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我国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点。关注目前制造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寻找和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措施并加以高效贯彻落实,关系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改革的进程里,我们需要对“去产能”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科学辨识,正确选择“去产能”的有效模式,提高政策的有效性,构建防范产能过剩反复出现的长效机制,积极解决“去产能”涉及到的不同行业的问题,总结成功案例,分而划之解决行业内产能过程的问题。
关键词:去产能;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金融风险
近年,我国的部分制造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低下等现象。这些行业持续性的产能过剩将导致生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历史包袱沉重,资金紧张等等的问题。因此,关注目前制造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寻找和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措施并加以高效贯彻落实显得意义重大。
2015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并提出了包括“去产能”在内的五大任务。供给侧改革主要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这项新的经济发展任务,正是应对于解决我国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所提出来的关键任务。
理论上,产能过剩就是处于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行业的企业生产设备的开工率(或利用率)低于平均成本达到最小时的情形。在实践层面,产能过剩一般被表述为实际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超过了正常期望水平的状态。事实上,产能过剩应从影响和危害的角度加以判断,市场经济和充分竞争条件下产能过剩固然是常态,但如果造成了行业经营效益普遍大幅下降甚至全面亏损,企业积累能力和技术进步受到严重影响,就出现了绝对意义上的产能过剩。
在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时,就需要政府干预经济的发展。然而,“去产能”过程中会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例如部分国有企业的去产能会导致国有资产的减少及债务的增加,小型生产企业的去产能可能无法抗击企业金融风险而导致破产等等。因此,“去产能”过程中,需要及时的发现改革的问题,并研究其对应的解决方案,这关系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和谐。
一、正确认识“去产能”
认识“去产能”问题之前,应该了解我国的产能过剩情况。当前我国的产能过剩已经从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扩展到造船、汽车、机械等领域,甚至也蔓延到了光伏、多金硅、风电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数量上看,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已经从以往的相对过剩转变为绝对过剩,再依靠经济复苏后的快速增长来化解将面临很大困难。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个方面扎实推进,为经济转轨换挡、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打好基础。“去产能”则是其核心内容。我国经济经过十多年的扩需发展,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凸显,传统行业以煤炭、钢铁行业为例,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这些重工业企业改革效率并不高,滞后于市场的发展脚步,慢慢形成产能过剩问题。
产能利用率不高不仅受经济周期的顺向影响,而且存在消费转型与经济转型双重压力的逆向影响。这种状态下,即使经济周期调整了,一些产业的很多设备也不可能再次重新利用,淘汰或转移一些产业产能势在必行。产能过剩覆盖面广、涉及产业多、过剩产能数量大,必然带来化解过程中的“三高”现象,即化解难度高、化解成本高、化解风险高。同时,此次过剩产能化解处于我国产业转型阶段,又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进行的,化解面临双重产能过剩难题,还需要把化解产能与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有机地结合,要体现化解過程中的“三优”要求,即优化结构、优化效率、优化质量。
二、“去产能”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效益的必要之举
目前,我国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经营困难、僵尸企业增多、产业竞争力下降,加之经济周期和需求结构变化导致的经济转型期的影响,面临一轮新的产能调整阶段。与以往不同,我国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方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供需关系调整重点不仅局限在供需数量的再平衡,更多地表现为供需结构的变化和供需品质的差异上。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得到提升,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逐步改变,需求结构呈现更多层次,社会整体消费层级提升,供需失衡更多地表现为结构性失衡。从供给侧着手改善供需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完善供需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
持续性的产能过剩会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较多不利影响:一是产能的过剩势必会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二是珍贵的经济资源被过剩产能占用而不能发挥其更大的价值,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经济效率无法得到提升。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与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有关,因此,想要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切实推进“去产能”这一重要举措。
三、“去产能”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去产能”要注意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
我国的国有资产实行“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产权制度,国有资产在法律意义上是全民所有,但其决策权被委托给政府,政府再委托给其专门机构,国有资产经营的盈亏没有实际的负责人。在国有企业的去产能过程里,一些隐性的资产如商标、信誉及专利权等的评估或者故意忽视,会造成隐性资产把控不严而导致流失;在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过程里,个别企业打着明晰产权的幌子,将一些国有资产以低价出售或者随意变更产权而导致国有资产私有化,也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因此,在国有企业的去产能的整合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完善资产管理体系。明确政府监管机构的职责,以管理资本为主,重点管好政府资产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投资回报、维护资本安全。还要健全国有资产运营机制,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资本在流动中创造价值,各地政府应当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运用市场手段,积极参与市场活动。 (二)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去产能过程会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走入一个恶性循环,企业即使扩大生产,也无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反而会加剧产能过剩,积压的库存导致企业资金被锁在存货上,而经营利润无法保证。为保证持续生产,资金链不出现断裂,企业必然会采取贷款的措施来谋求长期发展,因此陷入生产的恶性循环当中。传统行业,尤其是钢铁和煤炭等重型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得到政府的保护。政府的干预和隐性担保,会使得产能过程企业持续不断的获得银行的融资,从而扭曲了实体经济真实的风险与收益水平。政府通过自身信用代替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直接补贴,用最小的显性财政成本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易诱发严重的制度依赖和债务规模过度扩张的软约束,造成银行信贷质量下降,从而引发金融体系的风险。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政府应该实行差异化信贷政策,真正实现区别对待,有扶持有控制。政府应该引导金融机构基于“运作是否规范、是否具有债务清偿能力”两个标准,对企业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在政策扶持方面,明确指出对技术设备先进、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虽暂遇困难但经过深化改革和加强内部管理仍能恢复市场竞争力的优质骨干企业,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继续给予信贷支持。
(三)防止产能过剩反复出现
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出现一定的过剩产能是正常的经济状态,但大规模、大幅度、反复重复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就属于非常态化状况,应避免出现并建立防范产能过剩反复出现的长效机制。
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中,有两个很重要、很特殊的因素。一是僵尸企业无法顺利出清,二是进入某一产业的企业数量和规模常常“过度”。出清僵尸企业成为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突破口。能得到政府补贴的僵尸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从避免将来反复出现僵尸企业的长效机制看,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明确企业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社会资源配置更优。
(四)摆正政府位置,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抓手进行改革
要根治钢铁、煤炭、电解铝等竞争性行业中因市场化改革滞后而出现的产能过剩,根本途径在于加快这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应放弃“扶大限小”的产业政策模式,避免国有企业在政策的激励下过度投资。同时要加快以合资形式吸收民营资本,提高国有企业效率,同时保障国有资本利益。对于竞争性强并且政府难以控制进入的产能过剩行业,应选择恰当时机,尽快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健全地方去产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方面,政府作为主要的组织者,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首先,增加官员考核的内容,把重点行业去产能的目标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要求各地方政府落实量化指标。其次,鼓励地方政府将过去用来补贴僵尸企业的资金节省出来,用来收购过剩设备报废、补贴下岗职工安置等,发挥中央专项奖补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第三,加大中央对产能重灾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冲去产能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锐减。最后,对于主动处理过剩设备的企业进行税收优惠,减小政府对于银行贷款的影响,切断煤炭钢铁行业对于政府的依赖性,促进其主动寻求改革创新,采取措施减少自身企业带来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琦,侍孝来,张薇薇.去产能需金融支持[J],中国金融,2016(19):102-102.
[2]应明.去產能与金融风险防范[J].中国金融,2016(13):30-32.
[3]张梦雯,李继峰.“去产能”需谨防国有资产流失[J].人民论坛,2017(10).
[4]郑锐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去产能路径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6,36(4):37-41.
关键词:去产能;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金融风险
近年,我国的部分制造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低下等现象。这些行业持续性的产能过剩将导致生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历史包袱沉重,资金紧张等等的问题。因此,关注目前制造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寻找和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措施并加以高效贯彻落实显得意义重大。
2015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并提出了包括“去产能”在内的五大任务。供给侧改革主要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这项新的经济发展任务,正是应对于解决我国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所提出来的关键任务。
理论上,产能过剩就是处于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行业的企业生产设备的开工率(或利用率)低于平均成本达到最小时的情形。在实践层面,产能过剩一般被表述为实际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超过了正常期望水平的状态。事实上,产能过剩应从影响和危害的角度加以判断,市场经济和充分竞争条件下产能过剩固然是常态,但如果造成了行业经营效益普遍大幅下降甚至全面亏损,企业积累能力和技术进步受到严重影响,就出现了绝对意义上的产能过剩。
在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时,就需要政府干预经济的发展。然而,“去产能”过程中会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例如部分国有企业的去产能会导致国有资产的减少及债务的增加,小型生产企业的去产能可能无法抗击企业金融风险而导致破产等等。因此,“去产能”过程中,需要及时的发现改革的问题,并研究其对应的解决方案,这关系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和谐。
一、正确认识“去产能”
认识“去产能”问题之前,应该了解我国的产能过剩情况。当前我国的产能过剩已经从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扩展到造船、汽车、机械等领域,甚至也蔓延到了光伏、多金硅、风电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数量上看,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已经从以往的相对过剩转变为绝对过剩,再依靠经济复苏后的快速增长来化解将面临很大困难。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个方面扎实推进,为经济转轨换挡、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打好基础。“去产能”则是其核心内容。我国经济经过十多年的扩需发展,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凸显,传统行业以煤炭、钢铁行业为例,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这些重工业企业改革效率并不高,滞后于市场的发展脚步,慢慢形成产能过剩问题。
产能利用率不高不仅受经济周期的顺向影响,而且存在消费转型与经济转型双重压力的逆向影响。这种状态下,即使经济周期调整了,一些产业的很多设备也不可能再次重新利用,淘汰或转移一些产业产能势在必行。产能过剩覆盖面广、涉及产业多、过剩产能数量大,必然带来化解过程中的“三高”现象,即化解难度高、化解成本高、化解风险高。同时,此次过剩产能化解处于我国产业转型阶段,又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进行的,化解面临双重产能过剩难题,还需要把化解产能与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有机地结合,要体现化解過程中的“三优”要求,即优化结构、优化效率、优化质量。
二、“去产能”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效益的必要之举
目前,我国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经营困难、僵尸企业增多、产业竞争力下降,加之经济周期和需求结构变化导致的经济转型期的影响,面临一轮新的产能调整阶段。与以往不同,我国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方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供需关系调整重点不仅局限在供需数量的再平衡,更多地表现为供需结构的变化和供需品质的差异上。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得到提升,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逐步改变,需求结构呈现更多层次,社会整体消费层级提升,供需失衡更多地表现为结构性失衡。从供给侧着手改善供需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完善供需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
持续性的产能过剩会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较多不利影响:一是产能的过剩势必会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二是珍贵的经济资源被过剩产能占用而不能发挥其更大的价值,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经济效率无法得到提升。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与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有关,因此,想要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切实推进“去产能”这一重要举措。
三、“去产能”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去产能”要注意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
我国的国有资产实行“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产权制度,国有资产在法律意义上是全民所有,但其决策权被委托给政府,政府再委托给其专门机构,国有资产经营的盈亏没有实际的负责人。在国有企业的去产能过程里,一些隐性的资产如商标、信誉及专利权等的评估或者故意忽视,会造成隐性资产把控不严而导致流失;在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过程里,个别企业打着明晰产权的幌子,将一些国有资产以低价出售或者随意变更产权而导致国有资产私有化,也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因此,在国有企业的去产能的整合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完善资产管理体系。明确政府监管机构的职责,以管理资本为主,重点管好政府资产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投资回报、维护资本安全。还要健全国有资产运营机制,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资本在流动中创造价值,各地政府应当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运用市场手段,积极参与市场活动。 (二)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去产能过程会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走入一个恶性循环,企业即使扩大生产,也无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反而会加剧产能过剩,积压的库存导致企业资金被锁在存货上,而经营利润无法保证。为保证持续生产,资金链不出现断裂,企业必然会采取贷款的措施来谋求长期发展,因此陷入生产的恶性循环当中。传统行业,尤其是钢铁和煤炭等重型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得到政府的保护。政府的干预和隐性担保,会使得产能过程企业持续不断的获得银行的融资,从而扭曲了实体经济真实的风险与收益水平。政府通过自身信用代替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直接补贴,用最小的显性财政成本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易诱发严重的制度依赖和债务规模过度扩张的软约束,造成银行信贷质量下降,从而引发金融体系的风险。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政府应该实行差异化信贷政策,真正实现区别对待,有扶持有控制。政府应该引导金融机构基于“运作是否规范、是否具有债务清偿能力”两个标准,对企业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在政策扶持方面,明确指出对技术设备先进、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虽暂遇困难但经过深化改革和加强内部管理仍能恢复市场竞争力的优质骨干企业,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继续给予信贷支持。
(三)防止产能过剩反复出现
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出现一定的过剩产能是正常的经济状态,但大规模、大幅度、反复重复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就属于非常态化状况,应避免出现并建立防范产能过剩反复出现的长效机制。
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中,有两个很重要、很特殊的因素。一是僵尸企业无法顺利出清,二是进入某一产业的企业数量和规模常常“过度”。出清僵尸企业成为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突破口。能得到政府补贴的僵尸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从避免将来反复出现僵尸企业的长效机制看,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明确企业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社会资源配置更优。
(四)摆正政府位置,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抓手进行改革
要根治钢铁、煤炭、电解铝等竞争性行业中因市场化改革滞后而出现的产能过剩,根本途径在于加快这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应放弃“扶大限小”的产业政策模式,避免国有企业在政策的激励下过度投资。同时要加快以合资形式吸收民营资本,提高国有企业效率,同时保障国有资本利益。对于竞争性强并且政府难以控制进入的产能过剩行业,应选择恰当时机,尽快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健全地方去产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方面,政府作为主要的组织者,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首先,增加官员考核的内容,把重点行业去产能的目标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要求各地方政府落实量化指标。其次,鼓励地方政府将过去用来补贴僵尸企业的资金节省出来,用来收购过剩设备报废、补贴下岗职工安置等,发挥中央专项奖补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第三,加大中央对产能重灾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冲去产能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锐减。最后,对于主动处理过剩设备的企业进行税收优惠,减小政府对于银行贷款的影响,切断煤炭钢铁行业对于政府的依赖性,促进其主动寻求改革创新,采取措施减少自身企业带来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琦,侍孝来,张薇薇.去产能需金融支持[J],中国金融,2016(19):102-102.
[2]应明.去產能与金融风险防范[J].中国金融,2016(13):30-32.
[3]张梦雯,李继峰.“去产能”需谨防国有资产流失[J].人民论坛,2017(10).
[4]郑锐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去产能路径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6,36(4):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