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挚感恩与轻慢承诺

来源 :少年文艺(1953)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B1230ZXC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读这个少年情感故事之前,不妨先还原一下小说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心理背景。
  故事里,河子是一个缺失母爱的孩子。在城里打工的爸爸很少回家,他和爷爷相依为命。这样的家庭结构和亲情氛围让这个12岁的男孩敏感而自尊,坚强又脆弱,此时,风烛残年的爷爷既是情感寄托,也是精神依靠。于是,当爷爷撒手人寰时,河子原本倾斜的情感茅屋瞬间坍塌。当此际,他不仅需要亲情关怀来补偿爷爷留下的感情空白,而且也期待情感抚慰来重构自己的精神支点、心灵世界。当此际,“柳老师走过来,拿出一块纸巾,把河子脸上的泪水擦了,轻轻将他揽在怀里。”……
  不消说,柳老师善解人意的举动很大程度满足了河子关于母亲和亲情的想象。这该是一份多么微薄的生活执念、亲情渴望!仅仅一个拭泪动作,一次温情拥抱,就让这个单亲男孩感念于心,回味不已。
  可12岁的河子对柳老师的“感念”却并非仅仅出于感激、信任。“河子心里有个秘密,一个永远不能对别人说的秘密。河子认定自己是男的以后,这个心中的秘密就无法启齿,就不好意思,一想就脸红,就觉得自己开始学坏了。”显然,在河子的潜意识里,他之于柳老师的这份感情固然充满感激、信任、敬仰、崇拜的成分,但也混杂着青春期男孩特有的朦胧而青涩的情感依恋与心灵悸动。
  细加分析,情窦初开的乡村男孩河子将这份单纯而青涩的处子之爱投射在年轻的柳老师身上其实并不奇怪。要知道,先失母爱,再丧至亲,孤苦无依的河子从柳老师的关爱里获得的可不只是心灵抚慰、情感想象,更有面对未来的信心、勇气。足见,来自柳老师的这份爱抚对亲情缺失的单亲少年多么珍贵,何其重要!
  这一点在河子独自造桥的行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本来,这是一项看似不可能的浩大工程。但是,河子却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这与其说是他能力所致,倒不如说是柳老师给予他的内心情感与信念力量。毕竟,在河子看来,柳老师到他家来坐一坐、看一看,对他太过重要了。他深信柳老师一定会来。他要消除因小河阻隔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由此,这座桥就成了他心心念念的情感寄托,成了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最佳方式。这是男孩诚挚、内敛的情感表达,静默而含蓄,朴素又深沉,其中映现着男孩莹莹动人的感恩与依恋。
  遗憾的是,柳老师却辜负了河子的这份信任和期盼。
  作为老师,柳老师有温柔、善良、善解人意的一面,她给予河子的关心帮助,使男孩很快走出了失亲之痛。但是,作为短期支教者,柳老师又有随意、世俗、言行不一的特质。她信口开河的家访承诺,对情感失衡的河子而言无异于“二次伤害”。不仅如此,当迫不及待回城之后,她先前那些温情款款的言行,以及在单亲男孩心中点燃的信念与希望,已然被轻慢随意的承诺消解殆尽。
  总之,通读小说,男孩河子对柳老师的感情颇为芜杂。不过,也唯其芜杂,故事才更顯真实可信,才越发裸露出生活的斑驳,越发彰显出少年的成长。
  所不足的是,较之河子形象的自然、真切、鲜活,小说中,柳老师的形象于扬抑之中却显得有几分矫饰、刻意。个别细节也有失真之嫌。但就短篇小说艺术完满度而言,上述缺憾尚属白璧微瑕,无损作品相对优异的质地。
其他文献
展览馆没有想到过要飞行,他觉得在城市里,站在一个地方挺好的。白天,可以看街道上的人呀,车呀,晚上,就跟展览馆里的画聊聊天,听听他们来到展览馆的故事。  一天晚上,展览馆盯着一个画框看了半天。画上的大树还在,草还在,风还在,就是停在大树上的鸟不见了。天快亮的时候,展览馆看见鸟飞回来了,鸟根本不回答展览馆的问题,急急忙回到大树上。  接下来的白天,展览馆不再看人和车了,一门心思想鸟的飞行。鸟飞到了什么
期刊
教育家叶圣陶在《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里转述道:“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他又提到丰子恺画的一幅名为《教育》的漫画,“一个做泥人的师傅,一本正经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  我想,这些泥人一定至少是精细的。因为“模子”一定是精雕细琢而成的,饱含了责任感和对成品的期待。  如果,这些泥人会说话,一定是小说《标杆》中的这一句:“灰突突的笔袋、灰突突的笔记本
期刊
一    “玉泥!等一下!”乌瓶在背后叫住我。  我皱着眉回头看她。教室里的钟指在9点,已经很晚了。  “今天早上英语课,你说的那个词,嗯,就是那个‘上帝的速度’,可以不可以再跟我讲一下?”乌瓶露出很“职业化”微笑。  这家伙虚伪得让我讨厌,不由刺她一句:“你以后是不是想当公关小姐?或者去给美国老板当女秘书?”  她立刻睁大“纯洁”的双眼:“你说什么呀?”  “没什么。”我耸耸肩,转了转眼睛看别处
期刊
屋子里没有装窗帘,清晨的阳光长驱直入,明白无误把我从沙发床上的美梦中掀翻。我“哗”地睁开眼,觉得自个儿又像新床单一样干净,在白天里重新展开。我坐起来,美滋滋地盘算—  多好呵,天暖和了,不用去租场地了。这个城市有很多免费开放的公园和绿地,沿着城市的高架路就有不少。静安公园、天山公园,富民路、重庆路都有很大片的绿地,它们都可以做天然的练舞场。我打着如意算盘:省出租仓库练舞的钱,也许可以多出点上艺校的
期刊
很多个不被意识到的下午,是在漫无目的的阅读和浏览中悄然流走的。  书店的午后美妙悠长,如果不是周末,大多是很安静的。所有的书铺陈在墙边、桌上,目光从一排书架移向另一排书架,忽然逗留,随手取下。被一句句子击中,那个人,仿佛前世里已经相识,把我无法说出的话说得如此圆满完美。被一大片标题钉住,站在那里,翻了又翻,脚发酸了,轮换着两只脚做重心。  不知上海这个包容万象的都市里究竟有着多少家书店,隐隐于大市
期刊
擂主:  孙骏毅(作品号001)    阿木林,人称“矮冬瓜”,粗短的身材,肉鼓鼓的脸,而且大耳朵、小眼睛、翘嘴巴,好像他爸妈的长相缺点全让他遗传了。  阿木林有两个嗜好:一是辩论,二是足球。这两个嗜好常常搅和在一起,有时要为足球与别人辩个你死我活,有时又要为参加一场辩论赛忍痛割爱放弃看足球。他一肚子的俏皮话、歪点子,自诩“校园第一怪才”。  “地球上有多少人,阿木林你说!”一下课,常有些不甘服输
期刊
苟天晓对老舍《断魂枪》的同题演绎是相当精彩的。庄稼把式却像“一个孤独的王”的老汉,让读者不禁联想到孤云寒月下,抚摸着冰凉枪身的沙子龙。相隔百年,同样作为中华武术传人的两位师傅,依然面对着相似的历史困境和现实窘境。不同之处在于:在沙子龙那里是“新”与“旧”的更替;在苟天晓笔下的老汉身上,则是“真”与“假”的对决。  中国的传统文化素来面临着两难困境。每当舶来一些所谓的“现代文明”,我们之中的一些人就
期刊
遵编辑老师嘱,写几句创作谈。  按理说一篇小说写完,作者的话也就说完了。本来写的时候作者就唯恐自己讲不清楚,读者看不明白,难免啰里啰唆,虽然写完后一般都要尽量删减一番,但即便这样,也因为身在其中的缘故,一般都不会删得很干净,依然不免啰唆和唠叨,所以还敢再写一个字?  但编辑老师的好意不可违抗,所以只好硬着头皮画蛇添足。  多年前一个功夫很好的练家子给我讲过他三次制作这种能“隔墙扎人”的“神枪”的故
期刊
站在十字街路口,面前的车辆川流不息,宛如时间在匆忙中穿梭,不愿停下脚步。  绿灯亮起,我迈着步子过马路。一对母女从我身旁走过,妈妈紧拽着女儿稚嫩的小手,她们边走边说着话。  “妈妈,等我长大了,我也牵着你的手,带着你过马路。”  “好咧!好咧!我女儿真懂事……”  她们的声音渐渐远去,我的手不禁微微合起,只有虚无的空气。我是在想念久违的熟悉吗?  在我懵懂的记忆深处,我也是如此,被爸爸牵着手长大的
期刊
车停在坡下,同行人要下车去采花,说今年不采,明年这里还不定开不开呢。坡上一个小院,因车响院里跑出个男孩儿,我冲他招手,车上不但有饼干还有奶。男孩儿扯着院门站住了,然后藏了起来,只让我看见他张望的眼睛。  孩子和公路之间的距离,可能比现实更远些。  儿子三岁的时候,他妈妈外出,由我带他。玩累了,吃饱了,一抽浴巾他就滚到床上。睡吧。我拿本书,打开床头的灯,翻过身来挡住灯光,不知不觉就十点半了。我转身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