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

来源 :教师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shi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人的思维表现为思维的广度、深度、正确性、独立性、灵活性、逻辑性等。而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产生出的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是长期培养与锻炼的结果。创造性思维是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诱发创造性思维
  
  国外实验表明,教学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o的音调+55%o的面部表情。这说明积极的情感交流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驱力。具体生动的情境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可以诱发学生情感。推动人们主动积极的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尽量想办法创造出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情境,善于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首先创设了学生考老师的情境,让学生随意报数,老师不计算直接说出能不能被3整除,同时要求学生用计算器核对。学生报数的话音刚落,计算器操作尚未结束,老师就很快报出结果。学生想考倒老师,数越报越大,但老师仍是对答如流,学生十分惊讶。有的学生受负面迁移影响。误以为个位上是3、6、9的数可能就能被3整除,但从刚才报的数来看又不是。老师到底用什么办法来判断的呢?这时老师神秘的告诉大家:我不是神仙,判断得这样快是有秘诀的。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这一课就请同学们自己起探索,自己去发现。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有了这个“原动力”,而后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而自己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2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造性思维
  
  “任何卓有成效的发明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疑问是思维的源泉,是创造的基石。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例如,学生在学完了“角的分类”之后,或许会问:“185度的角是什么角?”又如学完了乘法分配律之后,他们也可能会提出1.25×12-1.25 x8可以简便为1.25×(12-8)吗?乘法分配律在除法中也适用吗?1l÷0.25-10÷0.25会不会等于(11-10)÷0.257等等,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持赞赏的态度。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质疑、猜测、释疑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各种角度去研究问题,进发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
  
  3 鼓励学生探索创造,训练创造性思维
  
  新课改强调要开展探究性学习,这非常适合创造性教育的需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指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积极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自学的让学生自学,新知识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掌握,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概括。
  例如,教学“整数加减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着一内容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两题: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0.5○0.5+3.2
  (4.7+2.6)+7.4○4.7+(2.6+7.4)
  然后让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自己概括结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并时者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仅轻松的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4 引导学生迁移变通。强化创造性思维
  
  教学实践表明: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发散思维是指在思考过程中,为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信息,使思考者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每种解答。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打破常规,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
  例如:在比较1吨560千克与1.6吨的大小时,我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同学们一般都统一成吨或千克去比较,可有一个同学这样想:把两个数的“1吨”都去掉,只比较560千克和0.6吨就行了,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好比。我表扬了这个学生,并鼓励同学们要向她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打破了常规的解题模式,找到了最佳的解题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有创新思维的意向;能分析,解决问题。说明有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科学知识迅速发展的需要。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要求课堂教学改革,把时间还给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已经成为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只有动脑、动口、动手,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的理想。现在就导读课谈一点看法。  导读课是针对讲读课文而设的,其特点是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提高听说读写各项基本技能,真正在课堂上发挥自身优势,向40分钟要质量,从而改变以往只会听记
期刊
基金项目《基于RSS技术的BLOG在高职院校中应用的研究——以宁职院为例》课题是浙江省2009年省教育规划课题。  [摘要]随着Internet信息的不断增长以及XML技术的发展,RSS技术随着BLOG的甘益普及而应运而生,本文利用基于Rss技术的BLOG平台,在高职院校中进行了实践应用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在教学和管理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使基于RSS技术的BLOG与高职院校相结合,提出了有关的对策和
期刊
[摘要]文化学解读是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从文化的视角对语文文本作整体观照,深层挖掘,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达成中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承传,实现语文文本的文化反思和文化建构。  [关键词]语文文本;文化学;解读    20世纪80年代末以降,由于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引进,并被运用于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文化学解读遂成为后现代语境下文本解读理论中一道亮丽的
期刊
记得张田若先生曾说:“学习语文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是学习语文、培养能力的根本途径。就拿时下的阅读课来说,每位教师都非常重视朗读,一遍一遍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表演读……读的花样很多,真可谓是书声朗朗,热闹非凡。可最近听一位老师执教《王二小》第2课时,读来读去都停留在理清情节,模仿人物语气的层面上,总是在一个水面线上平移,根本没有提升,或者干脆就是为读而读,流于形式。
期刊
[摘要]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的新理念时,“体验”一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动人心者莫先乎干情。’’炽热真诚的情感能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通过体验感悟;1导学生贴近文本,轻叩语言体会到作者以及文本里人物所特有的情感。情感既巳产生共鸣,文本理解便水到渠成了。然,语文课上为了感悟而感悟,无病却呻吟的现象屡见不鲜。怎样引导学生在恰如其分的感悟中感受语言魅力,无疑
期刊
[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那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中强化审美情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是尊重学生的阅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注重主体体验读出个性特点;三是通过第三者创设情境,引出个性体验。  [关键词]学生;个性化阅读;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个性化阅读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个性化体验、思考、感悟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可以说贯穿于我们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从一年级的看图写话开始,学生就开始学习些作文了。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但是多少年来,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特别是现阶段,许多城市学生一写作文就上网查找或抄网上作文,而农村学生对许多作文题目无从下手,因为没见过题目中要求写的事物等问题。因此,我认为作
期刊
[摘要]写好记叙文是写好其它体裁文章的基础。写好波澜又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只要学生们遵循记叙文的“兴波”之法,反复练习,便会治愈作文中平铺直叙这一顽疾,写出一篇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记叙文来。  [关键词]记叙文;兴波    记叙文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重点训练内容,它不仅应用范围广,而且是写好其它体裁文章的基础,因此,写好记叙文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但是,大多数初中学生写的记叙文平铺直,似
期刊
新课程教学改革应确立的几个基本观念:①“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应当成为基本信念。②改变教师中心观,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④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⑤树立终身发展的活动观。⑥改变课程评价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以前那种单一的教学,新课标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展,变“机械接受”为“主动学习”。
期刊
《新课标》关于综合性学科的设立,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的提出,极大地刺激了当前各科的教学,促使了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迅速改革,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已经引发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其实,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不是现在才有,而是现在才引起我们的关注。早在我国古代,文史哲就密不可分。可见,语文从来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工具性和基础性与生俱来地决定了语文在自身学习中的整
期刊