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问题教学策略体系的构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cxd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贵有疑,问题教学是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实践中,我们许多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有问题教学的“影子”,但由于对这一教学策略认识的片面,操作中又难免不到位或走过场。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尝试构建语文问题教学策略体系,以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从理念、策略、评价三个维度谈谈我们的探索,并求方家指正。
  一.追求有意义的学习——问题教学的出发与归宿
  为什么要采用问题教学策略?中外教育史上许多精辟独到的论述,语文新课程的理念,语文实践中的种种困惑,都在引领我们的思考走向深入。
  孔子主张学思结合,其启发教学原则便是弟子主动发问前提下教师的点拨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凸显出学生主动学习的特征;孟子则重视怀疑批判精神,“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同时认为读书过程没有一番切身的感受体验与认真主动的探究,是不能为之的;而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对话式辩论,通过一系列提问,层层剥笋,去伪存真。先哲们对问题教学的论述或实践,表明其必须让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学习。
  语文新课程强调阅读时需要“珍惜学生独特的体验”。而有些老师进行问题教学时,给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束缚与遏制学生的独立思考,漠视与低估学生的能动思维结果,使教学过程陷入机械。其实,有意义的问题教学的最大特色,便是学生思维成果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样。“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问题教学应该彰显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创造、发展。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活跃了,也有了一丝“浮躁”的味道。究其原因,激发学生非认知因素(情感、态度、意志等)与有意义学习间缺少沟通的桥梁。苏格拉底追问诘难之所以能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入深层,关键就在于学生思维过程不只显示理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问题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和形成知识,更要重视拉动学生的思维张力,使得他们的动机、情感、能力都得到发展。
  所以,问题教学追求的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即“使每一个人在态度、认知、情意、行为和个性等方面都发生变化的学习”。
  二.引领学生发现、创造——问题教学实施的核心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策略,必然涉及问题的设计、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三方面。在追求有意义的学习理念下,问题教学的实施应该指向引领学生去发现、去创造。
  1.问题设计策略
  (1)目的性。“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通过课文教学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形成。问题教学重在用问题引发教学,因而这里的问题不能漫无目的,而要紧扣教学目标。《飞夺泸定桥》一课的教学,是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一位老师精心构思,巧借课题质疑:泸定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又是怎样夺取泸定桥的?并以此来引领学生反复读文。这些问题可谓一问中的,切中要害。
  (2)问题性。问题要包含学生求知的东西,切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即是说,问题是介入学生“已知、已学”与“未知、未学”之间,使学生感到困难,但又是通过思维活动能够解决的。好的问题有助于给学生讨论与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引发与集中学生的思维活力。学生只有主动地思考探究,其中的问题性才能得以排除,必要时还需要教师的点拨与指导。再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泸定桥在哪里?”这一问题只需教师稍作介绍即可,如以此展开教学,就不具有问题性。许多老师习惯教学时质疑导入,让学生提出课始时的疑问,但如果对学生的质疑不加以归纳,问题因为不具有“问题性”,教学就会流于形式。
  (3)艺术性。问题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语文知识、智慧生成的过程,而好的新颖的问题往往暗含着一种方法、策略。《清平乐·村居》一词教学时,这样艺术地设问:“无赖”本指刁钻泼辣、不讲道德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又是“最喜”又是“无赖”,矛盾吗?你怎么理解?生活中看到过类似的情况吗?借助矛盾冲突引发学生思维,促动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学习新知。于永正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在学生读文后发问:“你心里有什么滋味?”引发学生咀嚼感受,品读课文,问得极妙。
  2.问题提出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从而产生问题并乐于解决问题。创设情境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播放有关教学的记录片,也可以是教师饱含激情的教学语言渲染熏陶,使得教学成为一个强劲的磁场,能够触动学生诗意的想象。听过一位特级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她把教室布置得庄严肃穆,课始伴随音乐,师缓缓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学生似乎一下子就走进了课文情境,问号也随之而来:人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要这样送别总理?……学生进入细致入微的思考,也因此获得真切、生动的体验。
  (2)提供思维的“梯子”。作品总是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面貌等,是学生顺利理解课文的前提条件。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在此基础上发问,学生便可顺藤摸瓜,少走弯路。《凡卡》一文教学时,老师往往有这一问让学生思考:“爷爷能收到信吗?为什么?”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他们往往会纠缠于信封写作的不规范,很难据此体会小凡卡在这种社会中,只能过着悲惨的生活。因此,有必要给学生思维的“梯子”,向学生提供当时社会的阅读材料,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才能愈发体会造成小凡卡命运悲惨的社会根源。
  3.问题解决策略
  (1)美读感知。“文者,情之经”,语文教学要重视美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味涵咏,读出文章的美味,品出文章的美感。要让学生读得“文章如出我心”,“文章如出我口”。这方面,许多成功的语文教学便是范例。当然,美读时需要注意两点:一要“有情”不要“无情”,二要“真情”而非“矫情”。
  (2)感悟体会。美读只是让学生获得关于课文的丰富感性认识,而学习课文达到理解,离不开弄清蕴含在课文语言文字中的意象。《长征》教学时,“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理解这一“暖”一“寒”,必须让学生体会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强夺泸定桥的悲壮。这里就需要让学生反复揣摩、体会。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学生间的合作与对话,实现生生互动与思维共享。
  (3)想象创造。语文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感知理解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养成语文能力,这自然需要在问题教学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提问:乌鸦又叼回一块肉,再次碰到狐狸,会发生什么呢?”《鸟的天堂》中那棵大榕树,究竟大到什么样子呢?《“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的情形,生活中也有类似情形吗?引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为寻求一种答案。
  三.兼顾学习过程与思维结果——问题教学评价的关键
  如何评价问题教学?在追求有意义的学习理念指导下,我们不仅需要关注问题本身是否具有指向性与包融性,更要关注是否以问题来诱发学生主动深入思考,使得学生摆脱单纯追求结果的学习倾向,从而更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语文素养的积淀、提高。
  由于问题教学带有很强的启发性,因而可以引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实则是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想象、创造、追问,更能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经过长期的熏陶教育,将逐渐学会质疑,学会思考,进而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因此,在关注语文问题教学时,我们尤其要注意其过程的价值取向。
  当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问题教学有时也很难回避自身的局限性。如问题设计欠科学,探究过程易被简化,很难设计满足全体学生需求的问题等,甚至问题教学还会挫伤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切忌机械、僵化。
  语文问题教学是一种很“传统的教学策略”,在新课程中审视并构建其策略体系,从而扎实有效地实施语文问题教学,必将推动语文教育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田长青,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无锡。本文编校:郑利玲
其他文献
古人创作讲求“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字无出处”,这里的“来历”与“出处”就是模仿创作的范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仿自“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毛泽东曾仿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创成“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名句。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善于模仿,进而达到自然纯熟的境界呢?  一.偷其字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期望于我们的写作能力,最初步而又最切要的,
今年6月15日早晨上早自习,我一进办公室,听同事道汪金权老师逝世噩耗,心中堵得慌。   汪老师始终是蕲春三中的校友,始终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友。他在我校,永远是语文老师乃至其他学科老师的前辈;他在湖北省甚至全国教育界,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老师们的泰斗”。我觉得理应写点什么,怀念我县教育战线心目中的伟大而平凡的老师。   在我的记忆中,第一件事是难以忘怀的。   大约是2006年腊月底,那时我县
2012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王昌龄的《采莲曲》。考试结束后,考生和九年级语文教师一片哗然,学生大喊“坑爹”,教师感叹“坑老师”。因为这首诗《中考指南》没收录,不在复习之列。这是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荷”专题里的一首诗,平时教学只要学生理解大意,会背诵默写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出现在中考试卷中,确实让教师和考生始料未及。这致使很多考生在考场上束手无策,白白丢分。  让我们先来看看
南通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爱华提出,小学语文课堂要达到“三味”,也就是“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初中语文如何践行“三味”呢?在聆听了较多的专家的课,在与同行探讨一番后,我觉得初中语文也应该践行“三味”,即“语文味”“生活味”“成长味”。  下面,结合本人在初中教学中的几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我对“三味”语文课堂的理解与实践。  一.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2011年,语文味
同学们,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文学和当作家的体会。  只要一个人还活在世上,都跟文学脱离不了干系。如果你讨厌文学,文学就像苍蝇一样跟着你,让你烦;如果你爱好文学,文学就像花香一样熏陶你,让你心情舒畅。作为学生,你每天学习的语文课,读到的基本都是文学作品,而且都是经典的。在生活中,你说话有文采,能引经据典,别人会说你是喝过墨水的人;你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广告辞,都与文学有关,如“喝XX酒,做
楚尾吴头的交通要冲,渊远浩瀚的长江之滨,坐落着资源丰富的江南重镇——黄石。东临车水马龙的颐阳路,西依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在这闹市中有着一方净土,她就是湖北省综合办学实力五十强学校——黄石八中。闹市不闻蝉噪音,隔墙却晓读书声。在这样一片自由民主的人文沃土上,孕育着一朵瑰丽奇葩,那就是八中语文教研组。  心无杂念道自高,腹有诗书气自华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船渡人”。八中语文组现有22位教师,其中
语文教学目标的叙写,应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形式上的“怎么写”,即叙写的模式,二是内容上的“写什么”,即目标的定位。拙作《语文教学目标叙写的三种模式》(本刊2013年第2期)谈的是前者,本文将谈后者。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诚然,语文学科有着莫大的丰富和灵动,但对语文教师来说,也面临甄别与取舍的艰难。即如汪曾祺《金岳霖先生》这
1  如果你喜欢看石头,那你就去万山群岛吧。在我看来,万山群岛的石头,是天底下最好看的石头。真的,我不骗你。  其他地方也有供人看的石头,但那些石头都不像石头。它们有的像人,有的像兽,有的像鬼。当地的人为了招徕游客,往往还煞费苦心地给那些石头命了名,比如望夫石,领袖石,罗汉石;又比乌龟石,金猴石,卧牛石;还比如山鬼石,河神石,水妖石。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说实话,我不喜欢这些蹩脚的名字,这都是些骗人
文学教育理应重视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并从中获得审美体验。感受与体验又只能在心灵开启之后,即在有了生命意识之后。因此,文学教育中,必须充分关注生命的存在,与鲜活的生命进行对话,以促成学生自身个体生命质感的生成、积淀与优化。  一.生命质感在审美的熏陶中生成  自我的存在,是接受美的感染的第一步,再尝试从语言文字中寻找自然美的所在。诵读与想象的能力只能赋予个体生命意识清醒者,从意识到自然生命之美,到意识
高中阶段的小说教学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选入教材的长篇小说节选部分,由于原著情节曲折多变,人物关系纵横交互,社会环境波澜壮阔,欲要由节选部分实现“窥一斑而见全豹”,并非易事。加之教学中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可面面俱到。因此,节选部分的教学定位及施教策略,是很值得认真探讨解决的问题。  立足全篇看节选,这是长篇小说节选部分教学毋庸置疑的考虑。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介绍全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