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的风流人物。“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还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他们的诗词千古流芳,被万世敬仰,永久地载入了中国文学史的史册,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李清照,更是一个让人挥之不去,余味缭绕的传奇女性,她那传奇的人生,成就了无数经典的作品。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动荡不安的生活,曲折的生活经历成为她创作的宝贵资源,在她遗留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的心路历程,可以听到诗人的每一声欢笑、每一声叹息,可以看到她如何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蜕变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妇。一首诗词就是一段人生,下面就通过李清照的诗词解读她作为一个传奇女性所表露出来的个性形象。
一、清纯烂漫的少女
李清照生长在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李格非,擅长古文,中过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同时他还是一位学问很深的学者。其母亦善文章,颇有文化素养。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少女的李清照资质聪慧、少识音律、无忧无虑、活泼开朗。
请看《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诗人乘舟游览,兴尽而归,醉意朦胧,忘了归路,正在踌躇之时,眼前扑簌簌地飞起一群水鸟,表现了她对于自然景物的热爱和野游的快乐。这一时期的诗作透露着无尽的悠闲和风雅的情调。
还有在薄暮映照下的湖面上,一个活泼、欢乐的少女欣喜地享受湖光山色而不舍离去的《怨王孙》;天真活泼的少女兴高采烈地荡秋千,直玩得脸儿红扑扑,汗水浸透了薄衣的《点绛唇》,写尽了李清照活泼开朗,热爱大自然的可爱形象。
二、情意浓浓的少妇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成为一对志同道合、情意相投的夫妇。美满的婚姻、幸福的生活使她成为一个娇媚、幸福的新娘。从下面这首《减字木兰花》我们可以掀开其幸福生活的一角面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妙趣横生地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一句“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画出一个娇憨可爱、半羞半怯的女子在丈夫面前的幸福姿态,娇憨之余,词中还流露出一丝顽皮,一点嬉戏,夫妻间的深切爱意跃然纸上。活脱脱勾勒出李清照爱意沉沉的少妇形象。
三、多愁善感的思妇
李清照的生活也有寂寞与忧愁,她的一些词中也表现了离愁别绪以及对丈夫的相思。最让人回味无穷的当属抒写内心离愁别绪的佳篇名句《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她在重阳节怀念丈夫的作品,深秋的天气,薄雾弥漫浓云笼罩,金兽炉中吐出袅袅香烟让人倍感白昼心情烦闷悠长,从白天到夜晚,适逢重阳佳节,一个深闺思妇独对空帷,只觉顿顿凉意袭身,为解自己的愁绪,只好对酒赏菊,清冷寂寞的黄昏,随风而来的缕缕暗香,虽“莫道不销魂”,可忽然一阵风来,“帘卷西风”,最后一个特写“人比黄花瘦”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四、凄苦孤寂的孀妇
南渡以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的苦痛,词的内容也多写其对国事的忧思和生活流落的痛苦,尤其是丈夫赵明诚的去世,对李清照打击沉重,也是她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从此,她一身承受双重痛苦,流落江南,开始了孤苦凄凉的晚年生活。“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中间虽也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史,但留给李清照的却是满心的耻辱和伤痛,这之后,孤苦无依的李清照多以“愁”绪沉重的形象出现在其词作中。如下面这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百花凋谢,春事已尽,诗人也是“日晚倦梳头”,内心消极凄苦,“物是人非事事休”,失去亲人的寂寞,身世的漂泊,晚年的凄凉,国家破碎,这一切怎能不让她“欲语泪先流”?本想借双溪美景排解内心的满腹忧愁,却“恐”这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到这里,可以看到一个落寞凄寂的老妇,吟唱出一首忧愁沉重的生活哀歌,令人心痛。
五、忧国忧民的巾帼
宋室南渡之后,李清照流离迁徙,历经坎坷,在这一时期,她的作品大多忧伤沉郁,但无论怎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却时时显露于其作品中,这一点,在封建时代的女性中尤为少见,如《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的字面只是对千年以来的英雄抒发感慨,但其中对南宋赵构集团不肯北上抗敌的讽刺,对时事的沉痛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女性,她此时能抛开个人的孤独、内心的痛苦,抛开个人的内心哀怨,显得如此大气,再也看不到一味的沉浸在自我情愫中的女性形象了。
还有她的《新荷叶》,无不传颂着一个忧国忧民的女中豪杰形象。
千古才女李清照的一生坎坷跌宕,也许正是她那传奇的经历才使得她的作品内容是那么的丰富,语言是那么的传神,情感又是那么的丰富,意志是那么坚定,她的诗词和人生无不尽显着传奇色彩,她将永远镌刻在中国浩瀚的文学长史之中!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动荡不安的生活,曲折的生活经历成为她创作的宝贵资源,在她遗留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的心路历程,可以听到诗人的每一声欢笑、每一声叹息,可以看到她如何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蜕变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妇。一首诗词就是一段人生,下面就通过李清照的诗词解读她作为一个传奇女性所表露出来的个性形象。
一、清纯烂漫的少女
李清照生长在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李格非,擅长古文,中过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同时他还是一位学问很深的学者。其母亦善文章,颇有文化素养。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少女的李清照资质聪慧、少识音律、无忧无虑、活泼开朗。
请看《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诗人乘舟游览,兴尽而归,醉意朦胧,忘了归路,正在踌躇之时,眼前扑簌簌地飞起一群水鸟,表现了她对于自然景物的热爱和野游的快乐。这一时期的诗作透露着无尽的悠闲和风雅的情调。
还有在薄暮映照下的湖面上,一个活泼、欢乐的少女欣喜地享受湖光山色而不舍离去的《怨王孙》;天真活泼的少女兴高采烈地荡秋千,直玩得脸儿红扑扑,汗水浸透了薄衣的《点绛唇》,写尽了李清照活泼开朗,热爱大自然的可爱形象。
二、情意浓浓的少妇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成为一对志同道合、情意相投的夫妇。美满的婚姻、幸福的生活使她成为一个娇媚、幸福的新娘。从下面这首《减字木兰花》我们可以掀开其幸福生活的一角面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妙趣横生地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一句“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画出一个娇憨可爱、半羞半怯的女子在丈夫面前的幸福姿态,娇憨之余,词中还流露出一丝顽皮,一点嬉戏,夫妻间的深切爱意跃然纸上。活脱脱勾勒出李清照爱意沉沉的少妇形象。
三、多愁善感的思妇
李清照的生活也有寂寞与忧愁,她的一些词中也表现了离愁别绪以及对丈夫的相思。最让人回味无穷的当属抒写内心离愁别绪的佳篇名句《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她在重阳节怀念丈夫的作品,深秋的天气,薄雾弥漫浓云笼罩,金兽炉中吐出袅袅香烟让人倍感白昼心情烦闷悠长,从白天到夜晚,适逢重阳佳节,一个深闺思妇独对空帷,只觉顿顿凉意袭身,为解自己的愁绪,只好对酒赏菊,清冷寂寞的黄昏,随风而来的缕缕暗香,虽“莫道不销魂”,可忽然一阵风来,“帘卷西风”,最后一个特写“人比黄花瘦”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四、凄苦孤寂的孀妇
南渡以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的苦痛,词的内容也多写其对国事的忧思和生活流落的痛苦,尤其是丈夫赵明诚的去世,对李清照打击沉重,也是她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从此,她一身承受双重痛苦,流落江南,开始了孤苦凄凉的晚年生活。“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中间虽也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史,但留给李清照的却是满心的耻辱和伤痛,这之后,孤苦无依的李清照多以“愁”绪沉重的形象出现在其词作中。如下面这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百花凋谢,春事已尽,诗人也是“日晚倦梳头”,内心消极凄苦,“物是人非事事休”,失去亲人的寂寞,身世的漂泊,晚年的凄凉,国家破碎,这一切怎能不让她“欲语泪先流”?本想借双溪美景排解内心的满腹忧愁,却“恐”这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到这里,可以看到一个落寞凄寂的老妇,吟唱出一首忧愁沉重的生活哀歌,令人心痛。
五、忧国忧民的巾帼
宋室南渡之后,李清照流离迁徙,历经坎坷,在这一时期,她的作品大多忧伤沉郁,但无论怎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却时时显露于其作品中,这一点,在封建时代的女性中尤为少见,如《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的字面只是对千年以来的英雄抒发感慨,但其中对南宋赵构集团不肯北上抗敌的讽刺,对时事的沉痛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女性,她此时能抛开个人的孤独、内心的痛苦,抛开个人的内心哀怨,显得如此大气,再也看不到一味的沉浸在自我情愫中的女性形象了。
还有她的《新荷叶》,无不传颂着一个忧国忧民的女中豪杰形象。
千古才女李清照的一生坎坷跌宕,也许正是她那传奇的经历才使得她的作品内容是那么的丰富,语言是那么的传神,情感又是那么的丰富,意志是那么坚定,她的诗词和人生无不尽显着传奇色彩,她将永远镌刻在中国浩瀚的文学长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