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影响下晚报的生存策略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124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众传媒在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推波助澜的同时,自身也正渐渐被大众文化所影响,晚报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也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以平民化视角选新闻、理性化思维评新闻、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图片化形式讲新闻是大众文化时代晚报走出困境、求得长远发展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大众文化 晚报 生存策略
  
  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在其著作《民众的反抗》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大众文化”这一概念。其英文表述有“popular culture”和“mass culture”两种。其中,“popular culture”更侧重于强调“流行、通俗”等因素,而“mass culture”则更多地强调“民众”。大众文化“主要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与消费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①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中国刚刚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政策,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众文化发展相比,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产生时间较晚,然而,它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成为一种十分成熟的文化现象。
  复旦大学的李良荣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主要形态为大众文化。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②晚报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在承载大众文化的同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如目前晚报语言的运用、新闻事件的选取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然而,晚报是党报(日报)的兄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与其他以休闲娱乐为卖点的都市报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如何在大众文化充斥着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寻找自身合理的定位从而不断发展是目前晚报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众文化影响下晚报的生存困境
  大众文化是一种以获得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的文化,“……就决定大众文化基本性质的最突出、最重要的方面而言,大众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商业性、产业性、娱乐性、复制性等方面”③,因此,它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必须以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为前提。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里,人们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媒体的发展突飞猛进,人们可以选择的休闲方式多元化。目前,报纸尤其是晚报、都市报的社会功能已经由单纯的舆论宣传、政治教化向信息发布、娱乐休闲过渡,庸俗新闻、虚假新闻可视为大众文化“商业性”、“媚俗性”、“娱乐性”等特点作用于媒体后的消极产物。此外,电子媒体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晚报的发展。
  庸俗新闻的泛滥。关于“大众文化的影响”问题,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其中色情、暴力的消极内容一直是人们嗤之以鼻的。而这些庸俗低下的内容之所以能在众多文化中生存,是因为它们迎合了一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一些新闻记者为了完成自己的发稿任务,或是为了获得新闻的轰动效应,对新闻线索不加甄别,缺乏新闻从业人员必要的道德素质,将一些缺乏新闻价值的素材整理成新闻稿件,具有严重的“媚俗性”,玷污了新闻的纯洁性,引起了受众的反感和争议。
  虚假新闻的出现。和庸俗新闻相比,虚假新闻似乎更加让人深恶痛绝。如果说庸俗新闻迎合了部分受众的好奇心理,那么虚假新闻则完全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扼杀了新闻的生命。
  和党报相比,虚假新闻更容易出现在都市类报纸上,这主要是因为日报是党报,新闻的内容多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国外重大事件、本埠重大新闻、领导讲话和行程等为主,订户稳定,发行压力相对较小。而晚报等都市类报纸往往为了扩大其发行量、吸引受众,往往不计后果地去追求那些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加之,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等原因,为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可生存的环境。
  电子媒体的冲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电视、电脑等逐渐成为普通人家的寻常家电。电子产品的普及,为其发展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目前,电视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宠儿”,人们将大部分空闲时间分配给电视。我国各大电视台正逐步实现频道专业化,新闻、文艺、体育、财经……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此外,在频道专业化的大背景下,许多栏目在创办之初就明确了受众地位,使其更有针对性,在与同类节目的竞争中也就更有竞争力。如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2002年推出的《财富人生》,它的目标受众就是“广大企业主和经营管理人员以及中高级白领人士”。④电视台在关注“精英”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大众,像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这类节目,就是围绕“民生”而展开的。而这就意味着报纸能做到的电视也能做到,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报纸做得更生动、更有特色。
  此外,对报纸形成巨大冲击的莫过于网络。现在,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以其信息量大、搜索方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许多受众拒绝订阅或购买报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身具备上网的条件,而且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浏览新闻、获取信息。电子媒体以其无法比拟的优势抢夺了平面媒体的部分受众,晚报必须突破自身瓶颈和外部压力求得生存和发展。
  大众文化影响下晚报的生存策略
  《大庆晚报》隶属于大庆日报报业集团,创建于1993年,目前,每天32~48版,拥有较高的发行量和良好的社会声誉。通过对《大庆晚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今晚报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形成的生存策略。
  平民化视角选新闻。日报作为党报,发表的新闻是地地道道的硬新闻。虽有有关民生内容的报道,但和大量的时政新闻相比,不但数量少,而且语言运用也较为严肃。相比之下,作为日报的兄弟,晚报在许多方面弥补了日报报道方面的欠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无法引起日报的注意或不适合在日报上刊登,但在晚报上发表后,往往可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没事看晚报,有事找晚报”是《大庆晚报》的办报宗旨,这一宗旨的提出和践行符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大庆晚报》立足大庆本埠,关注生活在这里的百姓,聚焦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以平民的视角解读国家的法规政策。以2009年11月12日的晚报头版上所介绍的这一期内容为例,《我市拟下调幼儿园收费标准》、《捐肝救姐血型告急》、《途经我市33趟列车改点》等说的都是与大庆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抗甲流口罩”被查封》是唯一一条外埠新闻。孩子的事情是一个家庭的核心问题,有关孩子入托的问题自然会受到受众的关注。列车改点同样也是和百姓相关的事情,对于受众来说,以上两条是十分实用的新闻,它们很符合《大庆晚报》的办报理念中的“没事看晚报”。而《捐肝救姐血型告急》这篇报道则完全呼应了晚报“有事找晚报”的办报理念。晚报刊发这篇报道以后,许多爱心人士自發为患者献血,晚报也对这件事进行了后续报道,为读者解决了实际困难。现在,越来越多的“小人物”成为新闻的主角,民生新闻所占新闻稿件总量的比重逐渐增大,充满“人情味”的稿件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
  理性化思维评新闻。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许多记者一味追求发稿量,缺乏必要的新闻敏感,一些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低俗内容,摇身一变成了新闻稿件。这种做法对受众、报社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事实上,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选择、报道新闻,不猎奇、忌媚俗,公正客观地来报道新闻,从而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每年的10月中旬到次年的4月初是北方地区的供暖期。因为室内温度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因此,许多地方媒体都十分关注这类新闻,到居民家中采访、走访供热企业、对未达标的供热企业曝光等都是常见的报道形式。这样的报道固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无法将供热问题系统化。《大庆晚报》的“新闻招手停”栏目在2009年10月与大庆市供热部门联手,开展了“测温监督员进您家”行动。“新闻招手停”组织多名记者在供热期间专门报道供热中出现的问题,记者们拿着温度计走访市民,而且会及时地将测温的数据刊登在第二天的报纸上,是否达标一目了然。随着测温工作的不断深入,“新闻招手停”逐渐由“单纯测温”向“理性测温”过渡,如比较测温家庭的位置、房屋装修中是否将暖气覆盖、是否改装过暖气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新闻招手停”陆续发表了《凌晨两点,希望热力多添几锹煤》、《关注供暖,这段时间这些事》等几篇文章,理性公正地分析了为什么居民房间不热,让供热单位和居民都能明确自身的原因,既考虑到供热单位的利益又维护了百姓的权益,自然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肯定。
  故事化手法写新闻。2008年的《大庆晚报读者调查报告》显示:午间休息时阅读本报的占30.97%,晚上阅读晚报的占12.31%,傍晚下班后读报的占8.24%,早晨上班前读报的占8.8%,把这几个数据相加以后,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利用业余时间读报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人们已经把读报从原来的理论学习变成了一种休闲手段。而新闻稿件的写作也渐渐突破传统——“故事化”新闻以其特有的情节叙述、悬念设置等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这类新闻稿件,其叙事风格更能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也更加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是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表现形式。
  “讨薪”一直是广受关注的话题,“讨薪”的背后不仅仅是务工人员的辛勤付出,更多的是他们无法拿钱回家的辛酸。“让寒者温暖,让弱者有力”,《大庆晚报》特别推出了温暖2009讨薪系列报道。《大庆晚报》2009年11月20日A13版就刊登了5篇以“讨薪”为内容的新闻稿件。这些新闻的主人公既有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工,也有“都市白领”——室内设计师,然而,无论他们之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辛苦付出之后,依旧两手空空。记者并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陈述国家的政策或是评判谁是谁非,相反,记者只是将这些事件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讨薪”者令人同情的遭遇跃然纸上。尽管每一篇稿件的标题前都标着“讨薪故事——”,然而,读者读了这样真实感人的故事后又怎能无动于衷。
  图片化形式讲新闻。中国的报纸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一篇新闻报道若是没有图片总让人觉得缺了些什么,而这也恰恰符合大众文化内容通俗、获取信息便捷等特点。而图片的作用不仅仅是点缀版面,它还为文字报道提供了证明。翻开《大庆晚报》,几乎版版都有图片。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人们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阅读大段大段的文字,图片新闻应运而生。目前,《大庆晚报》的新闻报纸剧已经注册,成为《大庆晚报》吸引读者的一个亮点。它的推出迎合了读图时代读者的需求。不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字,读者通过5~6幅图片和每幅图片配发的简短说明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明确其意义,一期新闻报纸剧“演”一则新闻。它的出现迎合了当今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一种崭新的形式来报道新闻。如2008年10月24日的新闻报纸剧《夫妻发行员的一天》,该新闻报纸剧以夫妻发行员一天的行动为线索,以孩子的口吻讲述父母一天的工作,读者读后既了解了发行过程,又能很好地体会发行工作的甘苦,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正值《大慶晚报》征订期间,这无形中又为报刊的发行起到了正面宣传的作用。
  由于新闻报纸剧是建立在平面媒体上的演绎场,所以感兴趣的市民可以报名成为其演员,将自己的形象定格在报纸的照片上。新闻报纸剧已经成为《大庆晚报》与市民互动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之,大众文化为晚报的发展注入了许多新的元素,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对晚报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何在残酷竞争中克服劣势,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是晚报必须直面的问题。合理地借鉴利用大众文化的有益成分,扬弃其糟粕,不断创新,无疑是晚报今后的发展趋势。
  注 释:
  ①金元浦:《重新审视大众文化》,《当代作家评论》,2001(1)。
  ②李良荣:《新闻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③崔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④新浪博客:《中国经典经济节目评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cd4ff0100dq6q.html,2009-6-19。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如果说发生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是一场发生在我国的史无前例的卫生战役的话,那么发生在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更是一场世界性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这种“危机”事件是一个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条件下必须迅速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与“非典”时期相比,作为社会公器的传播媒介在这次事件中又表现如何呢?从“甲型H1N1”流感发生至今,新闻媒介发挥了其强大的宣传能力,真切地做到了新闻的公开性原则,并发挥了积
期刊
摘要:《新闻1+1》重视媒介的公共价值,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关于热点话题的节目评论都要被各大网站转载引用,作为此事件的权威意见。《新闻1+1》构建公共话语空间,传递出新闻评论节目所蕴涵的人文关怀,与倡导公共理性、传播公共精神,舆论监督、维护公共利益的作为,是传媒公共性的最大实现。  关键词:公共性 新闻评论 《新闻1+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急剧转型发展、社会冲突也随之加剧;
期刊
摘要:数字化的崛起,使人的感性与理性关系在虚拟的世界中得到全新的融合,景观文化的传播必然顺应数字化的潮流。建立起数字化的虚拟景观是各种景观文化的必然追求,数字景观成为景观文化的另一种面貌。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数字景观文化的实现相对来说较为容易,但是对以文化为主或以文化与自然并重的景观而言,不仅要求要以感性为动力、文化为线索来实现数字化,而且在消费观念上也要从以“物”与娱乐的内涵转向以文化、“物”、娱乐
期刊
当前,无论是公共事务还是个人私事,均呈现出日益复杂化的态势,信息传播立体化、多元化,不仅信息量大、短平快是新闻媒介的生存基础,而且开发观点信息资源已成为媒介竞争的制胜之道。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和价值取向使舆论空间发生多元性的变化,尤其是在网络中,多种多样的观点交错混杂,致使受众完全凭借个人经验、知识水准和思考能力,已经很难准确把握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受众对于新闻媒体的依赖性更强。作为基层媒体,地市级党
期刊
摘要:由于办报主体、传播机制、媒介制度和媒介功能等的不同,中西方新闻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两者在近代新闻业发展过程中却以不同的方式走入相同的误区,即都经历了一段“政党报刊”阶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两者在新闻业发展的道路上又探索出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报刊”的出现代替了政党报刊,使得报刊重新回归到了政治家办报的传统;而西方以经济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动力机制注定了“廉价报刊”的
期刊
摘要:随着公交移动电视的发展,人们快乐地体验着公交移动新媒体带来的便捷。公交移动电视是否真的适应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其节目编排、传播效果、产业价值和前景展望是否值得瞩目和期待?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本着从实际出发、为实践服务的宗旨,力图发掘以上问题所在,分析存在原因,并提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公交移动电视 传播效果 考察 评估    蒸蒸日上的公交移动电视  2009年3月5日,ICT研究与
期刊
引言  2009年11月15日,WCG2009世界电子竞技大赛在四川成都圆满闭幕。这是全球顶级电子竞技盛事WCG成功举办的第九届,也是首次在中国举办。中国选手包揽了魔兽争霸项目的冠亚军,当五星红旗第三次在WCG冠军领奖台上飘扬的时候,国外媒体无疑是满眼的羡慕,而留给中国媒体和广大电竞爱好者的除了自豪之外,便是沉积了多年却又无法排遣的酸楚。在像CNN这样的主流电视台通过自己的图像让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中
期刊
我国公民对非洲地区的印象主要是通过便捷的媒体阅读获取的,报纸媒体是其中的主要途径之一,公民对非洲的了解程度就与国内报纸对非洲的关注度有关。基于此,我们对《人民日报》等国内报纸对非洲的报道进行了研究。  研究对象及方法介绍  我们选择《人民日报》等九大刊物作为分析对象。主要在中国知网按照年度进行关键词和主题检索获取新闻,如果符合要求的新闻特别多,则按照随机抽样来选取新闻,并通过乘以系数来计算总数(如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新疆“7·5事件”为主题,对《纽约时报》与此相关报道的话语修辞进行分析。《纽约时报》通过词语的选择、隐喻的运用,将“7·5事件”的实质定义为“自由与人权”问题,这与他们对西藏问题的看法不谋而合。这种话语结构凭借美国在世界新闻流通市场的强大话语权而传遍全球。解构与重建这些话语结构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疆 “7·5事件” 《纽约时报》 话语分析    2009年7月5日,新疆
期刊
摘要:本文以番禺垃圾焚烧选址事件(以下简称番禺事件)为个案,重点分析公众、媒体、政府如何通过共同参与这场环保“公共议题”,形成一种“互动”的传播模式,并对三重参与主体在参与公共议题传播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进行探讨性的总结。  关键词:公共议题 参与主体 传播模式    番禺事件从进入公众、媒体、政府视野,到最终落幕,历经2009年9月至12月四个月的时间,其间,由于公众的积极参与、媒体的大力推动、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