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红:从梅兰芳到中国奢侈品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6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缺乏孕育奢侈品的土壤,但以奢侈品企业的标准来做企业未尝不是一个好开始
  
  有时候我们确实不得不佩服这个意味深长的邻居:他们有着惊人的工艺流程和对工艺技术的完美追求
  很多人都说中国没有奢侈品,以现在的市场来看,似乎确实如此。很多企业都有中国式的奢侈品之梦。前段时间。我去一个朋友那儿吃饭。他把梅兰芳的梅府弄成一个餐馆。就在后海那个地方。朋友是我十几年前就认识的央视的一个导演,他对我说,你现在品牌做得很成功,我也想学习学习,把“梅兰芳”打造成一个奢侈品品牌,做成服装的奢侈品牌怎么样?
  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行”。原因有三点:第一,我觉得梅兰芳是一代大师。但他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的戏唱得好。而不是因为他是设计大师;第二,奢侈品牌必须要有历史积淀,并且这种积淀大众都能认同,在这方面符号化梅兰芳还有待考究:第三,奢侈品牌在中国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过,我们本身缺乏孕育它的土壤。
  在中国,只有两个行业的品牌有可能成为奢侈品,或者说还不是奢侈品,仅仅只是价格比别人高一点:一个是白酒行业,一个是烟草行业。白酒只有中国人喝,外国人则是喝威士忌或者白兰地。而且白酒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白酒文化。品牌内涵可以深度挖掘。所以企业弄一个茅台、五粮液,价格在国内市场就能拉得很高。烟草行业和白酒行业道理是一样的,中国制烟大多都是烤烟型的,而国外则是混合型,只有中国人抽烤烟型,这种资源的独特性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具有不可复制性。
  要做奢侈品牌,首先要看清楚是否有成为奢侈品牌的潜力。当下的中国服装行业同质化非常严重,大家的企业文化一样,对市场的认识也一样,掌握的资源也一样,加上国外服装大牌的攻城略地,想要从这中间脱颖而出打造一个全新的奢侈品服装品牌几乎不可能。但现在的问题是,正因为这种共识性的“不可能”,让很多的服装厂商忽略了“奢侈品牌”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比如说精工。比如说独特性,比如说讲究品牌管理。
  其实用做奢侈品的标准来做企业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我记得我刚做动向的时候,有很多朋友都问我。怎么你以前在李宁的那套经营模式现在完全摒弃掉了呢?其实了解我的人都清楚,我是个比较有激情的人,不喜欢拷贝以往的经验。已经做过的事情对我来讲没有太大的新意。人需要寻求刺激,企业也是一样。我觉得中国动向需要的是一种独特性。无论是产品上的,还是经营上的。
  以当年我收购Kappa的情形来看,在国内服装行业用现有资源再整合创建一个品牌,我觉得并不现实,因为时机错过了。强行创建,风险太大。我做过李宁,然后出来做动向,中国所有能用的资源我都用尽了。无论怎么做,由于资源的限制,企业最多也就是成就一个李宁第二。对我来说,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就想在经营方面有所改变。虽然说当年动向最早只是代理Kappa,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抓到就是一个与其他企业不一样的资源,这也是促使我们最后把它收购并且重新进行品牌定位的原因。
  奢侈品的质量都非常不错,它们都很注意材质和做工,我希望动向的产品也能和奢侈品一样有着精良的做工,这是我去年收购Phenix的原因。日本与我们只有一海之隔,有时候我们确实不得不佩服这个意味深长的邻居:他们有着惊人的工艺流程和对工艺技术的完美追求。如果能够成功整合,动向的工艺将要比国内同行业至少快5年以上。
其他文献
我这样告诉自己:假如不改变,怎么会有我们的机会    大概在1992、1993年。我开始有创业的想法。为了尝试创业的感觉,我曾经到义乌小商品市场拉着包进货。我也到广州海珠广场进货。那时的海珠广场比较乱。广交会也进不去,但是每次来进货,我心里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我觉得参加这样的活动会改变我们,我认为这次的网货交易会尽管开得还不是非常正规,但是人气已经能说明一切。我感到自豪和高兴的是,在座的都是八十年代
期刊
中国内部消费不足主要的问题不是家庭储蓄率过高,而是家庭收入增长过慢    与现在投资基础建设来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相比较,把钱返还给老百姓更透明,更能够减少腐败  在我看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虽然短期内会使国民经济增长有所反弹。但中长期来讲就是一个“定时炸弹”。因为这些措施并不能增加居民的购买力,还是在增加供给。中国现在这个问题就是供需方之间严重失调,现在这么做等于又加剧了这些问题。  当然提
期刊
因为缺乏优质企业资源且推出时机不对,全球大多数创业板都不成功,中国创业板恰恰规避了这两个弊端    第一,在相对的市场低点,不存在这种暴跌和投机的风险;第二,有源源不断的高增长企业给创业板提供优质的上市资源  从第一次计划推出创业板到现在,整整十年,现在终于可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各项细则已经基本成型。只是在等待一个最好的推出时间。  但是对于上市工作准备得比较充分的中国公司,短期来看是没有选择
期刊
旅行早已不仅仅是排解压力、孤独和痛苦的娱乐,而是一种在行走中修炼的生活方式    主持人  梁冬:太美科技控股总裁、原凤凰卫视主持人  策划  周一:《创业家》高翔: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嘉宾  于岩: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常涛:鲲通(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捷: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区域总经理  当你把自己的社会角色抛在身后,踏上旅途,除了美丽的风景,你还期待收获什么?有人
期刊
《创业家》联合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博斯公司(Booz&Gompany)共同推出“中国年度创新榜”,我们从2700多家中国上市公司中,最终评选出20家最具创新力的企业。它们代表了中国创新的方向    创新的价值  申 音    创新,一个危险的词汇。  2008年,华尔街的过度创新引发了数十年未见的全球经济危机。  2008年,从PPG到ITAT,从分众、百度再到蒙牛,明星公司不计后果的创新,
期刊
那些“被挫折”的记忆,让我们生命中有比别人多得多的禁区,甚至成为一种心理障碍,封闭了太多本应属于我们的创新可能性    我喜欢这堆泡泡,要不然我不会有这样的情绪。但我更知道要让这堆泡泡被接受,再真正实施它们。会有多大的艰辛和风险  我被外界认识,多是因为“水立方”,水立方总设计师的名头很有些传播价值,虽然我早已不做设计工作,但人们还是愿意把我看做设计师,甚至有媒体建议我出镜时打扮得应该更酷一点,像
期刊
对于他们来讲,父辈的光环与阴影同在,拒绝这一切很难    父亲是一堵墙    郑维宇在杭州偷偷开公司已经半年多,集团公司甚至包括他的父亲还不知道。  在一处安静的小区里面,这位25岁的富二代,聚拢了一批游戏高手,研发了一个名为《足球风云》的网页游戏。这里是郑维宇的研发基地。所有工作人员都是男性,地板上网线纵横凌乱。游戏已经基本开发完毕,郑维宇在另一处地方准备成立公司运营部,办公室已经在装修了。  
期刊
“我接下来恐怕要去订一本《创业家》了。”  朱国成是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助理研究员,一位兼职培训师、咨询顾问,6月22日他在自己博客里写了篇“牛文文的创业和他的《创业家》”的文章(见本期《创业家》“编读往来”),记述了一年来他对《创业家》的关注。“很显然,现在的这本杂志(和创刊时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距离牛社长给创业家最初的定位越来越近了,是给创业者的。┅┅从这个意义上,创业家读起来更带劲。”  感
期刊
当我在2008 年某一期的《中国企业家》杂志最开始一页里主编那些絮叨下面的署名看到不再是牛文文的名字的时候,我只是觉得有些疑问。后来才知道分家了,不对,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出走了;接下来了解了一些,是创业了。  类似的情形,见过很多,出走后单干的创业者大多是低水平重复,因此有些时候我总是感慨,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有点“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有些时候倒也不是徒弟和师傅的关系,那为什么一群能人就是尿不到一个
期刊
17年里他设计了总造价200多亿的桥,几乎每座桥都推陈出新创造了我国桥梁建造史上的奇迹    “我现在不签字了。”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自己的办公室里,桥梁大师、工程院院士林元培说,言语间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在这之前,他刚刚向记者回顾了自己担任总工程师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等闻名世界桥梁的经历。其间有骄傲、有豪情、有惊心动魄的决断,还有难以言喻的压力。如今,他已经“退居二线”,不再直接负责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