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un7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1.仔细品味诗人激越深沉的感情,感受本诗怨愤的基调和沉郁的风格。2.领会本诗的结构艺术和运用细节的技巧。3.认识本诗所揭露的当时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对本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培养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对本诗艺术手法的鉴赏。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下自读、分析、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提起唐诗,自然想起李白想起杜甫,想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想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歌《兵车行》。
  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作者杜甫,是我们熟悉的诗人,对照大屏幕,我们共同回忆一下有关他的主要内容。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是“沉郁顿挫”。人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等,他被后人称作“诗圣”,他的诗歌被后人称作“诗史”。
  三、讲析内容
  鉴赏古诗,我们常常先看什么?(题目)“兵车行”是说“兵车行走”吗?(不是)谁愿意为大家解读一下题目?(“行”,不是行走,而是一种诗歌体裁。)我们学过这种文体吗?(学过,如《琵琶行》、《短歌行》)
  这种文体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与律诗有何区别?
  (律诗一般是四联八句,每句或五言或七言,重在写景。古体诗在句数、字数、格律等方面都比较自由,尤其侧重于叙事。)那么本文叙的是什么事呢?(从题目上“兵”、“车”可以看出,讲的是有关战争的事。)
  想一想:课文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送别场面。既然是送别,谁送谁?(亲人送行人)
  写“行人”一方选了哪些意象?(“车”、“马”、“弓箭”。)可以看出这是一批什么样的人?(这是一批整装待发、准备奔赴前线的战士。)
  “亲人”一方写了哪些人?(爷、娘、妻、子)该来的都来了。这些人是怎么来的?(跑来的。因为文中有一个“走”,即“跑”的意思。)除了“走”之外,写他们的动词还有哪些?(“牵”、“顿”、“拦”、“哭”。)请简作分析。(“牵”着行人的手,不想让你走,说明什么感情?(眷恋)“顿”,人在什么情况下捶胸顿足?(悲怆)拦是拦不住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上战场去牺牲,剩下的只有“哭”了,说明他们已经到了绝望的边缘。其中最能表现亲人心情的是哪一个?(“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说明哭声大、哭者多,受战争之害的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 哪一句还能够看得出?(“尘埃不见咸阳桥”)为什么“哭声震天”?(生离死别)
  第二段写的是什么呢?(征夫控诉。)为什么要用“控诉”一词?(因为征夫要陈述受害的经过。)征夫控诉了哪些内容?(先让一个学生朗读,再找学生回答)(①自己长期服役。②田园一片荒芜。③换来非人待遇。
  齐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写什么?(厌恶战争。)何以见得?(先找诗句、讨论后归纳)(因战争而抓丁,造成劳力缺乏、田园荒芜,而租税依旧;因战争而重女轻男,改变了人的传统心理;因战争而尸骨遍野,鬼哭更阴森更可怕。)
  四、分析写法
  1.前后照应。
  找出代表句子,并加以分析。
  (如:第一段中的“牵衣顿足拦道哭”,说明生离死别;第二段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和第三段中的“生男埋没随百草”,加以照应,点出此去决难生还。)
  2.层层递进。
  从行人的话中体会这一写法。(第2段谈他的过去,第3段谈他的现在。现在同过去一样,而且变本加厉。)
  (①由“点行频”到“北防河”、“西营田”,再到“武皇开边意未已”,这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②因“点行频”造成田地荒芜,可租税依旧要缴要出,更显官吏残暴。③“点行频”不仅造成征夫肉体上受折磨,而且在精神上改变了人们生男生女的传统心理。④“人哭”本已撕心裂肺,“鬼哭”更是阴森可怕。)
  3.场面描写(开头、结尾;设置悬念、渲染气氛)
  对话描写(第2段、第3段;叙事实、揭根源)
  4.三、五、七言杂用
  七言句:感情深沉哀怨、节奏舒缓;
  三、五言句:感情强烈激愤、节奏急促。
  五、名句赏析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艺术地再现了扩边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的苦难。)
  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去时”、“归来”两相对照。从本应受保护的孩子、老人服役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可从人们传统观念的改变入手。用自我安慰衬哀叹,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中的自学,不是平常那种老一套的自学方法,查找工具书,弄清生字读音、词语含义,再把课文读个三二遍,就算是自学语文课了。当然,我们并不排除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在某种程度上讲,也的确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好处,那就是既可减轻教师工作量,又可实际锻炼学生自学能力,但这种原始的、落后的自学方法,是很肤浅和单调的,极易引起学生的乏味,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组织和培养学生搞好自学呢?笔者近
期刊
大堰河,具体出生日期不详,姓名不详。浙江金华农村人。“大堰河”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大堰河既是一个典型的文学形象,又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她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贫穷家庭的劳动妇女。从小就被卖作童养媳。她一生经过两次婚姻,生有五个儿子。她的第二任丈夫,爱喝酒、爱打骂她,却又深爱着她。酒精烧坏了他的胃肠,旧社会农民民不聊生的境况更烧坏了他的脾气。  为了维持这个家,她任劳任怨。甚至为财主的儿子当保姆
期刊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以下简称《鲁》)是旧版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它以独特的人物形象、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给广大师生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已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智取生辰纲》(以下简称《智》)。笔者认为,两篇虽然都是《水浒传》名篇,都是刻画梁山好汉的篇章,但相比《智》而言,《鲁》更有优势。笔者在这里稍作比较,与读者共研。   第一,鲁提辖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水浒传》中塑造了
期刊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读,善于培养研究的品质;新中国成立后,向苏联学习,语文教学出现“组复新巩布”的四平八稳的操作程序,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以训练为主线,以考评做评判。吕叔湘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之症状——少慢差费;20年后,由《北京文学》引领的语文教学大讨论,又集中暴露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瘤疾,震醒了世人,有识之士都在寻找语文教学新思路,从教材、教法、评估诸多方面进行深刻的反
期刊
在我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的风流人物。“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还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他们的诗词千古流芳,被万世敬仰,永久地载入了中国文学史的史册,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李清照,更是一个让人挥之不去,余味缭绕的传奇女性,她那传奇的人生,成就了无数经
期刊
文章开头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常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漂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因为开头处于文章的醒目处,就好比乐曲定调,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作品的得失。  一般说来,一篇成功的作文开头必须要为文章内容和中心服务,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具备简洁、生动、优美等特征。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精心打造作文开头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文章开头要对应主体
期刊
在汉语词典中,“交流”是指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具体一点讲,就是彼此间通过对话使对方了解想要知道的东西。写作,也和说话一样,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对话。而考场作文,则更具有一种交流性,只不过是一种悄无声息的交流。考场作文首先是考生与命题人的交流,其次是考生与阅卷老师的交流。   审题的过程,就是考生与命题者的交流对话的过程。懂别人的话,是交流的基础;准确把握命题人的意图,正确理解题意,是写好考场作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开始的无情平淡阅读,到投入情感阅读,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感受名著和美文。用情感的这种敏感性来进行的阅读所获得的满足感、幸福感更大。从一首诗、一段推理中获得的欢乐要比昂贵的奢侈生活所能提供的欢乐更大。   人的感情是需要激发、熏陶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情感之门。从无情、平淡地阅读,到平
期刊
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魏书生也指出,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再读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好的阅读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更深层次的阅读。只有经常地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把握阅读的速度,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才能大幅度提高。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把阅读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根据阅读对象的性质、阅读目的等的不同,选择恰当的阅
期刊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要充满爱心,要尊重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学生才会感到被信任,才会在充分展示自己生命全貌的同时接纳教师的全部,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敞开心扉,把蕴藏在心中的疑问、见解毫无保留地向你倾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