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匆匆之间,我们设计和使用导学案已将近一个学期,回首这几个月的探索历程,真是酸甜苦辣咸诸味皆有,收获与困惑也同时存在,总的来说我们的感悟如下:
我们的收获:
(一)提高了备课水平
在使用导学提纲的时候,只需把课本知识列出一个大纲,再设置几个相关问题就可以了,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一节课时间就能出一份提纲,课前几分钟看提纲,就可以上讲台,可导学案就不同了。我们的导学案包含的项目非常多:
第一部分就要精心设置“课标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考点”、“知识回顾”、“情景导入”等;第二部分即“自主学习”部分必须要做到非常有效的引导学生自学,我们就要充分考虑学情,任务布置明确,有时间限制,还要有填空、问答、思考、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形式;第三部分“合作探究”是我们上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堂课的成败往往决定与这一部分的成功与否。这一部分多设置为情景题,以图片、表格、材料等多种形式呈现,对本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充分的探讨;第四部分“学科内知识综合”、“知识链接”、“易混易错点”更要求教师能有宏观驾驭能力,把与本课的相关的本模块和其他模块的知识相互联系,还要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充分的估计,设置相应的问题;第五部分“学以致用”,我们要把巩固习题设置为A、B、C三个等级,每一个等级都有自己的侧重点;第六部分“本课小结”、“自主构建知识树”、“教(学)后感”也要求教师能分配好时间,做到每一步都能落到实处。
要做好以上六步,教师就既要从微观入手,还要从宏观上驾驭,对课本知识已达到非常熟悉的程度,教师至少也要做到仔细研读教材、钻研教参、看相关资料、上网查询等,还要把自己设计的导学案打到电脑上,形成文字稿。这还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对于导学案的每一个问题我们还要经过精心的集体教研,大家充分讨论,最后才能定稿付印。这一学期坚持下来,我们所有的教师都真正的提高了自己的备课水平,减少了无效备课的现象。
(二)提升了命题能力
我们原来在设计提纲和出练习题时,最擅长的是三步走:复印——剪——贴,年复一年,把学生埋在了书山题海中,却没有一本书一个题是我们自己设计的,都是复制别人的成果。现在我们进行导学案的设计,最关键的就是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以致用”这三个栏目,这其中涉及到各种题型的题,还要符合我们自己的学情,再想完全利用别人的思想成果就没有那么容易,我们必须要自己动手去设计题目,在开始阶段非常艰难,有时为了设计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探究价值的题我们要查很多书,加班上网去寻找材料(新一中只有下班时间才让上网),最后再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设计,用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确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痛苦的蜕变过程!但我们经过一个学期的把“拿来主义”变成“动手主义”的磨练,出题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再成为难事,相反逐渐成为一件乐事。下面是我们设计的两个比较成功的题,与大家分享:
1.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与古代西方都非常重视,请根据所学结合所给图片回答问题:
(1)上述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一选官制度?(2分)这种制度在哪个皇帝在位时形成?(2分)它实行有何意义?(4分)
(2)在这种制度形成之前人们曾通过哪些方式步入仕途?(2分)
(3)中国古代曾经依据门第选官,在古希腊梭伦改革时依据什么来确定公民享有权利的大小?(2分)他的改革有什么意义?(3分)
2.看图片和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4月1日下午在伦敦首次会见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胡锦涛说,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共同推动中美关系更大发展,我也愿意同奥巴马总统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个人友谊。
日本明仁天皇于2007年4月12日下午在皇宫会见了正在日本进行正式访问的温家宝总理。双方共同回顾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希望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1)胡锦涛主席想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他和奥巴马总统主要对哪些领域的话题感兴趣?
(2)你认为温总理和明仁天皇的希望是否能实现?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三)和谐了师生关系
原来与学生交往甚少,我们大多把原因归咎于历史学科的课太少,没有与学生交往的机会,但这学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要使导学案真正的发挥作用,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且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必须要了解学情,为此,我们设计了多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要求,听取学生的建议;下课后也不急于走,至少找一个学生了解情况;让课代表在学生间广泛争取意见,每次上课前与教师交流一次……有些学生开始还不好意思向教师反映意见,但现在经常有学生主动到办公室找教师交流,除了探讨学习中的问题,有时也涉及到生活中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四)活跃了课堂气氛
导学案使用之前的历史课堂一般有两个极端,一种是轻松式的,教师要求低,自己讲自己的,学生把历史课当作了休息课;一种是紧张式的,教师要求比较严格,上课提问比较多,学生基本上是在紧张恐惧中度过一节课。这两个极端实际都是一个原因造成的: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教师也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我们使用导学案之后,导学案的“自主学习”栏目首先让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了预习,在教师上课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时学生不会惊慌失措,而是胸有成竹的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而“合作探究”栏目更是学生喜欢的,学生把每一个问题在小组间进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教师让学生展示时,学生就会纷纷展示自己组的成果。
我们的困惑:
(一)课前设计环节
1.“导”的设计技巧欠缺:
德国著名学者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它提醒我们: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是让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导学案恰恰就起到了“授人以渔”的功能。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导”的技巧存在着很大的欠缺,最亟待解决的就是问题情境的设置问题。问题情境设置是否合理关乎导学案应用的成败,然而,在我们的导学案中有些问题的设计时间和空间跨度太大,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不利于问题的分析解决;有的导学案所提问题太过于平淡,缺乏新颖的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习的兴趣的探究的欲望,这样就影响了课堂效果,
2.知识容量过大:
这学期设计导学案,教师们在心态上格外重视,在教法和学法上集思广益,煞费心机,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全都列在导学案上,但是事情呈现了对立的一面,那就是每一节的导学案的知识容量与有限的课堂时间和课堂效益之间的冲突日益严峻!课堂容量太大,学生的预习、探究和教师的点拨花费的时间就长,课堂教学总是仓促收尾,效果大受影响。现在我们每节导学案的正文部分少则有两个大知识点,三至四个是正常,通常每个知识点下面有一道合作探究题,还不包括我们辅助栏目的《学科内知识综合》栏目和“学以致用”A→B→C的层次梯度试题。如果学生对每节导学案的自主预习效果不能保证,课堂学习就会显得很被动。
(二)课中实施环节
1.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差,自主学习欠保障
使用导学案,自主学习是运用该模式的重要一环,而该环节又是建立在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充分预习,对新知有一定的了解,奠定研讨的认知基础,才能在课堂学习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可是在现实中,学生要忙于大量的有形作业,我们导学案的课前预习环节很难得到保证。
2.合作探究——互动性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导学案的实施,靠得就是学生的自觉学习来获取知识,于是就自然地促成了自学+互动的教学活动形式,合作探究就是互动的常用方法。日常的合作探究形式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合作互动;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合作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合作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合作互动。我们虽然在课堂上使用各种形式的互动,但仍然存在一些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的现象,对于学生探究完之后的成果展示,我们也没有找到更多更好的方式。
3.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现象依然存在
虽然教师从导学案的设计都体现了最新的设计理念,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放不下手,对待学生的学习存在着严重的“不放心”情结,表现在:课本中的重点、难点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不敢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不敢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构建……总之,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干预者”。这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舍得这一周难得的3个45分钟,被授课任务牵着鼻子走,害怕没了自己的精心讲解,学生就学不会,无法面对会考、统考、高考呢?殊不知正是因为不放心,才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抹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三)课后后续环节
1.教学反思空洞
叶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一句话道出了我们教师行业的“潜规则”问题。当然这里的“反思”不是简单的反思,应该是触及教师内心世界、震撼教师心灵的反思,也只有高水平的反思才是有效的,为此,我们每一篇导学案后面都有“教学反思”栏目,但能坚持每一篇都写的教师不多,能把每一篇都写的有价值的更少!
2.缺乏后续工作的保障机制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平常的教学中每一节导学案我们都做到了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对学生的情况也掌握了第一手的信息;但是,我们在每节课结束后,对知识的再学习、再强化、再巩固做的太少,没有真正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这使我们的课堂少了一份保障。
综上所述,我们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既有诸多的收获,也有很多的困惑,我们要想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去换取最大的教学收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能还会遇到压力、感到茫然,但我们不会退缩,正可谓“不破不立”、“不改不新”,只要我们有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的导学案设计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的收获:
(一)提高了备课水平
在使用导学提纲的时候,只需把课本知识列出一个大纲,再设置几个相关问题就可以了,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一节课时间就能出一份提纲,课前几分钟看提纲,就可以上讲台,可导学案就不同了。我们的导学案包含的项目非常多:
第一部分就要精心设置“课标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考点”、“知识回顾”、“情景导入”等;第二部分即“自主学习”部分必须要做到非常有效的引导学生自学,我们就要充分考虑学情,任务布置明确,有时间限制,还要有填空、问答、思考、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形式;第三部分“合作探究”是我们上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堂课的成败往往决定与这一部分的成功与否。这一部分多设置为情景题,以图片、表格、材料等多种形式呈现,对本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充分的探讨;第四部分“学科内知识综合”、“知识链接”、“易混易错点”更要求教师能有宏观驾驭能力,把与本课的相关的本模块和其他模块的知识相互联系,还要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充分的估计,设置相应的问题;第五部分“学以致用”,我们要把巩固习题设置为A、B、C三个等级,每一个等级都有自己的侧重点;第六部分“本课小结”、“自主构建知识树”、“教(学)后感”也要求教师能分配好时间,做到每一步都能落到实处。
要做好以上六步,教师就既要从微观入手,还要从宏观上驾驭,对课本知识已达到非常熟悉的程度,教师至少也要做到仔细研读教材、钻研教参、看相关资料、上网查询等,还要把自己设计的导学案打到电脑上,形成文字稿。这还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对于导学案的每一个问题我们还要经过精心的集体教研,大家充分讨论,最后才能定稿付印。这一学期坚持下来,我们所有的教师都真正的提高了自己的备课水平,减少了无效备课的现象。
(二)提升了命题能力
我们原来在设计提纲和出练习题时,最擅长的是三步走:复印——剪——贴,年复一年,把学生埋在了书山题海中,却没有一本书一个题是我们自己设计的,都是复制别人的成果。现在我们进行导学案的设计,最关键的就是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以致用”这三个栏目,这其中涉及到各种题型的题,还要符合我们自己的学情,再想完全利用别人的思想成果就没有那么容易,我们必须要自己动手去设计题目,在开始阶段非常艰难,有时为了设计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探究价值的题我们要查很多书,加班上网去寻找材料(新一中只有下班时间才让上网),最后再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设计,用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确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痛苦的蜕变过程!但我们经过一个学期的把“拿来主义”变成“动手主义”的磨练,出题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再成为难事,相反逐渐成为一件乐事。下面是我们设计的两个比较成功的题,与大家分享:
1.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与古代西方都非常重视,请根据所学结合所给图片回答问题:
(1)上述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一选官制度?(2分)这种制度在哪个皇帝在位时形成?(2分)它实行有何意义?(4分)
(2)在这种制度形成之前人们曾通过哪些方式步入仕途?(2分)
(3)中国古代曾经依据门第选官,在古希腊梭伦改革时依据什么来确定公民享有权利的大小?(2分)他的改革有什么意义?(3分)
2.看图片和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4月1日下午在伦敦首次会见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胡锦涛说,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共同推动中美关系更大发展,我也愿意同奥巴马总统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个人友谊。
日本明仁天皇于2007年4月12日下午在皇宫会见了正在日本进行正式访问的温家宝总理。双方共同回顾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希望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1)胡锦涛主席想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他和奥巴马总统主要对哪些领域的话题感兴趣?
(2)你认为温总理和明仁天皇的希望是否能实现?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三)和谐了师生关系
原来与学生交往甚少,我们大多把原因归咎于历史学科的课太少,没有与学生交往的机会,但这学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要使导学案真正的发挥作用,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且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必须要了解学情,为此,我们设计了多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要求,听取学生的建议;下课后也不急于走,至少找一个学生了解情况;让课代表在学生间广泛争取意见,每次上课前与教师交流一次……有些学生开始还不好意思向教师反映意见,但现在经常有学生主动到办公室找教师交流,除了探讨学习中的问题,有时也涉及到生活中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四)活跃了课堂气氛
导学案使用之前的历史课堂一般有两个极端,一种是轻松式的,教师要求低,自己讲自己的,学生把历史课当作了休息课;一种是紧张式的,教师要求比较严格,上课提问比较多,学生基本上是在紧张恐惧中度过一节课。这两个极端实际都是一个原因造成的: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教师也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我们使用导学案之后,导学案的“自主学习”栏目首先让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了预习,在教师上课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时学生不会惊慌失措,而是胸有成竹的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而“合作探究”栏目更是学生喜欢的,学生把每一个问题在小组间进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教师让学生展示时,学生就会纷纷展示自己组的成果。
我们的困惑:
(一)课前设计环节
1.“导”的设计技巧欠缺:
德国著名学者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它提醒我们: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是让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导学案恰恰就起到了“授人以渔”的功能。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导”的技巧存在着很大的欠缺,最亟待解决的就是问题情境的设置问题。问题情境设置是否合理关乎导学案应用的成败,然而,在我们的导学案中有些问题的设计时间和空间跨度太大,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不利于问题的分析解决;有的导学案所提问题太过于平淡,缺乏新颖的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习的兴趣的探究的欲望,这样就影响了课堂效果,
2.知识容量过大:
这学期设计导学案,教师们在心态上格外重视,在教法和学法上集思广益,煞费心机,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全都列在导学案上,但是事情呈现了对立的一面,那就是每一节的导学案的知识容量与有限的课堂时间和课堂效益之间的冲突日益严峻!课堂容量太大,学生的预习、探究和教师的点拨花费的时间就长,课堂教学总是仓促收尾,效果大受影响。现在我们每节导学案的正文部分少则有两个大知识点,三至四个是正常,通常每个知识点下面有一道合作探究题,还不包括我们辅助栏目的《学科内知识综合》栏目和“学以致用”A→B→C的层次梯度试题。如果学生对每节导学案的自主预习效果不能保证,课堂学习就会显得很被动。
(二)课中实施环节
1.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差,自主学习欠保障
使用导学案,自主学习是运用该模式的重要一环,而该环节又是建立在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充分预习,对新知有一定的了解,奠定研讨的认知基础,才能在课堂学习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可是在现实中,学生要忙于大量的有形作业,我们导学案的课前预习环节很难得到保证。
2.合作探究——互动性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导学案的实施,靠得就是学生的自觉学习来获取知识,于是就自然地促成了自学+互动的教学活动形式,合作探究就是互动的常用方法。日常的合作探究形式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合作互动;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合作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合作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合作互动。我们虽然在课堂上使用各种形式的互动,但仍然存在一些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的现象,对于学生探究完之后的成果展示,我们也没有找到更多更好的方式。
3.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现象依然存在
虽然教师从导学案的设计都体现了最新的设计理念,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放不下手,对待学生的学习存在着严重的“不放心”情结,表现在:课本中的重点、难点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不敢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不敢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构建……总之,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干预者”。这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舍得这一周难得的3个45分钟,被授课任务牵着鼻子走,害怕没了自己的精心讲解,学生就学不会,无法面对会考、统考、高考呢?殊不知正是因为不放心,才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抹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三)课后后续环节
1.教学反思空洞
叶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一句话道出了我们教师行业的“潜规则”问题。当然这里的“反思”不是简单的反思,应该是触及教师内心世界、震撼教师心灵的反思,也只有高水平的反思才是有效的,为此,我们每一篇导学案后面都有“教学反思”栏目,但能坚持每一篇都写的教师不多,能把每一篇都写的有价值的更少!
2.缺乏后续工作的保障机制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平常的教学中每一节导学案我们都做到了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对学生的情况也掌握了第一手的信息;但是,我们在每节课结束后,对知识的再学习、再强化、再巩固做的太少,没有真正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这使我们的课堂少了一份保障。
综上所述,我们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既有诸多的收获,也有很多的困惑,我们要想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去换取最大的教学收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能还会遇到压力、感到茫然,但我们不会退缩,正可谓“不破不立”、“不改不新”,只要我们有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的导学案设计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