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来源 :当代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cac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人格和性格的关键时期,这就突显出学前教师的重要职能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学前教育中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入手,从理念更新、家园合作、有效激励、心理教育以及营造情景等几个方面给出建议,希望对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有效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27 -0059-02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Behavior and Habit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WU Mengyu  (Qixia Kindergarten,Qixia District,Nanjing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The stag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children to form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which highlights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preschool teachers. 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behavior habits in preschool education,and gives suggestions in terms of concept renewal,home-kindergarten cooperation,effective incentives,psychological education,and scene creation,hoping to provide effective training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ldren’s behavior habits. reference.
  【Keywords】Children;Preschool education;Behavior and habits;Training strategies
  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基于此,在幼儿3~6岁阶段是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关键时期。幼儿学前教育与常规教育显著不同,幼儿稚嫩的身心条件,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培养中应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关怀。对此,幼儿学前教师首先要认清自身的责任使命和职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更新理念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核心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更需要充分把握住幼儿学前教育这一关键时机,将良好的行为习惯深深根植于幼儿的头脑当中,为其今后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必须从幼儿学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开展,逐步推进教学方向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方可突出学前教育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幼儿教师要加强对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比如,时常告诉幼儿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应该怎样做等等,实现各种行为标准的全面渗透。
  其次,教师要时常与幼儿进行对话交流,建立起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个过程当中实现行为习惯的点滴渗透,而不是将其强行灌输给幼儿,避免幼儿产生逆反心理。
  最后,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成长需求以及兴趣喜好,探索极具生动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一种非常轻松和谐的氛围当中快乐地学习与成长,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家园结合
  除了幼儿园以外,家庭教育同样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对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起“家园结合”教学模式,与幼儿家长形成合力,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早日形成。
  首先,从幼儿教师的角度的出发,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成长需求以每周或者每月为单位制定出一份科学合理的、极具可行性的《行为习惯养成计划》,再将其发送给家长。使家长能够延续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确保行为习惯教育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力争实现教育成果的最大化。例如,幼儿教师针对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养成计划,其中包括: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衣服用品收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刷餐具等家务劳动。教师通过微信群发送给家长,并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引导,让幼儿在养成环境中逐渐塑造健康的行为习惯。
  其次,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家长要意识到自身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开展“家园结合”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举止,针对某些不符合规范之处进行监督管理和早期干预,从根本上减少错误习惯的形成机率。此外,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经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这时候家长应该主动与幼儿教师进行沟通,主动寻求帮助,共同探讨幼儿教育问题。这样一方面家长能够获得科学而专业的指导,不断提升育儿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够同教师交流信息,共同掌握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其行为习惯培养中达到协同共育的效果。家园结合的方式培养幼儿正确行为习惯,主要在卫生习惯的培养上,幼儿拥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可以降低患病率,同时也能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常见的良好卫生习惯需要从家庭中开始,比如说,幼儿的日常起居、卫生、饮食卫生、排便卫生等,要求所有的家长在教育幼儿时都需要让幼儿明确早睡早起,按时吃饭、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的重要性,饭前便后以及玩完玩具之后需要勤洗手,晨起和晚睡之前都需要刷牙,饭后需要漱口。要求所有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卡通宣传片以及儿歌对幼儿进行卫生教育。对所有的幼儿开展卫生教育时,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如果幼儿表现的好,教师和家长则需要鼓励幼儿和表扬幼儿,以便激励幼儿帮助幼儿形成一个只要自己做得好、做得正确就会收到表扬的认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养成良好习惯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在幼儿入园之前,要求制定一个生活规则,比如说进餐要小心,不能够将食物撒到碗外,在进餐时不可以看书、看电视、玩玩具、不可以说话、打闹等,饭前便后要洗手,再选择在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吃完饭后需要将碗中的食物全部吃完,不能够随便在园区乱丢垃圾、纸屑等,这些小的卫生习惯都可以在家中与幼儿园中共同进行,进而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加强家校沟通,建立起多元化沟通渠道,以便于双方随时取得联系。例如,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与家长之间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台进行沟通,家长及时接受教师关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计划;家长及时反馈幼儿的日常表现。此外,幼儿园还应积极组织家长会、家长学校,并定期组织家长参观幼儿园等等,密切家园沟通。而这样才能确保“家园结合”教学工作的及时性及有效性,共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 有效激励
  激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幼儿身心稚嫩,对自我认识不足,需要在外界的引导下形成自我认知,而外界的肯定会让幼儿对自身行为产生认可,并下意识地强化某种行为,这样则会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普遍喜欢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基于此,教师应当结合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开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而促进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比如,在帮助幼儿养成勤洗手这一习惯时,教师首要先让幼儿认识到勤洗手的重要性,再将正确的洗手方法传授给幼儿。此后,当幼儿洗手,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再挑选出几名表现比较突出的幼儿给予表扬,并且给予一些奖励。例如,在班级评比表当中粘贴一朵小红花,或者发放一些小奖品等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受表扬的幼儿获得更强的成就感与喜悦感,另一方面让其他幼儿受到激励,从而积极主动的加入到勤洗手的行列当中,从而促进行为习惯教育成果的提升。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些许进步,并且给予相应的赞赏。例如,文明礼貌的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使用激励机制的方式来进行培养,文明礼貌可谓是众多中华人民的基本品德之一,更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文明礼貌不仅仅是人的外在展示,更是更体现出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同时也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告知幼儿什么叫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有助于幼儿体谅其他人的感受,并且促进良好教学环境建立。同时,也能为幼儿在后期处理人际关系时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这一阶段则需要选择有效的激励方式,对于幼儿每一次的文明礼貌习惯,教师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逐步养成行为习惯。当然,真正能触动幼儿并激励其不断进步,改掉各种不良行为的激励,应该融入教师的真情。毫无情感的流露、缺乏发自内心的爱,教师的激励就没有了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激励的同时,应该给予幼儿关爱,让幼儿体会到教师的真诚,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可以有效激发出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行为习惯的早日养成。
  4. 心理教育
  从心理学理论上看,心理是人类行为根基,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象。因此,要想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取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成效,必须同步开展心理教育,从而为行為习惯养成保驾护航。但是,由于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小,不适合采用专业教学的方式开展心理教育,而是通过一些较为生动化、生活化的方式将相关思想和理念传递给幼儿,为其外在行为意识提供指引。比如,有些幼儿不愿意自己吃饭,此时教师可以与其进行深入交谈。首先,了解幼儿不愿意自己吃饭的原因,比如,因为幼儿家长平时习惯为喂孩子吃饭,导致幼儿出现此类问题。教师可以告知幼儿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小学校园的学龄前儿童,需要具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对什么错,从而建立起一定的非是观念。之后,教师还要与幼儿家长进行高质量的沟通,让家长从自我做起,通过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的意识与能力。另外,在通过心理教育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幼儿的内心活动,揣测其行为动机,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工作。例如,有些幼儿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或者不经他人允许就随意拿别人东西。导致这些外在行为问题的内在原因是在于幼儿缺少足够的关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一方面要给幼儿送上温暖的关爱,让幼儿能够敞开心扉,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融入班集体当中,逐渐建立起一种阳光健康的心态。此后,其外在行为问题自然可以得到解决。
  5. 营造情景
  对于年龄尚小的学龄前儿童来说,在面向其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单纯地通过理论讲解,显然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成效,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对此,建议幼儿教师采用营造情境的方式开展相关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学习文明礼貌用语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一些带有文明礼貌用语的卡通图片、动画片或者儿童歌曲,让幼儿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观看。此后,教师再带领儿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比如,教师将全体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再给每一个小组设计一个对话情境,例如问路、拾金不昧、借橡皮等等,让孩子们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对话练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将所学知识转化成外在行为,促进其行为习惯的养成。
  6. 结语
  伴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愈加突显出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此,全体幼儿学前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积极探索与之相关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实现路径,构建起一套符合学龄前儿童成长需求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另外,幼儿教师要加强自主学习与职业素养的提升,用各种新知识和新理念丰富自己的头脑,以此来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促进学前教育质量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效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晶.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刍议[J].文学教育(下),2020(07).
  [2]曹亚荣.中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路径研究[J].才智,2020(08).
  [3]吴彤彤.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要点分析[J].现代交际,2019(07).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标的改革下,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不再局限在单一化地注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而是更加重视教师可以通过正确科学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中养成科学又正确的思维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养成正确科学的学习习惯。而教师自身也需要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强化自身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自己在数学学科上的综合素养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数学的课程学习里
期刊
摘 要:当前,幼儿入园产生的分离焦虑问题越来越普遍,这种分离焦虑如果得不到科学引导,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对甘肃地区幼儿园的幼儿仔细剖析和探究发现,家园共育下甘肃地区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即幼儿自身原因、幼儿园原因、家长原因。要想帮助幼儿顺利入园并降低焦虑感,不仅需要正确引导幼儿,提升幼儿的适应能力,还需要幼儿园做出改革,营造“亲民”的教学环境,家长也要学会“放手”,理智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教育与中,美术学科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美育能力的载体,在促进学生个性学习,开放思维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而美术作为小学生必学的学科,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小學生受自身经验的限制,虽然在创作的过程中充满了思维想象的特点,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思维逐渐片面化、主流化,不利于学生的
期刊
摘 要:魔术具有神奇的魅力,它除了可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和作为艺术欣赏之外,更重要的它还是一把开启儿童智能的钥匙。在数学课堂中拓展融合数学魔术启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实践证明,数学魔术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入数学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外显表达等方面效果突出,通过对数学魔术的探索让人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在真正发生。  关键词:数学魔术;有向开放;操作思考;数学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
期刊
摘 要:音乐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方式,尤其在小学阶段,音乐教育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同时,音乐教育作为小学阶段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逐渐发生改变,学校和家长应当紧密合作,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途径,构建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并借助家校共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素养,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力量。  关键词:家校
期刊
摘 要: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知识当中的重要一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获得计算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基础。由此,教师如何在多元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计算课程,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基本计算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浅析数学教学中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为方向,致力于研究如何在多元文化课堂之上加强口算教学,以提高学生能力,帮助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夠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写景作文锻炼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景能力,体现的是学生的语言学科综合能力。教师需要在写景作文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综合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于学生的语文学科作文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本文旨在研究写景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路径,试图为作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写景作文教学;想象力;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值得教师思考的重点问题。但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需要结合整体思想进行分析,并主动了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在兴趣的影响下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来探索如何结合多元化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关键词:多元化模式;小学科学;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期刊
摘 要: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是新课改后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其语文成绩的提高,甚至会对其他学科产生严重影响。因此,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被摆放在重要位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入手,采用有效策略促进学生智力与情感的双向发展,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飞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情境;策略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读书使人明理。“书香校园”的构建无论是对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还是对小学生品德素质的提升都是十分有利的。所以,在小学育人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图书对学校德育的强化作用,从组织构建、环境建设、氛围营造、范围延伸等多个方面入手打造书香校园,以浓浓书香在小学校园中的充分弥漫来助力小学生个人品德与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书香校园;以文育人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