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个人分析
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和性质是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有利于提高计算的效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并在生活实践运用数学解决生活的数学问题。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安排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册下册第三单元,是学生在充分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在学习了掌握四则运算后,紧跟着让学生进行运算定律的学习,从安排上是紧凑、连贯的,有利于知识系统性的掌握和深入,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的教学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意义很重要。
在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的教学中,加法的运算定律最为简便,乘法的运算定律较难掌握,再加上减法、除法的性质,混合在一起,会在学生的大脑中打混战。在教学中尽管我们逐步深入,层层递进,但要很好地掌握这些定律,作为教师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二、教学运算定律前的学情分析
在教学前,我们要充分了解学情。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除法的笔算,运算定律的学习只是让学生知道,在日常的计算中,一些特殊的算式完成可以通过运算定律的操作,不笔算却能快速的得出结果,这就是运算定律的价值所在。而学生往往所受笔算的阻挠,不能够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因为运算定律要牢记定律,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学好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让他爱上学习,有主观学习的能动性,去克服学习的困难,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增强自信心的目的。单纯的数学学习会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数学课堂其实也可以变得有生命,而不是单纯的数字、图形、符号的面对。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使课堂充满活力,有精气神,有人文味,这样学习学生才会乐学、善学,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好运算定律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指出,数感的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在运算定律的教学中,学生要对数字要有感悟,快速体会数字在四则定律的运算中巧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很多重要,没有数感,四则运算定律的教学将会成为一潭死水。
对学生培养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三、结合情境,巧教运算定律
基于以上分析,个人在教学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时,多方运用情境,把数学问题转变成日常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也是那么有趣,随时都在我们身边的。现结合具体教学片断来谈一谈。
1.让数字找朋友
运算定律是从加法交换律开始的,a+b=b+a,看起来简单,其实不能,教师不能简单地抛给学生一个公式,而是要所追问:加法交换律的中两个算式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个定律有什么作用?我是这样设计的:
请两位学生上台代表a和b,这两位同学站好后,我又让他们换个位置,然后问学生,他们现在与刚才有何不同?为什么要换位置?这样把两个数变成了学生当中的两个同学,大家兴趣一下子就高昂了起来,对于加法交换律感悟得更深刻,特别是第二个为什么又为加法结合律的学习做好铺垫。
加法结合律是在加法交换律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凑整,从而达到简便的目的。我把加法结合律变成学生喜欢的“找朋友”游戏活动,首先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活动如下:
教师先报出一个数,学生说出另一个数作为它的好朋友一起凑成整百数。
师:25 ;
生1:75;
师:64;
生2:36;
……
师:如何快速地找到你的朋友?
生:先看个位数,有1-9、2-8、3-7、4-6、5-5这5对好朋友,这样找起来比较快。
有了这个活动,学生的数感得到萌发,学习加法结合律就水到渠成。
在加法(a+b)+c=a+(b+c),b和c是好一对朋友,要先相加,可以这样叙说:b和c,好朋友,手拉手,手拉手就是加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的。这样理解既生动又便于记记忆。
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中,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
让三位学生依次手举23、56、77(数字可任意设计)站在台上,
师:大家说一说,如果这3个数要相加,每个数会怎么想(有点像修辞中的拟人手法)?
生1:23的好朋友77,它要和好朋友77在一起凑成100,但中间有56挡在中间;
生2:77也到好朋友23的身边去;
生3:56觉得自已站在中间,把人家两个好朋友分开,真不好意思;
师:那该如何做?
生4:用乘加法交换律把56和77交换位置,再用加法结合律凑整。
师:23可以这样对着77喊,77快用加法交换律到我身边来,然后好朋友,手拉手(加小括号)。
台上三名学生进行表演,注意语言的生动性,便于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与记忆。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道理亦同,但它要找的基本上只有两对好朋友25和4,125和8。在这里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5的影子是4,125的影子是8,他们是形影不离的。看到25或125,脑子里马上映像:4或8在哪里?让他们找朋友,手拉手。
2.让定律口语化
除了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说成找朋友,手拉手之外,乘法最难于掌握的分配律也可以做到口语化。
乘法分配律:(a+b) ×c=a×c + b×c,我为了让学生巧记,把相同的那个数c看成我,把a看成爸爸,把b看成妈妈,这样这个定律可以这样记: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说成我爱爸爸,我爱妈妈。这样口语化记忆,朗朗上口,不易忘记,效果很好。如果是(a-b) ×c=a×c-b×c,可以说成我爱爸爸比我爱妈妈多一点(这里有点委屈妈妈之嫌)
3.让定律寓于生活之中
生活中购物的情境完成可以运用到课堂的。在教减法的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时,我结合生活情境,在课堂上模拟购物环节,让学生在乐中学,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要单纯地拘于教材,让自己只是一个知识传授者,而应当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成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合理运用情境,增养学生数感,让自己真正地融入课堂,让课堂学成为一道的风景,而你为这风景用心去旅行,那是最美的人生所在。
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和性质是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有利于提高计算的效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并在生活实践运用数学解决生活的数学问题。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安排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册下册第三单元,是学生在充分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在学习了掌握四则运算后,紧跟着让学生进行运算定律的学习,从安排上是紧凑、连贯的,有利于知识系统性的掌握和深入,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的教学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意义很重要。
在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的教学中,加法的运算定律最为简便,乘法的运算定律较难掌握,再加上减法、除法的性质,混合在一起,会在学生的大脑中打混战。在教学中尽管我们逐步深入,层层递进,但要很好地掌握这些定律,作为教师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二、教学运算定律前的学情分析
在教学前,我们要充分了解学情。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除法的笔算,运算定律的学习只是让学生知道,在日常的计算中,一些特殊的算式完成可以通过运算定律的操作,不笔算却能快速的得出结果,这就是运算定律的价值所在。而学生往往所受笔算的阻挠,不能够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因为运算定律要牢记定律,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学好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让他爱上学习,有主观学习的能动性,去克服学习的困难,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增强自信心的目的。单纯的数学学习会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数学课堂其实也可以变得有生命,而不是单纯的数字、图形、符号的面对。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使课堂充满活力,有精气神,有人文味,这样学习学生才会乐学、善学,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好运算定律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指出,数感的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在运算定律的教学中,学生要对数字要有感悟,快速体会数字在四则定律的运算中巧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很多重要,没有数感,四则运算定律的教学将会成为一潭死水。
对学生培养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三、结合情境,巧教运算定律
基于以上分析,个人在教学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时,多方运用情境,把数学问题转变成日常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也是那么有趣,随时都在我们身边的。现结合具体教学片断来谈一谈。
1.让数字找朋友
运算定律是从加法交换律开始的,a+b=b+a,看起来简单,其实不能,教师不能简单地抛给学生一个公式,而是要所追问:加法交换律的中两个算式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个定律有什么作用?我是这样设计的:
请两位学生上台代表a和b,这两位同学站好后,我又让他们换个位置,然后问学生,他们现在与刚才有何不同?为什么要换位置?这样把两个数变成了学生当中的两个同学,大家兴趣一下子就高昂了起来,对于加法交换律感悟得更深刻,特别是第二个为什么又为加法结合律的学习做好铺垫。
加法结合律是在加法交换律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凑整,从而达到简便的目的。我把加法结合律变成学生喜欢的“找朋友”游戏活动,首先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活动如下:
教师先报出一个数,学生说出另一个数作为它的好朋友一起凑成整百数。
师:25 ;
生1:75;
师:64;
生2:36;
……
师:如何快速地找到你的朋友?
生:先看个位数,有1-9、2-8、3-7、4-6、5-5这5对好朋友,这样找起来比较快。
有了这个活动,学生的数感得到萌发,学习加法结合律就水到渠成。
在加法(a+b)+c=a+(b+c),b和c是好一对朋友,要先相加,可以这样叙说:b和c,好朋友,手拉手,手拉手就是加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的。这样理解既生动又便于记记忆。
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中,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
让三位学生依次手举23、56、77(数字可任意设计)站在台上,
师:大家说一说,如果这3个数要相加,每个数会怎么想(有点像修辞中的拟人手法)?
生1:23的好朋友77,它要和好朋友77在一起凑成100,但中间有56挡在中间;
生2:77也到好朋友23的身边去;
生3:56觉得自已站在中间,把人家两个好朋友分开,真不好意思;
师:那该如何做?
生4:用乘加法交换律把56和77交换位置,再用加法结合律凑整。
师:23可以这样对着77喊,77快用加法交换律到我身边来,然后好朋友,手拉手(加小括号)。
台上三名学生进行表演,注意语言的生动性,便于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与记忆。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道理亦同,但它要找的基本上只有两对好朋友25和4,125和8。在这里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5的影子是4,125的影子是8,他们是形影不离的。看到25或125,脑子里马上映像:4或8在哪里?让他们找朋友,手拉手。
2.让定律口语化
除了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说成找朋友,手拉手之外,乘法最难于掌握的分配律也可以做到口语化。
乘法分配律:(a+b) ×c=a×c + b×c,我为了让学生巧记,把相同的那个数c看成我,把a看成爸爸,把b看成妈妈,这样这个定律可以这样记: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说成我爱爸爸,我爱妈妈。这样口语化记忆,朗朗上口,不易忘记,效果很好。如果是(a-b) ×c=a×c-b×c,可以说成我爱爸爸比我爱妈妈多一点(这里有点委屈妈妈之嫌)
3.让定律寓于生活之中
生活中购物的情境完成可以运用到课堂的。在教减法的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时,我结合生活情境,在课堂上模拟购物环节,让学生在乐中学,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要单纯地拘于教材,让自己只是一个知识传授者,而应当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成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合理运用情境,增养学生数感,让自己真正地融入课堂,让课堂学成为一道的风景,而你为这风景用心去旅行,那是最美的人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