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如同筑起少年儿童抵御狂风暴雨、干旱水涝、病虫灾害的防护墙。我们教师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融入家庭,促进少年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行为;家庭教育
少年儿童就像种子,教师像培育他们的园丁;适宜的爱是恰到好处的阳光雨露,心理健康教育就如筑起小学生抵御狂风暴雨的防护墙。
一、开展刚入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一)孩子自身成长的特点的需求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刚入学的孩子们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可塑性强,但自我调节、控制力水平较低。他们心理健康状况,会对其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目前人们往往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孩子中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孩子存在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多动、情绪障碍等,影响其一生的健康成长。案例:班上新入学来了一个孩子(星星),刚到班上时,她用敌视的眼神对待老师和小伙伴的问好,牵她就座时,她拒绝甚至抓扯老师和小朋友,扭头就往外跑。有时,老师发现她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有时孤僻、任性,和小伙伴玩常伴有攻击性行为。
(二)家长的错误,不应由孩子来买单
日常生活中,孩子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错误;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有时编造假话欺骗孩子,导致孩子形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有些家长不能以理服人,动辄打骂,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产生感情对立。有的家长过多的干预、限制,使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缺乏适应能力。
(三)孩子家长难以“给孩子适宜的爱”
有的家长习惯控制孩子,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总是为孩子规划好一切,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失去了判断力和动脑能力;有的家長放任自流,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体谅别人的感受。
(四)6、7岁儿童心理成长及成年后表现分析
这一阶段的孩子们都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发展出主动性。受到成人的支持和尊重,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觉得他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和嘲笑,很容易产生害羞,惭愧的感觉。经常受到严厉批评和忽略的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错事,经常拖延和耽搁,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
“学校教育必须把保护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相继拉开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护理的序幕。
二、教师必须认识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特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小学生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学生的正常水平,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孩子的特点:1、有正常的智力和求知欲;2、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3、与周围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4、自我接纳,有自制力,积极面对困难,适应环境;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人格。
三、实施刚入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1、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孩子,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面向全体孩子,个别辅导,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通过活动让孩子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四、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关爱尊重孩子,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专家总结道:“讽刺中成长的孩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内疚。”这说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孩子乐观向上、充满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真诚关爱对待每一个孩子,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将爱的情感传递给他们。
(二)教师要建立追踪档案,及时了解孩子成长
由于个体发展存在差异,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倾向。所以,我们要建立了孩子每期素质汇报评价,与家长建立多种访谈制度,通过家访、电话、短信等形式与其交流、沟通,了解每个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从孩子个人基本情况、在家表现、家庭教育方法措施、家长的意见建议等几个方面,结合日常观察,概括出各个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追踪调查、分析、总结,形成具体的原因分析和教育策略,也帮助家长重视和了解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家、校协调一致。
(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刚入学的孩子的健康心理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根据他们的成长特征、规律及其已有的经验,和孩子们一起挑战自我、体验快乐、分享成功,一起感受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成长变化,不断激发他们各种优良品质的形成。在教育活动中,选择内容时:第一,充分考虑小学生经常性、易发生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活动(如:每天的生命、生活及安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等);第二,将心理健康知识与学科领域目标进行整合,融入教学活动中;第三,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第四,利用家校联系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更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使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四)设置适宜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
孩子们喜欢的、师生共同创设布置的板报、墙饰,更能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把心理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当中,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适合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主要内容、途径,运用教育技能技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护理,例如:教孩子掌握几种放松心情的好方法。(唱歌、深呼吸,闭眼冥想、运动、舒服的姿势等)
(五)教师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践行者。
教师在学校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孩子们入学的那一刻起,我们要求努力做到: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使他们保持积极愉快的心理。如: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学习,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得开心、玩得愉快。这样会让每一位孩子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的保证。
(六)转变家长观念,家校同步教育
为了提高家长对刚入学孩子健康心理的认识和重视,我们及时与家长做好双向沟通。组织全体家长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如:《用心陪伴,做幸福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良好方式》等系列,在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孩子心理护理方面给家长“输送营养”。增强家长科学培养的意识,使家庭影响促进孩子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
少年儿童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护理工作,密切家、校联系,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障碍,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文中所用案例为真实,所用名字为化名
参考文献:
[1]郑硕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1.
[2]陈永丽心理健康教育浅谈[J].贵州:贵州教育,2001(7)
[3]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4]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行为;家庭教育
少年儿童就像种子,教师像培育他们的园丁;适宜的爱是恰到好处的阳光雨露,心理健康教育就如筑起小学生抵御狂风暴雨的防护墙。
一、开展刚入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一)孩子自身成长的特点的需求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刚入学的孩子们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可塑性强,但自我调节、控制力水平较低。他们心理健康状况,会对其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目前人们往往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孩子中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孩子存在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多动、情绪障碍等,影响其一生的健康成长。案例:班上新入学来了一个孩子(星星),刚到班上时,她用敌视的眼神对待老师和小伙伴的问好,牵她就座时,她拒绝甚至抓扯老师和小朋友,扭头就往外跑。有时,老师发现她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有时孤僻、任性,和小伙伴玩常伴有攻击性行为。
(二)家长的错误,不应由孩子来买单
日常生活中,孩子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错误;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有时编造假话欺骗孩子,导致孩子形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有些家长不能以理服人,动辄打骂,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产生感情对立。有的家长过多的干预、限制,使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缺乏适应能力。
(三)孩子家长难以“给孩子适宜的爱”
有的家长习惯控制孩子,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总是为孩子规划好一切,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失去了判断力和动脑能力;有的家長放任自流,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体谅别人的感受。
(四)6、7岁儿童心理成长及成年后表现分析
这一阶段的孩子们都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发展出主动性。受到成人的支持和尊重,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觉得他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和嘲笑,很容易产生害羞,惭愧的感觉。经常受到严厉批评和忽略的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错事,经常拖延和耽搁,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
“学校教育必须把保护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相继拉开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护理的序幕。
二、教师必须认识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特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小学生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学生的正常水平,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孩子的特点:1、有正常的智力和求知欲;2、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3、与周围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4、自我接纳,有自制力,积极面对困难,适应环境;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人格。
三、实施刚入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1、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孩子,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面向全体孩子,个别辅导,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通过活动让孩子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四、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关爱尊重孩子,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专家总结道:“讽刺中成长的孩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内疚。”这说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孩子乐观向上、充满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真诚关爱对待每一个孩子,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将爱的情感传递给他们。
(二)教师要建立追踪档案,及时了解孩子成长
由于个体发展存在差异,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倾向。所以,我们要建立了孩子每期素质汇报评价,与家长建立多种访谈制度,通过家访、电话、短信等形式与其交流、沟通,了解每个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从孩子个人基本情况、在家表现、家庭教育方法措施、家长的意见建议等几个方面,结合日常观察,概括出各个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追踪调查、分析、总结,形成具体的原因分析和教育策略,也帮助家长重视和了解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家、校协调一致。
(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刚入学的孩子的健康心理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根据他们的成长特征、规律及其已有的经验,和孩子们一起挑战自我、体验快乐、分享成功,一起感受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成长变化,不断激发他们各种优良品质的形成。在教育活动中,选择内容时:第一,充分考虑小学生经常性、易发生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活动(如:每天的生命、生活及安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等);第二,将心理健康知识与学科领域目标进行整合,融入教学活动中;第三,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第四,利用家校联系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更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使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四)设置适宜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
孩子们喜欢的、师生共同创设布置的板报、墙饰,更能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把心理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当中,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适合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主要内容、途径,运用教育技能技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护理,例如:教孩子掌握几种放松心情的好方法。(唱歌、深呼吸,闭眼冥想、运动、舒服的姿势等)
(五)教师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践行者。
教师在学校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孩子们入学的那一刻起,我们要求努力做到: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使他们保持积极愉快的心理。如: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学习,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得开心、玩得愉快。这样会让每一位孩子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的保证。
(六)转变家长观念,家校同步教育
为了提高家长对刚入学孩子健康心理的认识和重视,我们及时与家长做好双向沟通。组织全体家长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如:《用心陪伴,做幸福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良好方式》等系列,在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孩子心理护理方面给家长“输送营养”。增强家长科学培养的意识,使家庭影响促进孩子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
少年儿童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护理工作,密切家、校联系,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障碍,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文中所用案例为真实,所用名字为化名
参考文献:
[1]郑硕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1.
[2]陈永丽心理健康教育浅谈[J].贵州:贵州教育,2001(7)
[3]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4]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