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问题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kubk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未确定的答案。而科学问题法正是把科学问题这一概念迁移到教学实践中,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教学程序,实施教学过程,最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途径和手段。当然,我们在这里所引用的科学问题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些科学问题是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知识背景,以促使学生从"知"、"信"、"行"转化为求解目标,以教材理论及与之相关的课外书籍、社会实践为应答域的问题。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来达到开拓知识视野,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促使"知"、"信"、"行"转化的实现。
  一、问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具体应用
  我在教学实践中,是把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的,现结合《保护环境》一课来说明。
  第一阶段是备读阶段。
  解决"知"的问题。在这一阶段,由老师提出与教材内容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教材,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初步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觉思考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我提了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A、相对于学生来讲,什么是环境?
  B、环境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C、我们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
  D、为什么不能破坏环境?
  E、青少年应怎样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
  由于这些问题都较直接,我就叫了几位成绩较差的同学来回答,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了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这样既达到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又调动了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的积极性,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优良品德。
  第二阶段是联系实际掌握理论阶段。
  解决"信"的问题。在学生对基础知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科学问题。这一阶段应主要围绕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正确,为什么那样做不正确,有何事实可以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该理论是否经得住科学推敲来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提问和辩论来解决这一类问题,使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解决他们心中的疑点、困惑,让学生达到"信"的目标。这既是前一段的继续,又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因此这一阶段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这一阶段,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就课本有关理论进行"问难",另一组负责用实际事例进行"解惑、释疑",由于增强了对抗性,课堂气氛变得自由、热烈,在不断的"问难"交锋中,让学生们进行了思考和学习,这样不仅达到了"信"的目标,更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的发展,让学生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的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
  第三阶段是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解决"行"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所提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又都有新的提高,所以适合于运用讨论法来组织教学,群策群力,让集体智慧闪耀其应有的光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讨论与交流,教师在发言中引导,把讨论内容不断引向深入。教师要注意调控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愉悦、宽松、乐观向上的心态,尤其要使学生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同时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好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向着自信化、个性化、求新化的积极方向发展。
  这一阶段是课堂教学阶段的结束,同时又是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阶段的入口。由于受时间和空间及手头资料的限制,所以一定有很多问题不能在课堂上解决,这时教师应当把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读书阅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得到解决,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意识。在这一阶段,我又在班里进行了一次"科学问题状元"的评选活动,根据"求是"、"求新"、"求活"、"求变"的标准让"评委"们给每个问题打分,积分最高者为全班唯一的"科学问题状元",这更激活了尖子生的创造潜能与创新欲望,使学生提出了不少高质量的问题。如:
  A、在教室里大吵大闹是不是污染环境?
  B、电脑黑客滞留在太空中的飞行物(如卫星)残骸是不是污染环境?
  C、怎样正确看待在饭店里吃青蛙肉、喝蛇汤现象?
  D、用方便袋提垃圾应不应提倡?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积极参与到同学们中间,与他们一起讨论,最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再让"评委"们给每个问题打分,选出优胜者。这一过程是整堂课的高潮所在,"导行"的目的也水到渠成。
  第四阶段是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们对环境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调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环境的保护等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入调查。那么我们布置的课外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次摄影展,题目就是"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学生的参展作品可以是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或环境保护等的照片。通过这次课外作业能够调动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形成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本次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大多数同学都培养起了对本学科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水平明显提高;联想丰富,发散性思维活跃;写作意识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建立。
  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于它从根本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学科教学规律,完成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到传授方法为目的、从以继承为核心到以创新为核心、从以社会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二、科学问题法在思想政治课中应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运用科学问题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同时还应该使学生得到思想政治教育
  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各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教给学生课本知识,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思想政治课老师而言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放在首位,在思想政治课上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问题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运用科学问题法,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先,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
  建构主义理论学认为:在教学工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在一节课开始之前,学生对课本内容认识很少,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首先应该有老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再进一步的把提出问题的主体转向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中获得知识。
  第三,运用科学问题法,必须强化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与突破。所以强化教师自身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问题产生于"好奇心"和"怀疑精神",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并鼓励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流行的观点与解释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从而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
  第四,运用科学问题法,一定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有效地实施问题教学法就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究底的胆量和勇气,所以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创造积极、和谐、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拘束感,解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怎样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一是教师要有威信,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良好威望影响全班,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学生投入学习思考活动;二是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产生共鸣;三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情有趣,教师在表述教学内容时要讲究语言艺术,一方面要分清轻重缓急,注意抑扬顿挫,防止教学过程中一种语速、一个语调讲到底,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使语言风趣幽默、形象生动,并辅之以相应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四是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及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变成小品、实验演示、录像片断、幻灯片、漫画等形式搬进课堂,直观而形象地诉诸于学生的视听觉,从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情境。
  第五,运用科学问题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协调一致,在保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精心准备供探索的材料;二是组织问题,一方面巧妙地设置基本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筛选,确定最适合于教学探索的问题,并按照知识的逻辑结构、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组合,形成台阶式的系列问题;三是启发学生思考,解答疑问;四是总结归纳,分析评价。
  在运用科学问题法时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是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学习、交流中得到发展的,案例、情景、问题的设计思路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很好的使用,会使你的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富有生机和活力。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并把这些加以吸收和应用,使其成为在教学中有用的课程资源,这样在使用问题教学法时就能够得心应手,使学生在获得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知识,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会使你的课堂教学成为素质教育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科学问题法是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逐步被应用和发展的,作为一个创新的教育模式和其他一切新生事物一样,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更好的控制教学节奏?如何更好的调控课堂气氛?如何与各个年级的不同情况的学生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我相信,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科学问题法这支百花园中的奇葩,定会越来越鲜艳、越来越芬芳!
  
  参考文献:
  [1]吴铎,彭承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
  [2]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组.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吴淞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M].中华工商联合社,1999.
  [4]秦俊伦.创造学与创造想经营[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智能化产品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就像大家非常熟悉的家电产品、数字影音设备、通信设备等,智能化产品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的周围,这完全得益于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工科专业中,将计算机应用于原始的机械、电子设备使其具有智能已是当前的趋势,其中,《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就是机、电、通信类等专业的一门基本又重要的课程。现在的学生就是未来研发智能化产品的栋
期刊
一、引言  中国文化失语症,最初是医学术语,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20世纪90年代文学评论家们开始批判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因此出现了"中国文学失语症"。  患上了"失语症"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似乎已经找不到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的语言了。这不能不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失败。剩下的问题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寻找良方克服这一症结。
期刊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中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为根本任务。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这类人才必须具有形成实践动手能力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中职教育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实践素质,它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
期刊
阅读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因此,阅读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如果没有感悟交流,那么贫乏的思想和淡薄的情怀,是任何再高明再新潮的教学技巧也无法替代或掩盖的缺陷。我针对学生现状和教材特点,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整体感知,深入挖掘  散文的
期刊
长期以来,如何提高统计课教学效果都是广大统计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财会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做法,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本文谈一谈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统计学原理》课教学效果的实践与体会。  一、第一节课必须做好几件事  (一)加强课程重要性教育  很多学生从思想上对《统计学原理》课不重视,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对财会专业学生来说《统计学原理》课学不
期刊
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人类活动,教学的发展总是在传统的变革的互动中进行的。它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推动教学的创造和实践。  鲁迅先生从事生物教学工作,正值我国"废科举、兴学校"新教育制度建立的革创时期。清末民国初年,我国的学制、教材和教法,都是以日本的教育为蓝本。若有符合国情的新教育,就要靠先驱者自己来开创。鲁迅先生虽然从事生物教学只有二三年的时间(1909-1911年),但是从他的生物教学的实践活动
期刊
一、引言  为了改变传统高职英语课堂的现状,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的教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旨在倡导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group learning)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这一理论是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
期刊
《建筑材料》是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的学科。我校学生的特点是活跃、积极、不拘一格,但是理论上有所欠缺,尤其不善死记硬背。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材料》教学改革就迫在眉睫,必须找到适合我校师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  一、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繁多,教学缺乏连贯性  建筑材料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繁多,有水
期刊
数学思维能力,就是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直接影响着该活动的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思维能力是一切智能活动的核心。它与其他的一些能力,如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是紧密联系的。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实际上是以思维能力为中心,诸能力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的本质规律。因此,数学思维就是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学龄前儿童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变得更为优越了。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在为学龄前儿童们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可能给他们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学龄前儿童们失去了体验逆境或挫折的良机,导致意志品质脆弱,出现了"精神缺钙"现象。一旦生活出现波折,学龄前儿童们就显得束手无策,常出现懦弱、孤僻、任性等心理状态。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人在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