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文化及社会意义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00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取向及社会活动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这样一篇作品。仔细品读这个故事,从中可以发现它有一定的文化及社会意义,尤其是在探讨人的本质、反映价值取向及时代精神、抨击封建社会三个方面都有其作用,本文就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关键词】:杜十娘;文化;社会;意义
  历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取向及社会活动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这样一篇作品,它关注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取向及社会活动等等。这篇作品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纂辑的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名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它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万历二十年间,京师名妓杜十娘为了追求真爱,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太学生李甲,与老鸨周旋脱离火坑,携带私攒的钱财追随李甲。可不料李甲生性软弱,自私,虽然也对杜十娘真心爱恋,但又屈从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再加上商人孙富的挑唆,他最终出卖了杜十娘,在途中将杜十娘转卖给孙富,杜十娘痛斥李甲,怒沉百宝箱,投江而死。作品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仔细品读这个故事,从中可以发现它在探讨人的本质,关注人的内心、反映价值取向及时代精神、抨击封建社会三个方面都有其意义。
  一、探讨人的本质,关注人的内心
  人的文化生命规定了人的本质,文学常常被称为“人学”,而所谓“人学”,就是研究人的本质的学问,探讨人之为人的学问。卡希尔在他的哲学名著《人论》中说,透过文学作品,能够深刻感触到人的真实存在,进而把握到人的本质。[1]《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个故事非常好地体现了“研究人的本质”之一特点,这篇作品关注了人的内心的“情”并对其给予肯定。下面我简要分析一下作品中的“情”。
  冯梦龙在《情史·序》中也曾说过:“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四大皆幻设,唯情不虚假。”[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主题思想上突出一个“情”字,作品的结尾也提到“不会风流莫妄谈,单单情字费人参,若将情字能参透,唤作风流也不惭”。[3]这里的“情”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的表现是杜十娘对爱情的追求。尽管文中的杜十娘是一名妓女,她多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黑暗处,但是她一直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她期许的爱情是发自于内心的珍爱和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吸引和相互欣赏,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至纯至美的感情。第二个方面的表现是杜十娘对人格尊严的重视。人格尊严是安生立命的重要条件,每个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要。尽管文中的杜十娘是一名妓女,她多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处,但她从未丧失尊严,一直追求人的基本权利,不愿成为老鸨手中的商品,暗自攒着钱财以便将来可以跳出火海。除了反对老鸨的压迫外,她最后的投江自尽,其实也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强有力的捍卫,她尊重着自己的意志与人格,在意识到被自己心上人背叛的时候,她选择死亡来表明自己对李甲、对社会的反抗。
  二、反映价值取向及时代精神
  人的生命存在是有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的,同时这种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又有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时代,有着一定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及一定的价值体系,来体现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文学作品一方面研究人的文化生命,探讨人的本质,一方面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的价值体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作品,歌颂杜十娘的同时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老鸨、李甲、孙富以及未出场的李甲的父亲,都是当时社会上的某一类人物的象征,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明朝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从而对那时的时代精神与价值体系有所了解。 下面是一些分析:
  自宋代以来,程朱理学的兴起要求人们“存天理,去人欲”。明代中后期,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展开了对程朱理学的批判,王阳明的心学对程朱理学发起了大胆挑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4]。他还提出愚夫愚妇,也和圣人一样具有良知,一切是非,应以心为标准,不能以孔子之言为准则。以为“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5]。这种思想的解放对当时人们的观念无疑产生了很大影响,我认为主要体现在肯定人欲这一方面。
  杜十娘这一人物形象可以很好地反映作品对人欲的肯定。作为一个女子,她能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用炽热的感情对待李甲,李甲囊金销尽,老鸨口渐怠慢,她却依然对李甲“真情相好”,“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她把全部身心奉献给了李甲,她用自己的私蓄,一代李甲出资,赎身从良,她的爱,是无比真挚,毫无保留的。
  三、批判现实社会,塑造精神世界
  文学作品在反映当时社会上人物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行为进行了肯定与批判。《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也是如此。杜十娘投江自尽的结局便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她的死亡让人扼腕叹息,造成她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封建制礼教,二是拜金的盛行。
  先来看看封建礼教对人的残害。单就整个故事来看,李甲的的负心是直接导致杜十娘自尽的一个因素,但李甲的负心在那个时代其实是必然的。易中天先生说:“李益和李甲的负心,曾引起古往今来不少读者的义愤,其实,真正有罪的,应该说是他们当时那个社会。”[6]人是社会中的人,从小到大都受到社会的影响。李甲背后的那个社会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地方,李甲既然不能背叛父亲,也不能背叛封建礼教,只好背叛自己心爱的杜十娘。可以这样说,杜十娘的悲剧是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必然结果。
  除了封建礼教之外,金钱也是杜十娘悲剧发生的导火线,金钱是她命运的转折点。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钱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价值观念开始向利益驱动转变。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老鸨与杜十娘,李甲与孙富,甚至李甲与杜十娘,都是建立在金钱与利益的基础上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脆弱,因为一旦受到金钱的诱惑,人们就容易失去固有的道德。
  在批判现完实社会之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建构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往往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其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对社会思潮的形成必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杜十娘投江时,作者对岸边围观的人进行了一番描写,他们听了十娘的话“无不流涕,都唾骂李公子负心薄幸”,杜十娘投江后,“皆咬牙切齿,争欲拳殴李甲和那孙富”,这些都表现出人民对爱情坚贞、品质高尚的人物的同情和敬爱。接着作者写出了孙、李两人的结局也着重表现人民的爱憎。因此可以说杜十娘的性格鼓动了人们去憎恨封建市侩势力,向往杜十娘所坚持的那种完美的爱情理想。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卡希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明)冯梦龙《情史》,青苹果数据中心,2012.
  [3](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华书局,2014.
  [4]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 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萍乡,梦中向往的地方……  秋高气爽,樟树飘香。因工作考察,来到萍乡。对这个地方的了解,那是多年前,上中学时从历史课中的“安源路矿工人罢工”、“秋收起义”等知识的学习知道的。今天可以身临奇境地感受她的,美轮美奂的境界了。  走在大街上,随处都可以看到,这里的人们用“萍”字起的店名或广告名,还有街名什么的。如“昭萍”、“安萍”、“燕萍”、“萍水”、“萍实”。人们对“萍”字的喜欢程度,可见一斑。问一问
期刊
【摘要】:安吉拉·卡特的《明智的孩子》被人们成为“女版的《百年孤独》”,本文通过从血缘家庭和非血缘家庭、父权家庭和母权家庭以及不同的叙事艺术三个方面来对《百年孤独》和《明智的孩子》进行对比,探索联结家族成员的纽带以及由于作家性别的不同所带来的对家族的不同叙述角度,从而了解作者透过家族本身所要传达的自身立场和意义。  【关键词】:百年孤独;明智的孩子;家族;血缘;性别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安吉
期刊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twenty-eight-year-old Anne Eliot, the heroin of Jane Austen’s last work Persuasion, was still haunted by the hurt from the broken-up which was persuaded eight yeas ago b
期刊
【摘要】:女性主义批评从20世纪80年代自西方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其发展历程主要有3个阶段,引进吸收阶段、繁荣阶段以及深化阶段。在每个阶段,女性主义批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整个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最终被有效地植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学术领域,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发
期刊
【摘要】:白先勇与福克纳分别是中国和美国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二人作品中都鲜明地表现出了“时间”这一主题,他们都以回望的形式表达着对“过去”与“现在”的思考。本文以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为例,分析他们的时间观的表现与其成因。  【关键词】:白先勇;福克纳;时间观  《台北人》是台湾当代作家白先勇出版于1971年的短篇小说集。小说描写了台湾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
期刊
【摘要】:《倒淌河》描述的是被放逐到西藏的城里人何夏与当地的藏族姑娘阿尕之间一段感情纠葛。文中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叉叙述,第一人称是男主人公何夏自己讲述,便于抒情;第三人称则拉开了时间的距离,增加故事的真实性。本文试图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男主人公的叙述,突出阿尕这位女性形象的。  【关键词】:《倒淌河》;叙述方式;阿尕  一.对《倒淌河》文本的解读  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知青应该以怎样的心情回忆
期刊
【摘要】:《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12月,是萧红成就最大却也争议最多的一部作品。茅盾在给《呼兰河传》作的序中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1]它突破了传统的对人物的描写方法,以一种零散的方式来塑造人物的灵魂,书写人性。本文通过对《呼兰河传》中零散的人物进行整合,总结出萧红的家人、受难者、看客等几种形象,展示出萧红以女性的视角对人性的沉重书写。  【关键词】:人物;
期刊
【摘要】::所谓“目录之学,学术之史”,大多目录学史的书籍即自“文”、“献”二字原意始,从“目”、“录”二字正名起,叙述目录学整体流变的过程。而王锦民先生的《古典目录与国学源流》一书,从文献、学术、目录三足鼎立的关系开始,一面梳理目录学流变,一面考镜学术史与目录学相互映照的关系,是有关目录学书籍中给予史学观照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史学;关照;目录;源流  一、何为“史学观照下的独特思考”  
期刊
【摘要】:老子《道德经》中“大音希声”的说法为人们所熟知,但为何说“大音希声”,可能大家的理解都有所不同,下面笔者将从有声之音起于“欲”、无声之音起于“道”两个方面,来说明大音为何希声。  【关键词】:大音希声;有声之音;“欲”;无声之音;“道”  “大音希声”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笔者认为王弼的注最有利于我们了解“大音希声”这个说法,即:“听之不闻名曰
期刊
【摘要】:《朗读者》中的审判蕴意深远,它可以是被告与审判官之间的一种双向审判,也可以是战后一代与战争一代之间的相互审判。审判中所涉及的关于知识、战争、生命、人性等主题,都展现了人们对人性的拷问、对尊严的探求、对战争的思考、对罪恶与救赎主题的感悟。  【关键词】:审判;两代人;人性;反思  一、“汉娜”的审判  作为奥斯维辛外围集中营克拉科夫曾经的一名看守,汉娜和其他被告承担着两项指控:集中营中的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