万也变得和母亲一样,在潜意识里控制着自己所爱之人,而这也是其婚姻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控制并不一定表现为限制他者的生理行为,而是表现为将自我的观念、想法强加给他者。卢小花替儿子选择了该看到什么、该吃什么、该穿什么,其实质就是忽略了儿子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是,心灵的交流无从谈起,家庭教育双向互动性的实现更是天方夜谭。在表面平静的关系之下暗藏着的是汹涌的波涛,畸形的母子关系与夫妻关系都无法长久、健康地维持下去。卢小花的教育方式无疑是存在问题的,而徐伊万在面对奔涌而来、毫无章法的母爱时,努力抵抗却又无功而返。长此以往,他甚至在潜意识里复刻母亲的做法,将这种控制型的情感模式潜移默化地运用在了和妻子张璐的相处上,最终酿成了其爱情的悲剧。我们也许会追问:卢小花错了吗?徐伊万错了吗?换句话说,他们不过是“为了你好”的妈妈和“追寻自由”的孩子,他们的初衷都是爱和保护。然而,爱并非控制和索取,而是充分的尊重和平等的交流,理念的不正确、处理方式的不恰当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双方陷入了“因爱致囧”的尴尬境地。这正如张璐在给徐伊万的短信中发出的感慨:“年轻的时候总觉得,爱一个人就是愿意全心付出。后来才发现,有时候就算付出,也难免互相伤害……我们都付出了很多,但我们都失败了。”
  诚然,“教育的过程其实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他们的道德以及其他心理素质共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彼此间的相互激励和启发以及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的过程”[3]。因此,教育的实现离不开爱,但更离不开不同主体间相互的尊重与理解、平等的沟通与对话。
  二、自然教育:家庭教育的理念依循
  自然教育理念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理念,其最先由卢梭提出并系统地将其阐述在著作《爱弥儿》中。所谓的“自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而是指孩子自然的、自发的、自觉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自然教育理念倡导教育应当符合孩子的天性、顺应孩子成长的需要。具体而言,卢梭又将自然教育划分为三类,即受之于自然的教育、受之于事物的教育和受之于人的教育。显然,“受之于人的教育”能够充分体现出人在教育中的能动作用,是自然教育理念的核心和根本。但需要强调的是,“受之于人的教育”并非一味地将成人的思想强行灌输给孩子;与之相反,“填鸭式”“控制型”的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教育理念的背离。
  在影片《囧妈》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卢小花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卢小花安排好了徐伊万的一切,甚至包括徐伊万应该吃几块红烧肉、吃几碗米饭、什么时候喝水。而火车作为一个封闭的空间,在影片中如同可以穿越时空的时光机一般。通过这一载体,我们不难猜测到徐伊万年幼时,卢小花在日常生活中对其细入末梢的照顾,而这种照顾在一定程度上是徐伊万丧失自由的表现。   什么是自由?在自然教育理念中,自由处于基础地位,只有基于自由的实现,才谈得上真正的教育。“‘自由’二字的意思不是一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可以不做别人强要他做的事;‘自由’还意味着不强要别人的意志服从我们的意志。”[4]在影片中,尽管我们看到了徐伊万为获得自由所做出的反抗,但这种反抗是苍白无力的。从小生活在并不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可以说,徐伊万是缺位的家庭教育的受害者,这最为直接地体现在母亲一次次驳回他的想法,他的任何行为、观念总是受到母亲的干预和控制。甚至在其成家立业后,母亲的“唠叨”也常伴耳边。卢小花总会以她的想法去干涉徐伊万的生活,例如:不允许徐伊万总看手机,因为她觉得总用手机会得老年痴呆;锲而不舍地追问徐伊万和张璐为什么不要孩子,好似从来没有把徐伊万当成年人看待;在徐伊万不知情的情况下,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给张璐打电话,干涉他们的夫妻生活……受此影响,作为丈夫的徐伊万也悄然地成为了一名“施暴者”,妻子张璐便成为了受害者。影片里,在关于离婚问题的争吵中,张璐对徐伊万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你看,这就是我们俩之间的问题,在你的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直到后来镜头一转,在那趟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卢小花强行将自己认为的该做什么事、该吃什么菜、怎样维持身体健康的那套“科学”理论强行灌输给儿子并强制其执行时,徐伊万才开始真正地去思考妻子对自己说过的那番话。为了加强讽刺效果,导演徐峥在此处给徐伊万设定的台词与张璐的台词遥相呼应:“你看看,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问题,在你的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
  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的不自由现象削弱了自然教育实现的可能性。在“不自由”的家庭环境之中成长出来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失去卢梭教育观中至为宝贵的东西——自然。长期以来,卢小花没有意识到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培养问题,没有将其看作独立完整的生命个体,对儿子过分管制和要求;而徐伊万也始终在“要自由”和“要孝顺”的天平里摇摆不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母亲面前,这使得母子之间积攒了深深的难以调和的矛盾,甚至每一次见面都成为吵架的前奏。此外,父爱的长时间缺位进一步激发了徐伊万对自我情感的压抑。甚至只有当其醉酒之后,才敢大声说出心底的想法,即自己渴望获得自由,想要彻底逃离母亲的管控、束缚。这样的徐伊万感到痛苦、挣扎,甚至失去了自我,其价值观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和变形。于此而言,教育培养独立自由完整的人的目标显然没有在他身上得以实现。
  而所谓“受之于人的教育”,指的是成人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并非某种思想或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孩子天性的维护者与潜能的开发者。相应地,教育活动应重点围绕如何发扬孩子的天性、开发孩子官能中固有的潜能等方面来展开。在影片中,直到美丽的俄罗斯少女娜塔莎的出现,在她的鼓励下,徐伊万才开始找回最初的自己,回归自我。他尝试着作改变,第一次鼓起勇气对母亲吐露了真实的心声——他不想一直被管束、被捆绑。在这里,导演徐峥借娜塔莎之口为徐伊万提供了摆脱痛苦的一个重要方法,也为缓解当前家庭教育面臨的困境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即“打破枷锁,做回自己”。影片结尾,徐伊万对妻子张璐的最后告白“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自己”,既是送给妻子的深情祝福,更是对自己的鼓励和期望。
  三、“破冰行动”:用生命影响生命
  “教育不是简单地对孩子说教,更多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环境,是对孩子的陪伴、倾听、陶冶、启发,用生命影响生命。”[5]用生命影响生命,即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具有生命的体验性、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互动性和生成发展性,能够使受教育对象获得情感体验、提升自我人格、张扬独立个性。某种意义上,它是对自然教育理念的超越与发展,不失为缓解当代家庭教育窘境的一剂良方。生命化教育是在尊重个体独立性的基础上施展的,其要求参与教育活动的两个主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心与心的对话、精神与精神的交流。
  影片中,在徐伊万和母亲卢小花发生冲突时,妻子张璐建议徐伊万道:“你可以不可以抱抱她……你还记不记得上一次你抱她是在什么时候?”“抱”这一举动只有在两个人坦诚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实现,并且其可以帮助缩减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用一种情感去抚慰、触摸另一种情感的直接体现。换言之,高质量的、真正发乎心灵的沟通在某种意义上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表现,是一个动态的实现过程。这也就是说,在尊重个体独立性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平等的对话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进步的过程,其同样具有潜移默化和持续性的特点。那么,以此观之,既然儿子徐伊万与母亲卢小花之间存在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徐伊万一开始便应该坦然地将自己的内心向母亲敞开,告诉母亲自己的真实想法。尽管上一辈人接受新的思想需要时间,并且这一过程注定是艰难的,但却不无可能。与此同时,正如徐伊万需要站在母亲的立场上为卢小花考虑,理解并尊重母亲惯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一样,卢小花也应该尝试着体谅儿子,在争吵的时候用心聆听儿子的观点和想法,适当地理解他的行为和决定。“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只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才会更加和谐、融洽。而这样的家庭关系往往能够给予孩子莫大的成长的力量与前行的勇气,培养出有灵魂、有思想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6]。这也很好地反映出了教育育人的特质,即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浸润生命、用生命去感召生命。在这一过程中,敞开心扉的沟通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其要求双方打开内心,将最为真实的想法倾吐出来,并以包容的姿态去看待他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做法。影片中,徐伊万与张璐在创业之初曾那样相爱,但却在婚姻生活中逐渐地走向了自我封闭,最终以离婚收场。所幸,导演徐峥在影片结束前为他们安排了一场站在生命高度上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徐伊万真诚地对张璐说道:“我把一切都给我妈讲了,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那种感觉真好……这六天的旅行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故事至此,尽管无法改变已经离婚的事实,但两人的心结得以化解,徐伊万与母亲的关系也出现了明显的转机。
  总而观之,《囧妈》将重心放在了家庭矛盾尤其是母子关系的呈现上,从中折射出的更为根本的是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问题。可以说,理解并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呼唤自然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回归,这些构成了电影《囧妈》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这也正是这部影片更具深远意义的价值所在。
  注释:
  [1][2][5]关颖:《家庭教育是什么》,《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24日,第10版,第10版,第10版。
  [3]王伟:《〈放牛班的春天〉: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电影文学》,2011年第23期,第166-167页。
  [4][法]卢梭:《山中来信》,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376页。
  [6][德]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2页。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古已有之,其核心思想来源于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论说。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从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实际出发,严格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依据教学内容,积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以促进学生智能较好发展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当代教育界备受重视。语文新课程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
期刊
部编版高中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该单元三课五篇文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儒、道思想的《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一类是史传作品《左传》《史记》中的精彩片段:《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这一单元均为文言文,而且《鸿门宴》的篇幅比较长,学习量比较大,学习任务比较重,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完成该单元的教学任务。 
期刊
春天是什么时候来的呢?  大概是绯雪成雾、野间烂漫之时吧,又或者是弦月痕淡、空山鸟鸣之时,不过,那时节总是有雨的。  一场带着春寒的细雨悄然融开了十里野山,枯死在沉郁冬日的枝与叶在润意中复苏了,清凉的雨珠洒下来,淅淅沥沥的,它踮脚舞于梢头,轻唱于叶尖,是卓绝的风采。小窗外的杏树已经摆脱了去年初植时的孱弱之态,愈加粗壮,黑色的枝此刻在雨中招摇,其下缓缓行着芳华之精。不久之后,想会珠雪点缀,无限娇媚,
期刊
新中国成立之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饱含血泪抒写了众多奔放豪迈而脍炙人口的诗词,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毛泽东诗词就是一颗璀璨明珠。它既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凯歌,也是毛泽东伟岸人格的光辉写照,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对其进行群文阅读,能加深学生对毛泽东诗词及其精神的解读、涵养和弘扬。  一、确定议题  毛泽东与人民一道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诗词。他的诗词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引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变课堂浅层的知识认知、教材明示性信息的接受为深度学习成为了普遍的价值取向。中小学作文教学属于历年来的“老大难”[1]:其一,从教学观念看,作文是为了应试,为了得高分,基于此观念,有的老师甚至存在“抄、套、编、背”的教法;其二,从作文教学主体看,教师往往是作文指导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指导的客体,缺乏对学生作为“思想存在者”的本质认识;其三,从作文教学内容看,语文教师
期刊
一、教材与文本分析  《动物笑谈》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节选自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康拉德·劳伦兹的科普著作《所罗门王的指环》。  部编本教材是近几年开始推行的新教材,其不仅综合了以往各版本教材的优势,实现了优化布局与编排,更提出了符合当下教育发展总体趋势、语文教育根本要求的新理念,正如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统编本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立德树人’
期刊
【教学设想】  该文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托马斯·刘易斯的科学散文著作《细胞生命的礼赞》。《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部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的著作,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作为生物的社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课文,这篇自然科学“小论文”论述的是生物的社会行为,它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阅读这篇文章,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
期刊
一、教学设想  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四季多姿多彩的美景,体现了“人与自然”这一人文主题。这个单元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起始单元,对培养学生的美感至关重要。《雨的四季》编排在该单元第三课,是自读课文。此课和前两篇课文朱自清先生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样,都体现了写景抒情散文的美,语言清新明丽、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值得细细品味。  《
期刊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和新阶段的特点,2017版课标在坚持2003版课标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概念作了补充和完善。其中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与说明,是最新修订版课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当代语文教学改革致力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7版课标使用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第六章“实施建议”下的“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对语文考试命题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1.测评与考试目的;2.命题思路和框架;3.命题和阅卷原则。[1]每一条下面都有相应的解说文字。基于对新课标“实施建议”精神的解读和实践,语文学科的考查突破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考查的局限,加大了对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这种变革细化到试题中,体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