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与学生生命成长的一些感悟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_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所以,如果教者还是把教科书当作“圣经”一样作唯一的“标准”解读,而忽视学生真实具体的个性感悟,那只能是一种陈旧的、游离于孩子心灵之外的教学方式,绝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打动孩子的心灵,让其在生命的感悟中成长呢?
  
  一、链接儿童的真实生活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生活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通过多元的途径,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起来,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初步形成的生活态度、心理等来触摸、理解教材,在课文和学生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透过语言的外壳寻找并感悟到感性和理性的内核,完成人文内涵的升华。
  教学片段
  师: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孩子们,你还知道“( )是( )的家”吗?
  生:文具盒是铅笔的家。
  生:大海是轮船的家。
  生:蓝天是飞机的家。
  生:……
  师:说得真棒!你知道你的家吗?
  生:妈妈是我的家。因为妈妈最喜欢我了,她经常给我讲故事。
  生:爸爸的怀里是我的家。因为我最喜欢睡在爸爸的怀里,很舒服。
  生:爸爸妈妈的家就是我的家。
  生:学校也是我的家。因为在学校里,老师爱我,同学们喜欢我。在学校里,还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
  师:那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
  生:(齐声)喜欢。
  师:是呀,白云、小鸟、鱼儿、种子也是多么喜欢、多么热爱自己的家呀。我们再一起来读一下好吗?
  
  感悟
  
  “家”到底是什么?用字典上的解释来回答:家庭、人家。然而学生对“家”的认识依然是混沌一片。但如果结合他的生活来理解,那么孩子对“家”便有这样一个朦胧的意识:家里有亲人、家中充满温情、家是让自己的身心都感到自在舒服的地方。于是,爱家之情便油然而生。我想,在学生生命的历程中,“家”便是他心目中永远美好的心灵港湾。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一旦与儿童的生活链接起来,课文的生命活力就会激发出来,师生双方就会拓展出一片广阔的丰富的人性空间,学生的心灵在其间自由驰骋,并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天地。
  
  二、触动儿童的情感世界
  
  学生的情感是真实的、丰富的、细腻的,又是极容易引发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去涉及文章所构筑、显示的丰富而充满人性的精神世界。教师富有挚情的语言、真实生动的神情、灵活丰富的手语,加以音乐、画面的渲染,便能自然地体现出一种意境和气韵,使学生置身于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从而激起学生的心灵感应,焕发出个性化的情思。
  教学片段
  师:配乐朗诵《珍珠鸟》第六自然段。
  师:(打出《珍珠鸟》课文插图)请看这幅图,用你们的心灵去感受,哪些地方你觉得很熟悉?
  生:珍珠鸟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的样子,我很熟悉。我家的小妹妹睡在摇篮里的样子也是这样香香甜甜的。
  生:有一次我乘车的时候,妈妈搂着我,我竟然枕着妈妈的肩膀睡着了,睡得很沉很沉,妈妈说我睡了近两个小时呢!
  生:我觉得作者冯骥才的表情很慈祥,很温和,就像我爸爸,他也是经常这样微笑地看着我的。
  生:我觉得作者看珍珠鸟雏儿的眼神很熟悉,跟我妈妈的眼神特别像,充满着——对我的疼爱。
  生:……
  师:小妹妹甜甜地睡在自己的摇篮里,你们睡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可天生怕人的珍珠鸟却睡在了“我”的肩头上。由此,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小鸟把作者当成自己的亲人了。
  生:小鸟睡在作者的肩上感觉很安全、很舒适,它很放松,说明它已经不怕作者了。
  师:同样,从作者冯骥才看雏鸟的表情、眼神中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冯骥才把雏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
  生:冯骥才就像一个温和、善良、伟大的父亲,充满着幸福。
  师:你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种似母女、如父子般的深情表现出来吗?
  (生配乐朗读。)
  
  感悟
  
  人与动物和谐、融洽地相处在一起的美好境界,通过教师抒情语言的阐发、音乐的激发、画面的引发,便自然触发孩子内心的情感,与教材、与作者产生共鸣,并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留下一抹永恒的记忆。
  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类似的课文,让学生深切体会其间的内涵,必须从“情”字人手。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和同学之间的友情等都可以成为教材与儿童心灵成长的链接点。如上所述,用父母之爱、长者之爱来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吗”的深切内涵,用同学间友爱互助的情感体验来顿悟“给”永远比“拿”愉快的人生哲理……这样就使教材之情、师者之情和学生的情感心灵发生碰撞、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生命意义的感悟,从而在根本上影响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
  
  三、培植儿童的纯真习作
  
  作文,在心灵感悟的言说中,学生的个性生命得到飞扬,所以,“言为心声”,每一篇习作都应是孩子心灵之声阐释的生命场。失落了学生独特灵性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作文,是没有生命的作文。在学生的习作中,这种生命的灵性,集中体现在一个“真”字上,因为,在这个世上,唯有生命是无法造假的!孕育作文生命的胚胎必须从儿童“绝假纯真”的习作开始。
  
  习作片段
  
  在学习《生命的壮歌》、《珍珠鸟》、《我的油布伞》等一系列课文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习作:《生命中的感动》,要求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尤其是亲身经历的让自己深为感动、难以忘怀的一事、一人或一物写下来。现摘录两段学生的习作:
  ①“风更狂、雨更大了,助力车不断地摇晃着。我不由得紧紧地抱住了妈妈的腰,冷不丁地打了几个哆嗦。妈妈似乎发觉了,赶忙下车,又脱了件衣服命令我穿上。看着妈妈在暴雨中越发单薄瘦弱的身子,我情不自禁地靠了上去……”——《雨中的母爱》
  ②“在‘同一首歌’的旋律中,一张张苍白的小脸在我眼前闪过,听着他们诉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回家时,我忍不住哭了。一旁的妈妈也不停地抹泪。为什么苍天对他们如此不公平呢?为什么让他们小小年纪就要承受病痛和化疗的巨大痛苦呢?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像我们一样上学、游戏呢?让我们一起伸出援助之手,帮帮他们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他们就有希望获救了。”——《身患白血病的孩子》
  
  感悟
  
  在孩子的习作中,遣词造句或许没有那么“典雅”,构段成篇也无所谓“肌理”,但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学生恬然的真情告白。这些心灵之音正是他们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的体悟。作为教者,我们就应让这些生命的花朵在自由的场院里尽情地绽放。
其他文献
关注学生学习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引导无足轻重,反而对教师的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把准切入口,通过精心预设,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需要”,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动力,更好的促进学生建构知识,形成学习能力。    一、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引导学生探究,让知识自然生长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程内容的设置严格地遵循了这一规律。新知与某些旧知扣得很紧,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结,知
期刊
《孔子游春》记叙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泗水对弟子们实施教育的故事,实际上这就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施教场景的真实再现。孔子上的课展示的是语文教育的原生态,与今活跃在语文教改前沿的那些特级教师们的课,有着惊人的相似和相通之处。那么,《孔子游春》蕴含着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呢?    一、语文即生活    据载,孔子很重视对弟子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他亲自整理编辑了教材《六书》,但
期刊
《美国教学创意手册》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活动,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语文能力应首先把这种基本要素作为强调和培养的目标。教师授课时,不能满足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认真状”,要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等进行大胆创意,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处于积极的倾听状态,以提高授课和听课效率。    一、
期刊
语言交流作为教育重要的方式,我们有理由赋予它们阳光和雨露的温暖和关怀,于是,我们把能够让教育充满温暖,让孩子的生命更加灿烂、灵动的语言,称之为“阳光语录”。在“阳光语录”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构思了四种类型:师生阳光语录、家校阳光语录、亲子阳光语录、伙伴阳光语录。实际上,这四种类型并不仅仅是一种平面化的对“阳光语录”的分类,而是真实地再现了我们研究的思路和思想的轨迹。    一、师生阳光语录活动的
期刊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学会“放大”和“缩小”,正确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正确认识学生身上的优点与缺点,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加以积极引导,使自己摆正心态,走出困扰,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能享受到忙碌后的欣慰与快乐。    一、“放大”学生的点滴进步,“缩小”表扬的标准    许多班主任老师谈起自己的学生来,总能列出他们身上各种各样的不足来,而优点往往会被缺点所掩盖。在对学生的缺点提出批评的同时,是否
期刊
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力量,是净化孩子的心灵妙药。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做到心与心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犯了错的时候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并及时改正。我用“爱心”这把钥匙开启学生“心灵”的锁,改变了一大批学困生。    案例    去年九月,我刚接了一个班。班上有个看上去很沉默的男孩,平时几乎不与同学交流,我多次找他谈话,也没什么效果。有一次上课,我请他回答一个非常简单
期刊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来自湖南的某“神童”,十三岁上大学,十七岁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这位少年“天才”,后来却肄业。原因是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能力,不能胜任学业。  从这位母亲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无微不至的关心、不离不弃的关爱、全身心的呵护。但这位母亲所追求的“发展”则是被动的、扭曲的。她的“守护”最终成为孩子自由生长的桎梏,严重影响个体的成长。笔者认为,在教
期刊
[插曲一]课前,教师如此引导学生“举手发言”!    笔者曾到城区一中心小学借班上一节语文公开课。上课前,班主任说该班学生很调皮,上课不喜欢发言,新老师上课时更加随心所欲。为了能顺利地上好这节课,班主任就“举手发言”问题特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如果有把握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你就把右手举得高高的,甚至可以站起来;如果只是有点会,你就端正地坐在位置上,把右手轻轻地举起;如果你不会回答,你就干脆
期刊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到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方智范教授指出,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这是一道“铁门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维就是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是由一个个传承中国文化的汉字,一个个饱含深情的语词,一句句充满灵性的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流行音乐作为一个相对热门的事物,对社会各个阶段,各个阶层的人都产生了一定的效应,而流行音乐的普遍性、时尚性更引起了青少年的特别关注,不管在学习、生活习惯还是性格的形成方面都起到了很重大的影响。但是,到底这个影响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可以研究方面,以及怎么样合理利用流行音乐,使之能够让青少年从中产生积极效果,从中受益,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论文论述中,我将会利用一些实例来论述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