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输液外渗的有效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出现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护理方法和预防方法应用的效果。结果:100例患儿中患儿自身原因导致输液外渗有40例,占40%,其中包括患儿不配合、输液血管压力增加,家长因素等。护士操作技术原因导致输液外渗有26例,占26.0%。因未及时开展宣教导致输液外渗有30例,占33%。经实施预防及护理措施后,本组所有患者均痊愈。结论:通过分析发现,导致小儿输液外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临床只有对小儿输液外渗患儿进行早期预防和护理,及时查找原因,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对减少外渗以及避免外渗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儿;输液外渗;预防;护理
引言:小儿输液外渗是儿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问题之一,如不及时和有效的治疗,不仅会耽误治愈时间,也会对患儿及其家属带来不良生理或心理影响,同时还较易引起儿科护患之间的纠纷[1]。为有效预防小儿输液外渗,特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出现输液外渗的原因,并予以预防和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100例出现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患儿耳朵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儿62例,女性患儿38例,年龄均≤5岁。入选患儿均为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等。患儿家长均自愿接受配合调查。
1.2护理及预防方法
1.2.1 护理方法
1)一般护理:护理人员可在发生药物外渗的48h内抬高受累部位,促进局部外渗药物吸收,在静脉给药过程中,一旦发现药物外渗或疑似外渗,应立即停止给药。2)药物处理:局部皮肤组织会因针头而损伤,引发水肿,可用60%硫酸镁、75%酒精及生理盐水湿敷其表面,促进局部组织修复,因酒精等本身就是高渗液体,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而引起外渗部位。3)热敷:把毛巾放入35℃~49℃之间的热水中浸湿,将透明敷贴包括拧干后的热毛巾外面,敷于外渗部位,避开针眼,每5min更换一条毛巾,总体热敷时间为15~20min,敷3~5次/d。局部热敷可加速分散外渗药液,一般热敷会采用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药物。4)水泡处理:先对水泡部位局部消毒,用5ml注射器抽吸水泡最底处,将渗液全部吸出后在水泡中注入1%碘伏,具体注入量以局部无肿胀、无疼痛不适及填满原水泡为宜。应及时修剪患儿指甲,防止患儿去手去挠破水泡,引发感染。
1.2.2 预防方法
1)选择合适的血管和穿刺部位:头皮静脉输液时尽量选择前额或头部正中,避免两侧和耳后等部位。选择粗直的血管行穿刺,对年龄较大的患儿进行手足部位穿刺时,应避免开关处。如输液时间超过3d,应有静脉留置针来保护血管,避免因反复穿刺而增加患儿对输液的恐惧感。2)选择合适型的头皮针:根据患儿年龄、病情、药物性质及血管粗细选择型号合适的头皮针,用小号针头可避免因针头斜面过长部分为进入血管而引起渗漏,但使用小号针头的前提是保证输液速度和用药效果。3)合理安排输液速度和顺序:掌握各种药物的特性,应使用粗直的血管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静脉推注时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刺激性强的药物可与一般液体间断输入,避免因输液时间过程使患儿产生烦躁心理,引发渗漏。4)加强宣教:患儿之所以在输液过程中会出现不良情绪表现,这时需要护理人员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输液常识和注意事项,教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抱姿,特别在处理大小便时更应防止患儿的无意牵引引发的渗漏。
2 结果
100例患儿中,患儿自身原因导致输液外渗有40例,占40%,其中包括患儿不配合、输液血管压力增加,家长因素等。护士操作技术原因导致输液外渗有26例,占26.0%。因未及时开展宣教导致输液外渗有30例,占33%。经实施预防及护理措施后,本组所有患者均痊愈。
3 讨论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导致小儿输液外渗的原因主要有患儿自身因素和护士操作技术原因以及因未及时开展宣教等因素。首先患儿不配合及家长因素;患儿本身因疾病则痛苦异常,不良情绪猛增,在面对输液等刺激性事物,会产生十分抗拒的反应,再加上患儿家长应对患儿哭闹、躁动等异常情况缺乏经验,任注射部位随意晃动,使针头滑出血管或家长无意碰撞等均会引发输液渗漏[2]。其次由于小儿皮肤娇嫩,血管细及自控能力不如年龄稍大患者,液体渗漏现象常常会出现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此外,一些特殊情况如缺氧会增加血管壁通透性,腹泻或窒息患儿会因酸中毒、缺氧等会对血管壁造成直接损伤,引起通透性增高,造成渗漏。还有输液局部血管压力增大造成外渗,主要是因患儿哭闹不安增加血管压力,血管壁再受针头刺激,引发渗漏。通过临床发现,针头在血管内的角度≥20°时,血管下壁容易被针尖刺破,引起渗漏,或针头斜面部分在血管内部分在血管外,虽然短时间内滴注顺畅,但局部仍然会出现渗液肿胀现象。有些护士因一次未穿刺成功,则反复在同一处进行穿刺,即便后续穿刺成功,在反复穿刺过程中,血管壁也受到严重损伤,极易发生渗漏[3]。
对于外渗加强预防以及早期护理,首先应制定护理流程,开展护理改进过程中,主要工作是在有序的规范护理中,提高护理质量水平,使得患者感受更好服务。另外,患儿在换药的时候疼痛,预防进一步损伤,是外渗成功处理的关键环节,比如,采生理盐水冲洗可以清洁皮肤,实现水凝胶敷料良好环境。水凝胶敷料能使损伤局部产生湿性愈合条件,引发机体自溶性清创。同时软化了痂皮,疼痛随之降低。
综上所述,对小儿输液开展积极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有效避免外渗情况出现,减轻渗漏对患儿的伤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冯红,杜燕.预见性的护理在预防门诊小儿输液外渗中的作用[J].黑龙江医学,2013,(05):352-353
[2]谢叶玲,陆雅,黄燕玲.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常见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37.
[3]董红霞,于淑春.小儿输液外渗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32):219.
关键词:小儿;输液外渗;预防;护理
引言:小儿输液外渗是儿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问题之一,如不及时和有效的治疗,不仅会耽误治愈时间,也会对患儿及其家属带来不良生理或心理影响,同时还较易引起儿科护患之间的纠纷[1]。为有效预防小儿输液外渗,特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出现输液外渗的原因,并予以预防和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100例出现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患儿耳朵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儿62例,女性患儿38例,年龄均≤5岁。入选患儿均为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等。患儿家长均自愿接受配合调查。
1.2护理及预防方法
1.2.1 护理方法
1)一般护理:护理人员可在发生药物外渗的48h内抬高受累部位,促进局部外渗药物吸收,在静脉给药过程中,一旦发现药物外渗或疑似外渗,应立即停止给药。2)药物处理:局部皮肤组织会因针头而损伤,引发水肿,可用60%硫酸镁、75%酒精及生理盐水湿敷其表面,促进局部组织修复,因酒精等本身就是高渗液体,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而引起外渗部位。3)热敷:把毛巾放入35℃~49℃之间的热水中浸湿,将透明敷贴包括拧干后的热毛巾外面,敷于外渗部位,避开针眼,每5min更换一条毛巾,总体热敷时间为15~20min,敷3~5次/d。局部热敷可加速分散外渗药液,一般热敷会采用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药物。4)水泡处理:先对水泡部位局部消毒,用5ml注射器抽吸水泡最底处,将渗液全部吸出后在水泡中注入1%碘伏,具体注入量以局部无肿胀、无疼痛不适及填满原水泡为宜。应及时修剪患儿指甲,防止患儿去手去挠破水泡,引发感染。
1.2.2 预防方法
1)选择合适的血管和穿刺部位:头皮静脉输液时尽量选择前额或头部正中,避免两侧和耳后等部位。选择粗直的血管行穿刺,对年龄较大的患儿进行手足部位穿刺时,应避免开关处。如输液时间超过3d,应有静脉留置针来保护血管,避免因反复穿刺而增加患儿对输液的恐惧感。2)选择合适型的头皮针:根据患儿年龄、病情、药物性质及血管粗细选择型号合适的头皮针,用小号针头可避免因针头斜面过长部分为进入血管而引起渗漏,但使用小号针头的前提是保证输液速度和用药效果。3)合理安排输液速度和顺序:掌握各种药物的特性,应使用粗直的血管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静脉推注时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刺激性强的药物可与一般液体间断输入,避免因输液时间过程使患儿产生烦躁心理,引发渗漏。4)加强宣教:患儿之所以在输液过程中会出现不良情绪表现,这时需要护理人员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输液常识和注意事项,教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抱姿,特别在处理大小便时更应防止患儿的无意牵引引发的渗漏。
2 结果
100例患儿中,患儿自身原因导致输液外渗有40例,占40%,其中包括患儿不配合、输液血管压力增加,家长因素等。护士操作技术原因导致输液外渗有26例,占26.0%。因未及时开展宣教导致输液外渗有30例,占33%。经实施预防及护理措施后,本组所有患者均痊愈。
3 讨论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导致小儿输液外渗的原因主要有患儿自身因素和护士操作技术原因以及因未及时开展宣教等因素。首先患儿不配合及家长因素;患儿本身因疾病则痛苦异常,不良情绪猛增,在面对输液等刺激性事物,会产生十分抗拒的反应,再加上患儿家长应对患儿哭闹、躁动等异常情况缺乏经验,任注射部位随意晃动,使针头滑出血管或家长无意碰撞等均会引发输液渗漏[2]。其次由于小儿皮肤娇嫩,血管细及自控能力不如年龄稍大患者,液体渗漏现象常常会出现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此外,一些特殊情况如缺氧会增加血管壁通透性,腹泻或窒息患儿会因酸中毒、缺氧等会对血管壁造成直接损伤,引起通透性增高,造成渗漏。还有输液局部血管压力增大造成外渗,主要是因患儿哭闹不安增加血管压力,血管壁再受针头刺激,引发渗漏。通过临床发现,针头在血管内的角度≥20°时,血管下壁容易被针尖刺破,引起渗漏,或针头斜面部分在血管内部分在血管外,虽然短时间内滴注顺畅,但局部仍然会出现渗液肿胀现象。有些护士因一次未穿刺成功,则反复在同一处进行穿刺,即便后续穿刺成功,在反复穿刺过程中,血管壁也受到严重损伤,极易发生渗漏[3]。
对于外渗加强预防以及早期护理,首先应制定护理流程,开展护理改进过程中,主要工作是在有序的规范护理中,提高护理质量水平,使得患者感受更好服务。另外,患儿在换药的时候疼痛,预防进一步损伤,是外渗成功处理的关键环节,比如,采生理盐水冲洗可以清洁皮肤,实现水凝胶敷料良好环境。水凝胶敷料能使损伤局部产生湿性愈合条件,引发机体自溶性清创。同时软化了痂皮,疼痛随之降低。
综上所述,对小儿输液开展积极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有效避免外渗情况出现,减轻渗漏对患儿的伤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冯红,杜燕.预见性的护理在预防门诊小儿输液外渗中的作用[J].黑龙江医学,2013,(05):352-353
[2]谢叶玲,陆雅,黄燕玲.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常见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37.
[3]董红霞,于淑春.小儿输液外渗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3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