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诗词与人生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z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的风流人物。“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还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他们的诗词千古流芳,被万世敬仰,永久地载入了中国文学史的史册,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李清照,更是一个让人挥之不去,余味缭绕的传奇女性,她那传奇的人生,成就了无数经典的作品。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动荡不安的生活,曲折的生活经历成为她创作的宝贵资源,在她遗留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的心路历程,可以听到诗人的每一声欢笑、每一声叹息,可以看到她如何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蜕变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妇。一首诗词就是一段人生,下面就通过李清照的诗词解读她作为一个传奇女性所表露出来的个性形象。
   一、清纯烂漫的少女
   李清照生长在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李格非,擅长古文,中过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同时他还是一位学问很深的学者。其母亦善文章,颇有文化素养。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少女的李清照资质聪慧、少识音律、无忧无虑、活泼开朗。
   请看《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诗人乘舟游览,兴尽而归,醉意朦胧,忘了归路,正在踌躇之时,眼前扑簌簌地飞起一群水鸟,表现了她对于自然景物的热爱和野游的快乐。这一时期的诗作透露着无尽的悠闲和风雅的情调。
   还有在薄暮映照下的湖面上,一个活泼、欢乐的少女欣喜地享受湖光山色而不舍离去的《怨王孙》;天真活泼的少女兴高采烈地荡秋千,直玩得脸儿红扑扑,汗水浸透了薄衣的《点绛唇》,写尽了李清照活泼开朗,热爱大自然的可爱形象。
   二、情意浓浓的少妇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成为一对志同道合、情意相投的夫妇。美满的婚姻、幸福的生活使她成为一个娇媚、幸福的新娘。从下面这首《减字木兰花》我们可以掀开其幸福生活的一角面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妙趣横生地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一句“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画出一个娇憨可爱、半羞半怯的女子在丈夫面前的幸福姿态,娇憨之余,词中还流露出一丝顽皮,一点嬉戏,夫妻间的深切爱意跃然纸上。活脱脱勾勒出李清照爱意沉沉的少妇形象。
   三、多愁善感的思妇
   李清照的生活也有寂寞与忧愁,她的一些词中也表现了离愁别绪以及对丈夫的相思。最让人回味无穷的当属抒写内心离愁别绪的佳篇名句《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她在重阳节怀念丈夫的作品,深秋的天气,薄雾弥漫浓云笼罩,金兽炉中吐出袅袅香烟让人倍感白昼心情烦闷悠长,从白天到夜晚,适逢重阳佳节,一个深闺思妇独对空帷,只觉顿顿凉意袭身,为解自己的愁绪,只好对酒赏菊,清冷寂寞的黄昏,随风而来的缕缕暗香,虽“莫道不销魂”,可忽然一阵风来,“帘卷西风”,最后一个特写“人比黄花瘦”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四、凄苦孤寂的孀妇
   南渡以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的苦痛,词的内容也多写其对国事的忧思和生活流落的痛苦,尤其是丈夫赵明诚的去世,对李清照打击沉重,也是她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从此,她一身承受双重痛苦,流落江南,开始了孤苦凄凉的晚年生活。“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中间虽也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史,但留给李清照的却是满心的耻辱和伤痛,这之后,孤苦无依的李清照多以“愁”绪沉重的形象出现在其词作中。如下面这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百花凋谢,春事已尽,诗人也是“日晚倦梳头”,内心消极凄苦,“物是人非事事休”,失去亲人的寂寞,身世的漂泊,晚年的凄凉,国家破碎,这一切怎能不让她“欲语泪先流”?本想借双溪美景排解内心的满腹忧愁,却“恐”这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到这里,可以看到一个落寞凄寂的老妇,吟唱出一首忧愁沉重的生活哀歌,令人心痛。
   五、忧国忧民的巾帼
   宋室南渡之后,李清照流离迁徙,历经坎坷,在这一时期,她的作品大多忧伤沉郁,但无论怎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却时时显露于其作品中,这一点,在封建时代的女性中尤为少见,如《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的字面只是对千年以来的英雄抒发感慨,但其中对南宋赵构集团不肯北上抗敌的讽刺,对时事的沉痛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女性,她此时能抛开个人的孤独、内心的痛苦,抛开个人的内心哀怨,显得如此大气,再也看不到一味的沉浸在自我情愫中的女性形象了。
   还有她的《新荷叶》,无不传颂着一个忧国忧民的女中豪杰形象。
   千古才女李清照的一生坎坷跌宕,也许正是她那传奇的经历才使得她的作品内容是那么的丰富,语言是那么的传神,情感又是那么的丰富,意志是那么坚定,她的诗词和人生无不尽显着传奇色彩,她将永远镌刻在中国浩瀚的文学长史之中!
其他文献
语文学习中学生最头疼的就是写作文,绞尽脑汁拼凑出来的文章经常是千篇一律,毫无个性。今天笔者专门就学生作文难出个性而谈谈个人的理解。    时下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抱怨最多的就是素材、题材单一,想象力极度贫乏。尤其是教育教学落后地区和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下的学生表现更加明显。不管教师布置什么题目的作文,学生的素材几乎都会向家人亲情靠,向自己的考试得失靠,叙述模式手法固定,思维根本就打不开。这样学生的作
期刊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当代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发展,这无疑对班主任工作是一种挑战。只有了解班主任工作艺术的重要性,掌握其中的工作原则,公平对待全体学生,关怀热爱学生,因势利导,做到客观正确地评价,并且即时准确地了解班级整体情况,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心理特征,因材施“管”,才能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有许多艺术,需要我们去欣赏: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艺术   卢梭在
期刊
高考作文确立了“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两个等级的评分标准,这给中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高三的作文训练,首先就是要落实好“基础等级”的各项要求,力争每一个考生都能拿到尽可能高的基础等级分;其次,在抓好“基础等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发展等级”的训练。“发展等级”的评分有四个方面的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只要一点突出或多点达到,都能拿到可观的“发展等级”分。因此,我们平时的作
期刊
给材料作文较之命题作文,具有取材的宽泛性,学生写作的可信性,以及读写结合的有机性等特点,这不仅成为中高考作文的主要命题形式,也成为教师平时进行作文训练的主要方面。“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好一半文”,题目的酝酿过程往往就是确定立意、明晰思路、构建结构的过程。因此给材料作文的拟题便显得十分重要,针对不同的材料,可采用不同的技巧,在此笔者仅谈几点个人的拙见:   一、议论类   议论性材料作文的拟题
期刊
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即是有创造性,有新意。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时期,在新的教育观念之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成为语文学科必须参与完成的任务和目标之一。   作文是一个创新的园地,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打破思维定势,不墨守成规,想人所未想,用人所未用,写人所未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新意。   高考作文在
期刊
教师教学语言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合乎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行业交际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更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途径。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那么,作为语文教学重要要素之一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不仅应具有科学性,同时应具有艺术性。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应永无止境。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应有哪些技巧呢?
期刊
语文课堂中的自学,不是平常那种老一套的自学方法,查找工具书,弄清生字读音、词语含义,再把课文读个三二遍,就算是自学语文课了。当然,我们并不排除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在某种程度上讲,也的确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好处,那就是既可减轻教师工作量,又可实际锻炼学生自学能力,但这种原始的、落后的自学方法,是很肤浅和单调的,极易引起学生的乏味,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组织和培养学生搞好自学呢?笔者近
期刊
大堰河,具体出生日期不详,姓名不详。浙江金华农村人。“大堰河”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大堰河既是一个典型的文学形象,又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她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贫穷家庭的劳动妇女。从小就被卖作童养媳。她一生经过两次婚姻,生有五个儿子。她的第二任丈夫,爱喝酒、爱打骂她,却又深爱着她。酒精烧坏了他的胃肠,旧社会农民民不聊生的境况更烧坏了他的脾气。  为了维持这个家,她任劳任怨。甚至为财主的儿子当保姆
期刊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以下简称《鲁》)是旧版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它以独特的人物形象、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给广大师生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已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智取生辰纲》(以下简称《智》)。笔者认为,两篇虽然都是《水浒传》名篇,都是刻画梁山好汉的篇章,但相比《智》而言,《鲁》更有优势。笔者在这里稍作比较,与读者共研。   第一,鲁提辖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水浒传》中塑造了
期刊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读,善于培养研究的品质;新中国成立后,向苏联学习,语文教学出现“组复新巩布”的四平八稳的操作程序,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以训练为主线,以考评做评判。吕叔湘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之症状——少慢差费;20年后,由《北京文学》引领的语文教学大讨论,又集中暴露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瘤疾,震醒了世人,有识之士都在寻找语文教学新思路,从教材、教法、评估诸多方面进行深刻的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