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距的离

来源 :少年文艺(1953)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ji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十字街路口,面前的车辆川流不息,宛如时间在匆忙中穿梭,不愿停下脚步。
  绿灯亮起,我迈着步子过马路。一对母女从我身旁走过,妈妈紧拽着女儿稚嫩的小手,她们边走边说着话。
  “妈妈,等我长大了,我也牵着你的手,带着你过马路。”
  “好咧!好咧!我女儿真懂事……”
  她们的声音渐渐远去,我的手不禁微微合起,只有虚无的空气。我是在想念久违的熟悉吗?
  在我懵懂的记忆深处,我也是如此,被爸爸牵着手长大的!
  那是一双宽大厚实的手,坚定、温暖,将我的童年紧紧裹住。而我,在爸爸的手心里,可以肆无忌惮地任性,耍着脾气。只要将手轻轻一拽,爸爸就明白我的小心思。
  走在绿树葱茏的林荫道上,我轻轻地拽了一下,便不肯往前走了,爸爸扭头望着我噘起的小嘴,蹲下身子抚着我的脑袋。
  “每个小孩都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你开始长大,要去学习了。”
  我仍不愿意去,于是打岔:“爸爸,快瞧!蝴蝶,是彩色的……”我伸手去抓。爸爸拉着我稚嫩的小手,和我一起盯着路边的花坛。
  蝴蝶向高处飞去,我猛一抬头,见好几束陽光从叶尖的缝隙中穿过,洒到地面,光影斑驳陆离。我好奇,于是将手伸进光影之中,划出一道道金光粼粼的波纹,它们在我手心里潺潺流淌,如梦如幻。
  在遥远的记忆里,我仍感受得到,那是一道暖暖的光。
  我开始感受这个世界,便是从爸爸牵着我的手开始的。
  我背起书包去上学,转眼间,我成为了一名少先队员。不变的是,爸爸依旧牵着我的小手,而我,紧紧跟在他的身后,东张西望,感触这个美妙的世界。
  在爸爸的手心里,我就像是一只无忧无虑的蜗牛。沿途路上,时光悠悠,我不住地哼唱着《青春修炼手册》,不时用脚尖踢着路边的小石子,时间过得那么慢,那么长!
  上学路上,小手被握在爸爸的手心里,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
  “听说这次学校运动会,你们班在接力赛中夺得了年级冠军。”
  “那可不是吹的,别看班上同学平时磕磕碰碰,关键时刻,我们班同学可齐心协力了!”
  “嗯!一群了不起的‘00后’。”
  进入高年级,学业开始紧张起来,爸爸要带我辗转不同的培优班上课。于是,这让他更忙了。
  “时间不早了,快点!数学培优课要迟到了。”爸爸紧拽着我的手往前拉,我将面包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我们相互配合着,争分夺秒……
  不知何时,我发现自己的手一夜之间长大,爸爸的手心已经裹不住我的手了,他只能牵着我的手指,带着我一路前行。
  那天,爸爸一如既往牵着我的手,送我去上学。途中,偶遇一位男同学。后来,在学校,他对着我大声嘲笑:“长这么大了,还让爸爸牵手,多羞呀,多羞呀!”
  那一瞬间,我的自尊心仿佛被尖利的针刺破。
  “我讨厌爸爸的手心,讨厌爸爸的牵手!”
  第二天,上学路上,爸爸正要牵住我的手,我恶狠狠地一甩手,打在了他的手背上,好一阵疼痛。我的目光凶凶的,爸爸一脸不知所措,怔了好一会儿。而后,他只是微微地笑了笑,便不再牵我。
  我一路跟随在爸爸身后,默默不语。到学校了,我加快脚步,赶紧走进校门。不经意间,我回头张望,在人群中,爸爸正踮起脚,冲着我使劲地挥手,像大摆锤在空中来回摇荡。看到我的回眸,他努力地笑着,喊道:“再见——再见——”
  那一刻,我感到有些愧疚,刚才不该发那么大脾气。于是,心中的责怪也淡却了许多。
  只是,往后的日子里,爸爸不再牵我的手,我们之间总是隔着一个手心的距离。仅仅一个手心的距离,却在我们的心中筑起了一道屏障。
  上学的路上,少了关心,少了谈笑,我的心里空落落的。
  那天,阴沉的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上学途中,我们各自撑着雨伞,一前一后,我踩着爸爸的脚步,而他故意走得慢,生怕我会跟丢似的。我望着前方雨中的伞,他的身影竟显得落寞、孤单。
  我收起手中的雨伞,往前大跨步,紧紧挽住爸爸的胳膊,他将雨伞朝我这边挪来,我的心中涌出一股久违的暖。
  在雨中,我们相视而笑……
  从亲密无间到渐渐疏离,这是手心的距离,也是青春成长要走过的距离。
  评语:
  《手心的距离》是一篇构思精巧的散文习作,通过上学路上“我”与父亲“牵手——甩手——牵手”这一成长历程,道出了浓浓的父爱,以及“我”深深的愧疚。行文畅达,情感真切。题目《手心的距离》建议改为《牵手》,似更为贴切一些。“牵手”是文眼,是文章主旨所在。
  —— 儿童文学作家 马昇嘉
其他文献
有没有人告诉过你,感冒是一种很伤感的病。  我喜欢早些年那个还没长大的范晓萱,喜欢那个用非常认真的声音和表情在漫天飞雪的圣诞节一边感冒一边唱“雪一片一片一片一片”的小女孩。如果分别,如果思念,如果刚好这个南方的冬天有雪,如果你早已在我的心中种下痼疾,那么这一场病又怎么能逃得开?没有比一场久治不愈的感冒更适合这个伤感的季节。枕边的纸团越积越多,终于像一座小山的高度。长长一卷卷纸竟也所剩无多。秋天已近
期刊
当你在繁华拥挤的霓虹街头邂逅我时,当你看见我匆匆地斜眼瞥你一下再优雅从容地与你擦肩而过时,当你发现我穿着简单的长裙蹬着复杂的皮鞋冷漠地穿梭于人群甬道时,请你不必惊讶。我对现在的自己已无异议,我的长久以来积累的改变,冲淡了内心曾经极度的恐惧与惶恐。也许这样的麻木很好,让我不再抗拒真实,不再反映时间的溃烂。那么,也请你不要讶异了。我不喜欢你用这样惊愕的眼光看我,我不是异类,和你们一样,我只是一只每天为
期刊
展览馆没有想到过要飞行,他觉得在城市里,站在一个地方挺好的。白天,可以看街道上的人呀,车呀,晚上,就跟展览馆里的画聊聊天,听听他们来到展览馆的故事。  一天晚上,展览馆盯着一个画框看了半天。画上的大树还在,草还在,风还在,就是停在大树上的鸟不见了。天快亮的时候,展览馆看见鸟飞回来了,鸟根本不回答展览馆的问题,急急忙回到大树上。  接下来的白天,展览馆不再看人和车了,一门心思想鸟的飞行。鸟飞到了什么
期刊
教育家叶圣陶在《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里转述道:“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他又提到丰子恺画的一幅名为《教育》的漫画,“一个做泥人的师傅,一本正经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  我想,这些泥人一定至少是精细的。因为“模子”一定是精雕细琢而成的,饱含了责任感和对成品的期待。  如果,这些泥人会说话,一定是小说《标杆》中的这一句:“灰突突的笔袋、灰突突的笔记本
期刊
一    “玉泥!等一下!”乌瓶在背后叫住我。  我皱着眉回头看她。教室里的钟指在9点,已经很晚了。  “今天早上英语课,你说的那个词,嗯,就是那个‘上帝的速度’,可以不可以再跟我讲一下?”乌瓶露出很“职业化”微笑。  这家伙虚伪得让我讨厌,不由刺她一句:“你以后是不是想当公关小姐?或者去给美国老板当女秘书?”  她立刻睁大“纯洁”的双眼:“你说什么呀?”  “没什么。”我耸耸肩,转了转眼睛看别处
期刊
屋子里没有装窗帘,清晨的阳光长驱直入,明白无误把我从沙发床上的美梦中掀翻。我“哗”地睁开眼,觉得自个儿又像新床单一样干净,在白天里重新展开。我坐起来,美滋滋地盘算—  多好呵,天暖和了,不用去租场地了。这个城市有很多免费开放的公园和绿地,沿着城市的高架路就有不少。静安公园、天山公园,富民路、重庆路都有很大片的绿地,它们都可以做天然的练舞场。我打着如意算盘:省出租仓库练舞的钱,也许可以多出点上艺校的
期刊
很多个不被意识到的下午,是在漫无目的的阅读和浏览中悄然流走的。  书店的午后美妙悠长,如果不是周末,大多是很安静的。所有的书铺陈在墙边、桌上,目光从一排书架移向另一排书架,忽然逗留,随手取下。被一句句子击中,那个人,仿佛前世里已经相识,把我无法说出的话说得如此圆满完美。被一大片标题钉住,站在那里,翻了又翻,脚发酸了,轮换着两只脚做重心。  不知上海这个包容万象的都市里究竟有着多少家书店,隐隐于大市
期刊
擂主:  孙骏毅(作品号001)    阿木林,人称“矮冬瓜”,粗短的身材,肉鼓鼓的脸,而且大耳朵、小眼睛、翘嘴巴,好像他爸妈的长相缺点全让他遗传了。  阿木林有两个嗜好:一是辩论,二是足球。这两个嗜好常常搅和在一起,有时要为足球与别人辩个你死我活,有时又要为参加一场辩论赛忍痛割爱放弃看足球。他一肚子的俏皮话、歪点子,自诩“校园第一怪才”。  “地球上有多少人,阿木林你说!”一下课,常有些不甘服输
期刊
苟天晓对老舍《断魂枪》的同题演绎是相当精彩的。庄稼把式却像“一个孤独的王”的老汉,让读者不禁联想到孤云寒月下,抚摸着冰凉枪身的沙子龙。相隔百年,同样作为中华武术传人的两位师傅,依然面对着相似的历史困境和现实窘境。不同之处在于:在沙子龙那里是“新”与“旧”的更替;在苟天晓笔下的老汉身上,则是“真”与“假”的对决。  中国的传统文化素来面临着两难困境。每当舶来一些所谓的“现代文明”,我们之中的一些人就
期刊
遵编辑老师嘱,写几句创作谈。  按理说一篇小说写完,作者的话也就说完了。本来写的时候作者就唯恐自己讲不清楚,读者看不明白,难免啰里啰唆,虽然写完后一般都要尽量删减一番,但即便这样,也因为身在其中的缘故,一般都不会删得很干净,依然不免啰唆和唠叨,所以还敢再写一个字?  但编辑老师的好意不可违抗,所以只好硬着头皮画蛇添足。  多年前一个功夫很好的练家子给我讲过他三次制作这种能“隔墙扎人”的“神枪”的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