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全方位地、系统、科学地设计教学“空白”,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地留下“空白”,可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学习,并学有所获。
一、导入法留“空当”
上课伊始,教师两三分钟的导入语犹如打开殿堂的大门,诱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精神状态。此时须留“空当”。就高中英语教学而言,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将语言结构、语言功能和语言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知、理解新语言材料的意义、用法及作用,理解具体情境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例如,教学“确定位置”的句型Where is it?和表示位置关系的on,in,under和near等介词构成的短语时,教师可在课前不引起学生注意的情况下,有意识地留出“空当”,将自己的书、钢笔、铅笔等“丢”(即“藏”)在讲桌上边、下边、里边、旁边。上课一开始,教师故意发出教学指令,要求学生打开书跟读,教师假装找不到自己的书,自然而然地发问:Where is my book?Where is it?(伴有相应的体态语)此情此景,学生定会理解教师所讲英语的含义,即“我的书在哪里?它在哪?”而且还非常想用英语说出教师的书所在的位置。于是学生会争先恐后地进行各种猜测,说出那些物品可能在的地方,即:in / on / under / near your desk或in / on / under / near your bag(学生可能用汉语说),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学生自觉地进入交际角色,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地进行替换练习,留“空当”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入境”,“入境”才能“生趣”,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二、讲授教学方法留“空隙”
讲授语言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表达形式,约占整堂课的1/3时间。它是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介绍教材有关情况和资料,对教材分析归纳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此中须留“空隙”。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既容纳了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同时又涉及社会、道德和情感等人文科学的范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留“空隙”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因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材料的异同,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有这样两个句子:A better method is to take waste far out to sea in ships where the wind and the waves break it down. Plastics and other similar rubbish that does not break down may not be thrown into the sea anywhere.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Does the phrase "break down" have the same meaning in the two sentences?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就认识了“break down”在两个句子中的不同涵义。
留“空隙”即鼓励质疑和探索。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而,善教者,不但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激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对一些问题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提问教学时留“空余”
学问,学问,关键在“问”,问是深入的阶梯、长进的桥梁、觉悟的契机,提问要留“空余”,以此来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基本方式,它可以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情境,疏通思考的渠道,提供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师的设悬置疑,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启迪他们去认识问题,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之中。例如,在讲授旅游日记时,作者记下了自己的见闻,但未直接表述自己对人们毁林开荒的看法和评论。学生可从课文中诸如What a sad sight it was!For miles and miles I could see nothing except a great fire and lots of smoke.Why do they move and burn more of the forests?等这些描写环境气氛的語言,以及表达情感的词句中去揣摩作者的想法和思考。通过这样的提问和探究,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提高,思考能力得到提高。
四、点拨教学时留“空间”
教学不能只交给学生即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给人以鱼,不如给人予渔因而,要点拨学生的思路,点拨的方式有引向纵深;增设台阶,变换角度;联系已知,对照比较;纠谬正误等。点拨留“空间”,即交给学生去穿越“空间”,填充“空间”的方法。例如,学生反映如何解决英语听力有困难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缺乏英语语言环境中练习听力,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听音意识,学会倾听,抓住机会,处处留心去听,对听力的提高会大有好处。“处处留心皆学问”,尽管我们身处说中文的环境,每天接触的几乎是中文;尽管我们身处农村,没有更多与国际交往的机会,但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通过新闻媒介,地球村成为现实,无论在世界那个角落,都会很快感知哪里发生了什么,电视中的英语新闻报告,原版的英语电影,还有英语广播、录音录像资料等,无处不传播着英语信息。这一切为我们的听力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学生应强迫自己养成一种习惯,即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干什么,一听到英语马上集中精力注意去听,不管能否听懂总要去听,今天听懂几个词,明天再听懂几个词,后天可能就能听懂一个句子。如果长期坚持累积,听力必定大有提高,特别是对语音的感知会大大增强,一句话,争做做有心人,便能培养“听音”意识,提高“听音”的有效能力。
综上所述,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余留一些必要的“空白”,给学生以体味学习英语的余地,就会大大促进学生英语思维的发展,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迈向新台阶。
一、导入法留“空当”
上课伊始,教师两三分钟的导入语犹如打开殿堂的大门,诱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精神状态。此时须留“空当”。就高中英语教学而言,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将语言结构、语言功能和语言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知、理解新语言材料的意义、用法及作用,理解具体情境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例如,教学“确定位置”的句型Where is it?和表示位置关系的on,in,under和near等介词构成的短语时,教师可在课前不引起学生注意的情况下,有意识地留出“空当”,将自己的书、钢笔、铅笔等“丢”(即“藏”)在讲桌上边、下边、里边、旁边。上课一开始,教师故意发出教学指令,要求学生打开书跟读,教师假装找不到自己的书,自然而然地发问:Where is my book?Where is it?(伴有相应的体态语)此情此景,学生定会理解教师所讲英语的含义,即“我的书在哪里?它在哪?”而且还非常想用英语说出教师的书所在的位置。于是学生会争先恐后地进行各种猜测,说出那些物品可能在的地方,即:in / on / under / near your desk或in / on / under / near your bag(学生可能用汉语说),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学生自觉地进入交际角色,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地进行替换练习,留“空当”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入境”,“入境”才能“生趣”,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二、讲授教学方法留“空隙”
讲授语言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表达形式,约占整堂课的1/3时间。它是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介绍教材有关情况和资料,对教材分析归纳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此中须留“空隙”。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既容纳了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同时又涉及社会、道德和情感等人文科学的范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留“空隙”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因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材料的异同,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有这样两个句子:A better method is to take waste far out to sea in ships where the wind and the waves break it down. Plastics and other similar rubbish that does not break down may not be thrown into the sea anywhere.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Does the phrase "break down" have the same meaning in the two sentences?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就认识了“break down”在两个句子中的不同涵义。
留“空隙”即鼓励质疑和探索。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而,善教者,不但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激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对一些问题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提问教学时留“空余”
学问,学问,关键在“问”,问是深入的阶梯、长进的桥梁、觉悟的契机,提问要留“空余”,以此来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基本方式,它可以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情境,疏通思考的渠道,提供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师的设悬置疑,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启迪他们去认识问题,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之中。例如,在讲授旅游日记时,作者记下了自己的见闻,但未直接表述自己对人们毁林开荒的看法和评论。学生可从课文中诸如What a sad sight it was!For miles and miles I could see nothing except a great fire and lots of smoke.Why do they move and burn more of the forests?等这些描写环境气氛的語言,以及表达情感的词句中去揣摩作者的想法和思考。通过这样的提问和探究,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提高,思考能力得到提高。
四、点拨教学时留“空间”
教学不能只交给学生即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给人以鱼,不如给人予渔因而,要点拨学生的思路,点拨的方式有引向纵深;增设台阶,变换角度;联系已知,对照比较;纠谬正误等。点拨留“空间”,即交给学生去穿越“空间”,填充“空间”的方法。例如,学生反映如何解决英语听力有困难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缺乏英语语言环境中练习听力,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听音意识,学会倾听,抓住机会,处处留心去听,对听力的提高会大有好处。“处处留心皆学问”,尽管我们身处说中文的环境,每天接触的几乎是中文;尽管我们身处农村,没有更多与国际交往的机会,但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通过新闻媒介,地球村成为现实,无论在世界那个角落,都会很快感知哪里发生了什么,电视中的英语新闻报告,原版的英语电影,还有英语广播、录音录像资料等,无处不传播着英语信息。这一切为我们的听力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学生应强迫自己养成一种习惯,即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干什么,一听到英语马上集中精力注意去听,不管能否听懂总要去听,今天听懂几个词,明天再听懂几个词,后天可能就能听懂一个句子。如果长期坚持累积,听力必定大有提高,特别是对语音的感知会大大增强,一句话,争做做有心人,便能培养“听音”意识,提高“听音”的有效能力。
综上所述,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余留一些必要的“空白”,给学生以体味学习英语的余地,就会大大促进学生英语思维的发展,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