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缺类对称问题的破解方法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w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实际的物理研究系统不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即破缺类对称,可对其实施某种操作变换,或分割或增补或旋转或替代,或通过变换对象使其演变为对称性更明显系统,通过求解此新对称系统,然后将所得结果引申应用于原来的系统.无论是哪一种方法,其所作的操作,往往是一种对称操作.
  1 减割法
  求解研究系统系时,分割图形凸兀的部分或减割部分研究对象,使图形组合成一个规则的形状或对称性更高的系统.
  例1 求互成120°的三个共面且共点的力的合力,三力分别为50 N、60 N、70 N.
  分析与解 根据三个大小相等互成120°的共点力合力为零,我们可以从原力系中减割去这样一个平衡力系:三个互成120°,且均为60 N的力系.这样问题就简化为求10 N和10 N的两个力合成的问题.结果如图1所示.F合=103.
  例2 如图2所示abcde是半径为r的圆的内接正五边形,在顶点a、b、c、d处各固定有电量为 Q的点电荷,在e处固定有电量为-3Q的点电荷,求放置在圆心O处的点电荷-q所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
  分析与解 图中的-3Q的电荷可以看成一个-4Q的电荷和一个 Q的电荷组成,由对称性可知,O处的点电荷-q受到的总的作用力相当于其正上方e处-4Q电荷给其的作用力.F=4kQqr2,方向在eo连线上并且表现为排斥力.
  2 增补法
  将研究对象加以补充,使之完整后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增补”的是“缺损”部分,通过增补,往往可以使原来不完整、不对称、甚至杂乱无章的事物变得完整,对称,使原来变得有规律可循.
  例3 如图3所示,在与一质量为M,半径为R,密度均匀的球体距离为R处有一质量为m的质点,此时M对m的万有引力为F1.当从球M中挖去一个半径为R/2的小球体时,剩下部分对m的万有引力为F2,则F1与F2的比是多少?
  分析与解 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F∝1r2.通常认为只适用于质点或均匀的球形物体.对于本题,当大球体中挖去一小球体后,剩余部分虽然具备轴对称的特点,但已不是球对称,在与质量为m的物体作用时也不能简单地视为质点,即便我们能求出剩余部分的质心所在位置,但我们仍不能用质心到m的距离作为r来计算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因此要考虑用其他方法.
  如果我们将挖去的部分填充起来,用F1表示填充后的匀质实心球对质点的万有引力,可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直接求得,其中r为匀质球球心到质点的距离.用F2表示挖去小球体后的不规则物体对质点的万有引力,由于挖去部分为一匀质实心球,所以可先计算挖去部分对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根据力的叠加原理用F1减去挖去部分的万有引力即可得F2.
  从以上几个例子得出,物理系统初看起来似乎对称性不明显,但可变换为对称体系.在解答过程中,不论是方法1的“分割”,还是方法2的“增补”,都需要我们对题图系统的对称性有深刻的认识.
  3 反证法
  反证法实质是逆向思维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假设一个结果前提下依此结果去推证原因,看是否与假设矛盾,以此判定命题是否正确.这是论证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例4 有一半径为R的半球薄壳,均匀带电,倒扣在xOy面上,如图4所示.图中O为球心,ABCD为球壳边缘,AC为直径,有一电量为q的点电荷位于OC上的E点,OE=r,已知将此点电荷由E点移至球壳的顶点T点时,外力需做功W且W>O,不计重力的影响.(1)试求将此点电荷由E缓慢移至球壳上A点需做功的正负及大小,并说明理由.(2)P为球心下方一点,OP=R.试求将此点电荷由E点缓慢移至P点外力需做功的正负及大小,并说明理由.
  分析与解 因为是缓慢移动点电荷,所以外力做功与电场力做功大小相等,而确定电场力做的功,需要确定题中涉及的各点电势.带电半球壳显然是不对称的,因此用初等数学方法不能求出电势.
  (1)如果我们能证明在圆面ABCD上各点的场强垂直于该面,则该面是一个等势面,在它上面缓慢移动电荷时,电场力做功为零.
  在圆面ABCD上任取一点为考察点,若该点的场强不垂直该面,则可设想另一完全相同的带电半球壳扣在题给的半球壳的下面,结果两个带电半球壳在该点产生的合场强不会为零,这与均匀带电球壳内部场强为零的结论相矛盾,所以均匀带电半球壳产生的电场在圆面ABCD上各点的场强都与该圆面垂直,所以将电荷由E点缓慢移至A点的过程中,外力做功为零.
  (2)对完整球壳而言,P点与T点等势,电势差为零.则由电势叠加原理可知,若上半球壳在T、E两点形成的电势差为(φT-φE),则下半球壳在P、E两点形成的电势差为-(φT~φE).已知W=q(φT-φE),所以在下半球产生的电场中,q由E到P外力做的功必为-W.由对称性可知,在上半球壳产生的电场中,q由E到P外力做的功必为-W.
  当然本题也可以用增补法,设想增补另一个完全相同的半球壳扣在题给的半球壳下面,构成一个完整的均匀带电球壳,则球壳及其内部各点的电势都相等,令此电势为φ.根据对称性可知,上、下两个半球壳分别在圆面ABCD上各点引起的电势相等,再由电势叠加原理可知,当只有上半球壳存在时,圆面ABCD上各点的电势都应为完整球壳内电势的一半,即为φ/2,所以将电荷由E点缓慢移至A点的过程中,外力做功为零.
  4 电像替代法
  对导体面上的分布不均匀的电荷,用虚设的点电荷(像电荷)进行等效替代,将一不完全对称的静电场转化成高度对称的易于计算的等效电场.
  例5 如图5(a)距无限大金属板正前方L处,有正点电荷q,金属板接地,求距金属板d处a点的场强E(点电荷q与a连线垂直于金属板).
  分析与解 a点场强E是点电荷q与带电金属板产生的场强的矢量和,带电金属板的电场强度的计算是一个陌生问题.画出点电荷与平行金属板间的电场线并分析其的疏密程度及弯曲特征,会发现其形状与等量异种点电荷电场中的电场线分布相似,金属板位于连线中垂线上,其电势为零,设想金属板左侧与 q对称处放点电荷-q,其效果与 q和金属板间的电场效果相同,在其左侧对称地补偿-q, q相当于物, -q相当于像,如图5 (b)问题等效变成了两点电荷场强的计算,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如图5(b),在 q的左侧对称地补偿-q,根据点电荷的场强计算式E=kQ/r2和场强叠加原理,得
  5 分解法
  将一个非对称体系分解成为一个对称体系与一个反对称体系之和,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处理方法,其反对称的对称不仅仅是电荷,还有可能是质量等.
  例6 如图6所示,空间有一半径为R的介质球体,球体左半部分均匀带有静止电荷,总电量为Q1,右半部分也均匀带有静止电荷,总电量为Q2,试求全空间的平均场强.
  将原带电球体分解为两个带电体体系之和,如图7所示.第-个体系为带电量是12(Q1 Q2)的球对称体系,它在全空间的平均场强显然为零.第二个体系是带等量异号电荷[±12(Q1-Q2)]的反对称体系,它在全空间平均场强也为零.因此,原带电球在全空间平均场强为零.
  本题还可以采取另一种分解方法:球体的这种带电方式并不对称,但是若在其中取一个半径ri为无穷小的带电小球,这一小球在全空间的场强Ei便具有球对称性,对应的平均场强必为零,即有i=0.
  原带电球体分解为一系列无穷小带电小球后,便将表面上看来并不对称的原问题转化为包含对称性的问题.原带电球体全空间场强E为一系列Ei的叠加,即有E=∑iEi,于是=∑iEi=0.
  6 旋转叠加法
  将一个非对称系统,经过一定的转动操作后再进行叠加,使其变为对称性系统,然后再沿这一途径解决问题,这种方法适合于满足叠加原理的物理量.
  例7 如图8所示,正四面体ABCD各面均为导体,但又彼此绝缘,已知带电后四个面的静电势分别为φ1、φ2、φ3和φ4,求四面体中心O点的电势φ.
  分析与解 保持四面体不动,设想按照下述方式调换四个面上的电荷(由电荷分布决定的电势相应地也变换),这一方式是设想四个面的电荷绕中心O旋转,由此保持了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结果会得到正四面体的四个面的若干带电模式,从中可选出以下四种模式,如表1所示.
其他文献
斜面和斜面上的物体组成的系统这类问题的综合程度较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高,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面对这类问题,许多学生不知所措,难以把握其问题的关键,并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根本方法.本文就此类问题以三个例题为例进行分析,提供破解此类问题的方法.  例题1 如图1所示,物体b恰能在斜面上沿斜面匀速下滑,设此过程中斜面a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为f1;若沿此斜面方向用恒力F1向下推物体b,设此过程中斜面a受
最近参加杭州市某中学招聘教师,前来应聘的6位教师全部是应届硕士研究生。课题都是《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6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一位老师所采用的实验项目(有较强的开放性)有所不同之外,总体设计没有太大的差异,感觉如出一辙。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大多如此,故有普遍性,笔者有些想法整理出来与同行交流。  1一个普遍采用的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5个概念和1个规律,老师们普遍采用了这样的
期刊
图1是笔者演示固体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实验图。现将人教版新教材该实验的过程引述如下: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个铅柱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教材没有对实验进行分析,给出的结论是: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主要是因为铅柱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我们知道大气压强是很大的,[TP5CW35。TIF,Y#]一标准大气压作用在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会产生10 N的压力。
期刊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3的教材“练习与评价”环节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如图1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变化到状态B的过程中  A.气体的密度一直变大  B.气体的内能一直变大  C.气体的体积一直变大  D.气体的体积先变大后变小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象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根据作图,比较A点与原点O的直线、B点与原点O的直线的斜率,可以很快得到体积的变化、密度的变化以及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它是初中物理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实质就是控制变量法思维,是控制变量法特殊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已学概念、相应公式进行分析、归纳,寻找不同物理量定义背后的相同规律,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物理量的内涵,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的新概念的学习提供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  2。学情分析  
期刊
我们知道滑动摩擦力表达式为Fμ=μFN,Fμ的大小只与接触面材料决定的动摩擦因数μ和正压力FN有关,方向与FN垂直,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Fμ的大小与相对施力物体的运动快慢无关.如图1所示,滑动摩擦力Fμ与支持力FN的合力F全反=F2N F2μ=FN1 μ2被称为全反力,与正压力FN成正比.支持力FN与全反力F全反的夹角α被称为摩擦角.tanα=FμFN=μ,即摩擦角α=arctanμ,与正压力F
物理实验从实验研究的问题,到选择实验方法、精选实验工具、设计程序、操作与观察以及对实验所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理论上的解释和概括,使实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整个过程都是有序的,是一种科学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内容。本文主要阐述物理实验教学各环节中所涉及的科学方法。  1在实验提出问题环节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1。1设疑提问方法  设疑提问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创新过程的萌
期刊
用手托着的物体,由于受到的支持力和重力的作用抵消而处于平衡状态;撤去手之后,物体会由于没有支持力而失去平衡、加速下落.加速下落的物体,比如雨滴,由于获得逐渐变大的空气阻力作用,可能会逐渐的由加速下落改为匀速下落,即回归到平衡状态.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撤去其中的某个力或某几个力,物体可能就会失去平衡;如果恢复这个力或这几个力,物体可能也就会回归到平衡状态.所以可以认为,物
探索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写出释放心灵、个性张扬的文章,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对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落实,是实施素质
地理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息息相关。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有着显著的差异。对学生而言,高中地理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简单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还是进一步拓展地理知识内涵。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推动我国高中地理教育不断发展。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