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底,沸沸扬扬的“白酒闹鬼”事件——酒鬼酒被检出塑化剂,着实令中国这个白酒生产消费大国震惊不已。媒体质疑、网友斥责、股票暴跌,有毒伤身、致畸致癌、影响下一代,塑化剂俨然成了国人心中恐慌的鬼。监管部门最终认定,酒鬼酒中的塑化剂来自生产、储运过程中使用的容器、管道及包装材料。那么,我们生活中的塑化剂呢?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时刻被塑化剂包围着?怎样在享受塑化剂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又免受其害?
《中国食品安全报》2012年11月24日据新华社消息称,针对去年底媒体报道酒鬼酒中检测出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本文以下简称邻苯物质)问题,质检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向公众答疑。
一、经过排查,目前尚未发现有人为故意向白酒中添加邻苯物质的情况。白酒中邻苯物质主要来自于白酒生产、储运过程中使用的塑胶容器、管道、密封材料和包装材料的迁移及环境影响等。
二、根据国际通用风险评估方法和欧洲食品安全局推荐的人体可以耐受摄入量,按单位酒鬼酒中邻苯物质含量计算,每天饮用1斤,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广泛存在的塑化剂
塑化剂(Plasticizer,Phthalate)学名叫增塑剂,又称可塑剂,是一种增加材料的柔软性或是材料液化的添加剂。它有很多种类,现在估计有100多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如塑胶、混凝土、房屋装修和装饰材料、水泥、石膏和食品等等。
食品中的塑化剂在今天使用得比较广泛,因此,人们也最关心。许多食品,包括果汁、矿泉水、桶装水、茶饮料、各类点心、饼干、小吃、面食、豆油、牛奶、果酱、果浆或果冻、胶囊锭状粉状食品,甚至连幼儿服用的感冒糖浆及美容化妆品等都可能含有塑化剂。
人们最早使用塑化剂是在19世纪末期,当然主要是天然的塑化剂,如用樟脑作为硝酸纤维素的增塑剂。化学工业的发展是塑化剂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助推器。20世纪初,研究人员发现,磷酸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对纤维素树脂有增塑作用,于是这类增塑剂进入大量研发和利用阶段。塑料产品的广泛生产和应用,如1935年聚氯乙烯(PVC)进入工业化生产后,增塑剂得到广泛应用,因为生产这类塑料产品需要增塑剂。
中国的增塑剂应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后,国内聚氯乙烯树脂产品大量生产,由此也催生了对增塑剂的大量和广泛需求,各种增塑剂产品增多,这就不仅为增塑剂进入各种材料打开了方便之门,也导致食品中频频出现塑化剂。因为,尽管有许多食品的生产并不需要塑化剂作为添加剂,但是贮存、包装和运输等容器所使用的材料是用塑料制成的,塑化剂会或多或少地渗透到食品,尤其是液态食品中,酒鬼酒便是一例。其中检测出的三种塑化剂都是邻苯物质,这种物质占塑化剂市场份额的80%以上。
为什么要用塑化剂?
塑化剂现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尤其是塑料一类的化学产品都使用了塑化剂。原因在于,塑料产品比较脆,加入塑化剂后,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
常用于工业产品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有毒,是无色、无味液体,添加后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能增加产品的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因此常作为沙发、汽车座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的原料。
工业产品中的塑化剂渗透到食品中是一种无意的渗透。例如,一般常用的保鲜膜有两种,一种是无添加剂的聚乙烯(PE)材料,但其黏性较差;另一种是聚氯乙烯(PVC)保鲜膜,其中就含有大量的塑化剂,能让聚氯乙烯材质变得柔软而且增加黏度,常被误用来包装食品。还有一种含有塑化剂的产品是聚氯乙烯制造的儿童玩具。女性经常使用的香水、指甲油等化妆品也含有邻苯物质,其作用是作为定香剂,以保持香料气味,或使指甲油薄膜更光滑。
包装食品的塑料袋分为两种,一种是聚乙烯薄膜制成,无毒。另一种就是聚氯乙烯制成,对人体有一定毒性。所以,用聚乙烯生产的塑料袋可以包装食品,用聚氯乙烯生产的塑料袋就不能用于包装食品。这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已经有明文规定。
塑化剂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一些食品加工和生产。被用于食品加工的塑化剂又称为乳化剂(台湾称为起云剂)。乳化剂主要用于互不相溶的油(疏水性物质)和水(亲水性物质)类食品中,让油、水两相表面张力降低,在两相表面形成保护膜,从而让油类物质能均匀地稳定在水中,让水性物质均匀地稳定在油中。所以,饮料(运动饮料、果汁及果冻)、乳制品、糕点、面食等都可以添加乳化剂,从而让食品看起来蓬松、发软、发泡,对食品有湿润、润滑和保质作用,也让液态食物外观看起来溶液均匀,控制溶液结晶、沉淀等,能改善食品的质量、味道和口感。
例如,在面包生产中,常用的改善面包品质的乳化剂有硬脂酰乳酸钠、硬脂酰乳酸钙、双乙酰酒石酸单甘油酯、蔗糖脂肪酯、蒸馏单甘酯等。在面包制作的过程中添加这些乳化剂可使烘烤出来的面包更筋道(韧性),蓬松和体积增大,同时也能让面包较长时间保持新鲜并提高面包的柔软度和酥脆性。人们在家中做馒头等面食时,也可以使用乳化剂,使馒头和面团增大体积,蓬松柔软。
所以,在食品中添加乳化剂主要是为了增进诱惑人们进食的色、香、味、形和良好的口感,经过卫生和食品监管部门批准使用的食品乳化剂是常用的一类食品添加剂,可以使用,对健康无害。
塑化剂对健康的危害
对人体有害的塑化剂包括两类,一是把未经食品和卫生部门批准的塑化剂添加到食品中,例如,台湾最大的乳化剂供货商昱伸香料有限公司,违法添加致癌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生产乳化剂,致使多家知名运动饮料及果汁、维生素饮品含有潜在的毒性。
另一种就是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贮存、运输过程中采用含有有毒塑化剂的容器,包括塑料管、塑料瓶、塑料桶等,有害的塑化剂会渗透到食品中。
以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为例,它们对人和生物可能具有多方面的毒性。 对小白鼠的实验表明,服食了塑化剂的老鼠生下的后代以雌性为主,并会影响其正常的排卵,即使产下雄性,其生殖器官较正常的小三分之二。塑化剂对雄性动物生殖腺有一定损害,引起睾丸萎缩,精子减少,生殖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睾丸组织酶活力与锌含量改变。这提示,塑化剂的毒性是抗雄激素活性,造成内分泌失调,影响其正常生育能力。如果简单推论,长期摄食塑化剂对男性生殖力的影响较大,女性次之。最大的可能是造成小孩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别特征不明显。
尽管邻苯物质的致癌作用还处于争论之中,但是已有的一些研究提示,邻苯物质最有可能导致肝癌、乳癌。
此外,邻苯物质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也有很大伤害,最大的风险是导致心血管疾病。而这种物质毒害人和生物之后,还会通过基因遗传下去,伤害下一代。
但是,任何塑化剂对人体的有害作用都像其他毒物一样,遵循剂量反应原则,即超过一定量就可能对人产生毒性,包括慢性毒性和急性毒性。现在,世界各国对于塑化剂的毒副作用正在进行研究,也陆续公布了一些研究结果,并依据这些研究结果制定一些禁止或限用塑化剂的标准。
塑化剂的限量标准
由于塑化剂的品种很多,而且每一种塑化剂是否对人和生物体有害以及毒性的大小都还认识不清,因此,从世界卫生组织到各国政府以及生产领域的各行各业对塑化剂的限量标准并不一致,也并非对所有塑化剂都规定了限量。
无论是食品中的塑化剂还是其他准许或不准许进入食品的添加剂,在中国一般都有4套标准,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今后食品中的塑化剂检出限量标准是否按最严格的《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测定》行业标准执行,将是一个问题。
免受其害的几种办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应对塑化剂污染,怎样防止买到有可能遭塑化剂污染的生活用品或食品,中国食品饮料网推荐几种塑化剂应对的好方法。
一、不要往便宜货奔去
“便宜必定有鬼”。《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作者安部司曾任职于食品添加物公司,他说如果有破坏行情的价格时,往往是利用添加物降低材料品质。
二、少吃动物性脂肪
许多有毒化学物质用脂肪的形式在食物链穿梭,少吃动物性脂肪如奶油、起司牛肉、羊肉等肉类,可以大幅降低人体受到塑化剂等环境荷尔蒙干扰的机会。
三、经常洗手
专家研究发现,因塑化剂等环境荷尔蒙影响而性早熟的女童让她们饭前洗手,摄入的DEHP就大为降低。
四、尽量避免食物接触塑胶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动物学博士《失窃的未来》作者柯尔朋(Colborn)建议,避免用塑胶制品、塑胶容器、塑胶袋装食物,要微波调理食物,也请用玻璃制品或瓷器。虽然有些塑胶产品号称可用于微波炉,但某些有毒物质还是会释放出来,一切务求谨慎,尤其是儿童、孕妇更要避免。
五、防毒之外也要排毒
专家建议,除了防毒之外还要排毒。提倡“二少二多去三毒”原则,即少加工、少食品添加物,多天然、多蔬果,以及去防腐剂、去色素和去香料。另外,多运动排汗也可排出毒素。
塑制包装数字大揭秘
如果在塑制包装如塑料瓶底看到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呢?使用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号”PET: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等。
揭秘:耐热至70℃,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释放出来。研究发现,1号塑料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对睾丸具有毒性。因此,饮料瓶等用完了就丢掉,不要再用来做水杯,或者做储物容器盛装其他物品,以免引发健康问题得不偿失。
“2号”HDPE:清洁用品、沐浴产品。
揭秘: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但这些容器通常不好清洗,残留原有的清洁用品,变成细菌的温床,最好不要循环使用。
“3号”PVC:目前很少用于食品包装。
揭秘:这种材质高温时容易产生有害物质,甚至在制造的过程中都会释放。有毒物质随食品进入人体后,可损害健康。目前,这种材料制作的容器已经比较少用于包装食品。如果在使用,千万不要让它受热。
“4号”LDPE:保鲜膜、塑料膜等。
揭秘:耐热性不强,通常合格的PE保鲜膜在遇热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会产生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并且,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因此,食物入微波炉,先要取下包裹着的保鲜膜。
“5号”PP:微波炉餐盒。
揭秘: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些微波炉餐盒的盒体的确以5号PP制造,但盒盖却以1号PE制造,由于PE不能耐受高温,故不能与盒体一并放进微波炉。为保险起见,容器放入微波炉前,先把盖子取下。
“6号”PS:碗装泡面盒、快餐盒。
揭秘:又耐热又抗寒,但不能放进微波炉中,否则会因温度过高而释出化学物。并且不能用于盛装强酸(如柳橙汁)、强碱性物质,因为会分解出对人体不好的聚苯乙烯,容易致癌。因此,您要尽量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滚烫的食物。
7号”PC其他类:水壶、水杯、奶瓶。
揭秘:这个数字告诉我们制成饮料瓶的化学物品包括1.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2.高密度聚乙烯;3.聚氯乙烯;4.低密度聚乙烯;5.聚丙烯;6.聚苯乙烯;7.其他所有未列出的树脂和混合料。
以上最有毒的是3、6和7号。如果在瓶底上出现这三个数字,要坚决say no。
责任编辑/邹佳璇
《中国食品安全报》2012年11月24日据新华社消息称,针对去年底媒体报道酒鬼酒中检测出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本文以下简称邻苯物质)问题,质检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向公众答疑。
一、经过排查,目前尚未发现有人为故意向白酒中添加邻苯物质的情况。白酒中邻苯物质主要来自于白酒生产、储运过程中使用的塑胶容器、管道、密封材料和包装材料的迁移及环境影响等。
二、根据国际通用风险评估方法和欧洲食品安全局推荐的人体可以耐受摄入量,按单位酒鬼酒中邻苯物质含量计算,每天饮用1斤,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广泛存在的塑化剂
塑化剂(Plasticizer,Phthalate)学名叫增塑剂,又称可塑剂,是一种增加材料的柔软性或是材料液化的添加剂。它有很多种类,现在估计有100多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如塑胶、混凝土、房屋装修和装饰材料、水泥、石膏和食品等等。
食品中的塑化剂在今天使用得比较广泛,因此,人们也最关心。许多食品,包括果汁、矿泉水、桶装水、茶饮料、各类点心、饼干、小吃、面食、豆油、牛奶、果酱、果浆或果冻、胶囊锭状粉状食品,甚至连幼儿服用的感冒糖浆及美容化妆品等都可能含有塑化剂。
人们最早使用塑化剂是在19世纪末期,当然主要是天然的塑化剂,如用樟脑作为硝酸纤维素的增塑剂。化学工业的发展是塑化剂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助推器。20世纪初,研究人员发现,磷酸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对纤维素树脂有增塑作用,于是这类增塑剂进入大量研发和利用阶段。塑料产品的广泛生产和应用,如1935年聚氯乙烯(PVC)进入工业化生产后,增塑剂得到广泛应用,因为生产这类塑料产品需要增塑剂。
中国的增塑剂应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后,国内聚氯乙烯树脂产品大量生产,由此也催生了对增塑剂的大量和广泛需求,各种增塑剂产品增多,这就不仅为增塑剂进入各种材料打开了方便之门,也导致食品中频频出现塑化剂。因为,尽管有许多食品的生产并不需要塑化剂作为添加剂,但是贮存、包装和运输等容器所使用的材料是用塑料制成的,塑化剂会或多或少地渗透到食品,尤其是液态食品中,酒鬼酒便是一例。其中检测出的三种塑化剂都是邻苯物质,这种物质占塑化剂市场份额的80%以上。
为什么要用塑化剂?
塑化剂现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尤其是塑料一类的化学产品都使用了塑化剂。原因在于,塑料产品比较脆,加入塑化剂后,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
常用于工业产品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有毒,是无色、无味液体,添加后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能增加产品的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因此常作为沙发、汽车座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的原料。
工业产品中的塑化剂渗透到食品中是一种无意的渗透。例如,一般常用的保鲜膜有两种,一种是无添加剂的聚乙烯(PE)材料,但其黏性较差;另一种是聚氯乙烯(PVC)保鲜膜,其中就含有大量的塑化剂,能让聚氯乙烯材质变得柔软而且增加黏度,常被误用来包装食品。还有一种含有塑化剂的产品是聚氯乙烯制造的儿童玩具。女性经常使用的香水、指甲油等化妆品也含有邻苯物质,其作用是作为定香剂,以保持香料气味,或使指甲油薄膜更光滑。
包装食品的塑料袋分为两种,一种是聚乙烯薄膜制成,无毒。另一种就是聚氯乙烯制成,对人体有一定毒性。所以,用聚乙烯生产的塑料袋可以包装食品,用聚氯乙烯生产的塑料袋就不能用于包装食品。这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已经有明文规定。
塑化剂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一些食品加工和生产。被用于食品加工的塑化剂又称为乳化剂(台湾称为起云剂)。乳化剂主要用于互不相溶的油(疏水性物质)和水(亲水性物质)类食品中,让油、水两相表面张力降低,在两相表面形成保护膜,从而让油类物质能均匀地稳定在水中,让水性物质均匀地稳定在油中。所以,饮料(运动饮料、果汁及果冻)、乳制品、糕点、面食等都可以添加乳化剂,从而让食品看起来蓬松、发软、发泡,对食品有湿润、润滑和保质作用,也让液态食物外观看起来溶液均匀,控制溶液结晶、沉淀等,能改善食品的质量、味道和口感。
例如,在面包生产中,常用的改善面包品质的乳化剂有硬脂酰乳酸钠、硬脂酰乳酸钙、双乙酰酒石酸单甘油酯、蔗糖脂肪酯、蒸馏单甘酯等。在面包制作的过程中添加这些乳化剂可使烘烤出来的面包更筋道(韧性),蓬松和体积增大,同时也能让面包较长时间保持新鲜并提高面包的柔软度和酥脆性。人们在家中做馒头等面食时,也可以使用乳化剂,使馒头和面团增大体积,蓬松柔软。
所以,在食品中添加乳化剂主要是为了增进诱惑人们进食的色、香、味、形和良好的口感,经过卫生和食品监管部门批准使用的食品乳化剂是常用的一类食品添加剂,可以使用,对健康无害。
塑化剂对健康的危害
对人体有害的塑化剂包括两类,一是把未经食品和卫生部门批准的塑化剂添加到食品中,例如,台湾最大的乳化剂供货商昱伸香料有限公司,违法添加致癌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生产乳化剂,致使多家知名运动饮料及果汁、维生素饮品含有潜在的毒性。
另一种就是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贮存、运输过程中采用含有有毒塑化剂的容器,包括塑料管、塑料瓶、塑料桶等,有害的塑化剂会渗透到食品中。
以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为例,它们对人和生物可能具有多方面的毒性。 对小白鼠的实验表明,服食了塑化剂的老鼠生下的后代以雌性为主,并会影响其正常的排卵,即使产下雄性,其生殖器官较正常的小三分之二。塑化剂对雄性动物生殖腺有一定损害,引起睾丸萎缩,精子减少,生殖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睾丸组织酶活力与锌含量改变。这提示,塑化剂的毒性是抗雄激素活性,造成内分泌失调,影响其正常生育能力。如果简单推论,长期摄食塑化剂对男性生殖力的影响较大,女性次之。最大的可能是造成小孩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别特征不明显。
尽管邻苯物质的致癌作用还处于争论之中,但是已有的一些研究提示,邻苯物质最有可能导致肝癌、乳癌。
此外,邻苯物质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也有很大伤害,最大的风险是导致心血管疾病。而这种物质毒害人和生物之后,还会通过基因遗传下去,伤害下一代。
但是,任何塑化剂对人体的有害作用都像其他毒物一样,遵循剂量反应原则,即超过一定量就可能对人产生毒性,包括慢性毒性和急性毒性。现在,世界各国对于塑化剂的毒副作用正在进行研究,也陆续公布了一些研究结果,并依据这些研究结果制定一些禁止或限用塑化剂的标准。
塑化剂的限量标准
由于塑化剂的品种很多,而且每一种塑化剂是否对人和生物体有害以及毒性的大小都还认识不清,因此,从世界卫生组织到各国政府以及生产领域的各行各业对塑化剂的限量标准并不一致,也并非对所有塑化剂都规定了限量。
无论是食品中的塑化剂还是其他准许或不准许进入食品的添加剂,在中国一般都有4套标准,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今后食品中的塑化剂检出限量标准是否按最严格的《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测定》行业标准执行,将是一个问题。
免受其害的几种办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应对塑化剂污染,怎样防止买到有可能遭塑化剂污染的生活用品或食品,中国食品饮料网推荐几种塑化剂应对的好方法。
一、不要往便宜货奔去
“便宜必定有鬼”。《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作者安部司曾任职于食品添加物公司,他说如果有破坏行情的价格时,往往是利用添加物降低材料品质。
二、少吃动物性脂肪
许多有毒化学物质用脂肪的形式在食物链穿梭,少吃动物性脂肪如奶油、起司牛肉、羊肉等肉类,可以大幅降低人体受到塑化剂等环境荷尔蒙干扰的机会。
三、经常洗手
专家研究发现,因塑化剂等环境荷尔蒙影响而性早熟的女童让她们饭前洗手,摄入的DEHP就大为降低。
四、尽量避免食物接触塑胶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动物学博士《失窃的未来》作者柯尔朋(Colborn)建议,避免用塑胶制品、塑胶容器、塑胶袋装食物,要微波调理食物,也请用玻璃制品或瓷器。虽然有些塑胶产品号称可用于微波炉,但某些有毒物质还是会释放出来,一切务求谨慎,尤其是儿童、孕妇更要避免。
五、防毒之外也要排毒
专家建议,除了防毒之外还要排毒。提倡“二少二多去三毒”原则,即少加工、少食品添加物,多天然、多蔬果,以及去防腐剂、去色素和去香料。另外,多运动排汗也可排出毒素。
塑制包装数字大揭秘
如果在塑制包装如塑料瓶底看到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呢?使用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号”PET: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等。
揭秘:耐热至70℃,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释放出来。研究发现,1号塑料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对睾丸具有毒性。因此,饮料瓶等用完了就丢掉,不要再用来做水杯,或者做储物容器盛装其他物品,以免引发健康问题得不偿失。
“2号”HDPE:清洁用品、沐浴产品。
揭秘: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但这些容器通常不好清洗,残留原有的清洁用品,变成细菌的温床,最好不要循环使用。
“3号”PVC:目前很少用于食品包装。
揭秘:这种材质高温时容易产生有害物质,甚至在制造的过程中都会释放。有毒物质随食品进入人体后,可损害健康。目前,这种材料制作的容器已经比较少用于包装食品。如果在使用,千万不要让它受热。
“4号”LDPE:保鲜膜、塑料膜等。
揭秘:耐热性不强,通常合格的PE保鲜膜在遇热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会产生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并且,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因此,食物入微波炉,先要取下包裹着的保鲜膜。
“5号”PP:微波炉餐盒。
揭秘: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些微波炉餐盒的盒体的确以5号PP制造,但盒盖却以1号PE制造,由于PE不能耐受高温,故不能与盒体一并放进微波炉。为保险起见,容器放入微波炉前,先把盖子取下。
“6号”PS:碗装泡面盒、快餐盒。
揭秘:又耐热又抗寒,但不能放进微波炉中,否则会因温度过高而释出化学物。并且不能用于盛装强酸(如柳橙汁)、强碱性物质,因为会分解出对人体不好的聚苯乙烯,容易致癌。因此,您要尽量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滚烫的食物。
7号”PC其他类:水壶、水杯、奶瓶。
揭秘:这个数字告诉我们制成饮料瓶的化学物品包括1.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2.高密度聚乙烯;3.聚氯乙烯;4.低密度聚乙烯;5.聚丙烯;6.聚苯乙烯;7.其他所有未列出的树脂和混合料。
以上最有毒的是3、6和7号。如果在瓶底上出现这三个数字,要坚决say no。
责任编辑/邹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