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语文的不竭动力;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88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要充满爱心,要尊重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学生才会感到被信任,才会在充分展示自己生命全貌的同时接纳教师的全部,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敞开心扉,把蕴藏在心中的疑问、见解毫无保留地向你倾诉。“好问”是学生的天性,也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教师应用爱心善待学生的每一个见解,把他们提出的稚嫩问题和“天真”想法当做宝贵的教学资源,即使是蹩脚、可笑的问答,教师也要给以应有的指导和鼓励,决不能轻易否认。放手发动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这是教师教学行为变革的基本特征。教育即生活,教师只有把教学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教学才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1.教学内容生活化。知识是一个个事实的具体描述,是认识的过程、认识的结果,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从教材来看,教学内容多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是人们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一条条宝贵的经验。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移植,而是要在知识和实践之间建构起沟通的桥梁,把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实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社会信息和日常生活中应用知识的事例纳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回归生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已不是以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而是看学生是否懂得自己今后如何去发展,怎么去实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行为,在教学活动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感受中认识,在认识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
  2.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看做是一种社会生活实践。怎样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感知生活呢?我采取的方法是“请进来”和“走出去”。把生活请进来,让课堂走出去。让学生读生活中的语文,学身边的知识,写经历过的事。
  当然,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既然不能天天“走出去”,那就常常“请进来”。把大自然请进来,把社会请进来,让鲜活的生活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社会的窗口。
  这样的语文课,来自生活,走入生活,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还提高了语文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有位同学课堂上即席发言,侃侃而谈,和他平时的语文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判若两人,真让人感到惊奇。可见,学生有了自己真切的体验,他们就有感可发,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就会成功,就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样的语文课,更促进了学生和家长的情感沟通,家长们有了反应,说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事了,不再和家长别别扭扭的了;这样的语文课,促进了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这样的语文课,也让教师得到提高,和学生一起学习。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同时受到了教育。语文教学时时处处闪烁着生活的睿智与情趣,焕发出缤纷的色彩。
  3.教学情境生活化。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创设情境,对增强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实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教学会有显著的影响。讲授《月亮上的足迹》的过程中,我结合杨利伟圆了中国人的太空梦的生活实例,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照片扫描进去,制成了学生穿着宇航服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变革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努力把课堂建设成为师生平等民主、愉悦互动的舞台,探究问题、唤醒潜能的时空,获取新知、求得发展的进程,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其他文献
教师教学语言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合乎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行业交际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更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途径。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那么,作为语文教学重要要素之一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不仅应具有科学性,同时应具有艺术性。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应永无止境。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应有哪些技巧呢?
期刊
语文课堂中的自学,不是平常那种老一套的自学方法,查找工具书,弄清生字读音、词语含义,再把课文读个三二遍,就算是自学语文课了。当然,我们并不排除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在某种程度上讲,也的确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好处,那就是既可减轻教师工作量,又可实际锻炼学生自学能力,但这种原始的、落后的自学方法,是很肤浅和单调的,极易引起学生的乏味,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组织和培养学生搞好自学呢?笔者近
期刊
大堰河,具体出生日期不详,姓名不详。浙江金华农村人。“大堰河”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大堰河既是一个典型的文学形象,又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她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贫穷家庭的劳动妇女。从小就被卖作童养媳。她一生经过两次婚姻,生有五个儿子。她的第二任丈夫,爱喝酒、爱打骂她,却又深爱着她。酒精烧坏了他的胃肠,旧社会农民民不聊生的境况更烧坏了他的脾气。  为了维持这个家,她任劳任怨。甚至为财主的儿子当保姆
期刊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以下简称《鲁》)是旧版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它以独特的人物形象、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给广大师生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已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智取生辰纲》(以下简称《智》)。笔者认为,两篇虽然都是《水浒传》名篇,都是刻画梁山好汉的篇章,但相比《智》而言,《鲁》更有优势。笔者在这里稍作比较,与读者共研。   第一,鲁提辖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水浒传》中塑造了
期刊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读,善于培养研究的品质;新中国成立后,向苏联学习,语文教学出现“组复新巩布”的四平八稳的操作程序,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以训练为主线,以考评做评判。吕叔湘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之症状——少慢差费;20年后,由《北京文学》引领的语文教学大讨论,又集中暴露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瘤疾,震醒了世人,有识之士都在寻找语文教学新思路,从教材、教法、评估诸多方面进行深刻的反
期刊
在我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的风流人物。“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还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他们的诗词千古流芳,被万世敬仰,永久地载入了中国文学史的史册,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李清照,更是一个让人挥之不去,余味缭绕的传奇女性,她那传奇的人生,成就了无数经
期刊
文章开头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常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漂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因为开头处于文章的醒目处,就好比乐曲定调,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作品的得失。  一般说来,一篇成功的作文开头必须要为文章内容和中心服务,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具备简洁、生动、优美等特征。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精心打造作文开头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文章开头要对应主体
期刊
在汉语词典中,“交流”是指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具体一点讲,就是彼此间通过对话使对方了解想要知道的东西。写作,也和说话一样,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对话。而考场作文,则更具有一种交流性,只不过是一种悄无声息的交流。考场作文首先是考生与命题人的交流,其次是考生与阅卷老师的交流。   审题的过程,就是考生与命题者的交流对话的过程。懂别人的话,是交流的基础;准确把握命题人的意图,正确理解题意,是写好考场作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开始的无情平淡阅读,到投入情感阅读,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感受名著和美文。用情感的这种敏感性来进行的阅读所获得的满足感、幸福感更大。从一首诗、一段推理中获得的欢乐要比昂贵的奢侈生活所能提供的欢乐更大。   人的感情是需要激发、熏陶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情感之门。从无情、平淡地阅读,到平
期刊
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魏书生也指出,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再读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好的阅读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更深层次的阅读。只有经常地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把握阅读的速度,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才能大幅度提高。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把阅读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根据阅读对象的性质、阅读目的等的不同,选择恰当的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