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作品是用生命换来的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6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语:
  
  周刚不仅是位身怀儒雅之风的艺术家,还是位满怀艺术理想和使命感的儒士。作为当代中国水彩界的中坚力量,他以一种强烈的学院精神和务实理念投入到自身的艺术创作以及各种学术活动中,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赢得了广泛赞誉。
  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探索,周刚使自身在自觉而有深度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感悟的双重作用下,具备了一种对于时代的真正的穿透性能量,更借生命与文化的双向度共振,使作品具有了真正敞开的素质与力量。
  第一次和周刚见面时,他执意要带我们在西湖边上绕上一绕,从“花港观鱼”到“龙井问茶”,一路风景美不胜收。周刚新创作了一组“蓝色西湖”系列的作品,反映很好,他十分感谢西湖给了他这么多灵感。他还说,在西湖边上随便走走,是他最惬意的事儿……
  
  
  时间:2012年1月
  地点:杭州
  受访人:周刚
  采访人:陈瑞
  摄影:施楷怿
  
  SHMJ:最近看您画了一批关于煤矿工人的作品,怎么会想去画矿工?
  周刚:我之前画得更多的是人体,一个评论家在文章里把我内心的东西看透了。我们这代人成长的环境很封闭,我们很想了解一些东西。特别是想从我们陌生的一些问题上面,想从我们不了解的都市女性及其生活中发掘一些创作的灵感,这似乎是我当时寻求突破封闭的一个窗口,因为这些对于当时的我来讲很神秘的。但是这些东西画多了,许多人又认为,我是专门画都市女性题材的画家,尤其我到南方来以后,画面中的这种柔美的东西,表现的更多。西湖本身是很温柔的,城市也很温柔,都市里很多在我看来也是充满了柔情的“女性”色彩。所以突然觉得应该去寻找更阳刚、更彻底、更根性的东西。近些年来我一直在思索应该从什么地方找,找到中国社会、中国经济发展最根本的东西,最后就找到了矿工。很多人认为我是专门画矿工的,其实我只是想寻找一些东西。
  
  SHMJ:您有没有想到用批判的眼光创作?
  周刚:没有。
  
  SHMJ:只是要找精神?
  周刚:还是要找今天社会的精神,没有批判社会。我力求在寻找,今天中国社会的总体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我们努力工作,为国家的今天和未来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SHMJ:那些矿工的生活状态给了您什么感悟?
  周刚:深入到矿区,那里的人和事给了我很大的刺激。比如说,矿工们对生活本身的理解,对幸福的理解,要比我们对幸福的理解更彻底,他们对幸福的理解,直接、明朗,而今天都市里的我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把握显得犹豫和不彻底,许多人把幸福的基础建立在了物质的要求之上,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SHMJ:彻底是什么意思?简单?
  周刚:比如说什么是幸福?他们就把幸福当幸福,我们没有把幸福当幸福。这就是我认为的第一点。第二点就是,他们的幸福就是在生活里面本身就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当幸福来临的时候,他们知道这是幸福,并且他们会充分地享受这种幸福。而今天很多都市里的人,生活在幸福里,却不知道幸福在哪里,找不到幸福。坦白的说,他们不是找不到幸福,而是找不到那样的物质需求,当把幸福建立在物质需求之上,他可能真的找不到幸福,无论他有多少财富,他可能都不幸福。
  
  SHMJ:外界都说杭州是“幸福感”最高的城市,您说您没有体验到幸福,但是和煤矿工人接触后,开始明白了什么是幸福。
  周刚:你要和这些矿工兄弟们真正接近才行,汉语里讲“体悟”。体是单人旁,一个“人”,一个“本”。“本”是自己的身体。“体”的意思就是人本在场,就是自己要在场。“悟”是什么意思呢?“悟”是单人旁加个我,自己的心要在场。一个是自己人要在场,第二个是自己的心要在场。这两个都在场,才有可能体悟,少一个都不行。当你和这些矿工兄弟们真正打成一片,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似乎很简单却给你很大的启示,这种启示主要来源于他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和对幸福的把握,这让我对我今天的生活有很多的反思,不是我没有体验到幸福,而是我不知道把握这些幸福。
  
  SHMJ:得身体力行才能有“体悟”。
  周刚:我老是说我的思想就像天际间的流浪汉,到处在游走,这也表达了我的一种情怀,一种好男儿四海为家的情怀,为了创作,我游走了很多地方,也真的体验到了很多东西,你只有到了那里,真正地亲身体验了那里,你才会对那里有感悟,这些感悟你是无法向别人描述的,也描述不清,你没有体验过,也是无法创作出来的,所以在我看来好的作品,那也是生命的痕迹。
  
  SHMJ:但是感觉您作为陕西人,还是西北的记忆更多一些,还没有被杭州同化掉。
  周刚:对。有些事情可能要你努力地呵护着,因为那是儿时成长之初的记忆,这种记忆,往往是不会被磨灭的,并且在成长的过程中,你会不自觉的加强这种记忆,使之成为你精神的一部分,这些东西在我看来,多留一点,这对绘画有好处。
  
  SHMJ:现在基本上每天都去学校么?
  周刚:是的,除了教学还有行政工作。除了出差,只要在杭州,学校的事我能多做就多做一点,并且尽量迅速地把它做好,以便能多节约点时间,思考与画画。
  
  SHMJ:现在有多少研究生?
  周刚: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加起来共十几个人。
  
  SHMJ:平时您都怎么要求学生的?
  周刚:昨天晚上还在给我一个学生讲,告诉他:年轻人要多做点事。肯干事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个人成功一定是干出来的。在读大学期间重要的是碰到个好老师,学会跟老师接触。记得我在读中专的时候,读《歌德谈话录》,里面的几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他的意思是:学会跟老师接触,从他们的身上学习到他们的成功历程与经验,你们要努力跟那些名人们,一些社会名流们,或者一些艺术家,或者文学家去接近,永远不要跟他们提要求。你帮我做这个,你帮我做那个,这样不行。你跟他们接近,让他们认识你,了解你,同时,你认真谦虚地向他们学习,并努力地为他们做些工作。他们知道在什么时候来帮助你。你一提要求,一切都变了。只有那些不懂的人才会提一些过分的要求。我想每个老师,自己一定都很清楚,他们知道你们做了什么和你能做什么,他们也应该知道,下一步请你做什么,和把你派在什么岗位上。
  
  SHMJ:之前在网上看了一个Flash的一个小片子,讲得是两个学画的人毕业之后,一个人是走“苦修”的道路,就是一个人在画室里画画,最后得不到承认郁闷而死。另一个就是进入美协,天天参加开幕式,和领导出席、剪彩什么,风生水起。
  周刚:我看到我们今天很多杂志、报刊里登的人物让人感到瞠目。一是他本身没有那么高的艺品,却称为一位大画家,名家,大师,我不知道他们怎么敢这么讲,他们不知道这里的危险性么,人是被夸死的,夸多了说多了他们就没有感觉了,要警惕啊。二是今天,艺术界有个奇怪的现象,你看出书也好,办展览也好,作品排名先后是根据官的大小来排的,而不是根据艺术创作本身和书的结构本身来排的,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可怕的作风,这无益于艺术的发展,至于你说的那位专心画画的苦行僧,最终郁闷而死,我认为这也大可不必,说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小,如果他真正是个艺术家,或为艺术献身的人,哪个重哪个轻,他心里应该有数,他如果是为这些郁闷而死,说明他的功利心还是过强,作为艺术家的准备,还是不够,心养育的还不够强大。
  
  SHMJ:这种风气在当今貌似很盛行。
  周刚:年轻一代更要认识到和改变这些东西。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也在努力地改变着许多东西,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坚持,才能把它最终改变好,但是我们还是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一个旧的问题解决了,一定还会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没什么可怕。
  
  SHMJ:最近您还在关注什么?
  周刚:其实我一直在关注着两个问题,一是向外,关注今天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二是向内,关注着我自身,我的精神和我的力量的建构、培养与发展。前不久我看了关良先生的画,看了不少原作,是一位私人收藏家收藏的,很有体会。
  
  SHMJ:国画还是油画?
  周刚:国画。关先生的画是以戏剧人物为主。我去看了他的画,画里面没有一笔是对的,全是错的。但整体看上去却很美,很好。其实,我们现在很注重小的地方要对,而关先生的画是求大的地方对,无所谓小的对不对。所以画出来的东西很好,境界很高,可以感受得到,老先生的内心境界很高。
  
  SHMJ:其实水彩画和油画是一起传入中国的。
  周刚:对,都是在近300年左右传入到中国。
  
  SHMJ:最早是从郎世宁?
  周刚:是的,早在明、清时期,随着欧洲与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西洋绘画也开始传入我国。水彩画传到中国,最早可以从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和德国画家艾启蒙等西方画家来华并兼任清宫廷画家,开始传播西洋绘画法则算起,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
  
  SHMJ:而且那个是第一拨,第二拨就是上世纪,应该是李叔同、周湘那一批,就是从东洋或西洋留学回来的。
  周刚:是的。
  
  SHMJ:但是现在回头看,油画和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和地位截然不同。
  周刚:但是你要知道,今天拿中国的艺术和西方艺术进行横向比较,在我看来,只有水彩画,只有水彩画才能真正走出国门,走向西方。理由是,第一,我们拿油画来讲,国内的油画今天跟西方的油画来比差距太远。然后从情感上比,油画这个画种与中国人的情感是有一定距离的。水彩的绘画习惯、审美习惯是西方的,但它里面所用的工具和对水的这种情感是东方,水和纸的这种接触完全东方的,跟国画很像。气韵等等这些关系也跟中国的传统绘画习惯要求非常像,所以中国人能理解水彩,水彩在中国的社会基础很好,老百姓能看的懂。中国水彩画拿到西方去,完全可以与西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且不会逊色。
  
  SHMJ:水彩画在西方几百年来的发展是什么样的状态?
  周刚:在18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水彩发展的很好,20世纪末到21世纪发展的整个状态不是太好。不过西方很多皇家到现在都在画水彩,今天英国的查尔斯王子也在画水彩。我们去年有一次国际水彩邀请展,把查尔斯王子的水彩也邀请来展了,中国水彩与西方水彩横向来比一点都不差,差就差在哪里呢?就是差在我们的观念和思想上面,我们的技术,表现手法,我们所关注到的东西一点都不差。
  
  SHMJ:人们普遍觉得油画是最洋气,然后就是国画,版画,水彩好像就是…
  周刚:我不这么看,水彩画在西方一向被认为是绘画中的文人画,它有很崇高的地位,只是今天,中国人在接受水彩画的过程中有一些误区,认为水彩画不易于保存,这完全是个错误。
  
  SHMJ:但是有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们去卢浮宫去看。它的水彩作品是比较少的,还是油画居多。
  周刚:是的,油画还是西方绘画的主力,这个没有错,但水彩也是西方绘画中的重要一支。
  
  SHMJ:您编著那本书叫《世界水彩600年》,那水彩画诞生的时间和油画诞生的时间也差不多。
  周刚:是的,差不多,从绘画史的角度来看,艺术的诞生之初并没有分那么多画种,各个画种应是同宗同族。
  
  SHMJ:但最后发展状况还是油画更强一点。
  周刚:是的,因为就绘画表现,尤其是对于历史题材的表现而言,油画的表现力更强一些。
  
  SHMJ:对,是的。还有一个现象挺有意思的,比如说怀斯是画水彩的,是美国乡土现实主义的代表。后来何多苓学他,但是没有选择水彩来学他,而用油画来学他。
  周刚:怎么学并不重要,用什么方式表达在我看来也不重要,坦白的说,画种的大小根本不是问题,你的心有多大你的艺术就有多大,根本无所谓画种。
  
  SHMJ:水彩画的保存年限怎么样?
  周刚:水彩的保存应该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甚至它比油画,国画更易于保存。油画会龟裂,国画由于装裱年久以后,装裱的浆糊会对纸面有很大的影响,水彩不会,水彩的画纸都是进行过防腐处理和永久色彩鲜艳处理的,重要的是,它的纸质材料都是用亚麻布和木浆做成的,厚度一般在300克至600克之间,即不需要裱糊,也不会龟裂。
  
  SHMJ:专门的水彩纸?
  周刚:是的,我们现在用的纸,都是从法国进口的专门的水彩纸,每一张纸都有编号,有手工制作的和机器制作的两种,质量都很好。
  
  SHMJ:现在中国水彩画的概念也延伸了?
  周刚:是的,水彩画的范围也拓宽了,只要是以水为媒介,调和颜色进行创作的绘画都属于水彩。
  
  SHMJ:那水墨画也可算水彩了?
  周刚:在许多外国人眼里,它就是水彩画。
  
  SHMJ:其实林风眠的彩墨画更像水彩。
  周刚:林先生的彩墨画和水彩画更接近一些,因为他的许多表现形式,构图形式更具西方绘画的特性。
  
  SHMJ:您现在有许多大画,以前没见过有人画这么大的水彩。
  周刚:水彩画创作中的大画以前比较少,现在逐渐多了起来,是因为现在纸的条件和创作条件都比以前优越多了。
  
  SHMJ:为什么会想画大画?为了参加展览?
  周刚:一个是展览需要,一个也是创作激情的需要。
  
  SHMJ:中国美院现在有水彩画专业么?
  周刚:还没有,我们正在努力,希望也能开办一个水彩画系。
  
  SHMJ:水彩画能作为一个专业么?
  周刚:当然,现在国内许多院校都有水彩专业和水彩系。
  
  SHMJ:在国内院校,水彩画教学在设计或者建筑专业多一些,大部分是为了画设计草图用。
  周刚:不是。水彩画是一个独立画种,它有很强的表现力,它有自己的一番独立天地。设计里面用水彩比较多是因为水彩使用起来相对方便,也比较容易达到设计的要求。
  
  SHMJ:平时您还有什么爱好?
  周刚:白天忙完了,回到家里,就两件事:要么画画,要么读书。读书很重要。许多的道理都在书中。
  
  SHMJ:现在的许多人都不愿读书。
  周刚:这是个大问题,不读书损失的是他们自己,画家,艺术家真的应该读点书,能够参透些问题,今天许多被称为是卓越的东西,在我看来那完全是没有思想的卓越,长久不了。
  
  SHMJ:社会节奏太快,嫌读书太慢。都想以更快的速度获得知识,比如更喜欢看电影。
  周刚:看电影当然很好,但是读书也很重要。阅读不仅仅是阅读,更重要的它是对你心身的一种培养和锻炼,他会让你凝心凝神,静心专注地完成一件事情。
  
  SHMJ:这也反映出一种社会心态,幻想一种既轻松又可以很快获得“知识”的路径。
  周刚:这样走是错误的,因为读书不仅获得是知识和经验,练就的更是一种心态,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那种读书人的气质,是看电影看不出来的。
  
  SHMJ:不过影像艺术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潮流。
  周刚:它很重要,但不是全部,取代不了读书。读书这个行为本身就有修心练禅之意。
  
  SHMJ:最近对于“读书行路”的感触比较大,今年跑了许多地方,对于以前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有了直观的体悟,然后回来之后再读书,收获很大。
  周刚:所谓“知行合一”,就是如此。
  
  SHMJ:不过有时也会感叹自己的局限,读的书太少,对于事物还没有成体系的认知。所以年轻时要多读书,要想成就大事,读书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读书一定要“真读”。
  周刚:读书不仅要会读,而且要读的进去,会举一反三。
  
  SHMJ:据说您有一个很特别的读书习惯,喜欢拿着书大声朗读。
  周刚:有时候在很疲惫的状态下是这样。我平常读书在书上画的圈圈点点很多,写得很多,所以我读过的书都完全不像样子。如果下决心很认真的读一批书的话,你就会发现自己变了一个人,身上自然会散发出一些“儒气”来。
  
  SHMJ:最近有没有出去写生?
  周刚:有,刚从“丝绸之路”回来。
  
  SHMJ:去了多长时间?
  周刚:13天。
  
  SHMJ:是从哪儿到哪儿?
  周刚:是从西安到敦煌。我们邀约了几位画家从不同地方赶到西安,再从西安集合出发到敦煌,一路考察一路写生,也写了不少日记和感想。
  
  SHMJ:您最喜欢去得地方是一个叫俞源的村庄吧?好多风景和人都是在俞源村画的。据说您还是俞源村的荣誉村民?
  周刚:是的。有时候去俞源,村口有栏杆挡着,收票的人根本就不认识我,我就告诉他:“是周老师来了!”收票的人就会把栏杆竖起来让我们进去。
  
  SHMJ:多长时间去那里一次?
  周刚:每年都去,有的时候一年去好几次,俞源村我大约去了二十多年,我对那里很熟悉也很有感情,每当我没有方向的时候,或者心里没有底的时候,我的心告诉我,一定要去俞源村,我似乎从那里才能接上灵魂的养分,找到心里的家园,才会使我变得有信心,有底气,有力量。
  
  SHMJ:那里离杭州远么?
  周刚:大概两个小时的车程,在金华地区。
  
  SHMJ:为什么对俞源村情有独钟呢?
  周刚:你要是去了就知道了。那个村的气场非常足,据说是刘伯温先生规划的,村庄规划的非常好,在我所见的中国古典村庄里面是少有的。
  
  SHMJ:您有一个理论叫“道内象外”?
  周刚:我要画的是“象外之象”,以前我总结的理论是“道内象外”,现在我又有了新的理解,就是尽量向内,把自己的情感彻底调动起来,真正把自己释放出来,画自己而不是画别人。我们不是讲智慧嘛?“智”是后天学的,“慧”是先天有的,我们要通过“智”,更多地发掘“慧”。所以佛家里面老是讲慧根,那么所谓慧根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你前世有的东西,一直延续到了你今天,通过后天的学习与感悟,把它激发出来,就是说,如果说你没有这个“慧”,生命里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努力怎么画也是不行的。
  
  SHMJ:有些人不甘心啊,他认为还有。
  周刚:当你看到站在高处的人,或者站在九层塔上的人,他对我们看的很清楚,你不甘心也没有用。现在很多人在画画,却与艺术无关,那只是他的爱好和工作,他没有真正地参透艺术是什么,怎么画也没有用,说起来很残酷,但看来事实就是这样。
  
  SHMJ:您说的这个“没有用”是什么意思呢,是没有价值?
  周刚:他可以把自己表达出来,或者说作为一种职业。但是和真正的艺术本身没关系,或者说根本不知道艺术是何物?美其名曰是在搞艺术,但是艺术到底是什么?他不知道,他的身体里根本感受不到艺术是什么东西。
  
  SHMJ:技法谁都可以学,要达到“艺”和“道”的水平就比较困难了。
  周刚:过去的老人讲艺术是什么呢?到了一定程度画的是自己,画的是修养。在我看来艺术什么呢?艺术是画命,画生命,就是一种生命状态。你把命给进去,然后画出一幅作品出来。如果自己淡淡然然的去画一幅作品,自己都没感动,怎么去感动别人呢?一定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自己的命进去才行。所以最后能不能画成功,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SHMJ:这得慢慢走啊,您的这种心态很好,不是说非要得到,非要怎么样。
  周刚:该有的一定会有,不该有的你拿不到。这就像宇宙的形成,万物的形成,每一个东西都是给定的,没有办法。当然人的思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突破这种东西,但是大部分的东西都是给定的,思想的解放是没有止境的。
  
  SHMJ:我感觉您说的有点宿命论的感觉,是不是人到了您这个年龄都有这种感觉还是您慢慢体会出来的?
  周刚: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宿命的角度来理解,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更明白的角度去理解。就是说人走到一定程度会看的更清晰,并且会把很多认为不该是自己做的东西或者是无能为力的东西都丢掉,然后去做自己能做的那一点事情。会把自己的精力越来越集中,那个点会越来越明确。当少年时期自己会认为,整个天下都是自己的。对不对?对的。身上已经是伤痕累累的时候,再冷静下去思考这些东西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对与不对,应该再怎么做。这样的人再出发的时候会比当年少年出发的时候要更有准备。
  
  SHMJ:我想应该是一个拿与丢的过程,刚开始是不断的见到什么都要捡,到您这个阶段是往外丢弃,最后留下来的都是最精华的东西。
  周刚:《庄子》里面谈过一个问题,就像我们的手,现在是空的,可以拿任何东西,他讲智者抓住东西,失矣。抓住了,手抓的很紧,对别的东西就无能为力,其实是失掉了。如果我们反过来讲,失者,我们可以掷矣,我们可以装任何东西。这个东西很辩证,到了现在,自己就该知道丢掉什么,才有可能得到什么。关键是看敢不敢。
  
  SHMJ:这就像红军在长征途中,刚开始也是,好多年攒下来的家当舍不得丢,辎重钱财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不舍得,最后把命就丢了,所以说最后还是要做一个抉择。
  周刚:因为那些家当,获得的时候很难,然后让他丢弃是那样的舍不得,但是你若是不舍得你会丢弃的更多。
  
  SHMJ:在现在的社会要做到那种豁达确实挺难的。
  周刚:尤其像今天的社会,尤其今天的社会把我们每个人划分了很多的行业,每个人又给了很多的等级,有不同的岗位,每个人在岗位上又有不同的角色,赢得这些角色很难,放弃固然也很难。
  
  SHMJ:有段时间我是潜心研究佛教的一些东西,然后还专门跑到寺庙里去住过一段时间。后来我发现自己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然后我就走出去,去大自然中获得的东西还更多一些,但是我又回过来想一想,其实是走错了一条路,因为有时候人痛苦,痛苦就会想方法,想去解决痛苦,但是一想解决可能就错了。应该是去引导和释放掉才是对的,总是想去解决掉这个问题反而是更压抑自己。
  周刚:我怎么来看待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是活在矛盾当中,尤其是年轻人。一位父亲,曾经给他要出门闯事业的儿子两句话,父亲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一位普通的中国老人。他儿子要从家乡离开,要到外面去,他告诉他儿子:“没事别惹事”,说的很普通,第二句是“有事别怕事”。就是不能躲开,只能去面对去处理。如果遇到事情去面对处理它,就已经处理了百分之五十了。如果躲开,就由一个事情变成两个事情。我给我儿子在讲一些道理的时候,面对问题不要怕,去解决。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事情是人惹出来的,没有人解决不了的。
  
  SHMJ:这个我也有一些体会,就是在做事的过程当中面对问题也会想逃避,反而是越逃避事情会越多。
  周刚:还有就是我们要读懂大自然给我们的暗示,读懂天地给我们的暗示,我们今天的人工作也好,生活也好,太忙碌了。忙碌到了把人与自然的真正关系都给丢了。
  
  SHMJ:您指的是什么意思?
  周刚:比如说人有时心里很烦躁,甚至烦躁到了想自杀,其实我们没有冷静下来,双脚紧贴地面,然后让自己的身心彻底安静下来,能够吸纳大自然的能量,与大自然的能量进行交换,交换之后人就会很快安静下来,从中能获得心理的能量,这种能量能够祛除我们心中的烦躁,体会到我们的存在。
  
  SHMJ:这个还没有体悟到。
  周刚:年轻人不要怕,坚决的去干事情,不要怕去犯错误。如果一个年轻人怕犯错,那这个年轻人很难有好的未来。
  
  SHMJ:现在我是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顺其自然。
  周刚:对,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到了这个年龄你就根本毫不犹豫的就去做这个年龄的事,根本不用怕。年轻人就应该这样,绘画也应该是这样,是什么年龄的体验就应该准确地表达这个年龄的体验,绘画是生命的体验,是生命的痕迹。
  
  SHMJ:我看您案头上有好几本关于佛学的书。
  周刚:儒家思想是一个入世思想,你的一举一动,你的行为,你的面相的生成,你对待世界的态度,书里都有。到了有一定年纪的时候,就该是出世了,然后我们可以从道家,佛家的经典中获得,怎么样去面对更大的困难。我过去也以为我们的老师上了50岁,感觉做事情游刃有余,然后也没人敢把你怎么着。其实这个时候,他的纠结比一个年轻人的纠结更大。他大在哪里呢?这么多年得积累,是前进还是不前进?每走一步都更艰难。第二个问题,无论是生活也好,无论是知识也好,阅历也好,包括艺术作品也好,到了这个时候要么就是结了壳了,要么就是继续往前走。很多人都是听了一种东西叫做表扬,夸奖,在我看来,大部分的画家都是被夸死的。因为你到了那个地位上,别人夸的不是你,而是那个地位,但是大多数人看不透。我常常给自己讲,当别人表扬你的时候,要把头低下,看看自己的脚还有没有站在地上。永远不要相信那些东西,一旦相信了,就在自己的身上就缚了一根绳子,相信一次绑一根,坚决不能相信。
  
  SHMJ:您以前是不是也相信过?
  周刚:相信过。因为在你表扬别人的时候,尤其是那些比你位高权重的人的时候,你是真心的吗?如果自己都不真心,别人怎么可能真心。所以这里面真的是要往内看,内观。还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要淡定、从容,但这种淡定从容是要从是无数失败中获得的。
  
  SHMJ:对,现在我这种状态也是这样,反正就是多做事吧,也不着急,也不求着一下子成功。
  周刚:事情都是干出来的。还有一种叫做态度,比方我们说做人也好作画也好,你的画是你画出来的,你的人生也是你自己做的,你今天对别人的态度,那也是二十年后别人对待你的态度。我前几天在一个活动上,有一个记者采访我,采访完以后,她又走过来贴的很近说:“周老师,您还认识我吗?”我说:“不认识。”她说很多年前在俞源的时候跟你学过画。那种感觉很感动很欣慰,因为我一定当年认真教过她,如果我当年对她的那种态度不好,她一定不会对我是那么亲切,那么热情。所以别人对你的态度,一定是你对别人的态度。
  
  SHMJ: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更是一个将心比心的过程。
  周刚:对,如果说你想未来有所作为,如果你想有的话,就是不管别人怎么讲,坐下来,真做事,你能不能把书写这么一堆?你能不能把画画这么一堆?如果你没有这样做,你肯定不行。没有哪个人成功是想出来的,不可能,一定是做出来的。
  
  SHMJ:看了您的一些草稿,我感觉您很注重过程,画了很多草稿,但现在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最后的样子。
  周刚:对,很少有人到你画室来看。他们看到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最终完成的几张,但那几张是太少太少的东西。很少有人能够深度地了解你。你看,我常常在吃方便面,这是最后一包了。这种状态,我一直把自己当学生看,我也一直想保持这种状态,这种学习的状态,画室的楼下就有餐厅,但当你创作起来,你真舍不得那个时间,舍不得下去,我也知道吃饭好,对身体好,但真的舍不得那个时间。
  
  SHMJ:还是要注意身体。
  周刚:没有办法,有时候创作开了甚至把什么都忘了。
  
  SHMJ:天天吃方便面不行,健康还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周刚:十几年前我在写第一本书的时候,准备了一堆方便面。然后我的书写好后,方便面少了,书稿变多了。我们一个老教授,他曾经告诉我说:“像你这样子,等你将来死了以后,躺在大街上,身体都不会腐烂”。也谢谢你今天的提醒,我一定会注意的。
其他文献
艺术,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从没和我们的生活分离过,一直在社会或者个人生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跟文学作品一样,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外在表达,总是会承载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意义,从远古的占卜祭祀到中世纪的传播神学,发展到今天,艺术越来越成为反应社会变革、传达个人心声的媒介。也许各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渴望能够创造出与时代脉搏共振的艺术,希望自己的作品体现对人生、对社会、乃至对政治的关注和思考,渴望创造出
期刊
主持语:    你印象中的雕塑是什么样子?大理石般的巨大浮雕?精致小巧的木雕?还是用玻璃钢组合的抽象图示?你看过用砖头做成的雕塑吗?当你面对一辆由红砖头雕塑成的汽车,由红砖与青砖雕成的矿泉水瓶、茶壶等诸如此类的日常用品,你会有什么感受?会感觉新奇,还是感觉古怪?是对自己关于雕塑认识的一种刷新,还是有被艺术颠覆之感?戴耘就是抓住了物质幽灵的一位艺术家,他赋予幽灵以砖、水泥、钢筋的肌体,就像太上老君为
期刊
无  意中画了一些画,画了一些圈圈,自己觉得还是有些意思,想给它们起个题目,想来想去,冒出了“游象”这样的词。我似乎很喜欢或者说很向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游”的概念。“游”在中国的文化话语系统中,是一个具有很强精神性的词汇。儒家所谓“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家的“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田子方》)、“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齐物论》)。“游
期刊
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前行中思考着未来,回味过去,感慨其中的苦辣酸甜。前人所说的“学生生活是人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直到现在自己也才深深地体会到这点。三年的丰富研究生生活也即将画上句号,细细品味三年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心里不免有很多感慨。  我的作品《春夏秋冬》是表现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是全人类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离我们越来越近
期刊
采访地点:诸子艺术馆  受访人:李 军  采访人:周兴涛    诸子艺术馆座落于南京市鼓楼区江东北路,粉墙黛瓦、水榭回廊、亭台楼阁,诸子艺术馆以“吴地明文化”为基调,带给人审美享受的不只是展厅内陈列的书画艺术作品,这里每一处门头、窗户、厅堂,都被设计成一件件精致典雅的园林小品,艺术馆内的桌椅家具、花草盆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置身其中,可以让人的心情在此放松。诸子艺术馆在短短的三年期间,把“以文
期刊
主持语:    本期师出名门栏目向读者推介的是: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学部主任安滨教授和他的两位弟子。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有着国外教育背景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安滨教授,是如何以国际的文化视野,并参照国内高等艺术教育的需求,来实现自己的艺术主张和教学理念的。  在教学上安滨教授要求学生“能力与素养并重”。获得知识和能力是为了更大胆和有勇气去思考。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性品格,由此打造
期刊
安东尼卡罗,是过去六十年以来,英国最著名的雕塑家。这个赫赫有名的名字,在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卡罗出生于1924年,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了工程学学位,1946年开始学习雕塑,1947年至1952年间转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并担任了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助手,1953年后,在伦敦的圣马丁艺术学校任教。虽然卡罗的艺术生涯开始很早,但是他算是个大器晚成的艺术家。他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个人风
期刊
2011年12月14日,携“亿元”以运“资本”——第二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隆重开幕。本届高峰论坛共分三个主题单元进行研讨,本刊记者也受邀参加,并全程记录下了艺术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对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现状以及艺术资本市场格局的看法与前瞻建议。  虽然2011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整体向好,但国内外经济环境也给中国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此外由于行业宏观政策和评估鉴定尚未健全,广大群众的
期刊
主持语:    照片上的来源、黄庆、任志忠、邬大勇、周小松,是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青年教师,他们在美院和西湖湖山境域的滋养下,氤氲着一种生活的姿态和创作的热情,代表着当今中国油画的一种特殊气质。他们乐于回溯探源,在追踪西方绘画“古典”精神的同时,也关注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走向。尽管他们的面貌各有不同,但对个体生存体验已成为他们艺术表达的一种主要人文意识。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情感、关注作品的纯正性,并
期刊
陈云岗:冯先生您好!上次为大同编画册的事在您这里开过会,一年多过去了,画册印完了吧?我这次是借在京布置国家画院建院三十周年美术展的间隙到您这儿拜访一下您。  冯骥才:好好!欢迎!大同画册已经印出来了,你没见到吗?印得非常精美!这样,可能在元月份大同要集中搞个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肯定会给你一套的。今天你先拿与你有关的这部。(吩咐工作人员持精装大卷一套两部送来)。你看看,这是咱们合作的成果。在这五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