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1.仔细品味诗人激越深沉的感情,感受本诗怨愤的基调和沉郁的风格。2.领会本诗的结构艺术和运用细节的技巧。3.认识本诗所揭露的当时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对本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培养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对本诗艺术手法的鉴赏。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下自读、分析、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提起唐诗,自然想起李白想起杜甫,想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想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歌《兵车行》。
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作者杜甫,是我们熟悉的诗人,对照大屏幕,我们共同回忆一下有关他的主要内容。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是“沉郁顿挫”。人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等,他被后人称作“诗圣”,他的诗歌被后人称作“诗史”。
三、讲析内容
鉴赏古诗,我们常常先看什么?(题目)“兵车行”是说“兵车行走”吗?(不是)谁愿意为大家解读一下题目?(“行”,不是行走,而是一种诗歌体裁。)我们学过这种文体吗?(学过,如《琵琶行》、《短歌行》)
这种文体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与律诗有何区别?
(律诗一般是四联八句,每句或五言或七言,重在写景。古体诗在句数、字数、格律等方面都比较自由,尤其侧重于叙事。)那么本文叙的是什么事呢?(从题目上“兵”、“车”可以看出,讲的是有关战争的事。)
想一想:课文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送别场面。既然是送别,谁送谁?(亲人送行人)
写“行人”一方选了哪些意象?(“车”、“马”、“弓箭”。)可以看出这是一批什么样的人?(这是一批整装待发、准备奔赴前线的战士。)
“亲人”一方写了哪些人?(爷、娘、妻、子)该来的都来了。这些人是怎么来的?(跑来的。因为文中有一个“走”,即“跑”的意思。)除了“走”之外,写他们的动词还有哪些?(“牵”、“顿”、“拦”、“哭”。)请简作分析。(“牵”着行人的手,不想让你走,说明什么感情?(眷恋)“顿”,人在什么情况下捶胸顿足?(悲怆)拦是拦不住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上战场去牺牲,剩下的只有“哭”了,说明他们已经到了绝望的边缘。其中最能表现亲人心情的是哪一个?(“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说明哭声大、哭者多,受战争之害的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 哪一句还能够看得出?(“尘埃不见咸阳桥”)为什么“哭声震天”?(生离死别)
第二段写的是什么呢?(征夫控诉。)为什么要用“控诉”一词?(因为征夫要陈述受害的经过。)征夫控诉了哪些内容?(先让一个学生朗读,再找学生回答)(①自己长期服役。②田园一片荒芜。③换来非人待遇。
齐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写什么?(厌恶战争。)何以见得?(先找诗句、讨论后归纳)(因战争而抓丁,造成劳力缺乏、田园荒芜,而租税依旧;因战争而重女轻男,改变了人的传统心理;因战争而尸骨遍野,鬼哭更阴森更可怕。)
四、分析写法
1.前后照应。
找出代表句子,并加以分析。
(如:第一段中的“牵衣顿足拦道哭”,说明生离死别;第二段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和第三段中的“生男埋没随百草”,加以照应,点出此去决难生还。)
2.层层递进。
从行人的话中体会这一写法。(第2段谈他的过去,第3段谈他的现在。现在同过去一样,而且变本加厉。)
(①由“点行频”到“北防河”、“西营田”,再到“武皇开边意未已”,这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②因“点行频”造成田地荒芜,可租税依旧要缴要出,更显官吏残暴。③“点行频”不仅造成征夫肉体上受折磨,而且在精神上改变了人们生男生女的传统心理。④“人哭”本已撕心裂肺,“鬼哭”更是阴森可怕。)
3.场面描写(开头、结尾;设置悬念、渲染气氛)
对话描写(第2段、第3段;叙事实、揭根源)
4.三、五、七言杂用
七言句:感情深沉哀怨、节奏舒缓;
三、五言句:感情强烈激愤、节奏急促。
五、名句赏析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艺术地再现了扩边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的苦难。)
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去时”、“归来”两相对照。从本应受保护的孩子、老人服役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可从人们传统观念的改变入手。用自我安慰衬哀叹,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教学重点〕对本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培养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对本诗艺术手法的鉴赏。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下自读、分析、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提起唐诗,自然想起李白想起杜甫,想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想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歌《兵车行》。
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作者杜甫,是我们熟悉的诗人,对照大屏幕,我们共同回忆一下有关他的主要内容。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是“沉郁顿挫”。人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等,他被后人称作“诗圣”,他的诗歌被后人称作“诗史”。
三、讲析内容
鉴赏古诗,我们常常先看什么?(题目)“兵车行”是说“兵车行走”吗?(不是)谁愿意为大家解读一下题目?(“行”,不是行走,而是一种诗歌体裁。)我们学过这种文体吗?(学过,如《琵琶行》、《短歌行》)
这种文体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与律诗有何区别?
(律诗一般是四联八句,每句或五言或七言,重在写景。古体诗在句数、字数、格律等方面都比较自由,尤其侧重于叙事。)那么本文叙的是什么事呢?(从题目上“兵”、“车”可以看出,讲的是有关战争的事。)
想一想:课文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送别场面。既然是送别,谁送谁?(亲人送行人)
写“行人”一方选了哪些意象?(“车”、“马”、“弓箭”。)可以看出这是一批什么样的人?(这是一批整装待发、准备奔赴前线的战士。)
“亲人”一方写了哪些人?(爷、娘、妻、子)该来的都来了。这些人是怎么来的?(跑来的。因为文中有一个“走”,即“跑”的意思。)除了“走”之外,写他们的动词还有哪些?(“牵”、“顿”、“拦”、“哭”。)请简作分析。(“牵”着行人的手,不想让你走,说明什么感情?(眷恋)“顿”,人在什么情况下捶胸顿足?(悲怆)拦是拦不住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上战场去牺牲,剩下的只有“哭”了,说明他们已经到了绝望的边缘。其中最能表现亲人心情的是哪一个?(“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说明哭声大、哭者多,受战争之害的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 哪一句还能够看得出?(“尘埃不见咸阳桥”)为什么“哭声震天”?(生离死别)
第二段写的是什么呢?(征夫控诉。)为什么要用“控诉”一词?(因为征夫要陈述受害的经过。)征夫控诉了哪些内容?(先让一个学生朗读,再找学生回答)(①自己长期服役。②田园一片荒芜。③换来非人待遇。
齐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写什么?(厌恶战争。)何以见得?(先找诗句、讨论后归纳)(因战争而抓丁,造成劳力缺乏、田园荒芜,而租税依旧;因战争而重女轻男,改变了人的传统心理;因战争而尸骨遍野,鬼哭更阴森更可怕。)
四、分析写法
1.前后照应。
找出代表句子,并加以分析。
(如:第一段中的“牵衣顿足拦道哭”,说明生离死别;第二段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和第三段中的“生男埋没随百草”,加以照应,点出此去决难生还。)
2.层层递进。
从行人的话中体会这一写法。(第2段谈他的过去,第3段谈他的现在。现在同过去一样,而且变本加厉。)
(①由“点行频”到“北防河”、“西营田”,再到“武皇开边意未已”,这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②因“点行频”造成田地荒芜,可租税依旧要缴要出,更显官吏残暴。③“点行频”不仅造成征夫肉体上受折磨,而且在精神上改变了人们生男生女的传统心理。④“人哭”本已撕心裂肺,“鬼哭”更是阴森可怕。)
3.场面描写(开头、结尾;设置悬念、渲染气氛)
对话描写(第2段、第3段;叙事实、揭根源)
4.三、五、七言杂用
七言句:感情深沉哀怨、节奏舒缓;
三、五言句:感情强烈激愤、节奏急促。
五、名句赏析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艺术地再现了扩边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的苦难。)
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去时”、“归来”两相对照。从本应受保护的孩子、老人服役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可从人们传统观念的改变入手。用自我安慰衬哀叹,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