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销售难做吗?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l207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末,几个MBA同学周末聚会,大家边吃边聊,期间不断有同学赶来加入。大家谈的多是各自的生意,其中有位做咨询的同学抱怨说,搞咨询简直就是干苦力,生意越来越难做,看看同行中有些朋友兼做培训,每次开班都能来一堆人,以后干脆改行搞培训算了。
  不一会来了一个做培训的同学,接上生意难做的话题,抱怨说,现在办培训班真没意思,每次开班只图个热闹,人是来了不少,但是挣不到钱,还是做咨询好,只要把几个人搞定就行了,明年干脆改行做咨询算了。 大家听完,哈哈大笑……
  
  正视市场的变化
  
  这件事后来成为同学中广为流传的笑话,正印证了那句老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搞培训的想去搞咨询,搞咨询的想去搞培训。他们并不是真的想改行,而是不能正视市场的变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市场的变化是悄然进行的,虽然市场中人都能感受到,但多数人是向后看,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缺乏战略眼光,更缺乏适应变化的行动,只能怨天尤人。
  市场的变化,可能是一种产品的变化,也可能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变化。产品随着上市时间的推移,价格下降是必然;随着市场推广的延伸,新市场也会越来越少;随着跟随者的增加,生命周期自然会缩短,最后产品走向灭亡。
  比如模拟复印机在中国市场上销售了10多年,竞争愈演愈烈,价格越来越低,最后被新型的数码复印机淘汰;而数码复印机刚坐稳市场不过2~3年的时间,现在又面临着被彩色复印机、复合机挤占市场的尴尬局面。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商业模式也在变化,并危及到一个行业的生存。过去人们习惯买复印机,现在以外资企业为代表的客户群,越来越不愿意购买整机,更喜欢租赁整机,从而催生了复印机租赁业务{供租赁的复印机也不再是低档的二手机,新机也赫然在列。
  一些经销商跟进这种变化,把机器提供给客户,然后根据客户使用量收取费用。客户不用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整机,避免设备投入的风险,自然愿意付出更多的使用费。经销商逐渐扮演了运营商的角色,获得了比同行更多的利润。
  产品的变化可以清楚看到,商业模式的变化则更隐蔽。产品变化通常能带来比较明显的行业整合,而商业模式的变化就很难界定出行业整合的时点,尽管这种变化可能会引起更大范围内的行业整合。
  变化是市场发展的规律,我们没理由抱怨。宏观经济不论如何发展,都会给某一具体行业带来机会和威胁。变化是正常的,也是永恒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够生存的商业模式,从产品、销售、服务等各种角度去找办法。任何一个行业的生存法则,都是在变化中寻求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营销模式。
  
  别总拿销售说事
  
  新品生命周期缩短,既是市场的驱动,也是企业研发能力增强的体现;销售价格下降,既是客户逐渐成熟的表现,也是厂商盲目追求市场份额的结果;促销的失灵,既有客户的感官麻木,更有厂商过度促销的原因……
  市场的变化,首先反映在销量下降,销售难做,直接冲击销售部门。销售下降了,公司自然拿销售部门“动刀子”。
  销售部门固然要为销售下降承担责任,实际上也正是他们首先承担了销售下降的后果:收入下降,队伍动荡。但是营销不只是销售一个部门的工作,一个企业总在销售部门寻找阻止销售下降的办法,迟早会碰壁的。
  从公司内部来看,销售不力,可能是新品推出的速度跟不上对手;也可能是公司的服务质量下降,不能有效维护客户群体;甚至是公司的财务管理不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都可能在销售业绩中反映出来。这些因素造成的销售下降,往往更隐蔽。
  而公司在查找销售不力的原因时,往往不反思公司管理部门的原因(因为这样会伤及管理者自身的利益),棒子向下打,首先落在销售部门的“屁股”上。
  正视市场的变化,需要公司拿出巨大的勇气去应对、变革,常常要牺牲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一个总拿销售说事的厂商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只是抱怨生意难做,这样的公司迟早会退出市场。
其他文献
苏宁模式的优势在于:它选择了一种适合新兴需求而又供不应求的商品,从而在门店柜台“迫使”顾客答应延后付货,最后帮助苏宁在几乎零库存、零占压的情况下快速周转。    第一桶金:从做餐饮开始    在创立苏宁之前,张近东还有一次创业。  1989年,张近东和七八个人从上海转乘火车返回南京。等车时,顺道去上海百乐门那儿转了一圈。在一家店里,他们每人要了杯咖啡喝,没想到最后一算账竟然花了将近100元。100
期刊
区域竞争的生态环境恶化    不少行业像啤酒业一样,已经进入了明显的整合期:青啤、燕啤等啤酒巨头已经在全国各地广为整合区域品牌,但放在整个产业格局下看,啤酒业的同质化竞争愈来愈恶化了区域竞争的生态环境,反过来,恶化的生态环境也为竞争的同质化推波助澜,发展堪忧。    仅以山东淄博的啤酒市场为例,在总人口仅400余万的区域“小池子”里,就有青岛、崂山、柳泉、汇泉、泰山、银麦、绿兰莎等几条较大的“泥鳅
期刊
许多业务代表包括区域经理都很苦恼:一些经销商总喜欢越过他们,直接和自己的领导沟通,有的大经销商甚至手眼通天,直接和厂家老总对话。  这样一来,厂家代表形同虚设,政令不畅,令不行禁不止,经销商还动不动拿厂家领导来压自己,市场工作自然没法做。威信扫地、心存怨气的业务代表,逮着机会就“修理”经销商,扣费用、瞒政策、使绊子。经销商一看,得,问题复杂了,还得找厂家领导。一来二去,冤冤相报无了时,最后不是业务
期刊
为什么我们付出了折让,客户还不满意;花了比同行更多的费用,客户还不领情?    销售政策难产    你能想象吗,第一季度早就过了的今天,还有一些公司2007年度的销售政策还没出台!不久前,我受邀参加了一家公司的业务会议,他们已经N次讨论过这样的话题:客户为什么集体性排斥公司政策?新年度的销售政策到底该怎样设计才是两全其美?  这是一家生产家用小电器的公司,它的销售老总告诉我:这几年,公司给予代理商
期刊
标准的联销体    如果说格力的联营体是大家联合在一起营销,那么娃哈哈的联营体就是联合一批、二批商去销售,因此叫联销体更为恰当——它只负责分销、物流、收款等工作,并不涉及品牌与市场推广。  这种联销体,是厂家在其核心地级区域内,与核心经销商及其核心市场(如核心县级市场或地级市场的各区域)的联销商三方建立的相对稳固的联盟渠道网络。  其中,联销商直接受厂家或经销商的管理。与其他未入盟的同级分销商相比
期刊
很多应收账问题都不是业务员能拿主意的,需要分管领导及时定夺给政策。问题中的老大难户,更要领导亲自出马摆平。上面不盯紧,下边就松了气。人人都喜欢避难就易,不是难题也拖成了难题。    企业依照客户订单发货,当时限超过约定,货款仍未到账,“问题应收”就形成了;如果企业给上游的货款已经付出,但商品依然滞销,且商品本身也存在变质风险,则“问题存货”形成。  凡成功、长寿的经销企业,其应收账款和库存循环都是
期刊
在发展联营体之前,格力与其他企业一样,通过多个一级经销商覆盖省级市场。当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些一级经销商就开始为了争夺市场而内斗,竞相降价,结果格力的价格体系被冲得七零八落,厂家和经销商两败俱伤。  于是格力开始建设联营体——厂商股份制区域性销售公司,由厂商共同出资组建,以格力品牌为旗帜,各占股份,年底共同分红。其核心理念是渠道、网络、市场、服务全部实现统一,共同做市场,共同谋发展。这其中,格力
期刊
渠道政策可能向两级化发展    1.干脆没有政策。  即尽量减少渠道政策。许多企业不是被竞争对手打败的,而是自己把自己打死了。这多可追溯到不当的渠道政策上。于是一些企业干脆没有任何渠道政策,只有广告开路和消费者推广拉动。  2.渠道政策体系化。  渠道政策进一步裂化,形成针对渠道的四大政策体系:价格政策体系,返利政策体系,促销政策体系和奖励政策体系。  有的厂家已经形成了针对经销商/分销商/零售商
期刊
要引起顾客的好奇心,就得做别人都没做过的——别人卖西瓜是靠称,我卖西瓜靠顾客自己掂量,这自然好玩,顾客也愿意参加了。  游戏的促销,促销的游戏    案例一:卖西瓜  时间:2006年盛夏8月  地点:重庆某大学校门口  天色阴沉下来,快下雨了。老张面对满当当一车西瓜发愁:天不热了,这西瓜还怎么卖啊?  愁眉苦脸想了半天,老张忽然心生一计:顾客用手掂瓜估重,如果误差不超过三两,此瓜白送;猜错了也不
期刊
终端费用问题    现在的终端费用,已经成了厂家和商家的“心结”,好像不论投入多少都不够,数量之大,动辄以万计;涨价之快,2006年跟2005年绝对是两个不同的级别。    费用是省不了的,进店上架之后呢?又面临着促销费用的增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促不销好像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消费者习惯了促销的时候买,营销者也已经将促销彻彻底底地变成了常规营销动作。  促销大战愈演愈烈,逐年增加的费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