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金色笔记》中的两类女性形象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色笔记》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成功之作,也被评论界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小说主要刻画了两类性格反差极大的女性:一类是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传统女性”,一类是以安娜和其好友莫莉为代表的“自由女性”,这两类女性虽然都有对生活的追求,但却处于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之下,因而经历了不同的坎坷。本文将分析这两类性格异的女性,并指出这两类女性所代表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金色笔记》 女性 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1962年出版的《金色笔记》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成功之作,也被评论界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出生于伊朗、在贫穷中度过了童年时光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凭借着她天生的敏锐与细腻,用她那女性哀婉又深沉的眼神去观察人生百相,从而对社会有了独到的见解。莱辛带着这种对社会的观察和勤奋好学精神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她主张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认为“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恐怕就在于这坚持不懈的努力中,虽然成功甚微,但努力本身就是价值。”因此在莱辛的小说中不仅全面展示出20世纪中期英国的道德气候和政治风貌,更展示着整个世界的道德气候和政治气候。
  莱辛曾说过:“描写一个人,也就描写了所有的人,因为你的困惑、痛苦、欢乐和情感——还有你那非同寻常的超凡思想——不可能只属于你一个人”。因此她的小说在宽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主题意象之中,以琐碎的生活、平淡的情节、细腻的内心活动去发现生活的本质,并通过精致的细节描写和微妙的情感润色,表现出强烈的人生要义和时代精神;在她平淡无奇的语言和看似零乱的叙述中,读者看到的是女性成长的坎坷、两性的冲突和女性未来出路的探求。为了表现这些丰富的主题意涵,莱辛在《金色笔记》中刻画了两类反差极大的女性:一类是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传统女性”,一类是以安娜和其好友莫莉为代表的“自由女性”,这两类女性虽然都有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但又处于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之下,从而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坎坷。本文将分析这两类性格迥异的女性,并指出这两类女性所代表的深刻社会含义。
  一 传统与自由女性的定义
  所谓传统女性,是指生活在规范的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女性,她们在适当的时候结婚生子,进入相夫教子的生活编程里,成为家庭里的女人,成为丈夫的影子,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也没有参与公共劳动的机会。尽管婚后的生活也许会令她们失望,但她们多数人都会采取隐忍和消极反抗(如酗酒、自我封闭、与丈夫分居)等方式来保存生自己,用比较消极的方式与男权社会抗争。
  所谓自由女性是与传统女性的生活方式有极大差异的女性,她们具有很高的智商和较高的经济独立能力,因而可以不依附于任何男性独立生活,她们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和政治信仰,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而不受制于别人。在两性关系上,她们摇摆于传统婚姻与反传统的独居或与情人同居的生活模式之间,她们渴望“痛痛快快地生活”、“像男人那样生活”,希望在社会的任何一个领域去争取自我的权利,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自由,总之,藐视婚姻、敌视男性、深度地参与社会是自由女性的特征。
  二 传统与自由女性的生活现状
  《金色笔记》中的传统女性的典型是理查的第二任妻子玛丽安。理查与第一任妻子莫莉离婚后即娶了苗条活泼的玛丽安,她的青春气息和美丽的外貌曾让理查很着迷,他们之间也曾有过甜蜜的爱情经历。但自理查娶到玛丽安后,新鲜感没有了,婚后的生活也渐渐变得黯然失色。于是当玛丽安在医院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理查就开始背叛她——与女秘书有了性关系,而且这种欺骗持续了13年。很快地,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出生,美丽的玛丽安变成了理查的房子的女主人和帮他照顾三个孩子的女人,昔日的爱情已经褪色,生活枯燥无味,虽然生活富有、衣食无忧,但玛丽并没有幸福感。她陷入到苍白的家庭生活里,又因为心理和感情上的焦虑而开始酗酒,而酗酒更增加了玛丽安与理查两人的裂痕,理查对玛丽安非常反感,以至于不得不向自己的第一任妻子莫莉求助,让她去“管管玛丽安”。后来玛丽安终于在结婚20年后离开了理查而独居,但却又不断地收到理查要求她回家的来信,她茫然地对安娜说:“我不想回到理查身边,我不想回去”,这表现出她对男女不平等地位的怨恨。
  小说中的自由女性的典型是安娜和她的好友莫莉,“下巴尖尖、身村瘦小”的安娜是一个艺术家,她写过小说,50年代中期在非洲参加过共产党,也有过政治上的追求。她性格奔放热辣,敢于追求个人幸福:青年时代的安娜曾与她的组织上司有过短暂的亲密关系,靠着这个男人的扶持,安娜度过了生活中最惶惑的岁月;后来遇上飞行员保罗,安娜一度与他有着疯狂的爱情并为他痴迷;再后来遇上迈克尔,安娜与他结婚生下了女儿简妮特,但不久又与迈克尔离婚独居于一所大房子里。中年的安娜凭着一本畅销书的版税过着富裕的生活,还有大房子可以出租,经济上没有任何压力,唯一的需要花费精力的就是她的小女儿简妮特。而“身材高挑、有些男子气”的莫莉也有过短暂的婚姻,她在18岁的时候为了家族的利益而嫁给了年轻的理查,生下了男孩汤姆,而后这种“磕磕绊绊”的婚姻维持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个性反叛的莫莉就与理查分手,独自住在公寓里,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剧院演员并过起了自由女性的生活。莫莉显然比安娜开放得多,她可以随意地与自己工作中的同事偶合,也可以和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男性调情。安娜和莫莉的共同处境使她们成了可以分享秘密的好友,她们相互欣赏,谈论自己的短暂的风流事,常常在公寓里相聚嘲笑那些“绑在老婆身上的可笑男人”,同情那些“被男人和孩子缠住的可怜女人”,她们认为“英格兰是一片僵化的土地,人人都把自己封闭起来,动不动就会发怒”,她们宣称“我们是一种全新的妇女典型”,“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一直拒绝按书本上的教条生活”,这类“自由女性”看似比传统女性拥有更大的诱惑力,因而也就有了让传统女性羡慕的理由。
  但这种优越感只是表面的假象,因为无论是莫莉还是安娜都不能摆脱女性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她们天生的母性让她们无法割舍与儿女的亲情,于是只得在母亲、情人的双重角色里挣扎着。身为单身母亲的安娜与莫莉,担负着养育和教育儿女的责任,却又在儿女的一天天成长中看到了自己的危机:儿女们因为从小就生活于“叔叔们”来来往往的环境里,心智发育有着明显的缺陷。莫莉的儿子汤姆对母亲的爱情游戏感到厌倦,对安娜和莫莉的关心和安排感到反感,他像所有50年代的青年那样陷入精神的麻木之中,以至于想通过自杀来了结人生,却落个双目失明的惨状;而安娜的女儿刚满12岁就吵着要去住校,她想要离开家庭和同伴旅游,她对安娜表示“我想成为正常人,不想像你这样”。而儿女们的这种反叛行为,彻底颠覆了安娜和莫莉原来的生活秩序,使她们陷入到绝望之中,也使她们陷入到对自我的反思之中。
  三 两种女性比对的意义
  莱辛在《金色笔记》里塑造了两类反差极大的女性形象,在对这两类女性的生活对比中,我们看到了如下意义:
  1 女性对自我的忠实
  安娜与莫莉谈话时曾说过:“在我参加某组织的当初,我的灵魂深处追求着一种完美,希望能由此结束我们所过的那种分裂、分离的、不能让人满意的生活方式。不料加入后,反而感到加剧了这种分裂。”这说明青年时代的安娜就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开始了对于生活之路的探索,她的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就是她探求生活之路的方式之一。当她的政治抱负破灭后,安娜开始在个人生活里寻求理想的男性做生命的支点,她与众多异性的交往其实也是对完美的两性关系的寻求。安娜正在给自己寻找一个更美好的人生支点,所以,她需要寻找,需要在与男性的深刻接触中发现自己的钟爱,因此,这种自由女性其实是最忠实于自我的女性,正因为她们不肯辜负自己,就只能将自己置身于不断地摸索和碰壁之中,正如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言:“那些想达到个人解放的女人,往往企图在受局限的处境中,寻求生存的意义,就是企图在内囿生活中求超越。这种努力,有时是可笑的,往往是可悲的。”虽然安娜过分自由的行为不被社会所理解,但她确实是真诚的女人,是一个在生活中推举大石上山的人,这种推举大石的行为是艰难的、危险重重的,但正是因为这种努力,才说明安娜没有向不完美的世界妥协,说明安娜是一个真实的女人。
  2 对女性未来道路的探索
  莱辛在《金色笔记》的序言中说过:“这部小说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号角。它描述了女性的挑衅、敌对和憎恨的复杂情感。”这说明《金色笔记》并不是一本大家所期待的女权主义的小说,它所包含的主题意象比传统的女权小说要宽泛得多,它所包含的关于女性未来的探讨也比传统女权小说复杂得多,因而在小说里作者表现出极其矛盾的心态:因为莱辛自己就是传统婚姻的受害者,所以她强烈地反对传统的婚姻对女性的束缚。她反对女性封闭于家庭之中消磨生命和智慧,并对这种生活方式嗤之以鼻,为此她借小说中的传统女性玛丽安之口说出了非常羡慕“自由女性”的话,她曾对安娜说过:“你,安娜,多么幸运!你是自由的。可以随心所欲……你自由自在,有许多情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说明她内心有着挣脱传统的愿望,说明她对传统而苍白的婚姻生活也非常反感,只是她没有安娜那种勇气罢了。
  莱辛笔下的“自由女性”安娜一边站在男性的对立面嘲讽那些男人,一边又积极地与各色男性交往,以便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男性,这说明她的内心始终摇摆于正常的女性生活和放荡的自由生活之间,这从她对情人迈克尔和作家索尔的痴心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因为她饱尝过自由的苦恼(如房客们对她的下流语言和一次次的抛弃),安娜也明确地表示过“我也想结婚,我并不想这样生活下去”的愿望;而自由女性莫莉虽然长年醉心于风流韵事,陶醉在和男人们的一夜情里,但在儿子汤姆的反叛和社会的压力之下,使她最终用结婚的方式融入到英国女性的日常生活之中,回归到平淡的程序所组成的平淡生活里。因此可以看出,尽管作品中的两种女性都对男性抱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但最终还是要依靠男性的帮助和异性的感情来摆脱精神上的空虚,并寻求一个两性和谐共处的状态,这也许正是作者对女性未来道路的一种探索,也是《金色笔记》的用意所在。
  正如耿波在《从自由女性到神圣人生》中所言:“女性应当为之奋斗的是作为性别差异形式的女性还是作为人生整体形式的女性?说得简单些,女性是作为‘女人’而有价值还是作为‘人’而有价值?”很显然,《金色笔记》里的“传统”与“自由”两类女性形象的比对正表明了女性作为“人”而存在的价值,说明了“传统”是扼杀女性天性的杀手,处于刻板教条、没有独立性的生活中的女性无异于终生监禁;而“自由”虽然有了宽阔的空间,但却隐藏着一种更大的孤独和空虚,自由的女性往往会被“自由”所绊,让男性更加远离她们。美国作家欧文·豪评价《金色笔记》是“几十年来我所读过的最引人入胜,最令人激动的新作。”《金色笔记》的译者陈才宇亦指出:“即使某一天20世纪的英国文学差不多全被人忘怀,我相信《金色笔记》一定还会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无情的历史只会淘汰那些缺乏创造力和智慧的东西,而对于那些具有革新意义的劳动,后人是不会轻易抛弃的。”而诺贝尔奖的专家们则认为《金色笔记》在“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表现了女性“史诗般的生活”,“属于20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作品”。
  
   注:本论文受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经费支持。
  
   参考文献:
   [1] [德]弗罗姆,许合平、朱士群译:《对自由的恐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2] 张京媛:《当代女性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 [法]西蒙·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
   [4] 瞿世镜、任一鸣:《当代英国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孟育凤,女,1971—,吉林永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女性文学,工作单位:长春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作家,在20世纪初的当代文坛迅速崛起,他们的出现弥补了当代青春文学的空白。这些年轻的作家个性十足:或叛逆或忧伤或青春或时尚,他们的风格明显不同,但在文学的总体特征上却有一些共性,本文就试图探讨这群年轻作者在文学创作上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  关键词:个性 共性 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80后”的韩寒、郭敬明们成长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
期刊
摘要刘庆邦的《梅妞放羊》、《鞋》、《遍地白花》、《春天的仪式》等一系列乡村题材小说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个性化的语言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享有“短篇王”美誉的刘庆邦十分重视小说的语言,其语言个性主要表现为地方化、本色化、审美化三个方面的特色。  关键词:刘庆邦 语言 地方化 本色化 审美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的过
期刊
摘要“大道低回,大味必淡”是孙犁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在承续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追求。这种艺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真善美极致的执着追求;二是对平淡隽永、含蓄悠长韵味的艺术追求。本文主要以《荷花淀》为例探析孙犁小说创作的“大道低回,大味必淡”这一艺术追求。  关键词:孙犁 小说 《荷花淀》 艺术追求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孙犁是一位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以
期刊
摘要本文从叙事角度入手对孙惠芬的小说创作进行分析,从乡土和女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创作特色,肯定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孙惠芬 女性视角 乡土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纵观辽海文坛,孙惠芬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多年来她一直植根于辽南乡土,以她生活过的歇马山庄为素材,创作出众多优秀的乡土小说。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的创作绝不同于其他女性作家,而是拥有自己的叙事话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热销,以职场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笔者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职场小说热”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职场小说 读者需求 市场化操作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一 “职场小说热”现象概述  2008年,一部描写外企白领职业生涯的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在市场上大获成功,销售突破70万册,被多家图书销售网站评为
期刊
摘要鲍尔吉·原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较大成就的蒙古族散文作家。尽管身居城市、远离故乡,但作为成吉思汗的后裔,书写草原以及蒙古人的心灵世界,于原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他郁结于心无法化解的一个情结。在长大了的作者的主观回望中,童年已成为时间进程的一部分,浸透了由时间构成的人生体验的内容,由此作家笔下的童年意象便生发出伤感、诗意、别离与无奈等等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回家 家乡 童年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徐志摩是一位很有声望的诗人,他感情四外冲溢,在激情驱使下,就“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这些花雨内容斑驳陆离,思想复杂;语言浅显,多用口语,感情奔放;形式多变,追求艺术技巧。本文从诗歌的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解读《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浓烈深厚的情感。  关键词:情感 叙事 对比 想象 形式 用韵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第一次读到徐志
期刊
摘要刘延陵作为五四时期著名的白话诗人,不仅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的编辑工作,还在新诗创作、诗歌评论、外国诗歌译介等方面有积极的贡献。本文对刘延陵在新诗坛的活动轨迹进行了梳理,着重探讨了他的新诗创作,再现了诗人诗歌创作的先驱者形象。  关键词:五四诗人 刘延陵 白话新诗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先驱,他是中国第一代白话诗人、
期刊
摘要王家新诗歌在中国当代诗坛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价值被抽空、人文品格缺失的90年代及当下诗歌现实,更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其精神形态具体呈现为“漂泊者”对严酷命运的承受和对生命荒诞存在的抵抗。面对语言的召唤,一个孤独的游历者陷入了一种无限循环的“漂泊”与“返乡”之间永远的紧张与相反相成的纠缠之中。自此,灵魂便永不退场。  关键词:王家新诗歌 漂泊 承受 返乡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金锁记》展示了生存和人性的悲剧,更为重要的是,小说还揭示了这样一个答案:传统民间是如何华丽地完成了自己的都市转身。  关键词:《金锁记》 民间传统 都市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金锁记》自问世以来就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傅雷认为《金锁记》具备了悲剧所应体现的全部审美特征,是一部有着尖锐的人性压抑与人性冲突的作品,而主人公曹七巧是人性恶的典型。《金锁记》不仅是一部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