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及药选择提供指导。方法:共有43例口腔念珠菌病患者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43例患者,经上述治疗2周44例痊愈,11例明显好转,继续用药1~2周均痊愈。结论:急性期、病程短,经抗真菌治疗数周内可治愈,不复发。
关键词: 口腔念珠菌病;抗真菌治疗【中图分类号】R78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053-01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粘膜疾病。正常人口腔,肠胃道,呼吸道,阴道粘膜常见寄生的念珠菌,致病力极弱,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造成感染[1]。口腔念珠菌病是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和亚急性,慢性的真菌病。现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以来收治的43例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收治的口腔念珠菌病患者43例,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在6个月~75岁, 平均66岁。有口腔念珠菌临床 表现、病损区涂片培养念珠菌阳性,无肝、肾功能受损。
1.2方法
1.2.1急性念珠菌病的治疗:改变口腔内pH值采用3%~4%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2%硼砂或0.05%氯己定(洗必泰)液清洗口腔病损处可抑制真菌生长。口腔病变粘膜处,涂1%龙胆紫,或用养阴生肌散,冰硼散外敷。病情严重者可用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成人量每次50万单位。每日3次,一般7~10天,此药可在口内含化后吞服,增加药物对局部病损的作用。小儿不宜含化,1岁以下每次7.5万单位,1~3岁每次10万单位,3岁以上每次25万单位,每日3次。副作用有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
1.2.2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治疗:首先除去发病诱因,治疗全身系统的疾病,改善口腔卫生环境的治疗。)义齿灭菌5%碳酸氢钠水溶液浸泡义齿。如经常反复发作,不易控制病情,可考虑义齿重新修复或义齿组织面重衬,晚上摘下义齿浸泡。抗霉菌治疗含化口服制霉菌素。口角炎唇炎可用3%克霉唑软膏或制霉菌素混悬液局部涂抹。病损表面的颗粒增生可采用激光、冷冻疗法。缺铁性患者可纠正铁质缺乏。药物治疗用硫酸亚铁,每次0.3~0.6g,每日3次。
1.2.3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的治疗:全身系统疾病治疗,去除诱因,严禁吸烟,可采用抗霉菌药物治疗。念珠菌性白斑应做活检,手术切除病变后定期复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癌变。
1.2.4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的治疗:此型念珠菌病易复发,治疗较困难,应注意潜在性疾病的处理,如缺铁补铁,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可使用转移因子,每次1mg,腹股沟或腋窝做皮下注射,每周1~2次,10次为一个疗程,酌情用药1~3疗程[2]。抗真菌治疗用药如下:抗霉菌素可用数月,坚持给药彻底,一般无耐药性。克雷唑口服每日1~3g,可服用1~2个月。对粘膜、皮肤、内脏的感染均有效,停药后易复发。副作用有胃肠道刺激症状,泌尿系统粘膜烧灼感,停药即可恢复。5-氟胞嘧啶口服每次1g,每日3次,连续用药1~2个月。副作用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转氨酶升高。酮康唑口服每次200mg,每日1次,5日为一疗程,可用2~3个疗程。为广谱抗真菌新药,体内吸收快,副作用小。对肝脏有损害,但停药后可恢复。
2结果
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43例患者,经上述治疗2周44例痊愈,11例明显好转,继续用药1~2周均痊愈。
3讨论
念珠菌侵入组织内引起上皮增生,在细胞的胞浆内寄生生长。急性伪膜型病变表面见大量菌丝;上皮有增生也有萎缩存在;上皮细胞间广泛渗出潴留,细胞分离,炎性水肿;上皮浅层形成小脓肿,上皮浅层与深层剥离形成裂隙;白色绒膜为坏死脱落上皮和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上皮变薄,上皮下结缔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充血改变。慢性增殖型病变的病理变化与急性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上皮异常增生,上皮向下增殖呈圆形球根状的上皮钉突、炎症的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浆细胞多,固有层最密,结缔组织内为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增生,胶原纤维水肿断裂。口腔念珠菌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口腔念珠菌病:是局部因素,如义齿、吸烟、短期使用抗生素而引起的白色念珠菌的局部感染,无全身及口腔粘膜其他疾病的影响,治疗效果较好。继发性口腔念珠菌病:在全身性疾病及其他口腔粘膜病基础上,感染白色念珠菌病,治疗较困难,易复发。
急性伪膜型念珠菌病又称雪口、鹅口疮。多发生于婴儿,久病体弱患者也常见。病变可在粘膜任何部位发生。口腔粘膜呈乳白色绒状膜,不易脱落。强行剥离绒膜下发生粘膜渗血。绒膜四周粘膜充血改变。绒膜涂片大量菌丝。自觉口干烧灼感,轻度疼痛[3]。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又称抗生素口炎,多见大量应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多发生舌粘膜,弥散性红斑,严重地舌乳头萎缩。两颊、上腭及口角部、唇均有发生。白色念珠菌丝穿透上皮层内,多在上皮浅层、上皮萎缩变薄,此时涂片检查则不易见菌丝,自觉口干、烧灼及疼痛、不适感。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又称义齿性口炎。多见戴义齿的老年人,女性多见,有不良的戴牙习惯,不注意口腔卫生,晚上不摘义齿,义齿承托区粘膜广泛发红,界限明显的弥散性红斑,红斑表面有时颗粒形成,常伴有口角炎发生。建立常规和正确的刷牙习惯。母乳喂奶前要清洗乳头,喂养工具要消毒。普遍使用消毒过滤的水,不饮用生水。勤洗澡、剪指甲,勤洗换衣物和棉被。老年人义齿勤清洗,晚上摘下泡冷开水中。切忌不摘义齿,口内刷洗假牙。个人营养要加强,尤其是老年人应注意足够的营养。饮食品种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以保证身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秉琦. 口腔粘膜病学[M].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33.
[2]陈建纲,钟志华,吴小燕,等.HIV/AIDS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4(1):83~85.
[3]吕艳红;潘东晟;王秀锋;;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及新进展[J];中国医疗前沿;2011,07.
关键词: 口腔念珠菌病;抗真菌治疗【中图分类号】R78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053-01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粘膜疾病。正常人口腔,肠胃道,呼吸道,阴道粘膜常见寄生的念珠菌,致病力极弱,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造成感染[1]。口腔念珠菌病是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和亚急性,慢性的真菌病。现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以来收治的43例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收治的口腔念珠菌病患者43例,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在6个月~75岁, 平均66岁。有口腔念珠菌临床 表现、病损区涂片培养念珠菌阳性,无肝、肾功能受损。
1.2方法
1.2.1急性念珠菌病的治疗:改变口腔内pH值采用3%~4%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2%硼砂或0.05%氯己定(洗必泰)液清洗口腔病损处可抑制真菌生长。口腔病变粘膜处,涂1%龙胆紫,或用养阴生肌散,冰硼散外敷。病情严重者可用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成人量每次50万单位。每日3次,一般7~10天,此药可在口内含化后吞服,增加药物对局部病损的作用。小儿不宜含化,1岁以下每次7.5万单位,1~3岁每次10万单位,3岁以上每次25万单位,每日3次。副作用有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
1.2.2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治疗:首先除去发病诱因,治疗全身系统的疾病,改善口腔卫生环境的治疗。)义齿灭菌5%碳酸氢钠水溶液浸泡义齿。如经常反复发作,不易控制病情,可考虑义齿重新修复或义齿组织面重衬,晚上摘下义齿浸泡。抗霉菌治疗含化口服制霉菌素。口角炎唇炎可用3%克霉唑软膏或制霉菌素混悬液局部涂抹。病损表面的颗粒增生可采用激光、冷冻疗法。缺铁性患者可纠正铁质缺乏。药物治疗用硫酸亚铁,每次0.3~0.6g,每日3次。
1.2.3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的治疗:全身系统疾病治疗,去除诱因,严禁吸烟,可采用抗霉菌药物治疗。念珠菌性白斑应做活检,手术切除病变后定期复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癌变。
1.2.4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的治疗:此型念珠菌病易复发,治疗较困难,应注意潜在性疾病的处理,如缺铁补铁,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可使用转移因子,每次1mg,腹股沟或腋窝做皮下注射,每周1~2次,10次为一个疗程,酌情用药1~3疗程[2]。抗真菌治疗用药如下:抗霉菌素可用数月,坚持给药彻底,一般无耐药性。克雷唑口服每日1~3g,可服用1~2个月。对粘膜、皮肤、内脏的感染均有效,停药后易复发。副作用有胃肠道刺激症状,泌尿系统粘膜烧灼感,停药即可恢复。5-氟胞嘧啶口服每次1g,每日3次,连续用药1~2个月。副作用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转氨酶升高。酮康唑口服每次200mg,每日1次,5日为一疗程,可用2~3个疗程。为广谱抗真菌新药,体内吸收快,副作用小。对肝脏有损害,但停药后可恢复。
2结果
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43例患者,经上述治疗2周44例痊愈,11例明显好转,继续用药1~2周均痊愈。
3讨论
念珠菌侵入组织内引起上皮增生,在细胞的胞浆内寄生生长。急性伪膜型病变表面见大量菌丝;上皮有增生也有萎缩存在;上皮细胞间广泛渗出潴留,细胞分离,炎性水肿;上皮浅层形成小脓肿,上皮浅层与深层剥离形成裂隙;白色绒膜为坏死脱落上皮和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上皮变薄,上皮下结缔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充血改变。慢性增殖型病变的病理变化与急性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上皮异常增生,上皮向下增殖呈圆形球根状的上皮钉突、炎症的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浆细胞多,固有层最密,结缔组织内为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增生,胶原纤维水肿断裂。口腔念珠菌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口腔念珠菌病:是局部因素,如义齿、吸烟、短期使用抗生素而引起的白色念珠菌的局部感染,无全身及口腔粘膜其他疾病的影响,治疗效果较好。继发性口腔念珠菌病:在全身性疾病及其他口腔粘膜病基础上,感染白色念珠菌病,治疗较困难,易复发。
急性伪膜型念珠菌病又称雪口、鹅口疮。多发生于婴儿,久病体弱患者也常见。病变可在粘膜任何部位发生。口腔粘膜呈乳白色绒状膜,不易脱落。强行剥离绒膜下发生粘膜渗血。绒膜四周粘膜充血改变。绒膜涂片大量菌丝。自觉口干烧灼感,轻度疼痛[3]。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又称抗生素口炎,多见大量应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多发生舌粘膜,弥散性红斑,严重地舌乳头萎缩。两颊、上腭及口角部、唇均有发生。白色念珠菌丝穿透上皮层内,多在上皮浅层、上皮萎缩变薄,此时涂片检查则不易见菌丝,自觉口干、烧灼及疼痛、不适感。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又称义齿性口炎。多见戴义齿的老年人,女性多见,有不良的戴牙习惯,不注意口腔卫生,晚上不摘义齿,义齿承托区粘膜广泛发红,界限明显的弥散性红斑,红斑表面有时颗粒形成,常伴有口角炎发生。建立常规和正确的刷牙习惯。母乳喂奶前要清洗乳头,喂养工具要消毒。普遍使用消毒过滤的水,不饮用生水。勤洗澡、剪指甲,勤洗换衣物和棉被。老年人义齿勤清洗,晚上摘下泡冷开水中。切忌不摘义齿,口内刷洗假牙。个人营养要加强,尤其是老年人应注意足够的营养。饮食品种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以保证身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秉琦. 口腔粘膜病学[M].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33.
[2]陈建纲,钟志华,吴小燕,等.HIV/AIDS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4(1):83~85.
[3]吕艳红;潘东晟;王秀锋;;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及新进展[J];中国医疗前沿;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