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意象品味诗情的课堂教学实践 领会意象品味诗情的课堂教学实践

来源 :安家(校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q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阶段特点来看,古诗词的教学在一定程度生更加注重背诵和积累,通过注释和老师的讲解来实现理解,忽视意象在叙事、抒情、议论和审美中的独特作用,使得在古诗词教学时,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够实现与诗歌情感的深层融合。

因此,我们在课堂诗词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从意象着手来鉴赏诗词。诗词的意象凝聚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在观意象之后,将情感注入后所得的独特景象,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鉴赏诗词中的意象,能够有效指导学生通过意象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内涵,帮助学生学会通过意象角度鉴赏古诗词,这对诗词教学,有很大分意义。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对意象的教学认知和策略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依据课堂实践,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在情境中体会意象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古诗词教学把着力点放在理解、积累上,理解的基本途径是借助于注释,这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有较为明确的要求。然而,对于古诗词来说,这样的理解方式虽然是理性专业的,但同时,却也是忽视了诗歌本身特殊的形象性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思维倾向特点,导致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仅仅是为了理解而理解,原本诗歌中美好的意象情感经由传统课堂学习这一机械过程,丧失了趣味。

诗词中的意象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也熔铸了其最为主观的感情的形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就需要引导学生找对,找准诗词中的意象,明确意象的数量及其基本形态,为之后的理解意象做好铺垫。

把学生放在诗词创作的情境中,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词中的相关意象。但這对学生来世是比较困难的,其难点在于学生不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因此对诗词意象就不能很好的把握,俗话说,言由心生,所有言语作品都反映了作者的生活现实及价值追求,所以我们要理解诗歌意象,对背景的求证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在教授《渡荆门送别》时,就对诗人李白的生平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李白人生的五个阶段深入学生的内心,在讲授诗词时,学生对李白创作诗词时的心境就有了新的认识,对其中意象的理解也就到位了。

除了背景介绍,创设诗词情境也很重要,根据教学经验,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不同的诗句中所呈现的内涵和情感是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诗词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还原诗词中的意象形象。不妨通过图片视频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也置身诗词中,身临其境,意象角度加深对诗人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陶渊明《饮酒(其五)》时,就可以播放视频,引发学生的直观感受,再对其中的菊,南山等意象加以解析,自然学生就能够通过对意象的品读品味出是人的情感。

二、在角色中寻找共鸣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深入指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可以适当安排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的要求,反复推敲诗中字词以便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据此理解品味作者的情感。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诗歌的积累,诵读,就是语文学习或者可以说是诗词学习的一种最为重要的途径,但如何让诵读变得有趣味?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现下流行的“国学热”在学习传统诗词时,不妨举办经典诵读活动,一方面在形式要求学生可以穿着古装、吟诵古调等,营造诵读的氛围,创造出吟诵诗词的历史感,以此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另一方面,可以创新诵读形式,可以采用读画结合、读唱结合等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同时,更能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涵,教给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读出感情。比如在学习《雁门太守行》一诗时,就让学生提前根据诗词的内容,抓住意象,将诗歌内容通过画笔画出来,根据自己的绘画诵读,直观感知诗人的情感表现。

因此,在课堂古诗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情景交融古诗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听读,范读,品读等各种形式,去品味作者不同的情感,抓住诗词中的意象,置身于相应的意境中,体会诗词的意境,从而感受诗词的情感。

三、在归纳中丰富认识

一般来说,不同的诗词中,往往会包含相同的意象,但是这同一个意象却有不同的内涵,这里就可以将两首或者多首诗词进行对比阅读,以两首或多首诗的拓展整合为教学起点,在比照之中生成教学目的,这样在解读文本时就能够更好地对意象进行解读,不局限且有深度。

部编版语文教材要求学生积极拓展,在课堂进行广泛拓展学习,这种要求在诗歌教学中同样适用,大量诗词阅读能够丰富学生对意象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从而能够分析意象,抓住意境,理解诗意,在教学中进行适度的拓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诗歌情境中,不妨就以诗人为主线,或者以时代被背景为切入点,更有从意象出发,抓住同类型、同时代、同意象的诗词特点,整合拓展诗词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能够有效指导学生领会意象,品味诗情。

可以说,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表达,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需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意象作为一种文学手法,看似玄妙,但其是“诗化”的重要途径,其“形象”的一面更有利于学生联接生活。

总之,语文诗词的课堂教学中,从多方面来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意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意象,在对意象的多层次了解中,在反复的朗读中来认识意象,体会意象,通过意象来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诗词的情感,进一步让学生从意象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并在感悟中升华,这才是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其他文献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对原初状态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两个正义原则。正义原则如何在良序社会中发挥作用,就此引出稳定性问题。在前期理论中“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有两种逻辑理路:第一,政治(契约)导出道德;第二,道德与政治合一。面对社群主义以及自由主义者的批评,罗尔斯认识到自己理论的某些不足,修正理论并作出回应。罗尔斯把“作为公平的正义”改造成“政治正义”,《政治自由主义》是对《正义论》的扩展和补充。
学位
摘要:在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中,物理是一门新的科目,实验性很强。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育经费欠缺、教学模式单一、落后,对实验室缺乏专业的管理,导致物理成绩不理想,学生对物理兴趣不高,如何改变这些现状呢?从几方面进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实验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多运用网络资源、微课实验。关键词:农村、物理实验,现状、管理、故事、策略研究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物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农村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薄弱,怎么样才能够提高
期刊
本文分四章对作者所认为的马先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说明。  第一章探讨了马氏六艺论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成熟过程及其学术定位问题。马先生的思想在成熟之前并非杂乱无统,不成体系。克己复礼,实为其为人为学的真实写照。无论在哪一阶段,儒学或义理之学的思维方式都贯穿其中,其对释道二家的认可,更多表现在理论上的借鉴,而非情感上的。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马一浮学术思想的特色进行了界定,以心性
学位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问题”成为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农民问题”,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纷纷献计献策,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做出探讨和研究。  增加收入、参与国事、与他人平等,无疑是农民需要的,但似乎还不够。因为中国是传统农业国家,一直以来农业人口就占全部人口的绝大比例。然而,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农民收入从来不高、远离政治,并且与其他阶层相比地位从来都没有平等过,但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农民问题
学位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并呈现出新的面貌,促使课程改革日益深入。在新课标下,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关注度增加,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在具体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日益凸显,教学问题频发,给学生写作水平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1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首先,作文课堂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这通常无法满足现代化中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特点。初中语文的
期刊
实践作为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一种方式,历来备受哲学家的关注。那么,什么时候或在什么意义上,实践变成了一种问题,这是我们通过日常经验的观察难以做出厘清的。或许可以说,当实践被人误解或误用时,它就成为一种问题,譬如,实践本是人实现自我与社会价值的一种方式,但是某些人却仅从抽象道德或技术生产层面将实践视为实现自我理性预设或获得自我欲求满足的手段,这种仅从道德或技术单一视角对人类行为的解说,仅在纯粹理性或
学位
王夫之在继承与批判庄子思想的同时,集中论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并阐发了自己毕生所持守的正处人间之道。本论文正是通过对《庄子通》与《庄子解》哲学思想的研究,以及王夫之著作中其他有关庄学思想的梳理,挖掘王夫之对于个体社会存在之意义价值的理念,即其正处人间之道,彰显王夫之的人文现世关怀,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四部分:  第一章主要研究分析了王夫之对《庄子》各篇章真伪的辨正厘析及通解《庄子》的方法论,王夫之认为《
学位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标志性思想家,其《周易注》作为由汉易向宋易的过渡环节中很关键的一环,已被世人公认为是义理易学的代表。王弼扫除了汉易中烦琐的易象,而代之以一股清新的玄学清流。易学史的发展证明,《周易注》中的形上学思想以及其以义理解《易》的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第一章从易学史的角度对王弼易学的思想来源进行追溯。首先说明了《周易注》的取义倾向受《左传》、《国语》及《易传》等取义说的影响,其次考察了
学位
中唐是儒学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儒学家一方面勇于突破汉唐注疏之学的限制,注重从儒家经典出发,以新的角度阐发儒学思想,为儒学增添新学说;另一方面排斥或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关注天人、性情之说,为儒学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在中唐时期经学的衰落和文学的盛行,主要体现的是韩、柳二人在陆质等人新春秋学思想的影响下打破“疏不驳注”的经学惯例,开启了以己意解经的先
学位
摘要:核心素养理念提出以后,各学科教师都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科育人方向,并围绕该理念的具体内涵设计更为科学和完善的教学方案,以便通过有效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也需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活动,依托核心素养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以便优化其思路、强化其能力,使之在参与中更为高效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辅助提高其学习质量。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力学实验为例,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改进实验教学策略的路径。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力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