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以课堂为主阵地,把“读”落实在每节常态课上,切切实实地读,全情投入地读,带领学生读进去,读得有滋有味,读得摇头晃脑,读出童真,读出快乐。
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例如,教学《我的长生果》,先带着孩子们理清课文思路: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读了哪些课外书?接着围绕课文重点问题展开了这节课的教学:请同学们将描写作者痴迷书的句子找出来。跟着是品句,哪些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品味这些句子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作者对书的痴迷。最后是读句子,有感情地读句子,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对书的痴迷;让学生围绕重点词语,揣摩作者的心境,入情入境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对书喜爱。当学生真正把作者痴迷书的神情“读”出来了,也就真正“读”懂了课文,此时,老师任何的讲解都是多余的,苍白的。
反思这节课,我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读”懂文章。要注意给学生一种块状的思维,围绕整个段落或一个重点去把握,去理解,这就够了。如何让学生理解课文?不是靠老师的讲,老师的分析,而是靠老师的点拨,启发,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读”就成了很好的抓手,由“读”让学生切入课文,有一个主要问题领着孩子走进文本,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受,慢慢地读懂文章,领悟情感。我想这就是“以读为本”,这就是“以生为本”,这就是素质教育。
二、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要深入到文本当中,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要让学生读出人物性格,读出人物情感。老师的作用在哪里?老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帮助,当学生读不到位的时候,当学生的情感出不来的时候,老师要帮一把,点拨一下,引导一下,把重点词拿出来品一品,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感悟一下,渲染一种气氛给学生感受一下,这样把学生带入文本,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当学生入情入境之后,再让他有感情地读一读,美美地读一读,这时,同学们就很自然地读出了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情感。教师不是主刀医生,拿着手术刀,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把词句生硬地从文章中剥离出来,然后对学生说:读,读出感情来。这种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读是无谓的,是苍白的,就像水中无根的浮萍,是站不住脚的。
三、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上《有的人》这一课,我又用了“美读”这种方法。我觉得,这首经典名诗,老师如果多讲了,那是浪费时间,谋杀生命,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读通、读好、读懂诗歌,读出情感,受到熏陶。
我先介绍了作者臧克家,然后从“有的人” 入手,让学生思考,第一节中的两个“有的人”各指的是什么人,因为刚刚学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第一个“ 有的人” 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第二个“有的人”指的是“像鲁迅这樣的人”。接着,我让学生思考: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要读出对反动统治者的“憎恨”,读出对像鲁迅一样的人的“敬佩”。我说:很好,先自己练读,让别人听出憎恨,听出敬佩。同学们叽叽呱呱地读了起来。接着两人PK,在一轮一轮的两两PK中,我请同学们评价,读得好在哪?要突出哪些词?怎样通过表情、动作的渲染来突出“憎恨”,来呈现“敬佩”?并投票选出读得好的同学,加上5分,以资鼓励。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涨了,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我趁热示范,全情投入,或高或低,或快或慢,一会儿如大江东去,一会儿似小桥流水,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吸引了学生的耳朵。完了,我给他们讲了一些朗读的技巧,要读出情感,就必须注意声音的轻重、节奏的快慢。同学们目光炯炯,似乎醍醐灌顶,霎时得到独门真传。
接着又一轮的朗读大赛开始。这次我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先商量,练习,然后再表演PK,学生热情高涨,很想表现自己,也想获得加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陈辉洋。陈辉洋平时是调皮蛋,是我们的班的“活宝”,经常给我们班带来笑声,可发起言来扭扭捏捏,象个大姑娘,关键时刻掉链子。可是今天,他完全变了一个人,正正经经,十分庄重,双目炯炯,或快或慢,或轻或重,举止得体,把对反动派的“恨”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完,全班给予热烈的掌声。
课上到最后,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出对鲁迅的敬佩之情?同学们举起了手,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的一个人:关心百姓疾苦,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他令我们敬佩!我又为大家渗透了文章的背景,课到此时,中心完全凸显,水到渠成,完美收官。
看来,有的东西,不必多讲,更不必繁琐分析,要大胆地给学生读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课堂的精彩,不是老师讲得多精彩,而是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没有,学生读得精不精彩。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任务,不是分析,不是告诉,而是点拨、启迪,引领学生美美地去读书,美美地去领悟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先生曾经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就包括了听、说、读、写这四个字,抓住这四个字,就抓住了语文课堂的精髓,就抓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读,让学生有笑容,有神采;有凝神屏气,有眉目传情;有轻重缓急,有抑扬顿挫;有小桥流水,有大江东去;有从外到内的表象植入,也有从内到外的情感释放……在课堂上,没有比读更好的表达了,没有比读更动听的声音了,“读”让学生成了真正的、鲜活的“人”。
回眸自己这几年来的课堂,课堂上以读为本的理念越来越明晰,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曾经课堂上的花里胡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干净的课堂,越来越简洁的课堂,学生的读写能力、阅读兴趣逐渐见长,语文素养逐渐提高。
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例如,教学《我的长生果》,先带着孩子们理清课文思路: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读了哪些课外书?接着围绕课文重点问题展开了这节课的教学:请同学们将描写作者痴迷书的句子找出来。跟着是品句,哪些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品味这些句子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作者对书的痴迷。最后是读句子,有感情地读句子,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对书的痴迷;让学生围绕重点词语,揣摩作者的心境,入情入境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对书喜爱。当学生真正把作者痴迷书的神情“读”出来了,也就真正“读”懂了课文,此时,老师任何的讲解都是多余的,苍白的。
反思这节课,我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读”懂文章。要注意给学生一种块状的思维,围绕整个段落或一个重点去把握,去理解,这就够了。如何让学生理解课文?不是靠老师的讲,老师的分析,而是靠老师的点拨,启发,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读”就成了很好的抓手,由“读”让学生切入课文,有一个主要问题领着孩子走进文本,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受,慢慢地读懂文章,领悟情感。我想这就是“以读为本”,这就是“以生为本”,这就是素质教育。
二、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要深入到文本当中,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要让学生读出人物性格,读出人物情感。老师的作用在哪里?老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帮助,当学生读不到位的时候,当学生的情感出不来的时候,老师要帮一把,点拨一下,引导一下,把重点词拿出来品一品,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感悟一下,渲染一种气氛给学生感受一下,这样把学生带入文本,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当学生入情入境之后,再让他有感情地读一读,美美地读一读,这时,同学们就很自然地读出了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情感。教师不是主刀医生,拿着手术刀,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把词句生硬地从文章中剥离出来,然后对学生说:读,读出感情来。这种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读是无谓的,是苍白的,就像水中无根的浮萍,是站不住脚的。
三、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上《有的人》这一课,我又用了“美读”这种方法。我觉得,这首经典名诗,老师如果多讲了,那是浪费时间,谋杀生命,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读通、读好、读懂诗歌,读出情感,受到熏陶。
我先介绍了作者臧克家,然后从“有的人” 入手,让学生思考,第一节中的两个“有的人”各指的是什么人,因为刚刚学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第一个“ 有的人” 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第二个“有的人”指的是“像鲁迅这樣的人”。接着,我让学生思考: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要读出对反动统治者的“憎恨”,读出对像鲁迅一样的人的“敬佩”。我说:很好,先自己练读,让别人听出憎恨,听出敬佩。同学们叽叽呱呱地读了起来。接着两人PK,在一轮一轮的两两PK中,我请同学们评价,读得好在哪?要突出哪些词?怎样通过表情、动作的渲染来突出“憎恨”,来呈现“敬佩”?并投票选出读得好的同学,加上5分,以资鼓励。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涨了,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我趁热示范,全情投入,或高或低,或快或慢,一会儿如大江东去,一会儿似小桥流水,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吸引了学生的耳朵。完了,我给他们讲了一些朗读的技巧,要读出情感,就必须注意声音的轻重、节奏的快慢。同学们目光炯炯,似乎醍醐灌顶,霎时得到独门真传。
接着又一轮的朗读大赛开始。这次我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先商量,练习,然后再表演PK,学生热情高涨,很想表现自己,也想获得加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陈辉洋。陈辉洋平时是调皮蛋,是我们的班的“活宝”,经常给我们班带来笑声,可发起言来扭扭捏捏,象个大姑娘,关键时刻掉链子。可是今天,他完全变了一个人,正正经经,十分庄重,双目炯炯,或快或慢,或轻或重,举止得体,把对反动派的“恨”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完,全班给予热烈的掌声。
课上到最后,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出对鲁迅的敬佩之情?同学们举起了手,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的一个人:关心百姓疾苦,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他令我们敬佩!我又为大家渗透了文章的背景,课到此时,中心完全凸显,水到渠成,完美收官。
看来,有的东西,不必多讲,更不必繁琐分析,要大胆地给学生读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课堂的精彩,不是老师讲得多精彩,而是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没有,学生读得精不精彩。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任务,不是分析,不是告诉,而是点拨、启迪,引领学生美美地去读书,美美地去领悟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先生曾经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就包括了听、说、读、写这四个字,抓住这四个字,就抓住了语文课堂的精髓,就抓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读,让学生有笑容,有神采;有凝神屏气,有眉目传情;有轻重缓急,有抑扬顿挫;有小桥流水,有大江东去;有从外到内的表象植入,也有从内到外的情感释放……在课堂上,没有比读更好的表达了,没有比读更动听的声音了,“读”让学生成了真正的、鲜活的“人”。
回眸自己这几年来的课堂,课堂上以读为本的理念越来越明晰,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曾经课堂上的花里胡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干净的课堂,越来越简洁的课堂,学生的读写能力、阅读兴趣逐渐见长,语文素养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